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docx
- 文档编号:10868130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74
- 大小:34.60KB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docx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课题:
1.萝卜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帮助学生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材展示的是萝卜的种植和收获,但教师应对本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或蔬菜)冲种植到收获的生产过程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本地区各农是相应的农业劳动有比较清楚地了解,以便使教学与本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一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观察活动。
三、体验与交流。
四、阅读讨论。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害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
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的介绍一下。
”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
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
让我们一起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中萝卜的吧。
”
阅读课文.
阅读教科书中
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并概括出农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劳的,农民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得到收成,用于维持他们的生活。
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画书,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一幅图画是播种。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
第七幅图画是获得了好收成以后,
教材展示的是萝卜的种植和收获
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画书,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课后反思
课题:
2.从种植到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性点,农业生产的州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遁“不违反时”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或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准南则为橘”的道理。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
教学准备:
准备日历、中国政区图及用于标注的相关农作物的图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导入。
六、观察活动。
七、体验与交流。
八、阅读讨论。
五、教师总结。
“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了解到,从每年3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
这是为什么呢?
“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
”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
”
教师讲解:
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的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
“我们的祖先按照自然规律,按照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总结出一年里的二十四节气。
。
你听说过这二十四接气吗?
”
布置家庭作业。
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
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一谈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
组织学生阅读本课题的第二段课文和表格,明白表格中的意思。
朗读并学习背诵二十四节气歌谣。
解决问题讨论。
结合观察教科书中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知道在农村,一年之中春种夏管秋收冬闲的过程。
联系日常生活知道二十四节气与我们平常使用的公历是有固定联系的。
归纳小结。
课后反思
课题:
3.妞妞的困惑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包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全班讨论。
四、探究。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
可是,由于现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许多农产品都有残留农药。
对此,生活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也是妞妞的困惑。
(播放生活中农产品残留农药的录象)
(1)知道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吗?
(2)读课文讨论:
我们只是个普通的消费者,面对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都有残留农药,我们该怎么办?
(3)教师出示课前收集一些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包装,并提问学生:
你在商店、超市见过这类农产品吗?
家长有没有买过这类农产品吗?
对于妞妞的困惑,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观看录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讨论。
通过播放生活中农产品残留农药的录象,引起学生的沉思。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课后反思
课题:
4.从传统到现在
教学目标:
1、了解在长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上人手的延伸,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2、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3、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高劳动、形成崇高劳动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教学准备:
收集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九、导入。
一十、观察活动。
一十一、体验与交流。
一十二、阅读讨论。
五、教师总结。
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在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依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都是人手的延伸,是人类的伟大创造。
观察课本第12页的五幅插图,探究“这些是什么农具?
是做什么用的?
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
根据调查成果交流:
“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
指导学生阅读和观察教科书第13页的课文和插图,并思考:
这四幅插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
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
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和收获,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不凝聚着劳动的力量,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
汇报收集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
观察课本第12页的五幅插图,然后探究。
学生根据调查成果交流
阅读和观察教科书第13页的课文和插图,并思考。
培养收集信息能力。
观察活动,激发探究。
体验与交流。
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课后反思
课题:
5.劳动者的创造
教学目标:
1、知道都江堰和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都江堰和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阅读讨论。
三、探究活动1。
四、探究活动2。
五、教师总结。
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
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
下面我们去瞻仰一下我们祖先伟大创造吧。
阅读课本第14页,讨论:
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
观察和阅读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观察和阅读15页有关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
四川都江堰被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新疆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
我们今后要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学生回忆旧知。
学生阅读讨论。
观察和阅读,然后进行探究活动。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课后反思
课题:
6.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2、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3、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情况,增强国际了解。
4、憧憬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情况,增强国际了解。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阅读与介绍。
三、延伸。
四、总结。
大量农机进入农业生产以后,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1、阅读课本16页,讨论:
袁隆平院士科学研究的成果有什么意义,这说明了什么?
2、阅读课文,以生菜的无土栽培为例,说一说怎样进行无土栽培的生产。
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科技生产方式?
科技的运用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我们要学好文化知识,为将来打好基础。
观看有关图片。
阅读后进行讨论。
交流。
引起兴趣。
共同分享。
增强学习目的教育。
课后反思
课题:
7.农业孕育着文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
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
教学准备:
1、收集世界古代农业文明的资料。
2、搜集有关我国农业文明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阅读与讨论。
三、探究。
四、自由讨论。
五、总结。
人类的早期文明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欣赏历史图片,阅读课文,讨论:
这些图画告诉我们什么?
阅读20页,思考:
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都创制了历法?
这些历法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展示搜集的资料。
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观看图片。
讨论。
阅读讨论。
交流丝绸文化和茶文化的资料。
引起学习兴趣。
分享。
学习了解。
交流分享。
课后反思
课题:
8.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2、了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节日文化。
3、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各地所形成饮食文化也各有特色。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教学准备:
3、收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
4、收集各种饮食文化特色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阅读与探究。
三、讨论。
四、总结。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创造出许多习俗、节日,形成了多彩的节日文化。
1、阅读课本22页,思考并讨论: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我们这里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1、请大家读书,了解藏族新年及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风俗,并讨论: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节日与农业传统有密切关系?
2、组织阅读24-25页,讨论:
你还知道各地的饮食有什么特点,造成不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再次强调农业文明的特点与农业生产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观看图片。
讨论交流。
看书欣赏图片,并交流讨论。
交流所得。
激发兴趣。
共同分享,扩展知识。
进一步扩展知识。
强化认识。
课后反思
课题:
9.不断更新的通信家住族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或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渗透有关通信基本礼貌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渗透有关通信基本礼貌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就教科书所呈现的通信技术做一些准备,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也可以将资料库的内容复印给学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2.布置任务。
3.小组准备。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1.导入。
2.讲解活动。
3.全班讨论。
4.教师小结,
家庭作业
提问学生:
什么是通信?
通信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引导学生理解:
人们共同生活、劳动,需要交流,但有时距离很远,学要通过专门的方式和工具才能交流。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8页的单元导读图。
提问学生,是否去过电信博物馆?
或者由教师介绍。
电信博物馆介绍了许多通信技术(方式或工具)。
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参观了博物馆,搜集不少资料并且向其他同学做了介绍。
今天,我们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了解通信家族。
同学们,将模拟电信博物馆的讲解员,从教科书中[第28-33页]选择一种通信技术[方式或工具],向大家介绍。
教师向学生明确要求:
1.所介绍的应当是教科书上呈现的通信技术。
2.要说明这新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及特点,最好能够联系实际进行。
比如电报,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电报单怎样填写?
怎样收费?
多长时间能够被对方收到?
与电话和信件相比优点是什么?
缺点又是什么?
现在是否还在使用?
为什么?
(3)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并且将讲解、表演、图片、实物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
鼓励小组成员以合作的方式介绍。
教师巡视并且给予帮助,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巡视时发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告诉学生,许多他们今天不太熟悉的通信技术,家长们却知道许多,可以把小组准备时遇到的疑问向他们请教。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30页小文的日记,然后告诉学生,今天的活动,我们将在教室里参加电信博物馆,相信同学们会像小文一样大有收获。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介绍之后,组织其他学生提问题,与讲解者进一步交流。
师: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通信家族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并且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家族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出现了越来越先进、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
朗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请学生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乐乐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规范自己再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谈举子。
布置家庭作业。
给想念或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一位亲友打个电话,把问候带给他,并提醒学生要注意礼貌。
学生用具体事例说明,比如战争时要了解前方战况,亲人分离时互通情感等等。
欣赏教科书第28页的单元导读图后回答。
如果有学生去过,请他向同学们做介绍。
按要求在小组内进行准备。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按照学生意愿,令所选择的通信工具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一组。
每个小组在下次课前至少共同准备一次。
按照上次课及课后准备,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一种通信方式。
.全班讨论
课后反思
课题:
10.信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再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
2.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些常识。
了解通信中的一些规则,养成自觉遵守通信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些常识。
教学难点:
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再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在课前准备几个用过的信封(上面必须写请收信人的邮政编码、详细的通信地址、姓名,寄信人的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2.让学生了解自己家的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以及学校的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在通信过程都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2.了解信封
3.了解信封的书写方法。
4.学习信封的书写方法
5.练习写信封
6.布置家庭作业
师:
“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
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
“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信件这一过程,那谁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
”
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可以讨论以下编码规律,本地区的邮政编码等。
)
“在课前,老师走访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听他们讲,由于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忘记写邮政编码,或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写邮政编码,给他们分拣工作
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也不太清楚应该如何写信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封的书写方法。
”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封的感性知识。
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信封),以及书写信封的格式,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老师随手将几个要点记在黑板上。
教师布置学生填写教科书第34页的空白信封,并相互检查自己填写得是否正确。
教师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请学生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有关在信中不文明的行为讲给大家听,
家庭作业
1.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我的发现”。
利用周末的时间,请父母带自己到邮局观察和感受邮政工作者的劳动。
1.看“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后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自愿回答
认真看老师出示的信封及自己课前准备的信封。
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后说出书写信封的格式。
学生填写的收信地址和发信地址既可以是课前了解的家庭地址或学校地址,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地址。
全班同学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反思
课题:
11.绿衣使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
2.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标准信封及一张面值80分的邮票,并了解一位自己最想念的亲人或朋友家庭所在的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复习导入
2.全班讨论
3.个人制作。
4.读信活动
5.布置家庭作业
“上次课,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邮局实地观察一下邮政工作者的劳动,下面就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
教师提问学生:
“通过观察,同学们对我们这个地区邮递员的工作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他地方邮递员的工作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些地方的邮递员你们了解他们那里的地理环境吗?
他们一般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除此之外,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参与,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意见不一的情况,教师要加以引导,但决不意味着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
师:
“邮递员用辛勤的汗水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教科书第39页呈现的三幅照片分别反映了边防战士、老人、莘莘学子在收到盼望多时的来信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
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受到了一封非常想念的亲人或朋友的来信,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我想,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一定会非常想念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的近况,并向他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我想,他读到你寄给他的这封信时,一定会感到很惊喜。
”
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上次课学过的知识,正确地填写好信封,贴好邮票,并在放学回家,到邮局把这封信寄出去。
家庭作业
搜集反映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状况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学生自愿发言(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就事论事,发言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
学生欣赏教科书第38页的照片和说明文字。
全班讨论。
看教科书第39页呈现的三幅照片后说自己的感受。
请自愿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读一下信的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
12.路,越走越宽
教学目标:
认识和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感受道路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寻找一位能够为学生介绍本地区道路状况变化的老人或者其他人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2.专题报告。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布置家庭作业
师:
“教科书第40~41页的几副图画、照片和文字,为我们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道路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道路你们熟悉吗?
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正是由于有了道路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教科书中反映的这些变化。
请老人或其他人为学生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
要突出先后的差别,以及对于本地区生活的影响:
生产、商业、文化、旅游等等。
报告应当比较具体,范围可以比较小,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报告后,教师鼓励学生就本地区道路情况向报告人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1页老师的话。
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从报告所了解的内容。
2.任选一种本地的特产或目前本地较为常见的商品,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其在运输过程都采用何种交通工具,与过去相比,有着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41页的文字和图片。
说出看图后的想法。
学生认真介绍后说体会。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讲得最好的同学出来报告。
学生对报告人表示感谢。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老师的话。
自由说体会。
由图引入学文。
深入社会,与实际相结合。
小组自主探讨学习。
课后反思
课题:
13..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通过新旧对比,增进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3.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难点:
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了解本地区销往全国或国外不同地区的产品。
2.几分全国交通图,最好是铁路、公路、航线都有,并且比较大的。
3.注意建设中的铁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设计 北师大 小学 四年级 品德 社会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