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三农.docx
- 文档编号:10866445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88.53KB
中央一号文件三农.docx
《中央一号文件三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一号文件三农.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一号文件三农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日前正式公布。
意见提出,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意见指出,要搞好生态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
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统筹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问题。
要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
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启动区域性重点生态工程。
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增加贷款贴息规模。
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
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产业。
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
意见指出,要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
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
继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
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意见特别提出,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完善以奖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乡同治。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广东21个县(市、区)受石漠化困扰,北江流域占全省石漠化区域面积的95%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国作为世界上石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广东、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区都有石漠化现象。
据悉,我国岩溶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8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岩溶地区适宜人口承载量的两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石漠化治理当中的另一个难题是植被的恢复。
对于石漠化地区来说,植被十分珍贵,然而经济贫困、能源短缺却让树木成为了这些地区烧水做饭的主要能源。
另据报道,在广东,21个县(市、区)受石漠化困扰。
全省岩溶区面积15968490亩,其中石漠化区域占了45.6%,分布在乳源、乐昌、阳山、英德、连平、怀集、阳春等县(市)。
“广东石漠化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东江、西江、北江流域中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院长薛春泉说,北江流域占全省石漠化区域面积的95%。
面对石漠化威胁,2010年起,有关部门着手编订《广东省溶岩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期规划》,并选择连平、连州、乳源为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
2007年,乐昌市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入选全国100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地区。
综合治理还包括水渠、小型蓄水池建设等水利工程。
而为了减少村民烧柴砍树,还要推广沼气池、节柴灶等。
此次综合治理与之前治理思路的根本区别在于,除了石漠化本身之外,还要同时解决当地居民的贫困问题。
经过几年的工作,乐昌市的石漠化治理已经初见成效。
据悉,2008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发布以来,截止2010年,全国451个县总计完成3.03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任务,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土壤侵蚀减少近60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0.1%
广东千万人受石漠化威胁
粤北山区村民遭遇石漠化威胁
地图上,位于广东韶关乐昌市西部的沙坪镇形同一片绿叶,捍卫着南岭山脉的苍翠与宁静。
然而,这片所剩无几的绿色,正因为石漠化问题而枯黄褪色。
7月初,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日报记者在沙坪镇看到,高低连绵的丘陵山地已经成为了石头的海洋,只有零星的杂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走近细察,几棵残存的松树桩仍残留着或火烧、或砍伐的痕迹。
被石山包围的沙坪镇,只是石漠化威胁下粤北山区的一个缩影。
在广东,21个县(市、区)受石漠化困扰。
全省岩溶区面积15968490亩,其中石漠化区域占了45.6%,分布在乳源、乐昌、阳山、英德、连平、怀集、阳春等县(市)。
“广东石漠化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东江、西江、北江流域中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院长薛春泉说,北江流域占全省石漠化区域面积的95%。
石缝生存逼走村民
对于乐昌市沙坪镇南洞村的村民而言,“石漠化”是个新鲜的词汇。
生活在广东最穷地区之一的沙坪镇,严重的石漠化使村民为改变贫困的努力显得无助。
石漠化导致的严重缺水,使身处南方多雨带的他们只能分到人均少许旱地,年产数百斤的玉米。
“还不够喂大一头猪”。
南洞村村民彭实(化名)感慨。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样,南洞村村民大量种植黄烟。
因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贫瘠,南洞村黄烟的亩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很多当地人只能上山在石头缝里寻找野菜:
马蹄草、剪刀草、小油菜……
为了改变命运,越来越多的人以不同方式走出大山,外迁谋生已经几乎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首选。
据统计,沙坪镇6000多村民外出打工。
目前全镇常住人口数约3000余户,不及1990年代的一半。
“人口每年都在减少,柘洞村45户中已经有22户外迁,剩下的都是老人或者实在没有能力迁走的。
”沙坪镇镇长彭仁学告诉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日报记者。
罕见冰灾加剧石漠
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许多村民不惜放火烧山广种薄收。
这种行为让沙坪镇纪委书记雷光荣烦恼不已:
“每次火烧山,都是干部救火,村民旁观。
我们总共就五六个人,怎么顾得过来?
”
放火烧山带来了严重的土地退化。
这些“烧”出来的坡地,村民很少会将其精心整治,辟为梯田,于是水土流失不可避免。
一两年后,只能抛荒。
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无尽的重压。
“我们最怕的就是火烧山,一烧几座山的树全没了!
”彭仁学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山上的村民迁下来,可是他们很难在山下生存下去,过两年又得跑回去。
”据其介绍,将村民外迁到其它地方,光安置用的土地一亩就要6000元,“成本太高。
”
“这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环境越差,越难脱贫,越穷就越烧山,导致环境越来恶劣,村民生活水平越难提高。
”薛春泉说。
而谈起石漠化,当地官员认为2008年初的冰灾是绕不开的话题。
“冰灾把山上的树全部压断了。
”雷光荣指着远处的山岭痛心疾首地说,“前些年种的松树全都死光了,以后估计这山上除了草什么都活不了。
”
在冰雪天灾的袭击下,沙坪镇下茶山村风水山上的大树几乎全部都被压死。
清理之后,光木材就卖了12万元。
综合治理与民以利
在石漠化问题的背后,是当地居民对森林资源长时期的过度索取。
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当地用材林遭到毁灭性砍伐,保存数百年的古树群也被伐;上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向山要粮”,农户毁林毁草开荒耕种,经济林、灌木林被毁;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山林承包制,农民误解政策,集体林木被毁、被伐严重。
熟知这段历史的雷光荣说,1980年代以前山上森林密布,有梧桐、柏杨和红豆杉;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山石裸露,水土流失;近几年,封山育林,山林复绿;可惜一场冰灾,20年努力几乎化为乌有。
乐昌市石漠化面积267.6平方千米,还有近20%的面积存在进一步石漠化的可能。
虽然石漠化问题严重,但是当地对石漠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却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历程。
很多干部直到2007年才第一次从农业部调研专家的口中知道,原来眼前越来越多的“石花地”(山石逐渐裸露的地块)就是“石漠化”降临的开路先锋。
“相比四川、贵州、云南等石漠化‘重灾区’,广东的情况要好一些。
”薛春泉介绍,“由此也导致公众对广东石漠化认识不足,对石漠化治理存在‘政策歧视’。
”
其实,面对石漠化威胁,政府行动已经开始。
2010年起,有关部门着手编订《广东省溶岩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期规划》,并选择连平、连州、乳源为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
2007年,乐昌市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入选全国100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地区。
“这次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此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那么简单。
”薛春泉说,综合治理还包括水渠、小型蓄水池建设等水利工程。
而为了减少村民烧柴砍树,还要推广沼气池、节柴灶等。
薛春泉对此评价说,此次综合治理与之前治理思路的根本区别在于,除了石漠化本身之外,还要同时解决当地居民的贫困问题。
经过2年多的工作,乐昌市的石漠化治理已经初见成效。
该市先后投资4498.32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0302公顷、人工造林1701.5公顷,梅花、沙坪、云岩、庆云、白石、秀水等6个石漠化最严重的镇61个村因此受益。
在石漠化治理中,种植的树种以油茶树为主,经济作物包括金银花、黄烟等。
“这些植物特别适合在石漠化地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薛春泉说,“它们像雨伞一样减少雨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保住当地稀薄的土壤。
”
不过,这些拯救当地生态环境的努力,也在当地遇到了种种现实问题。
封山育林每公顷造价1500元,远高于设计资金的300元;人工造林每公顷成本10500元,高出估算价格4500元;种金银花每亩成本也高达1221元。
“要钱没钱,要人才没人才,现在的运作很难。
”沙坪镇镇长彭仁学表示,要让民众都能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关键是能让他们分享到利益。
“当地居民对石漠化危害认识不足、治理经费短缺、治理时间长以及经济效益低已经严重阻碍治理工作的展开。
”主管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乐昌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邓显斌说。
改变可以改变的
您相信吗?
在广东,31个县(市、区、场)101个乡镇分布着150多万亩沿海沙化土地;约1080万人遭受石漠化威胁,约占全省人口的1/10。
全省第四次沙化监测给出的一连串数字,让人们开始审视南粤大地上正在逐渐膨胀的黄色版图。
沿海沙漠化和山区石漠化已经成为困扰广东的两大生态问题。
研究显示,自然力的破坏和侵蚀固然不可忽视,但人口压力与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过度索取,则是导致荒漠化加速更为重要的推手。
而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居民既被动承受着生态灾难带来的种种恶果,同时也正是其从事的种养活动在给当地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以致命一击。
当台风、冰灾来袭时,我们能做的不仅是仰天慨叹,如何重建荒漠化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才更具思考价值。
广东石漠化土地大肆增加如何治理土地石漠化?
对于土地沙漠化,可能公众都很了解,但是对于土地石漠化,可能很多人不为知晓,正是由于不为人知晓的土地石漠化,正渐渐吞噬着我们的地球。
广西贵州等地石漠化现象严重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
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
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
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
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518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2669平方公里。
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还有约45万人,目前正采取措施逐步进行移民搬迁。
治理石漠化需要生态和经济双丰收
或许,很多不知情的人士还认为“石林”的美丽,但是满山遍地的光秃秃石林,或许就不是那么漂亮了。
如何治理土地石漠化?
笔者认为这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的帮助下,开展农民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开发耐干旱的经济林,是治理土地石漠化的主要措施。
中国的环境问题很普遍和严重,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那样会显得势单力薄。
治理中国目前广西合贵州的石漠化问题,还需要一些企业带头来做。
记得福特在华设置了福特环保奖,也支持过类似项目。
宁夏自治区永宁县金沙乡辖区的沙地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杨海澜从1997年开始怀着“把沙地变成绿洲良田”的梦想,她说服家人动用家庭积蓄,承包了520亩沙漠。
杨海澜在沙地上建设起一个瓜果飘香,农林牧副渔齐发展的绿色生态园,走上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杨海澜在2003年得到了福特环保奖的支持。
同样具有严重石漠化问题的湖北宜都市五眼泉乡龙口子村,当地村民在石林中少有的土地里种上了花椒,这种植物耐干旱,适当的泥地就能生存,该村所有石林中种上了花椒树,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每年还能产1万多斤花椒,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广东等8省出现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区会寸草不生
什么是石漠化?
简单来说,石漠化就是只见石头不见土地。
它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
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看不见一块土地,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因为至少沙漠里很多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地区可以说是寸草不生。
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
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石漠化究竟会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只能种玉米的背后
贵州长顺县处于山区中,和其他很多山区不同的是,这里树木稀少,漫山遍野种的都是玉米。
长顺县磨油村村主任告诉记者,山上种的都是玉米的。
今年因为干旱,一亩差点就20、30斤,好点就是50、60斤
今年31岁的长顺县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也出生在这样的山区里。
破旧的木板房就是过去全家人生活的地方。
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石头坡地,土壤稀少,又缺少水分,除了玉米,大家不知道还能种什么。
杨光辉告诉记者全年一直都是吃玉米,甚至还不够吃。
我国平原地区玉米亩产普遍高于1000斤。
然而像这样的石头地种下去玉米,一亩地一年下来多则收200斤,少则几十斤,遇到旱灾甚至颗粒无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过缺粮的历史。
杨光辉说,基本上2008年以前,短缺粮食是正常的
在广西省田阳县义安村,和贵州竹子托村一样,也是一个山区村落。
村民阳美蓬告诉记者地里以前种的都是玉米。
义安村生活着64户人家,然而全村平整的土地加起来也不过70亩。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村民们不得不常年上山开垦土地。
村民告诉记者那样的地种玉米收也收不多。
为什么这里的村民都只能种玉米?
而且产量都这么低?
原来,这些村庄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院教授熊康宁向记者介绍,石漠化,是一种在脆弱的喀斯特(岩溶)生态背景条件下,由于人类长期的不合理的一些社会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后地表呈现像荒漠一样的景观。
一是缺土,二是缺水,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石漠化总是和贫困相伴而生。
在全国确定的592个国定贫困县中,224个分布在西南岩溶区所在的8省区市,占全国34.5%。
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集中了当今中国约一半的贫困人口。
熊康宁说,人民的贫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是石漠化最明显的一个结果。
二、地球的癌症——石漠化
漠化玉米种玉米?
而且产量都这么低?
原来,这些村庄面临着一个共同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
据统计,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600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而这个癌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石漠化地区岩石风化成一厘米土层需要一万年的时间,一旦丧失,若想自然恢复,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因为难以恢复,石漠化又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告诉记者,(岩溶地区)这样一种脆弱性的话,那么人为就一干扰它,它恢复过来的时候,那么就很大的一个困难。
但是,这种人为的干扰却一直在持续,我国的石漠化发生地大多数为老、少、边、穷地区,人均耕地大多不到一亩,而大部分土地平均产量却只有平原地区的十分之一,于是过度开垦便成为了这里的常态,土壤流失也就日益严重。
竹子托村村支书告诉记者,过去山顶上都种了苞米,全部都是苞米。
石漠化治理当中的另一个难题是植被的恢复。
对于石漠化地区来说,植被十分珍贵,然而经济贫困、能源短缺却让植被成为了这些地区烧水做饭的主要能源。
义安村村民阳美蓬:
每天都砍一捆60、70斤的柴火背回来。
曹建华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石漠化的问题是最严重的。
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很大,就必须要有粮食,必须要有能源。
我国岩溶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8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岩溶地区适宜人口承载量的两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曹建华介绍,在欧洲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在岩溶地区,人与自然能够相对和谐共处的时候,人口密度大概不超过一百人每平方公里。
要想解决粮食和能源问题,就必须改变这些地区单纯依靠种植玉米的现状,让不适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让能够耕作的土地种上产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换取粮食和能源。
但是连年干旱加上水利基础设施的缺乏却让他们无从下手。
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告诉记者,因为全部都是石头,土地浅薄,水分不够供养,遇到干旱的时候,就吸收不到水分了。
就算经济作物存活下来,如何把产品运输出去也是一个难题。
修建道路、水利设施,培育经济作物等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但是在这些山区里建设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金往往是平原地区的几倍,而我国石漠化主要涉及的451个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7%。
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治理资金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竹子托村村支书说,在2008年以前,把外出务工等等这些都加进来,人均收入也就是毛收入才1300多。
就这样,过去几十年,治理的速度无法赶超石漠化扩张的速度。
这一地球癌症在中国日益扩散,每年中国被石漠化吞没的土地相当于一个县的国土面积。
从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增加了近4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整个海南岛的面积。
为了养家糊口,杨光辉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只能外出打工,养活自己的家人。
杨光辉说,不够吃后来再想办法,去借或者在外面打点零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但是贵州当地向来就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自然条件恶劣反而刺激了当地人对土地的过度开垦,这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状况。
再加上连年干旱,贵州的石漠化扩散速度一天天加大。
这个地球癌症难道真的是不治之症了吗?
三、被子加票子——妙药治癌症
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确立了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六大任务等未来发展方向,此后三年累计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农业、林业、扶贫等相关方面筹措资金166亿元,作为整治的试点资金。
贵州、云南和广西共有100个县纳入到第一批试点县中。
各地又是如何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的呢?
2008年,作为首批100个试点县之一,杨光辉所在的贵州长顺县竹子托村也走上了石漠化治理的道路。
除了提供种养殖产业的补贴,帮助村民解决资金问题,竹子托村还整合了水利、扶贫等资金,为产业发展修建了急需的基础设施。
杨光辉告诉记者,现在走的便道路,在2008年以前是没有的,都是政府给他们修好的。
而且在这一个地方就有三个水窖。
在村里政策的支持下,杨光辉也回到了家里,准备承包土地种植核桃。
杨光辉说,因为老人已经上年纪了,到家里既可以照顾老人,又可以发展项目,这样是最好的。
由于核桃树要等4、5年才能结果,林下需要先种植牧草养殖鸡、羊等补贴收入。
然而当听说地里不种玉米,改成种牧草时,第一个站起来反对杨光辉的却是他的母亲。
杨光辉说,他老妈她都是这种性格,她们认为拿去种草怎么行,粮食才是命根。
除了来自母亲的压力,大规模养殖如何预防疾病,对于第一次搞养殖产业的他来说也是一个问题。
杨光辉告诉记者,压力是有的,有的饲养技术不到位,怕产生某种现象,中途遇到病突然死亡。
这时村里组织起了养殖协会,杨光辉成为了养鸡协会的一员。
协会还专门请来了畜牧专家,解答村民们的疑问。
杨光辉说,畜牧会的领导会下来指教该怎么防疫,每指教一次,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如果下一次林鸡或者哪个地方出现这种现象,就有办法帮他们去处理了。
如今杨光辉的养鸡规模已经扩大到了800只,山腰处搭起了两座鸡舍,旁边临时搭建的小白房里也通了电,晚上他便经常住在这里看守鸡舍。
他告诉我们,这800只鸡对于他来说意味着每年4万元的纯收入。
这四万元靠的全部是产下来的蛋。
这个鸡蛋现在一枚在市场价可以卖到2块钱一个。
这只是收购价,政府经过包装,协会经过包装,最后就卖到3块多钱一枚。
而这片核桃林也是杨光辉承包的一块地,他告诉我们,再过两年核桃树便可以结果,到时每亩地又可以带来上千元的纯收入。
他家种了600多棵,相当于30多亩。
去年杨光辉的家里修建了二层楼,现在全家人已经搬进了这所新房子里。
花了接近14万。
这14万一部分来自于养鸡,一部分来自于过去打零工。
最让杨光辉感到欣慰的是,母亲现在也支持他继续在村里搞产业。
杨光辉说,现在她们终于想通了。
并且下一步计划再发展2000左右只鸡。
就在同一年,阳美蓬所在的义安村也被纳入了广西省的石漠化治理规划。
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处的石头地则改成了种植竹子。
阳美蓬告诉记者,竹子可以编箩筐运到外面去卖,运到纸厂造纸。
一年能卖2、3千块。
山脚下的平地政府则组织村民种起了火龙果。
除了自家的一亩地,阳美蓬还在村里承包了3亩地。
阳美蓬说,这些苗都是政府运来的。
全村为了致富都不种玉米改种火龙果了,比起过去种玉米,现在的收入要翻几番。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两三百块钱,现在种火龙果一亩能一千多块。
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工程之一,村里家家户户都修上了沼气池,背了几十年的柴火终于可以歇歇了。
义安村村民告诉记者,修沼气池花了3000块,政府补贴一半,他们自己出一半。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换一种发展思路,贵州织金县的水土保持就卓见成效,同时村民的收入还能增长10倍,这让饱受石漠化折磨的贵州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除了贵州,云南向石漠化宣战的历史也超过20年。
这20年,他们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呢?
治理石漠化这一地球癌症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大量的资金,还需要科学规划,对症下药。
曹建华说,岩溶地区整个的生态状况存在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空间分宜性,一个地区跟另一个地区治理的对策和目标可能都会有侧重,有不同。
林绍发是云南省追栗街镇大水井村的村民,家里有8亩地,当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 一号 文件 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