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答案北京朝阳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0865755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10.01KB
有答案北京朝阳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 解析版.docx
《有答案北京朝阳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答案北京朝阳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 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答案北京朝阳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解析版
北京市朝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选用)2018.1
一、基础·运用。
学校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博物馆,阅读文物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校刊,请你帮助编辑部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阅读本期校刊的卷首语,完成小题。
①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②数据显示,因为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
③今天,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展陈方式也更多样。
④和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guānzhào)照当下,(huísù)过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⑤你会和我一样,每一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1.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观照回朔B.关照回朔
C.关照回溯D.观照回溯
2.文段中有两个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句子修改:
【答案】1.D2.要点:
句②“因为”改为“尽管”;句⑤“开卷有益”改为“获益匪浅”。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选词填空。
观照:
观看,比照。
关照:
关心照顾。
现代汉语中没有“回朔”这个词语,“回朔”中的“朔”是个别字。
回溯:
上溯,向上推导。
2.试题分析:
考查病句。
句②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转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句⑤开卷有益,开卷:
打开书本,指读书。
益:
好处。
读书总有好处。
获益匪浅:
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
【任务二】有同学为栏目创作了一首小诗,阅读诗作,完成小题。
每一件文物,
都是记载历史变迁的珍贵档案。
凝视你,
寻觅曾经的沧海桑田。
每一座博物馆
都是守护中华文化的珍贵宝库。
走进你,
感受文明的博大精深。
3.对加粗字的读音和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记载zài“化”第三笔是“丿”B.记载zǎi“化”第三笔是“乚”
C.记载zǎi“化”第三笔是“丿”D.记载zài“化”第三笔是“乚”
4.请为这首小诗续写一节,内容、语言与前两节保持连贯自然。
【答案】3.C4.示例:
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是连接华夏子孙的精神纽带。
走近你,破译民族的基因密码。
【解析】
3.试题分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载”就是多音字。
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
1、先撇后捺。
2、先横后竖。
3、从上到下。
4、从左到右。
5、先外后里。
6、先外后里在封口。
7、先中间后两边。
“记载”读zǎi,“化”第三笔是“丿”。
4.试题分析:
续写诗歌。
要体会原诗歌的内容、意境。
还要注意原诗歌的节奏美、句式结构、行数甚至每句话的字数,还有押韵的情况。
所续写的诗歌要与原诗歌的这些方面相符。
【任务三】为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编辑部打算为文物创编迷你剧本。
5.请你参照示例,从下面两件文物中选取一件,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
(100字左右)
示例:
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
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败。
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
“我是一把君王剑。
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
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
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
【文物一】《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绘了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
画中人物多达几百人,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清明上河图》局部
【文物二】戴安澜将军的“铁汉”印章
背景资料:
戴安澜将军是抗战革命烈士,作战英勇,指挥卓越。
毛泽东曾为其赋诗“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赞其虽英年早逝,但实现了抗日的伟大志向。
台儿庄战役期间,戴安澜专门镌刻了“铁汉”印章,意指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
选自其中的《唐雎不辱使命》讲述了安陵小国使臣唐雎勇谋兼备,面对秦王据理抗争的故事。
B.善用天时地利人和,破解杨志的谨慎小心,“智多星”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来自于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C.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的杨修,但他却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D.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笔下的鲍西娅假扮律师,巧妙地利用契约上的“一磅肉”反击高利贷者夏洛克,智慧地取得了胜利。
【答案】5.示例一:
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
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
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示例二:
我是见证英雄壮志的“铁汉”印章。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我的主人戴安澜,将“铁汉”二字镌刻在我的身上。
那是我的姓名,他的信仰——不破日寇终不还。
虽然他殒命沙场,但我会把他的铁汉精神传遍中华。
6.A
【解析】
5.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
一件文物是《清明上河图》局部,一件文物是戴安澜将军的“铁汉”印章。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弄明白这两件文物的来历,还有文物本身的内涵。
要挑你最了解、最有话说的文物来写内心独白。
要讲清楚文物的“前世故事”及文物的意义。
当然,这也是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积累。
6.试题分析:
“《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名著阅读
7.《三国演义》塑造了“智绝”诸葛亮的形象。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评价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智慧?
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
A.刘备赞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B.周瑜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
C.徐庶自叹不如:
“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
”
【答案】示例一:
我选A。
曹操派夏侯惇进攻新野。
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诱敌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
示例二:
我选C。
空城计中,诸葛孔明在兵少兵弱的情况下,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吓退多疑的司马懿,这计谋非一般人敢为,的确出鬼入神。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对诸葛亮的形象的把握。
答A与C均可。
B项比较抽象。
此题也是考查对名著知识的积累。
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以考促读。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8.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有感于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学们开展以“向贤者学习”为话题的读书交流活动。
请说出你认为“贤者”应该具备的一项品格,并从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经历谈谈对这种品格的理解。
【答案】示例:
贤者应有坚定的意志。
《三国演义》中关羽面对富贵和威胁,从未动摇过对刘备的忠诚,成为千古“义绝”,令我敬佩。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说出你认为“贤者”应该具备的一项品格,并从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经历谈谈对这种品格的理解。
此题为开放性题。
知书达理、不骄不暴不躁、泰然自若、谦谦自知等,说的就是贤者的气度与品格。
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也是在考查名人知识的积累。
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
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三、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突出了边塞风光的独特。
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作上片描绘的风景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10.词作写出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着南飞的大雁,想着远在万里之遥的故土,借一杯浊酒排遣心中的思念。
B.出征的誓言未能实现,今天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这更加重了征人的愁绪。
C.夜寒霜浓,耳畔的悠悠羌笛之声更勾起了征人的乡愁,这样的夜怎能入睡?
D.旷日持久的守边让将士们熬白了黑发,流下思乡的泪,但他们仍矢志不渝。
【答案】9.示例:
秋风裹挟西北的风沙拍打着紧闭的城门,一行大雁毫不留恋地向南飞去。
号角响起,边声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只有这一座孤城无言静立。
10.B
【解析】
9.试题分析:
描述诗歌画面:
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10.试题分析:
B“出征的誓言未能实现,今天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这更加重了征人的愁绪”错。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
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
“出征的誓言未能实现,今天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的理解与诗歌的内容不符。
11.默写
苏轼虽两鬓微霜,仍能“聊发少年狂”,常怀“①____,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之志。
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虽赋闲在家,仍赋壮词抒发自己渴望“②_____,③_____”的雄心壮志;登上北固亭,面对滚滚长江水,想到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他忍不住借用曹操的话慨叹“④_______”。
【答案】
(1)①会挽雕弓如满月
(2)②了却君王天下事(3)③赢得生前身后名(4)④生子当如孙仲谋
【解析】试题分析:
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雕”“赢”“仲”等字词的书写。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⑤,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上以问封德彝,对曰:
“设官分职,各有所司。
果有愆违⑥,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擿⑦疵颣⑧,太为烦碎。
”淹默然。
上问淹:
“何故不复论执?
”对曰:
“天下之务,当尽至公⑨,善则从之。
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⑩。
”上悦曰:
“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
唐太宗。
②封德彝:
人名,时任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
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④正:
只。
⑤稽失:
延误,贻误。
⑥愆(qiān)违:
过失。
⑦擿(tì):
挑出。
⑧疵颣(lèi):
缺点,毛病。
⑨至公:
极为公正。
⑩遂非:
坚持错误。
12.下列加粗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举宠为督久无所举B.诚能命将出师臣诚心服
C.及为忠善者善则从之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安可诬一世之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14.【甲】文中诸葛亮用人的方式,可用【乙】文中的“①”概括。
【乙】文中御史大夫杜淹的回答体现他是个②和③的官员,因而得到太宗的赞赏。
15.唐太宗开创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诸葛亮也曾与先帝谈论“汉室之隆”,请阅读【甲】【乙】两文,概括使国家兴隆的共同因素。
【答案】12.B13.要点:
(1)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2)各位如果像这样行事,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答案:
14.①(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②公正尽职③从善如流(意思对即可)
15.要点:
君主能识别人才,善用人才。
臣子忠贞善良,各尽所能。
【解析】
12.试题分析:
B“诚能命将出师臣诚心服”两句中的“诚”前者,“果真”;后者,“实在、的确”。
A举荐。
C好的、善良的。
D怎么。
点睛:
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
1、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
3、语法推断法。
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4、音形推断法。
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
从形旁可推知字义。
5、邻词推断法。
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3.试题分析: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陟罚”“臧否”“宜”“异同”“如是”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4.试题分析:
比较阅读。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甲文中诸葛亮用人的方式,可用乙文中的“各取所长”来概括。
而乙文中御史大夫杜淹的回答体现他是个公正尽职和从善如流的官员,因而得到太宗的赞赏。
答此题一定要理解好原文内容,从人物的所说所做归纳用人的方式及概括人物特点。
在文中找到关键句或关键词是前提。
15.试题分析: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概括使国家兴隆的共同因素。
答此题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两个角度作答:
一个是从君主的角度,一个是从臣子的角度。
(一)译文: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二)译文:
太宗让封德彝推荐贤才,过了很久也没有人选。
太宗问他是怎么回事,封德彝说:
“不是臣不尽心,只是如今没有奇才。
”太宗说: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罢了。
古代明君治理天下,难道依靠的是从别的时代借来的人才吗?
人应该忧虑自己不能了解别人的长处,怎么能诬陷天下人?
”封德彝惭愧地退下了。
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诸司文案恐怕会有延误,请让御史到诸司检校”。
太宗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道:
“设立不同的官职,原本就各有自己的职责所掌。
如果诸司真的有过失,御史自然应当纠察检举;如果让御史查遍诸司,搜擿出各种毛病,未免太过琐碎。
”杜淹默然。
太宗问杜淹:
“为什么不再坚持了?
”杜淹答道:
“处理天下事务,应当尽心尽力,一秉大公,听到好的意见就要接受。
德彝所说得朝廷大体,臣诚心佩服,不敢再争是非。
”太宗很高兴,说:
“各位如果像这样行事,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阅读《都是英雄》,完成小题。
都是英雄
①那天晚上,钟仁为了救一个横穿马路的老人,被一辆疾驰的卡车撞飞,失去了右腿。
钟仁一夜之间成了英雄,可妈妈却老泪纵横:
“你还不到30岁,为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头,值吗?
”
②虽然失去一条腿让钟仁痛不欲生,他再不能像以前一样东奔西走跑销售,可钟仁认为救下一命还是值得的。
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那个被救的老人从出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目击者说,那个老人60多岁,可是当时天黑,谁也没看清他的模样,再加上大家都忙着救钟仁,他就不声不响地从众人眼前消失了。
③一个月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露面。
妈妈气愤地说:
“要想道谢早就谢了,估计他再也不会站出来了!
”
④可事情却出现了转机。
那天下午,一位拎着保健品的老者敲开了家门:
“我姓程,我就是你救下的那个人……谢谢你,孩子,让你受委屈了!
我担心太多——一直不敢来看你。
”
⑤钟仁理解程大爷的苦衷:
程大爷有他的顾虑,今天他能出现在这儿,就说明我没白救他一回。
钟仁需要的只是那声感谢。
不想,妈妈却一下哭了出来:
“这么年轻就没了一条腿,以后日子可怎么过?
要是你儿子,你心不心疼?
”程大爷低下了头,钟仁看到两颗大大的水滴落到了老人的手背上,心里一暖。
⑥“孩子,都是我的错。
”程大爷抬起头,递来一张银行卡,“这是我所有的积蓄,6万元,给你。
”钟仁心里又是一暖,妈妈的脸色也明显缓和多了。
钟仁没有接钱,一个老人攒钱不容易,况且社会捐款已经不少。
争执中,还是妈妈把银行卡放进程大爷的兜里:
“今天您能来,我们就知足了。
如果有空,就常来看看钟仁吧。
”
⑦从此,程大爷几乎每天都会来看钟仁,陪他聊天、下棋。
在他的帮助下,钟仁做起了网购,身体也康复得很好。
当记者再来采访时,善良的钟仁让记者只报道了被救老人知恩图报的新闻,隐去了姓名。
⑧一切很圆满,直到有一天,门铃再次响起。
一个同程大爷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进门就跪在地上:
“对不起呀,孩子,我才是那个被你救了的人,是我自私,今天我是特意来向你道谢的!
”
⑨钟仁和妈妈彻底愣住了:
开始没人承认,现在却又多出了一个。
老人见状,便讲起了当日的情形。
他姓杜,刚刚退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那天晚上过马路时分了神,多亏钟仁出手相救才躲过一劫。
本来杜大爷想一起去医院,可他怕钟仁就此讹他的钱,便趁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溜回了家。
其实他的心一直悬着,可又鼓不足勇气去承认,直到看到那篇报道。
他不知道程大爷是出于什么目的,可程大爷的行为却让杜大爷最终下定决心来到钟仁家道歉。
⑩疑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程大爷身上:
“您到底是谁?
”
(11)程大爷思考良久,说:
“孩子,你能陪我下盘棋吗?
”当钟仁吃了程大爷手里最后一颗棋子时,程大爷已泪流满面:
十年前,程大爷的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
一天晚上,他刚和程大爷杀了一盘棋,接到同学电话便出了门。
路上,当他看到三名男子劫持一个女孩便出手相救,最后倒在歹徒的刀下。
程大爷没想到那是他和儿子的最后一盘棋。
虽说后来儿子被授予了“见义勇为”的英雄称号,可程大爷始终不能释怀,因为那个被救的女孩一直没有露面说过一句谢谢。
(12)“其实,只要她打来一个电话我就安慰了,就算是给地下的儿子一个交代。
”可这个电话成了程大爷最漫长的等待。
(13)“我确实骗了你,你救的不是我,我也根本不认识你,但我懂得你的感受。
你那么年轻,我想让你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
因为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帮你就是帮我自己。
当你释然的时候,我也一样。
”
16.文章标题为“都是英雄”,你认为文中哪些人是英雄?
请分别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程大爷和钟仁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18.请就文中人物的描写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问题:
说明:
【答案】16.示例:
钟仁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老人,失去了右腿仍心怀善良,令人钦佩;程大爷假冒被救老人感谢钟仁,帮钟仁走出内心困境,令人钦佩;程大爷的儿子,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救助被劫持的女孩,令人钦佩。
17.示例:
程大爷和钟仁互不相识,但程大爷和钟仁都遭受痛苦,且未能收到被救者的感谢,有相同的心理感受。
18.示例:
问题:
文章为什么细致描写程大爷听到钟妈妈的质问后低头流泪的样子?
说明:
此处描写更突出了程大爷的善良。
程大爷流泪其实是因为想到了儿子的经历,但他为了帮助钟仁,内心痛苦却不反驳。
【解析】
16.试题分析:
考查标题的含意及其作用。
文章标题为“都是英雄”,问你认为文中哪些人是英雄。
这也属于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钟仁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老人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心怀善良”的性格特征。
答此题一定要找到相关事件,然后根据人物的所作所为,概括其“英雄”的一面。
17.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要答好“最熟悉的陌生人”,就得把“最熟悉”的一面与“陌生人”的一面分别答出来。
“陌生人”是说程大爷和钟仁互不相识。
“最熟悉”是说两人都遭受痛苦,且都未能收到被救者的感谢,有相同的心理感受。
点睛:
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
此题要注意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来答出句子的深刻内涵。
18.试题分析:
开放性试题。
“请就文中人物的描写提出一个问题”,这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这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描写的详略得当角度提出问题,也可针对描写中的语言和神态所包含的意义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时要紧紧联系原文,切忌断章取义。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书无标点。
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为语气停顿的标志。
所谓“句”就是一句话讲完了,在字的旁边画一个圆点或圆圈表示终结。
“读”(音“豆”)则是话还没完,但语气又得停顿一下,就在字的后面或旁边加一个斜点,形如今天的顿号。
所以句读又俗称“圈点”。
有人支持书加句读,认为这样能使文意更明晰。
唐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从一个人为古书断句的水平,即可窥见他做学问的水准。
但也有人觉得水平不够才需要标有句读的书,正如现在小孩子才需要拼音读本。
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藉其间”是有失水准的。
有意思的是,古文阅读如果断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截然不同。
比如吝啬主人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诗句逐客,机灵的客人却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
留我不?
留!
”含义就完全相反了。
《论语》也有断句争议。
比如“厩焚,子退朝,曰:
①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被烧了,孔子下朝回来,问:
“伤着人了吗?
”而不问马怎么样。
这是说孔子以人为本,轻财物而重人命。
我们今天读的《论语》,也多采用这个版本的断句和注释。
但古时就有人提出异议:
马也是生灵,怎能不闻不问?
于是产生了另一种断句法:
“②伤人乎不问马”(此处“不”同“否”。
)先确定是否伤到人,再问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答案北京朝阳初三上期末语文真题卷 解析版 答案 北京朝阳 初三 上期 语文 真题卷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