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
- 文档编号:10865754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11
- 大小:12.28MB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绪论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X线检查体位X线摄影条件模拟和数字X线成像技术乳腺X线检查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照片影像冲洗技术CT检查技术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及评价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模拟影像检查技术时期18951971年探测器:
摄影:
屏-片系统透视:
荧光屏(含影像增强透视)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
(二)数字影像检查技术时期1972年:
汉斯菲尔德(G.N.Hounsfield)颅脑的CT扫描机(三)较完整的放射诊断影像检查技术体系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
MRI三、学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目的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应用这些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使患者早日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
三、学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目的与方法
(二)学习方法树立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组实验讨论的方法采用评价像质的方法学生独立操作实训的学习方法第一章X线摄影条件学习目标1掌握X线感光效应基本概念、影响X线感光效应的主要感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制定X线摄影条件表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CR、DR曝光条件的制定和应用方法;掌握优质X线照片的基本标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2熟悉“摄影条件规范化”方法和“自动曝光仪”的应用;熟悉数字化X线摄影条件的基础理论知识。
3.了解影像噪声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感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感光效应:
X线通过人体被检部位后,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探测器等光电转换系统)感应有效X线,并由此产生诊断所需的影像效果。
感光因素:
所有与感光效应有关的因素。
X线摄影感光效应与感光因素之间的关系:
E=k(VnItSfZ)/(r2BDa)e-dV:
管电压n:
管电压指数I:
管电流t:
曝光时间S:
胶片感光度或成像因数f:
增感屏的增减率Z:
靶物质原子序数r:
摄影距离B:
滤线栅曝光量倍数D:
射野的面积e:
自然对数底:
组织X线吸收系数d:
被检部位的厚度k:
其余相对固定不变的感光因素常数1.相对次要的因素和比较重要的因素管电压是最重要的因素2.相对固定的因素与经常变动的因素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是根据病变情况需要经常变动的因素,常称为“X线摄影条件”。
为此,感光效应公式可简写成:
E=k(VnIt)/r2在影响感光效应的各种感光因素中,若某些因素发生变化,那么其他因素应作相应调整,以确保所需的感光效应基本不变。
一、管电压与管电流量1.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反映了管电压在摄影中的重要作用。
2.管电压越高,X线穿透力越强,因此照片密度增加,照片层次丰富(信息量较大),但照片对比度较小。
3.根据临床需要和肢体部位组织成份、厚薄等因素来选用管电压。
1.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反映了管电压在摄影中的重要作用。
2.管电压越高,X线穿透力越强,因此照片密度增加,照片层次丰富(信息量较大),但照片对比度较小。
3.根据临床需要和肢体部位组织成份、厚薄等因素来选用管电压。
4.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病理情况,在X线摄影时对管电压与管电流量进行恰当的调整。
5.管电压和管电流量的关系和调整,可用下式来表示并互易:
E=KVnQ=KVnmAs式中Q代表管电流量,mA代表管电流,s代表曝光时间。
二、摄影距离1.焦点至胶片探测器的距离,简称为焦-片距(focus-filmdistance;FFD),即摄影距离。
2.在感光量计算公式中FFD就是r。
在摄影的有效范围内,胶片上得到的感光量与FFD平方成反比。
3.摄影距离r和管电流量Q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
Q2=r22Q1/r12式中的Q1代表原管电流量mAs,r1代表原来的FFD,Q2代表新管电流量mAs,r2代表新FFD。
三、成像探测器1.成像探测器X线到达探测器后,通过一定处理能形成二维的数字矩阵,或形成二维的连续的密度值(灰度值),经过图像处理和显像处理可获得可见影像。
2.模拟探测器屏-片系统;数字探测器IP和FPD。
3.屏-片系统因增感屏与胶片种类不同,对感光效应公式的E值影响较大;IP和FPD因种类和结构不同,对感光效应公式的E值影响也较大。
四、滤线栅和照射野的应用
(一)滤线栅的应用1.作用减少到达胶片的散射线。
2.滤线栅的曝光系数BB=It/It同一性能的滤线栅的B值越小越好B值在26之间。
3.栅比R栅条高度与栅条间距之间的比栅比越大,其吸收散射线的能力越强。
管电压越高,滤线栅的栅比应越大。
(二)照射野的应用被照体是一个散射体,被照体厚度越大,照射野越大,被检体产生的散射线就越多。
X线摄影时,应将X线的照射野减少到能容下被照部位的最小程度。
五、其他
(一)屏-片体系1.屏-片匹配增感屏光谱与胶片感色性的匹配增感屏的增感率(S):
Q2=S1Q1/S2(Q:
管电流量)2.相对感度增感率为40的CaWO4中速增感屏,在某管电压下设其增感率为基准数,其他增感屏的增感率与它的比率
(二)显影液性能1.显影液性能主要取决于溶液的配方、PH值和温度。
2.高浓度配方、高PH值、高液温显影效果好。
第二节摄影条件的制定制定合适的X线摄影条件表,首先要根据人体被检部位的组织或病理类型,还要考虑被检部位器官运动状况、年龄、胖瘦等生理因素,此外应熟悉增感屏、胶片、滤线栅、显影液等传统感光因素的性能或IP、FPD等现代感光因素的性能。
X线摄影时需要经常调控的感光因素是:
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和摄影距离,即狭义上的“摄影条件”。
一、变动管电压法1.变动管电压法把摄影或感光因素中除被检肢体厚度、管电压之外所有各种因素相对固定,即作为常数,再根据被检肢体厚度而选用相对应管电压的一种X线摄影方法。
2.原理及表达式V=2d+cV:
管电压d:
被照体厚度(cm)c:
常数3.注意事项此方法简单易行,被检肢体厚度每增加1cm,管电压就增加2kV。
c虽是常数,但不同肢体部位有较大变化,四肢骨的c值为30,腰椎c值为26,头部的c值为24。
二、固定管电压法1.固定管电压法在X线摄影中,在保证对被检部位有足够穿透力的前提下,将所选的管电压值固定,通过管电流量或曝光时间的变化来实现合适的感光效应,称之为“固定管电压法”。
2.应用原理各感光因素之间可以互相补偿,以达到同样的感光效应。
3.注意事项要保证X线束对该部位有足够穿透力。
因此,这种方法所选用的管电压值比变动管电压法时同样被检部位一般要高10kV20kV,而所需的mAs却可显著降低。
三、对数率法1.对数率法通过对数变换恰当地选择、处理X线摄影时各感光因素的平衡关系,从而使X线照片能获得恰到好处的光学密度值和最大信息量的方法。
又称西门子条件表、点数法2.原理及表达式将影响X线感光效应E的感光因素转换成相应的对数值,即“点数”,然后通过应用程序进行运算得出规范化的摄影条件常把管电压kV、管电流mAs、焦片距r这三大因素先变换成相对应的对数率点数,而其他感光因素统一用系数K的对数率点数表示。
即:
E=K(VnIt)/r2或E=K(VnmAs)/r2K:
常数,n:
随管电压而变化的指数(n值26)lgE=lgK+nlgV+lgmAs-2lgr3.注意事项X线感光效应E是管电压kV、管电流mAs、焦片距r这三大因素和其他感光因素K的对数值之和。
而lgK代表了三大因素之外所有的感光因素,其中任何感光因素发生变化,尤其是组织病理类型、厚薄、重要器材性能发生变化时,lgK必须作相应修正,由此引出一些重要的修正点数。
四、自动曝光仪的应用1.自动曝光仪应用原理X线摄影时,将探测器置于被检部位及屏-片系统之间,通过监测透过被检部位到达屏-片系统的X线量,控制仪通过反馈机制控制X线的曝光时间,从而实现对各部位合适X线曝光量的控制。
从本质上讲,自动曝光技术属于“固定管电压法”2.注意事项电离室光电计电离室:
左野、中野、右野三个照射野。
X线摄影时,不同的体位就需要选择不同的照射野,同时合理选择电离室密度补偿值,以保证整个照片的影像质量。
要选择合适的管电压。
五、数字化X线摄影条件
(一)概述1.数字化X线摄影条件中,有关管电压、管电流量、摄影距离、滤线栅、照射野等参数的计算方法,与模拟X线摄影技术的是一样的。
2.要使数字影像符合临床诊断的需要,正确把握数字X线摄影条件同样需要重视和认真对待。
3.CR、DR等数字化X线摄影的相关条件及后处理参数均处于自动模式下。
4.数字化X线摄影时的探测器IP、FPD不仅与模拟成像的屏-片组合在性能上有所差异,而且不同数字X线摄影设备的图像后处理系统和功能本身也有差异,故CR与DR的曝光条件表制定也有差异。
5.首要因素选择合适的管电压(kV)值,一般均采用100kV以上的高电压摄影技术。
至于曝光量(mAs)或感光效应的控制,则需充分考虑CR设备中成像板(IP)-阅读器系统的性能和DR设备中平板探测器(FPD)的性能。
(二)CR曝光条件的制定1.成像板(IP)的性能与感光效应的关系取决于成像板(IP)涂层中的光激励发光(PSL)物质的性能。
(1)PSL物质对X线照射的能量响应程度或PSL物质的发光强度。
PSL物质的发光强度与感光效应成正比关系,在一定范围内与管电流量成反比互易关系;
(2)PSL维持时间。
PSL维持时间应与扫描读取信息的速度匹配,PSL维持时间过短会导致感光效应降低,而PSL维持时间过长则增加影像模糊度。
2.阅读器性能对感光效应的影响
(1)激光束在IP板荧光层上的散射程度,其依赖于IP物质对激光的响应特征,激光束在IP板荧光层上的散射程度强则感光效应强;
(2)激光束的直径大小不同,激光束的直径与感光效应成正比关系;(3)电子系统,尤其是光电倍增管的响应程度,保证模数转换的高效率,模数转换的效率高则感光效应强。
3.CR曝光条件的制定与应用根据X线曝光感光效应E值公式计算方法,将屏-片组合改换为IP,并根据IP的特性制定曝光条件,采用手工操作确定的X线曝光条件。
曝光后,按CR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在半自动或自动模式条件下,根据屏幕显示的某个肢体位置影像所需的处理参数,进行图像后处理,形成满足临床需要的影像并获取照片。
(三)DR曝光条件的制定数字X线摄影(DR)主要的成像方式有两种:
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和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
1.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的性能与感光效应的关系取决于
(1)非晶硒(a-Se)的性能;
(2)探测元阵列单元的性能;(3)高速信号处理单元的性能。
2.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的性能与感光效应的关系取决于
(1)荧光物质碘化铯(CsI)晶体的性能;
(2)非晶硅(a-Si)探测元阵列单元的性能。
3.由于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的量子检测效率较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的量子检测效率高,即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的X线敏感性或响应特性较高,因此获得同样感光效应所需的曝光量(mAs)较少。
4.DR曝光条件的制定与应用曝光条件标准设置分3种模式:
自动模式(auto)、半自动模式(semi)和手动模式(manual)。
DR安装调试完毕后,一般处于自动模式工作。
不管在哪种曝光条件标准设置模式下,其图像后处理参数称谓都一样,但数值大小是不同的。
窗口显示的图像后处理参数有6种:
密度(density):
为影像目标区域选择光学密度值。
(2)伽马(gamma):
相当于模拟探测器屏-片组合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的斜率。
作用在于调整整体影像的对比度大小,以便图像与具有相应值的胶片图像相对应。
(3)结构对比度增强(structureboost):
将图像中某像素稍微偏离附近像素的结构得到增强后,该值变的更大。
使对比度较低的结构变的更清晰。
(4)结构频率增强(structurepreference):
对需要增强的细节进行“结构增强”。
(5)噪声补偿(noisecompensation):
将因结构所做的增强而引起的噪声增大使部分影像信息淹没减少而进行的补偿。
特别是照片影像中接受的X线剂量小的区域,更需噪声补偿。
(6)曲线图(curve):
影响整体图像,若改变曲线,不会直接影响图像结构(细节对比),图像结构受其他参数影响。
但正确选择密度曲线,对图像密度值有决定性作用。
操作程序软件:
(1)addexaminations
(2)Anatomy(3)选择肢体位置(4)自动显示其曝光条件数值(5)曝光5.注意事项
(1)数字化X线摄影条件与非数字化X线摄影条件相比,对同样被检部位的组织类型、厚度和病变情况,数字化X线摄影一般均选择100kV以上的高电压摄影技术。
(2)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的X线敏感性或响应特性较高,因此获得同样感光效应所需的曝光量(mAs)也明显比非数字化X线摄影少。
(3)为了控制量子噪声过多,数字化X线摄影所用的曝光量(mAs)可以控制在非数字化X线摄影所用曝光量(mAs)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
第三节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制定X线摄影条件时,应根据被检体的组织类型和病变的病理类型来选择恰当的管电压、管电流量等参数,从而获得具有诊断价值的优质X线照片影像。
优质X线照片,是医师对病人的病变能否判断准确的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
一.符合诊断学的要求影像符合诊断学要求有两个基本方面:
(1)X线几何投影正确.
(2)病灶和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显示清晰.二、适当的影像密度1.光学密度过低表现为直接曝光区黑而其他组织影像多呈灰色,无法辨认细微结构。
感光不足、显影不足或数字图像后处理不当所致。
2.光学密度过高表现为照片普遍过黑,以致骨和关节的轮廓、病灶的形态等都难以显示。
感光过度、显影过度或数字图像后处理不当所致。
3.适当的影像密度值
(1)人眼对0.12的光学密度差尚能分辨,而对低于0.2或高于2.5的光学密度值,则几乎无法辨认。
(2)部分组织脏器影像的合适光学密度值。
例如:
胸部后前位片:
最高密度区域是直接曝光区,密度值约3.0;上中肺野密度值为1.21.6;肋骨密度值为0.30.5;心脏密度值为0.20.3。
腹部平片:
诊断区域的密度值为0.71.2。
(3)根据临床实践,X线诊断照片合适的光学密度值范围基本在0.71.5之间。
在这一范围内,人眼对光学密度的辨认较敏感,可识别的信息量也最大。
3.适当的影像密度值
(1)人眼对0.12的光学密度差尚能分辨,而对低于0.2或高于2.5的光学密度值,则几乎无法辨认。
(2)部分组织脏器影像的合适光学密度值。
例如:
胸部后前位片:
最高密度区域是直接曝光区,密度值约3.0;上中肺野密度值为1.21.6;肋骨密度值为0.30.5;心脏密度值为0.20.3。
腹部平片:
诊断区域的密度值为0.71.2。
(3)根据临床实践,X线诊断照片合适的光学密度值范围基本在0.71.5之间。
在这一范围内,人眼对光学密度的辨认较敏感,可识别的信息量也最大。
三、恰当的影像对比度1.概念照片产生了与被检体正常组织或病变吸收X线的差异形成相应的光学密度差,这种光学密度差即为“影像对比度”。
2.正确处理好影像的对比与层次
(1)影像的对比与层次相互制约需要根据需要,同时兼顾影像对比与层次
(2)管电压调控对比与层次高kV摄影软X线摄影(3)造影(4)数字图像的后处理四、良好的锐利度1.概念两个毗邻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楚程度叫“锐利度”(sharpness),与此相反的概念就称之为“模糊度”(blur)。
分辨率(解像力)、清晰度2.摄影时需尽量减小技术性的模糊程度如:
减少曝光时间,固定被检部位,采用小焦点,缩短肢-片距,选择高质量增感屏,屏胶接触紧密,控制照片斑点等数字图像后处理。
3.照片分辨率测试用宽度为dmm的金属线间隔dmm平行排列而成的测试卡(线对卡)摄取其X线影像,观察测试卡影像的线对数。
当金属线影像无法分辨时,照片影像分辨率处于最低界限,一般把这个界限称作极限分辨率(简称分辨率),用公式表达为:
R=1/2d,R表示分辨率,d表示线径,单位是mm。
4.人眼对模糊的分辨能力视力为1.0的眼睛,在500cm处能分辨出1.5mm的缝隙,所以在明视距30cm处,能分辨的缝隙为:
1.530/5000.09mm,根据分辨率公式可计算出分辨率为R=1/2d=1/20.09=5.5LPmm,显然,此时的模糊值为H=2d=1/R=1/5.5=0.18mm。
一般认为,照片上的模糊值H在0.2mm以下时,不会影响读片,可视为图像清晰。
五、较少的影像噪声1.概念在X线照片上由于X线量子分布形成的淹没微小病灶的无规则微小密度差称为照片斑点(mottle)、噪声(noise)光学密度上的随机涨落2.X线量与影像噪声之间的关系X线量子数多,影像噪声不明显X线量子数少,影像噪声较多3.屏-片系统形成照片噪声的原因增感屏结构斑点,系最主要的原因;胶片粒状度;量子斑点。
由于量子斑点的多少是可控的技术性因素,因此技术上颇受重视。
若X线摄影中用的管电压过高,或增感屏增感率过高,则mAs相应减少,从而使到达胶片上的X线量子显著减少,这是形成照片斑点最主要的技术性原因。
六、其他一张优质的X线照片除了必须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其他一些要求。
如:
不能有各种污染、药膜折痕、划痕及各类伪影等技术操作性缺陷等。
这里既有摄影技术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是暗室手工操作时不当所致。
第二章X线检查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学习目标1.掌握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基本体位的概念;掌握头颅体表定位点、定位线、X线照片标记内容、标记方法及标记原则。
2熟悉解剖学姿势、基准轴线、基准面、解剖学方位及关节运动等基本概念;熟悉四肢、胸部、腹部、脊柱体表定位标志;3了解X线摄影体位的命名方法及其他摄影方面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一、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双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又称为标准姿势。
在X线检查和影像诊断时,都是以解剖学姿势作为定位依据。
二、解剖学的基准轴线与基准面
(一)基准轴线1垂直轴2矢状轴3冠状轴
(二)基准面1矢状面2冠状面3水平面三、解剖学方位在标准姿势下,描述人体结构间相对位置关系为解学方位。
上和下前和后内侧和外侧近和远浅和深四、关节运动屈、伸运动内收、外展运动旋转运动第二节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一、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时,X线中心线投射于被检肢体的方向1矢状方向前后方向(anteroposterior;A-P)后前方向(posteroanterior;P-A)2冠状方向左右方向(leftright;L-R)右左方向(rightleft;R-L)3斜方向左前方向右前方向左后方向右后方向4水平方向5轴方向上下方向下上方向6切线方向二、X线摄影体位X线检查时被检者身体的姿势
(一)基本体位站立位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斜位侧卧水平正位仰卧水平侧位
(二)X线摄影体位及命名方法1.根据X线摄影方向命名前后位后前位左侧位右侧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后斜位右后斜位轴位切线位2.根据被检者姿势命名前弓位蛙形位3.根据体位设计者的姓氏命名柯氏位瓦氏位许氏位梅氏位4.跟据被检者肢体的功能命名颞下颌关节的张口位闭口位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1尺骨茎突前臂近腕部内侧的突起2桡骨茎突前臂近腕部外侧的突起3尺骨鹰嘴肘关节背侧的突起4肱骨内上髁肘关节内侧的突起5肱骨外上髁肘关节外侧的突起6肱骨大结节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7锁骨横向位于胸廓前上方可触及到的内低外高的骨骼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8肩峰肩胛冈外上方的突起9肩胛骨喙突肩峰前内下深按可扪及到的突起10肩胛下角肩胛骨的最下端,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11内踝小腿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12外踝小腿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13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缘的突起14髌骨膝关节前方可活动的骨骼15股骨内上髁膝关节内上方的突起16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上方的突起17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下方可扪及到的突起18髂嵴髂骨最高处的突起,平第4腰椎棘突高度19髂前上棘髂骨前上方的突起,平第2骶椎高度20股骨大粗隆股骨上端外侧的突起,平耻骨联合高度二、胸部体表定位标志1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胸椎下缘高度2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3剑突末端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部,由第810肋软骨前端相连形成,肋弓的最低点平第3腰椎高度5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6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7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8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九分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
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9个区:
上部为腹上区、左季肋区和右季肋区;中部为脐区、左腰区和右腰区;下部为腹下区、左髂区和右髂区。
3、腹部体表定位标志常用的体表定位标志还有:
(1)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侧肋弓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2)成人肾门约平第1腰椎高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肾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3)膀胱位于耻骨联合上方。
脊柱体表定位标志部位前面观对应平面侧面观对应平面第6胸椎双乳头连线中点(男)第7胸椎胸骨体中点肩胛下角第11胸椎胸骨剑突末端第1腰椎剑突末端与肚脐连线中点第3腰椎脐上3cm肋弓下缘(最低点)第4腰椎脐髂嵴第5腰椎脐下3cm髂嵴下3cm第2骶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尾骨耻骨联合第1颈椎上腭第2颈椎上腭牙齿咬合面第3颈椎下颌角第4颈椎舌骨第5颈椎甲状软骨第6颈椎环状软骨第7颈椎环状软骨下2cm第2、3胸椎间盘胸骨颈静脉切迹颈根部最突出的棘突第4、5胸椎间盘胸骨角肩胛上角五、头颅体表定位点、定位线及基准面1定位点
(1)眉间:
两侧眉弓的内侧端之间
(2)鼻根:
鼻骨与额骨相接处(3)外耳孔:
耳屏对面的椭圆形孔(4)枕外隆凸:
枕骨外面的中部隆起(5)乳突尖:
耳后颞骨乳突部向下呈乳头尖状(6)下颌角:
下颌骨的后缘与下缘相会处形成的钝角2定位线
(1)听眶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听眶线为解剖学的水平线,与解剖学水平面平行。
(2)听眦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3)听鼻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
(4)听口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3角。
(5)听眉线:
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2角。
(6)瞳间线:
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听眉线SML听眦线OML听眶线ABL听鼻线听口线3.基准面
(1)正中矢状面:
将头颅纵向分为左、右均等的两部分的切面不位于正中,但与其平行的面,均称为矢状面
(2)解剖学水平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影像 检查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