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docx
- 文档编号:10863414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0.13KB
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docx
《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广客家特色文化策划书
推广客家特色
文化
策
划
书
目录
一、客家文化概述
<1>客家文化起源
<2>客家人分布
<3>保护客家文化与语言
二、客家文化详解
<1>客家节日
<2>客家精神
<3>客家居住特色
<4>客家历史演变
三、弘扬客家文化安排与进程
四、客家文化推广策略
<1>客家文化推广途径与规划
<2>客家文化推广实施
五、参考文献
一、客家文化概述
<1>客家文化起源
a)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b)关于“客家”的来源,史学界一般认为:
客家先民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
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中原先民经五次南迁而形成客家人。
这五次迁徙的过程现已较多地为研究者们所接受。
c)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
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
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d)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
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
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e)第三次迁徙是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
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
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
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较多。
f)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
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
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
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g)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
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
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
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h)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i)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家园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各地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j)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
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
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之外,还建有分祠、支祠。
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
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
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
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归来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
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k)(方言文化)中国方言有7种:
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等。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方言不像广府、潮汕方言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
因而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谁为正宗客家话,公有公说,婆有婆道。
一般说来,梅州市梅城方言较多人认同,据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以此为准。
l)(客家建筑)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
客家围屋多为圆形的土楼,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据传说,闽西一个个圆形土楼曾被美国卫星跟踪多时,误为核反应堆,一时吓坏了大洋彼岸之人。
m)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n)围龙屋是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而形成的。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围龙屋是我国古代中原的一种府第建筑形式。
客家民居具有五种优越性:
一是充分的经济性;二是良好的坚固性;三是奇妙的物理性;四是突出的防御性;五是独特的艺术性。
o)(饮食文化)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
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
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
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
来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作个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
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
地方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冬。
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菜的特点是肥、咸、烧(热)。
p)(民俗文化)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
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
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敬月光”等活动。
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一些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
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
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q)(风水文化)风水术,又称勘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风俗。
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仍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
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2>客家人分布
客家人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
中国客家人分布
客家地区分为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
一般认为,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其它方言(“其它方言”不包含普通话),只会讲客家话的人口占该县总人口数89%,且该县文化不受其它方言的文化影响,仍为典型的客家文化的,为纯客家县。
也有认为需达到94%以上。
总之,纯客家县的相对数量较少。
江西
纯客家县市有:
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
非纯客家县市有:
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
纯客家县市有:
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
非纯客家县市有:
建宁、将乐、泰宁、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南靖、平和、诏安等10个。
广东
纯客家县市有:
梅州的梅县、梅江区、梅州、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河源全境(源城区、东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惠州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龙门;汕尾的陆河;韶关的新丰、南雄、翁源、乐昌、乳源、始兴。
清远的英德;非纯客家县市有:
深圳、东莞、乐昌、丰顺、连南、揭西、惠来、普宁、陆丰、海丰、连山、阳山、连州、佛冈、仁化、曲江区、龙门、增城等,还有广东西部茂名的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江的阳西、阳春,湛江的廉江等部分县区。
广西
非纯客家县市:
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昭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州、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县市。
重庆市
巴县、涪陵、重庆、合江、合川
四川
非纯客家县市:
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泸县、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邡、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
非纯客家县市:
遵义、榕江。
湖南
非纯客家县市:
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耒阳、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州、宜章等17个。
海南
非纯客家县市:
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
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
非纯客家县市:
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
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
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河南
豫南信阳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哪些是非纯客家县。
该地区方言已非客家话,只保留了小部分客家话词汇
浙江
非纯客住县有:
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
总人口100万人以上。
<3>保护客家文化与语言
为了保护客家文化与语言,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1971年起。
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它缘起于1971年,基本上每隔两年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举行一届,迄今已历36年,共进行了21届。
1971年9月28日,香港乃至亚太最具影响的客属组织——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典礼,特邀请世界各地47个客属社团共250多位乡亲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
其间与会代表决议:
将这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且以后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自举行以来,已在亚、美、非三大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大会的规模、活动、内容和社会影响等都逐届扩大,其功能也由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为融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等于一体的活动载体。
第一届 中国•香港
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特邀世界各地47个客属团体250位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
其中与会代表决议,将这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将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
此次会议决议通过第二届恳亲大会由台北“中原客家联谊会”负责筹办。
第二届 中国•台北
于1973年10月5日至8日在台北市延平南路“中山堂”举行。
大会由“中原客家联谊会”主持,有来自世界各地67个客属团体共2400位代表参加。
第三届 中国•台北
由于泰国当时国内情况有所变化,第三届恳亲大会改由台北“世界客属总会”主办,并推延至1976年10月7日至9日在台北市延平南路“中山堂”举行,有世界各地61个客属团体共1352位代表参加。
第四届 美国•旧金山
于197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在旧金山“皇后大酒店”举行,由美国“三藩市崇正总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25个客属团体共820位代表参加。
此次大会决议:
为保持客属传统固有语言口音,今后凡客属人士集合,均应采用客家话发言。
第五届 日本•东京
于1980年10月3日至7日在日本东京“太平洋饭店”和“宝家大饭店”举行,由“日本崇正总会”主持,有来自世界各地33个客属团体共1100位代表参加。
第六届 泰国•曼谷
于1982年9月25日至26日在曼谷市“那菜大饭店”举行,由“泰国客属总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70个客属社团共1352位代表参加。
第七届 中国•台北
于1984年10月7日至9日在台北市敦化北路“环亚大饭店”举行,由台北“客属总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48个客属团体共974位代表参加。
此次大会通过几项重要决议:
1、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应以客家勤劳俭朴美德为准则,不必过于铺张,竞求奢华;2、各地客属社团暨各界殷富,对主办单位所需人力财力应予大力支持,以发扬客家人团结合作精神;3、规定今后不论团体或个人出席大会,均应缴纳出席费,凡热诚赞助者亦应订出办法加以表彰;4、大会“会刊”须由主办单位负责编印并分发各客属社团以资纪念。
第八届 毛里求斯•波累
于1986年5月19日至22日在毛里求斯首都波累市“甘地学院”大会堂举行,由毛里求斯和留尼旺的客属团体联合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15个客属团体共210位代表参加。
第九届 美国•旧金山
于1988年10月21日至22日在旧金山“教堂峰大饭店”举行,由美国三藩市五大客属社团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31个客属团体共458位代表参加。
广东梅州也组团出席,这是中国大陆内地客属团体首次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其中“梅州客家山歌团”7名代表在文艺晚会上的表演独领风骚。
大会决议各地乡亲无论人数多少,都应尽量成立有关社团,并决定下届大会在马来西亚沙巴举行。
第十届 马来西亚•亚庇
于1990年6月8日至10日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亚庇市举行,由“沙巴客属公会联合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70多个客属社团共1500位代表参加。
这是一次文化品位和氛围空前的客属盛会。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表《乡团要能满足需要》的献词;各地代表发表乡情报告;举行了客家文化专题讨论。
大会通过决议:
1、为加强推行客家文化及其交流,各地客属团体应多举办夏令营之类活动;2、为探讨和了解客家历史文化,以后客属大会应增加客家学术研讨内容。
同时,在“国际之夜”上,各地代表还表演了山歌演唱,场面热烈空前。
第十一届 中国•高雄
本届大会原定于香港举行,因故而改在台湾省高雄市,于1992年10月6日至8日在当地“国宾大饭店”和高雄市“文化中心”举行,由“世界客总高雄分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56个客属团体共2500位代表参加。
第十二届 中国•梅州
于1994年12月6日至8日在中国广东省梅州市“百花洲”影剧院举行,由“梅州客家联谊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团体共2300多位代表(其中海外1700多人)参加。
这是中国大陆内地首次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规模之大、代表之广、水准之高,为历届所罕有,深受海内外来宾赞许。
第十三届 新加坡
于1996年11月9日至12日在新加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由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150个客属社团近2000位代表参加。
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准将亲临大会。
大会除举办“客家文化源流展”、“客家之夜”、“客家美食品尝会”、“联欢晚会”等活动外,还同时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
此次大会,中国大陆内地除广东梅州市组团参加外,福建、河南、陕西、广东深圳等地也组团出席,为中国大陆内地出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组团和人数最多的一次。
此次大会还出现多家社团争办下届恳亲会的热闹场面,最后经协商并由大会主席团决定:
原来两年一届的恳亲大会,在今后四年内暂改为举办三届,其中第十四届在台湾、第十五届在马来西亚、第十六届在中国闽西。
第十四届 中国•台北
于1998年10月6日至8日在台湾省台北市阳明山“中山楼”举行,由台湾“世界客总”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33个客属团体578位代表和台湾30个客属团体共948位代表参加。
活动内容重要有:
“欢迎酒会”、“艺文展览”、“专题研讨”、“客家之夜”、“新竹义民庙及苗栗西湖渡假村旅游”等。
台湾政要多人出席了有关活动。
大会决定下届大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并再次确认了上届主席团会议作出的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分别在马来西亚和中国闽西龙岩举办的决议。
祖国大陆的广东梅州和福建龙岩共同组团参加了这次大会。
第十五届 马来西亚•吉隆坡
于1999年11月4日至7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双威大酒店”举行,由“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主办,有来自世界各地42个客属团体2000人参加。
马来西亚首相拿督马哈蒂尔出席开幕式并致词。
主要活动有:
“马来西亚客家书画艺术展”、“客家山歌演唱会”、“第五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客属乡情报告会”、“如何加强客属文化及乡情的联系与交流”和“如何加强世界客属乡贤在商业经济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专题讨论、“马来西亚之夜叙别晚会”等。
中国福建“闽西客家联谊会”在大会上正式接过了主办下届大会的会旗。
第十六届 中国•龙岩
于2000年11月20至23日在客家祖地中国福建龙岩市举行,由“闽西客家联谊会”主办。
届时将有超过1500位的海外客属代表出席。
主要活动有“大型客家文艺表演”、“乡情报告大会”、“广场联欢晚会”、“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闽西风味小食品尝”、“‘客家情’文艺晚会”、“参观永定土楼”、“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公祭”、“福建省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等。
第十七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世界客属第十七届恳亲大会于2002年11月2日至11月6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
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十多个客家社团、千余乡亲为再次欢聚而热烈庆贺。
主席台两侧高挂的中国结与雅加达土著雕塑互相映衬。
第十八届 中国•郑州
2003年10月26日-2003年10月28日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的138个客属社团近2800位代表齐聚河南省体育中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海外联谊会会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郭东坡、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张道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林兆枢、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唐闻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赵阳、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杨国庆、全国人大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席曾宪梓、世界客属总会名誉会长饶颖奇等出席了开幕式。
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组委会主任、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主持了开幕式,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代表9600万河南人民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第十九届中国•赣州
2004年11月18日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客属团体,3000多名客属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央统战部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出席了恳亲大会。
第二十届中国•成都
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客家人聚
居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将成为大会的分会场。
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的主题是“天下客家西部情缘”,宗旨是“恳亲联谊、合作发展”。
第二十一届中国•台北
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于2006年10月28日至30日在中国台北盛世王朝大酒店隆重举行。
这次大会由世界客属总会举办,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个代表团,15000多名客家代表参会。
其中,中国大陆代表团有河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深圳、四川、山东、江西、陕西等33个代表团510多位代表。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客家世界,和平繁荣”。
台湾世界客属总会在台北举行“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的目的,旨在展示台湾客家文化的特色,让全世界的客家人亲眼目睹台湾客家的不同风采和成就,并继承家客先民胼手胝足、开拓创造的精神,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繁荣。
本次大会仪程简明、内容丰富。
10月28日下午至晚上,先后举行了欢迎茶会、主席团会议、欢迎宴会、开幕典礼和开幕晚会。
国民党主席、台北市市长马英九接见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林华
为尽地主之谊,国民党主席、台北市市长马英九致辞讲话,国民党副主席、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吴伯雄致欢迎辞,台湾立法院副院长、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辅导委员会召集人钟荣吉等发表讲话,大会荣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曾宪梓向大会发来贺信。
10月29日上午,大会举行专题研讨活动,研讨会共分六个专题:
客家风情报告合作会、客家文化研讨会、经济发展研讨会、农业科技发展会、观光发展研讨会、客家菁英论坛会。
下午举行文化餐宴。
30日,与会人员到新竹、苗黎等县参访客家文化自然景观。
晚上,举行惜别晚宴和闭幕晚会。
在会议期间和会后,河南团还参访了士林官邸、总统府(外景)、故宫博物馆、101大楼、阳明山、中山纪念堂、中正纪念堂、客家文化自然景观等。
大会期间,河南省客家联谊会接受了丹尼士、抬花轿、高雄市总会等许多商界和其他人士的宴请。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一行5人分别参加了客家文化研讨会、经济合作发展研讨会和客家菁英论坛会,其中副会长刘文学在家客文化研讨会上,以《客家人的总根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为题,进行了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发言后有几位台湾教授向他索要论文。
新郑队向相关方面的人士赠送了宣传黄帝故里的题词、《黄帝故里》邮政画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光盘、黄帝故里投资指南、名片以及《中国•新郑黄帝故里文化国际论坛暨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邀请函》,其中台湾国民党副主席、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吴伯雄,国民党副主席林益世,台湾立法委员、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刘盛良,世界客属总会名誉会长陈子钦,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侯彩凤,世界客属总商会会长李金松、印尼大同党主席吴能彬、泰国客家总会理事长赖金廷、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黎锦文等与其他商界、文化名流30多人接受了邀请函。
会后,河南代表团按照预定计划先后又参访了台湾的自然和文化旅游景区日月谭、阿里山和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等。
通过这次参会,新郑队总结了几点收获:
一是同一些世界客家名人取得了联系,结交了朋友;二是进一步了解了家客人与文化;三是推销宣传了黄帝故里,与客家文化进行了交流;四是与河南的客家联谊会建立了密切联系。
不足的是时间太短,会议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广泛的联谊和勾通。
对于世界客家人这个群体,应开展的工作。
所谓客家人是指历代从中原地区迁徙我国南方或海外的汉民族族系,他们无论从血统上或文化上都是炎黄子孙,他的祖根在中原,他们的始祖是炎黄二帝,而黄帝和早期的炎帝都是有熊国少典之子,他们的总根就在河南新郑。
这个群体,目前在世界各地已达亿人,特别重视客家文化,特别重视寻根,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政要,就是工商、文化名流,黄帝故里的开发建设和寻根旅游应将这个群体作为重点。
为此,建议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要继续开展客家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与黄帝文化关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广 客家 特色 文化 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