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高三年级二模语文.docx
- 文档编号:10862767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17KB
西城区高三年级二模语文.docx
《西城区高三年级二模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城区高三年级二模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城区高三年级二模语文
2011年西城区高三年级二模(语文)
前言:
现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紧张,没有多少时间了!
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每天坐立不安,特别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关于高考心理辅导,另文刊登)这时候可不能放松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2)上片中,作者借文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4分)
13.杨炎正与辛弃疾是至交。
有词评家认为,杨炎正的情怀及词风与辛弃疾相类,你如何看待这种认识?
结合这首词,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
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
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
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
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
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
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
比如1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
/
东方亚洲的黄土上
/
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
/
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
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
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
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
/
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
/
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
/
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
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
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
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
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
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
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文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
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
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七月诗派”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B.“七月诗派”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C.“七月诗派”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D.“七月诗派”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15.作者以鲁煤为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
(3分)
16.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体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
(10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
~
19题。
陈
灰父亲猝然去世,蓉娜竟没有马上飞回中国奔丧。
亲友们去安慰她母亲时,有的就不免啧有微词。
但母亲却非常旷达。
母亲理解并谅解她。
适逢一家大公司约定蓉娜去面试,那是她实在不能放弃的机遇。
父母含辛茹苦,满怀期望,将她送到大洋那边深造,好不容易获得了学位,经过几番曲折,终于有被这家大公司录用的可能,若放弃最后的面试,那就等于将那职位拱手让给了另一位竞争者。
她知道从最初的十几个面试者中,最后筛得只剩下他们两个,而那一位并没有再被约会,只被告诉——“必要时还会联系”,如果她回国奔丧,公司就必要那一位候补者了。
获得了那薪酬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人家干出了个样儿,父亲辞世三个月后,有了假期,蓉娜这才回到北京。
扑进母亲怀里相拥大哭后,她问母亲父亲有什么遗言,母亲告诉她,父亲曾说,蓉娜先在那边获得工作经验是好的,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
她本来想跟母亲说,父亲既然已经辞世,那等她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办过去,让母亲享享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
母亲捧着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她没说什么,但是母亲已经看明白女儿想的是什么。
她也望着母亲的眼睛,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即使回来,也是以外籍身份在外国公司驻华机构里做事;母亲永远不会认同她的这一选择,但母亲又深刻地意识到,她已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命,必须尊重她,跟她做朋友。
蓉娜父母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许多磨难,晚婚晚育,母亲快四十岁才剖腹生下她。
二十年前,她还没上小学,那时候叫落实政策,父亲所在机构分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给她家,结果其中两间都成了书房,到她漂洋过海去留学时,家里就到处堆满了书,现在回到家里,连原来她住的那间屋里也全是书,她更感觉是进入了一座图书馆。
她对母亲说,父亲仙去,您退休多年,为什么不处理掉多余的书报杂志呢?
母亲说已经分几批赠给了郊区学校,现在你看到的,哪本也不是多余的了。
蓉娜去翻动父亲的书架,有的书其实很多年都没使用过了,上面有陈年老灰。
母亲的藏书也有这种陈灰。
她问,为什么不雇小时工来清理清理?
母亲说请过的,他们大都也很愿出力,但从书里抖落出纸片,见发黄薄脆,立刻扔掉,你父亲从垃圾袋里拣回来,已经无法补救——母亲说出那纸片文字的落款,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
她说,你们多嘱咐,让小时工处理任何东西前都问一声,不就行了吗?
母亲举出更多例子,防不胜防,如用吸尘器吸坏了线装书、用湿抹布擦脏了大画册……她又与母亲对视。
母亲看穿她要问“那陈灰下的东西都留着给谁”,她看穿母亲想说“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
母亲叹了口气,仿佛也在替父亲叹息,叹息的是她虽有了一个那样的可融入西方社会的前程,却很难再接续那些被陈灰覆盖的本土文化遗产。
她也叹了口气。
她意识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她所供职的跨国公司可以给她带来很不错的物质生活,还有西方一般水平的文化享受,
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乐趣,但是要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接收父母想要她接续的那份本土文化却很难——尽管双亲收藏的书籍里也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以及一些西文原版书,但就连那书上的陈灰也仿佛在告诉她,那到头来还是中国本土的、在广泛吸纳中发展着的、需要下一代去承传的文化。
蓉娜回那边去了。
她没有告诉母亲,也不想告诉任何其他人,她用小首饰盒装去了一些父母藏书上的陈灰。
哪一天,谁,会来非常小心而且不出纰漏地扫除那些陈灰,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实质上继承下北京家里的那一份文化遗产?
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有运到,她将那只小盒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就有父母的眼光射过来。
(取材自刘心武同名作品)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对于蓉娜不能回国奔丧,母亲给予了充分理解,因为她深知国外竞争之艰难、女儿生活之不易。
B.母亲说家里已经没有一本多余的书,是为了强调家中每一本藏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很值得珍藏。
C.蓉娜父母经历不少磨难,但仍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并且做出丰厚成绩,一生痴心不改。
D.父亲为了保住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不惜到垃圾堆中去寻找纸片,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E.蓉娜从小很少接触也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在继承家中这份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她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18.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8分)
(1)文中第二段写母女就家庭未来所作的沟通和交流,表现出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4分)
(2)如何理解母亲想说的“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这句话?
(4分)
19.文章结尾写蓉娜将藏书上的陈灰悄悄带走并郑重地收藏。
结合文中“陈灰”一词的意思,联系全文,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蓉娜内心世界的理解。
(6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
(60分)
请以
“耐力”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北京市西城区2011年高三二模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
文
2011.5一、(15分)
1.A(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识记。
B项中应为“微言大义”、“安营扎寨(zhā)”;C项中应为“转瞬即逝”;D项中应为“凋敝”、“辟谣(pì)”)
2.D(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汇集”的意思是聚集,“汇合”多指水流的聚集会合,根据文段意思,此处当用“汇集”。
“泄露”与“泄漏”的意思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指液体、气体的漏出时,必须用“泄漏”。
“必定”用来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无疑”的意思是“没有疑问”,根据文段上下文意思以及语气需要,此处当用“无疑”)
3.D(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项“人满为患”感情色彩失当。
B项“意兴阑珊”的意思是兴致衰退,与此处句意不符。
C项“鼎力相助”为敬辞,多用于有所请托或表示感谢时)
4.C(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
A项中
“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不断扩大”搭配不当。
B项句子中“收看了来自地震灾区的采访录像”与“对我们每一位不在现场的年轻人的启发和教育都很大,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句意杂糅,结构混乱。
D项中“树立起”后缺少宾语,句子成分残缺)
5.C(本题考查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孔乙己、阿Q是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祥林嫂是小说集《彷徨》中的人物)
二、(12分)
6.A(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宥:
宽恕、赦免)
7.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C项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A项中前“为”为介词,“被”;后“为”为动词,“当作”。
B项中前“然”为转折连词,“却”;后“然”为表状态的助词,“地”。
D项中前“而”为连词,表顺承;后“而”为连词,表转折)
8.B(本题综合考查文本内容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B项句子的意思应该为“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
9.C(本题综合考查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并非以对比突出曹操的残暴,而是共同来揭示当权者轻杀材能的普遍)
三、(30分)
10.(5分)(本题考查文言文本内容的理解)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本题5分。
标记“/”处,每断对2处,得1分;在“/”“//”之外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11.(8分)(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3)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5)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6)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本题8分。
每句1分,多字、少字、写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限选其中4道题作答,超过4道题则以前4道题为准。
若文字涉及版本区别,酌情处理。
12.(7分)
(1)(3分)
B(本题考查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词人写芙蓉红艳夺目,是以眼前美景之乐反衬个中心绪之愁)
(2)(4分)
(本题综合考查古典诗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第一问:
上片表达了作者满怀愁绪(离愁、哀愁、愁思)的心情。
第二问:
举出合理的诗句,1分;结合内容合理进行分析,2分。
示例: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万斛”极言愁绪之多,将心中无尽之愁比作千顷江水,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作者内心离愁的深重。
以其他诗句为例,解释合理亦可。
13.(10分)(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明确观点,2分;能结合词句阐释,3分;结合阅读体验分析,3分;语言表达,2分。
提示:
杨炎正因未能施展抱负而欲归隐田园,但又心系国家社稷,寄希望于能有机会为国效力,这样的爱国之情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表达极为相似。
杨炎正词中用意象如“斜阳”、“西风”、“暮江”、“征鸿”等,则与辛弃疾词中的“金戈”、“铁马”、“烽火扬州路”有相似处,也是在比较开阔的景物描写中显示出场面的宏大,其词风与辛弃疾的豪放一样富于艺术感染力。
四、(15分)
14.(2分)
C(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分析)
(“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与原文“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表意明显相异)
15.(3分)(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①有真情;②常常解剖自己;③有着时代和历史的投影。
每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
意思对即可。
16.(10分)(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的体察、思考与阐发)
本题10分。
明确认识,2分;结合读写体验,3分;深入分析,3分;语言表达,2分。
五、(18分)
17.(4分)D
E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每项2分。
D项中的意思,原文中的父亲是为了保住名人的纸片,而不是保住名字。
E项中说“蓉娜从小很少接触”传统文化,于原文无据)
18.(8分)
(1)(4分)(本小题考查文学作品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①对坚守传统文化的蓉娜父母的赞美。
②对母女之间深厚的爱、理解与默契的认同。
③对两代人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文化传承遭遇困境的担忧。
要点①、要点②各1分,要点③2分。
(2)(4分)(本小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这句话表明母亲对藏书文化价值之高的自豪,对女儿能够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期待,也表达出她对女儿眼前还未能担当起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的遗憾。
答出一个方面,给1分;答全三个方面,给4分。
19.(6分)(本题考查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陈灰”既指家中书籍上的陈年老灰,也比喻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所遭遇的障碍和困难。
从悄悄带走陈灰并郑重收藏的行为看,蓉娜的内心有眷恋,有歉疚,也有默默承诺。
蓉娜将陈灰带走并郑重收藏,体现了她对家人以及家庭文化遗产的眷恋。
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庭,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如父母所愿,实现对家庭文化遗产的继承。
蓉娜将陈灰带走并郑重收藏,体现了她对父母的愧疚。
她虽然很想继承文化遗产,但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完整地继承文化遗产,并因此而歉疚。
蓉娜将陈灰带走并郑重收藏,表达了她对传统文化的一份默默承诺。
虽然现在她还没能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完全担当起来,但是她的这一举动表明她愿意有多一些的担当。
正确解释“陈灰”两方面的意思,2分;选定一个角度合理阐释蓉娜悄悄带走陈灰这一行为的意蕴,2分;就所阐释的意蕴作分析,2分。
对于意蕴的阐释,若有其他合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六、(60分)
参照北京2010年高考阅卷标准评分。
【附一】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史书上说华佗因自恃才能而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
荀彧请求说:
“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宽恕他。
”
曹操说:
“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
”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
直到他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
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材。
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
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柄者要谨慎的啊!
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
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
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
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
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
“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材呢!
”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
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材的叹息。
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
“譬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
”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
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
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
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材的情况是很多的。
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
唉!
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
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
孙权就说过:
“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
”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
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一流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为先例,更何况其他人呢?
【附二】句读文段参考译文古代有个为寻求千里马而不惜花费千
金的国君。
他三年还没有求得千里马。
一个太监对国君说:
“请让我为您找找看。
”三个月的时间,他寻到一匹千里马,可那马已经死了,他花了五百金买了那死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
国君看了大怒说:
“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为一匹死马浪费五百金呢!
”那个太监回答说:
“死马买下它尚且花了五百金,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把大王您看作最诚心买马的。
”(果然像他说的)过了不到一年,就有多匹千里马被主动送上门来了。
高考宝典之所以被高三学生誉为最好的高考复习资料,是因为高考宝典非常讲究针对性,抓住学生弱点和高考重点,成绩提高就这么简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城区 三年级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