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一水稻病虫测报doc.docx
- 文档编号:10860655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103.39KB
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一水稻病虫测报doc.docx
《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一水稻病虫测报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一水稻病虫测报doc.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一水稻病虫测报doc
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教材
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二○○四年十二月
前言
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系统决策依据,只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制订病虫综合防治计划和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确保农业的高产、优质。
随着我省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果、蔬病虫发生种类增多、为害面积增大、为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省果、蔬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有效地控制为害,扩大我省农作物病虫测报范围和服务面,我站聘请多年从事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林裕正高级农艺师、温桂章高级农艺师、姚采媚高级农艺师、归树章高级农艺师、王炳珠高级农艺师和赖沛茂高级农艺师等分别编写了水稻、蔬菜、果树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培训教材,省植保总站陈忠南站长、副站长叶细养对培训教材进行了编审,邹寿发、黄德超、赖信红、钟宝玉等参加了教材编写。
由于一些病虫发生规律尚未摸清,测报办法也属试行阶段,尚未成熟,敬请各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同时,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请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汕头市植保站、清远市植保站、广州市环保植保站、深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二○○四年十二月
害虫预测预报发展简况及方法
——摘自2004年9月8日“农民日报”第七版
作者:
南京农业大学张孝羲
害虫预测预报是估计害虫未来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以及扩散分布趋势,进而提供虫情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一种应用技术,是在对害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发展简况
20世纪40年代,苏联和日本已开展对重要害虫的预测。
7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等国开始建立测报资料计算机数据库,可随时调用各种资料。
美国许多州已开发害虫综合管理电算系统。
西欧建立了一个由8国参加的蚜虫联合测报计算机系统。
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田间害虫发生已在美国应用。
欧洲开始运用雷达扫描技术,监测迁飞性昆虫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了东亚飞蝗和小麦吸浆虫的虫情侦查和预报。
1956年开始稻、棉等作物主要害虫预测预报。
1978年已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病虫测报体系,设有全国性的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省(市、区)、地区和县级各设有农作物病虫测报站。
1979年创用《农业病虫测报专用电码》,作为公益电报在全国通用。
1981年推行了模式电报,使预报内容规格化、编报程序化,并通过广播电台发布重要虫情。
至1983年曾先后对粮、棉、经济作物主要害虫的测报方法进行了多次修订。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研究了粘虫、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规律,为异地测报打下了基础。
70—80年代,我国对多种重要害虫的生命表、损失估计、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
随着数学模型的应用的完善,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和雷达扫描技术在测报中的应用,害虫测报技术和害虫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实地调查
各种病虫测报方法都是以实地调查所获数据为依据的。
一般按害虫分布型采取相应的抽样方法进行害虫种群基数和密度调查,对于有迁移活动的种群,还可以采用标记——再捕估值法调查其数量。
一定时间、空间或面积条件下调查所获数据资料,即可作为各种预测预报统计分析的基础。
种类方法
按测报内容可分为:
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分布预测及虫害损失估计。
按预测期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报,即预测一个虫态或几天以后的发生动态;中期预测,即预测一个世代或一个月以上的发生动态;长期预测,即预测几个世代或几个月的发生动态。
按预测的空间范围可分:
本地虫源预测,预测的对象是本地越冬、本地繁殖的种群;外来虫源预测或异地预测,预测的对象是迁飞性害虫,迁入地的虫情靠迁出地提供。
发生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有:
发育进度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物侯预测法、回归统计预测法。
发生量预测的方法有:
数理统计预测法、生物气候图预测法和形态指标预测法。
200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一
水稻病虫测报
稻飞虱
一、习性与发生规律
稻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
稻飞虱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稻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印度次大陆、东南亚、日本、朝鲜。
稻飞虱在我国终年繁殖区仅限于海南省南部、我省南部属越冬区,北部属间歇越冬区(褐飞虱只能在再生稻或落粒再生苗上越冬),越冬数量由南向北依次减少,越冬北界褐飞虱约处于1月份日平均温度12℃等温线。
在北纬23º26´左右,而白背飞虱可达到北纬25º左右。
在我省年发生7-8代(全国统一世代),以早造第三代、晚造第六、七代为主,有些年份第二、五代发生量也较多。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季至夏初由南向北迁飞,当温度在16-22℃时开始迁入,22-27℃时大量迁入,秋季随东北气流向南回迁。
稻飞虱迁入降落的天气条件主要是峰面天气,副高边缘,低压槽、台风环流等。
我省早造的主要虫源由东南亚迁入,成虫借助前汛期西南气流运载迁入,在粤西南迁入期较早,粤东、粤北地区迁入期相对较迟,常年迁入初峰期出现于4月中下旬,峰期在5月上中旬。
若前汛期西南气流活动频繁,雨日、雨量多,且雷面天多,则利于迁入,早造稻飞虱发生量的多少与迁入期的迟早、迁入量的多少有密切相关。
早造迁出期视食料条件和天气条件而定。
常年始迁出期在6月中下旬,峰期在7月上中旬。
白背飞虱迁出期较早,比褐飞虱提早10-15天,晚造虫源性质比较复杂,有本地虫源和台风环流影响迁入虫源,还有回迁虫源。
常年以本地虫源为主,回迁虫源迁入补充,台风环流影响迁入有时起到很大的作用,成为主要虫源。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混合发生,60-70年代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80年代以后,白背飞虱比率逐步上升,90年代后成为优势种群。
近年来,在部分地区褐飞虱比例有所回升。
稻飞虱适宜温暖高湿的气候环境生长发育适温为22-28℃,湿度80%以上,当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时对于生长发育、产卵繁殖都不利,因此,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等气候条件将有利于该虫发生。
如果7-8月份气温偏低,阴雨天多,则成虫定居多,迁出少。
曲江站历年资料分析,7月份诱虫量与第六代发生量成正相关。
晚造后期发生量与温度关系相当密切,汕头市历年资料统计,如果10月份温度大于23.5℃,且湿度大,属暖型天气,则第七代发生量多。
白背飞虱迁入期早,迁出期也早,在水稻抽穗期开始迁出;而褐飞虱迁入期较迟迁出期也迟,在水稻黄熟期才迁出。
白背飞虱在田间分布为分散分布,而褐飞虱为集团分布。
褐飞虱繁殖力明显高于白背飞虱,一头白背飞虱雌成虫一般产卵量为120-150粒,最多200粒,而一头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为200-300粒,最高500粒,而且往往出现短翅成虫较多。
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有更大危害性。
在水稻生长后期常出现“穿顶”。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1、冬后调查
⑴调查时间:
2月中、下旬耕翻前调查1-2次;
⑵取样面积:
根据当地主要越冬场所,如休闲田、绿肥田的再生稻、落粒再生苗、田边和沟边杂草(查白背飞虱),每类型调查100m²或1000丛,并估计可越冬的面积比例。
⑶调查方法:
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各类型稻褐、白飞虱高、低龄和成虫数,并折算单位面积虫量。
2、灯光诱测
根据各站实际,采用200w白炽灯、双色灯或佳多牌诱测灯进行诱测。
⑴开灯时间:
一般在3-11月份进行,每天天黑前开灯,天亮后关灯。
⑵观测方法:
逐日将诱得的成虫计数,分类记录,折算总虫数,同时记录点灯的天气状况。
3、田间成虫调查
⑴秧田调查:
①调查时间:
秧苗三叶期至拔秧前止。
②调查方法:
选主要类型田3块,每5日调查一次,随机取样,多点调查,并记录成虫始见期,每平方米的成、若虫量。
⑵本田调查:
①观察圃、观察区设置:
观察圃设置有代表性品种二个,观察区面积30公顷以上,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田3块。
②调查时间:
A观察圃及观察区:
水稻回青后至黄熟期结束,每5天调查一次。
B大田普查:
在主害前一代若虫二、三龄盛期查一次,主害代防治前后各查一次,共3次,每次成虫迁入峰后,立即普查一次田间成虫迁入量。
⑶调查方法:
大田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点3-5个,每点2-3块田。
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法,随机取样,每块田调查100科数,调查科数可根据虫口密度适当增减。
采用目测法和盘拍法调查成若虫量,盘拍法采用33cm×45cm的白搪瓷盘,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稻行,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
计算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数量,折算百科虫量。
4、田间卵量调查
⑴调查时间:
观察圃、观察区在主害前一代及主害代成虫高峰后或迁入峰后5-7天各查一次。
秧田在移栽前2-3天调查一次,大田在主害代成虫高峰后和迁入峰后5-7天调查一次。
⑵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科拔取2-3株,每块田取20-50株,将取样的稻株带回室内剖查卵条和卵粒,计算百科(株)卵量、孵化率、寄生率、发育进度。
5、天敌调查
⑴捕食性天敌调查:
结合系统调查,记录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计算百科蜘蛛数。
⑵寄生性天敌调查
在各代成虫主峰期进行,每代抽查成虫及高龄若虫50头以上,先目测螯蜂寄生数,再抽查线虫寄生虫数,计算寄生率。
卵寄生性天敌调查结合卵量调查进行。
三、预测预报方法
1、发生趋势估计:
早造稻飞虱的主要虫源来自外地虫源迁入,在栽培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迁入量的多少是构成发生轻重的基础,气候条件影响着迁入期的迟早,迁入量的多少。
根据气象台对前汛期的预报,如果西南气流活动频繁,开汛早,汛期雨量、雨日多,尤其雷雨天多,则有利于迁入,迁入期早,峰次多,虫量大,否则相反。
结合本地虫源、植期、品种、历史资料综合分析。
晚造的主要虫源是本地虫基数,播植期、后汛期天气情况影响第三代的迁出。
晚造前期的虫源基数,7-8月份的温度、降雨量、回迁虫源、台风环流影响迁入等与晚造发生量相接相关。
若7-8月份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抑制高温天数少(≥33.5℃在5天以下),就不利于成虫迁出,残留转入晚造本田虫源多,发生量大,否则相反,台风环流影响迁入有些年份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结合有关因素综合分析。
2、发生期预测:
⑴发育进度预测:
主要预报主害代的防治适期,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
根据主害代的上一代田间各虫态比率,用各虫态历期推算低龄若虫盛发期,作出防治适期预报。
若虫盛孵高峰日=成虫高峰日+产卵前期+卵历期
1、2龄若虫盛发期=若虫盛孵高峰期+1龄若虫历期
2、3龄若虫盛发期=若虫盛孵高峰期+1、2龄若虫历期
⑵期距预测法:
根据当地多年积累的历史资料,计算两个世代之间相距天数,并计算平均值的标准差(用上一代某一虫态发生期,预测下一代相应的虫态发生期)。
如汕头市站统计,2-3代和6-7代若虫高峰期期距为28天,3-4代和5-6代若虫高峰期的期距为27天。
阳山县站调查资料统计,二、三代期距为29天,三、四代期距为26天,四、五代期距为31.6天,五、六代期距为30.3天。
3、发生程度预报:
⑴发生程度分级:
共分五级,以发生量及其发生面积比例两方面来划分发生程度级别。
发生量指某一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的百丛总虫量,面积比例为该虫已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的百分比。
稻飞虱发生程度分级
级别
1
2
3
4
5
程度
轻
中偏轻
中等
中偏重
重大发生
百丛虫量(头)
<500
5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
该密度的面积占总面积(%)
≥85
≥20
≥20
≥20
≥20
⑵预报方法:
①依据稻飞虱的迁入动态,上代虫源基数、种群和翅型比率、食料条件,结合气候、天敌因素等综合分析、预报下一代发生程度。
如迁入期早、迁入量多或上一代虫口基数大,褐飞虱短翅型成虫比率高,食料营养丰富,气候适宜,天敌数量较少,则估计大发生,反则小发生。
还可以利用上下代虫口密度增长倍数进行预测。
如肇庆市早造2代至3代虫口密度和晚造6代至7代虫口密度一般增长8-16倍。
汕头市第5代至第6代虫口密度平均增长9.6倍。
②统计预测法:
在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历史资料,选择关键因素,建立预报模型。
A)、汕头市第三代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式为:
R=-2.279523-0.001874811A+0.2128163B-0.04044651C+0.00008585667D+0.203546E
A=二代虫量,B=其中长翅型虫量,C=短翅型虫量,D=4-5月20日灯下虫量,E=4-5月20日雨日(≥0.1mm)
B)、汕头市第六代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式:
R=1.715747+0.002520462A+0.04923027B+0.005301595C+0.01292156D
A=五代虫量,B=其中短翅型虫量,C=回青期长翅型虫量,D=晚秧带卵量
C)、肇庆市第三代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式:
R=-7.012926+1.033408A-0.004093803B+0.0000421573C+0.09277026D+0.007627016E+0.1870503F-0.001898119G+0.1522043H
A=二代田间迁入高峰长翅型成虫平均虫量(头/百科),B=二代若虫高峰期田间普查平均虫量(头/百科),C=5月中、下旬合计灯诱虫量(头),D=5月20日前迁入峰次,E=4月降雨天数,F=5月降雨天数,G=5月雨量(mm),H=6月上旬平均气温(℃)。
稻纵卷叶螟
一、习性与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国内分布于所有稻区,以淮河以南发生较为普遍,在外国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印尼、非律宾、非洲、澳洲等。
我省属常年越冬区,主要以蛹或少量幼虫在稻桩、再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除西南部外,实际年间越冬虫源数量少。
稻纵卷叶虫属迁飞性害虫,每年由南向北逐区北迁。
秋季由北向南回迁,高山地区有垂直迁飞现象(迁入的气候条件与稻飞虱同),成虫随季节性的南北往返迁飞,有生境适应行为的主动迁飞,其迁飞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有受台风环流影响的被动迁飞。
因此各世代蛾量变化大,存在着不同的虫源性质,有基本外地迁入型;部分本地、部分迁入型;基本本地虫源型;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
稻纵卷叶虫本地成虫始现期于3月中、下旬,虫量少,早造主要虫源来自外地迁入,我省西南部迁入期较早,第二代开始迁入出现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东部、北部的迁入期较迟,常年出现于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与本地虫源并发为害。
晚造虫源比较复杂,有本地虫源,回迁虫源,台风环流影响迁入虫源。
稻纵卷叶虫在我省年发生7-8个世代(全国统一世代),以早造第三代、晚造第五、六代为主害代,有些年份第二、七代发生量也较多。
稻纵卷叶虫在温度超过16℃时开始发育(发育起点温度),各虫态发育最适温度为22-28℃,成虫发育、产卵、孵化、幼虫成活都需要较高的湿度条件。
因此发生季节降雨量及雨日是影响成虫迁入及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成虫还有明显的生境选择习性,白天栖息于茂密的植被环境,如甘茨田、草田、杂草等。
夜间选择浓绿的稻田产卵,栖息与产卵田块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迁出世代田间蛾、卵变化也较大,因此田间出现蛾多卵多、蛾多卵少、蛾少卵多等现象。
成虫对水稻生育期和品种也有选择性,抽穗期,叶片变硬,成虫预感食料条件恶化而迁飞寻找新的繁殖场所,一般抽穗期以后该虫为害较轻。
稻纵卷叶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已发现的有40种以上,卵期赤眼蜂、幼虫期绒茧蜂寄生率颇高,还有捕食性蜘蛛、隐翅虫对该虫的虫口密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调查方法
1、越冬调查
①调查时间:
在冬后成虫羽前进行1次。
②调查方法:
选稻田、绿肥田及田边、沟边杂草等主要越冬场所,各类型折合取样0.5-1分地以上,调查稻桩、再生稻、落谷自生苗及杂草上的幼虫和蛹的越冬情况,记载死、活幼虫和蛹数及寄生数,计算单位面积越冬后活虫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
2、发育进度调查
①调查时间和次数:
在主害代及其上一代三、四龄幼虫盛期进行1次。
②调查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类型田3块,多点随机取样,整科剥查所有卷叶苞、叶鞘上的幼虫和蛹,每类型剥查50头以上,记载各虫态数量和被寄生虫数,统计各虫态的百分率、虫口密度、寄生率。
3、成虫及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
①赶蛾
A、调查时间:
观察圃从回青期到收获前,每5天赶蛾一次,盛期每2-3天赶蛾一次。
大田普查:
在主害代盛蛾期赶蛾,每2-3天赶蛾一次,连续2-3次;
越夏场所:
早造收割至晚造回青前,对甘茨、通菜、果园树下阴凉地方、沟边杂草等作物每5天赶蛾一次,盛期每2-3天赶蛾一次。
B、调查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类型田3块,用竹竿逆风缓慢拔动稻株,目测计数飞起蛾数,每块田调查面积为0.05-0.1亩。
②雌蛾卵巢解剖
A、调查时间和次数:
在成虫迁出代蛾峰期或蛾量突增期,结合赶蛾进行剖查1-2次。
B、调查方法:
在赶蛾的各类型田块中用捕虫网采集雌蛾20-30头,带回室内当即解剖,镜检卵巢级别和交配率。
分析虫源性质。
稻纵卷叶虫各代类型的划分
世代性质
1级♀蛾(%)
上下两代之间发生下增加指数(N/№)
基本外地迁入
<1-2
>1
部分本地、部分迁入
<10
>1
基本本地虫源
10-34
<1
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
35-100
<1
№=上代残留幼虫、蛹加权平均虫量
N=当代实际赶蛾量
4、田间卵量和卵寄生率调查
①调查时间和次数:
各主害代发蛾高峰期调查1-2次;
②调查方法:
在大田普查,选择具代表性的类型田3块,采用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50株,目测所有叶片有效卵、寄生卵、干瘪率、孵化率。
5、残留虫量及为害率调查
①调查时间:
在害虫为害率基本定局时进行;
②调查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类型田3-5块,调查残虫量、卷叶率、寄虫数,采用五点取样法或双行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田查50-100科,并抽查其中10科的总叶数,对虫量很少的田块可取0.5-1分田全查,将调查结果折算卷叶率、残虫量、寄生率。
三、预测预报方法
1、发生趋势估计:
早造稻纵卷叶虫的虫源有本地越冬虫源(西南部)和迁入虫源,主害第三代的发生量多少与本地虫源的繁殖和迁入量的多少有密切相关。
前汛期的气候条件影响着成虫的迁入,据气象预报,若汛期西南气流活动频繁,雨量、雨日多,则迁入多,否则相反。
结合本地虫源基数,历史资料综合分析,晚造虫源性质比较复杂,有本地虫源、回迁虫源、台风环流影响迁入虫源。
常年以本地虫源作为预测依据,晚造前期转移到本田的蛾,卵密度是晚造发生轻重的基础,影响前期虫源基数变动主要是生育期和天气,若7月份气温偏低,雨量、雨日多,水稻生育期迟,则有利于成虫定居、繁殖积累虫源,因此发生量多,否则相反。
台风环流影响迁入有时年份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主要虫源。
结合植期、天气预报、历史资料综合分析。
2、发生期预测:
①应用幼虫、蛹分龄分级预测法:
根据田间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结果,参考气象资料(主要气温)加相应的虫态历期,预测成虫发生期及防治适期。
发蛾始盛期=调查日期+累计化蛹率达16-20%的蛹级至羽化尚需的天数;
发蛾高峰日=调查日期+累计化蛹达45-50%的蛹级至羽化尚需的天数;
防治适期=预报蛾峰日+产卵前期+1龄幼虫期。
②根据发蛾进度,推算防治适期:
由田间赶蛾查得的发蛾高峰日,加上当时的产卵前期(外来虫源为主的世代不加产卵前期)卵期和1龄幼虫历期。
即:
防治适期=发蛾高峰日+产卵前期(迁入世代外)+卵期+1龄幼虫历期。
③期距预测法:
根据当地多年积累的历史资料,计算出两个世代或两个虫态间的相隔天数(即期距)。
计算历年期距的平均值时,还需计算这一平均值的标准差,以衡量平均数的变异大小,并找出早、中、迟发年两世代或虫态间的期距,在环境条件变化较大时,除参考历年期距的平均值外,还要结合选用历史上气象、苗情等相似期距,作出预报。
如汕头市站据77-89年稻纵卷叶虫各代始盛蛾期资料,经计算,得出各代期距。
稻纵卷叶虫各代螟蛾始盛期期距表
世代期距
2-3
3-4
4-5
5-6
6-7
最长
33
44
45
32
36
最短
24
30
30
20
25
平均
28
34
38
27
29
X±SX
28.46±0.95
34.00±1.27
38.46±1.45
27.38±1.10
28.92±0.81
3、为害程度趋势预测
①、发生为害程度等级:
在不防治的情况下,依据亩虫量、为害率和该级占这一类水稻面积百分率,共分五级:
稻纵卷叶虫发生程度分级
级别
1
2
3
4
5
程度
轻
中偏轻
中等
中偏重
大发生
虫量(万头/亩)
<0.6
0.6-2
2.1-4
4.1-6
>6
该级面积占总面积(%)
>90%
>10%
>20%
>20%
>20%
②、根据发生蛾量、卵量、虫源性质,结合当时气象条件,水稻生长情况及天敌多少,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田间蛾量多,3级以上的雌蛾比例大、卵量大,寄生率和干瘪率低,在盛蛾期间气温适宜(24-28℃),雨日多,相对湿度大(90%以上),水稻生育期处于分蘖至抽穗前,则将大发生,否则相反。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历年均要组织防治,特别是三化螟的主害代为害造成白穗的防治适期要求更加准确。
近年来二化螟回升,防治难度更大。
因此做好三
(二)化螟的预测预报显得更为重要。
做好田间调查预测预报有三个关键:
1、田间调查取样(选点)是否有代表性;
2、鉴别螟虫的幼虫龄期及蛹级是否准确;
3、对水稻栽培、天气条件是否了解;
现在就如何把握关键,做好螟虫的田间调查预测,谈我的体会。
一、明确预测预报的要求
(一)、三
(二)化螟预报的要求
1、发生期:
发生期的预报是关键,本质是预报防治适期和施药的次数,每一代要求预报:
预报验证期
防治适期
占全代发生量
螟蛾盛发期
螟卵盛孵期
占20-80%
螟蛾盛发始期
螟卵盛孵始期
占20%
螟蛾盛发高峰期
螟卵盛孵高峰期
占45-50%
螟蛾盛发末期
螟卵盛孵末期
占80%
为了能有准确的时效,发生期的预报要求在防治适期前13-15天作出预报,或者是在水稻破口期前10天作出预报。
螟蛾的盛发高峰期是预报的验证期,如预报发生期有较大的误差,立即要做出补充预报。
2、发生量:
以田间调查活残虫蛹推算,一般以亩残虫量50头预报亩卵量50块,为害率1%。
发生实际以田间蛾、卵密度调查为准。
3、发生为害程度:
(1)为害程度决定于发生量是否为有效虫源。
如越冬代虫源,成虫羽化高峰期早于春耕拌田高潮期,虫源能安全羽化成为有效虫源;迟于春耕拌田高潮期,处于浸春灭螟,则无法安全羽化,虫源无效,发生则轻。
早稻主害代都相似。
(2)卵盛孵高峰期是否与水稻破口期吻合。
吻合为害程度则重。
(3)天气适宜则重。
(二)、三化螟田间调查要求
1、选点有代表性:
选择类型田:
(1)按播(插)期分早、中、迟播(插)选点,要求最少3块田。
(2)按禾类分一、二、三类禾选点。
(3)按地区分区选点。
2、虫龄、蛹级鉴定准确。
这是预报发生期准确度的基础。
3、虫源基数要实际数据。
虫源基数就活虫、蛹的有效量。
4、发生代表(加权)面积要准。
统计分析的必备数据。
(三)、三
(二)化螟田间调查统计要求
(1)发生量(虫口密度)统计要采用加权平均统计。
(2)发育进度要分虫龄、蛹级统计。
(3)发生期统计要采用同步统计。
二、三化螟虫蛹鉴别
(一)、三化螟进代历期(天)
世代
成虫
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作物 病虫 测报 培训班 教材 之一 水稻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