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docx
- 文档编号:10854497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9.82KB
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docx
《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
1、导论
村镇银行是2006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快速兴起于农村金融领域的一种新型业态。
研究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对推动村镇银行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研究背景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最大的短板,“无农不稳”成为共识。
而农村金融问题,既是三农问题最大的短板,也是金融问题最大的短板。
从2003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多年发布1号文件,试图对三农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政策攻坚。
针对农村金融问题,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村镇银行从局部试点到全国铺开,发展速度很快,充满了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研究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业态,尤其是研究其最本质的公司治理层面,确保村镇银行又好又快发展,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课题。
1.1.2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伴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一支重要生力军。
就目前研究现状看,实践层面对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关注较多,但从深层次理论层面研究的文献资料较少,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的文献资料就更加难以搜寻了。
关于农村金融整体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有不少新成果。
陈雨露等(2010)的《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一书,以一系列现场调研获得的实践材料为基础,强调从动态和发展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
作者深入分析了农户作为一般市场经济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将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等相关主体的行为置于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结构框架下来加以审视,进而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陈雨露(2010)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五个核心问题》一文中,深入阐述了中国农户经济行为和金融需求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机制和供求关系问题、金融机构发展问题、政府定位与介入路径问题、服务体系的未来布局问题。
卢亚娟(2009)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农村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分析》一书中,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了中国农民的经济行为和县域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和影响因素等。
宋剑锋(2009)在《供给政策与政策纠正: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新形势下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提出对农村金融抑制下的服务边缘化进行政策矫正和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路径选择两个重要观点。
刘佳(2010)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服务切入点》一文中提出,城市化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是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这一变化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高的创新活力。
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研究,大多基于实证研究或基于经营管理实践的思考。
吴少新等(2011)所著的《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一书,从农村金融体系和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困境出发,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针对村镇银行长效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全面详细。
李德(2010)在《我国村镇银行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探析》一文中提出,对村镇银行的特点要认识到位,它是主要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这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础所在。
王晓勇(2011)在《制约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七大因素》一文中,对村镇银行发展中的种种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
吴国联(2011)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样本研究——以温州市为例》一文中,对温州市三家村镇银行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吸存难是其主要问题,需从外部完善政策制度和内部强化拓展业务两个方面去破解。
廖绍强(2009)在《对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思考——以浮梁县为例》一文中,对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李惠乾(2011)的《村镇银行需建立可持续商业经营模式》一文以汇丰村镇银行为例,阐述了其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村镇银行要巩固存款基础,疏通结算渠道,优化资金管理。
李华峰(2010)在《大银行如何办好村镇银行》一文以分析桑坦德银行农村业务优异的原因为起点,从定位、产品、风险三方面提出了经营策略建议。
任常青(2011)在《市场定位决定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一文中,提出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并非小而全的商业银行业务,而是为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为主的金融服务。
村镇银行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市场的补充者,而不是竞争者。
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再加上创新信贷技术、降低成本等措施,才有可能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金莉莉(2011)在《实现村镇银行业务优化发展现实选择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战略上,应采取政银合作、利用主发起银行资源、发挥灵活和高效的特点等措施,在策略上,应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担保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体系。
刘永宁(2010)在《村镇银行管理总部设置刍议》一文中阐述了村镇银行管理总部的性质、定位、职能、机构设置及地域选择,认为其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实现子公司分权独立经营与管理总部集权管理,并建议采取“发起银行+董事或专门委员会”的联合管理模式予以解决。
7w'Y3V^-F"p%q
*`)m:
?
5{(B/V4M)E3d1C
专门研究村镇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文献较少。
陈崇宪(2010)在《村镇银行法人治理初探》一文中,提出目前村镇银行法人治理有三个特点,即股本构成多元化,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治理结构多样化,创新空间较大;内设机构较少,内控管理相对薄弱。
柴瑞娟(2010)在《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制度之检视与完善》一文中提出,我国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设计过于随意、简化,“三会”架构并未完整搭建,要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健运行,必须构建完善的治理结构,并设置代表广大存款人利益的董事和监事席位。
作者强调指出,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而且应顾及存款人利益的保护。
王健安(2010)在《论村镇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提出,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最关键、最根本的是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这一问题是村镇银行管理的核心,决定着村镇银行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笔者本人撰写的《村镇银行股权设计探讨》(2010)、《村镇银行治理模式探讨》(2010)、《主发起银行如何对风险买单》(2011)等文,从操作角度、从不同侧面对村镇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于智慧(2012)在《2011年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回眸》一文中分析了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董事长与行长关系的处理、主发起银行的过度干预、控股方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发起银行和村镇银行两个法人主体之间信息传递不畅等等。
4E'C4|4v:
q0O4`$`6B%l
综上,随着村镇银行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村镇银行,探讨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公司治理对村镇银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囿于各种局限性,探讨尚不够深入。
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或者因对村镇银行实体感性认识不够,大道理说的多但能落地的少,整体大而偏,或者有实务但理论层次较低,单个问题阐述清楚,但分析本质不足,整体小而浅。
随着国家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实践对理论研究的呼唤日益紧迫和强烈。
以公司治理为切入点对村镇银行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实务上,无疑都是一项重要历史性任务。
1.1.3理论意义
在研究公司治理特别是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进而初步搭建起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
通过具体分析公司治理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提示公司治理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力图从一个细微但很重要的侧面深入探索,弥补村镇银行研究在此点上的不足。
1.1.4实践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实际考察、工作体验、深入思考等方式,可确保研究成果与村镇银行工作实践息息相关,既来之于实践,又能够用之于实践。
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尚不被充分体认,尤其在村镇银行这样超小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研究公司治理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工作实践,对村镇银行发展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1.1.5研究目的
一是试图从根源上找出村镇银行发展中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
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多种多样,归根结底是公司治理不完善。
由于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想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在公司治理上就不能照抄照搬,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创新。
二是试图深入研究公司治理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视角。
只有深入揭示公司治理的影响,才能使人深刻认识到公司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条分缕析地理清公司治理对村镇银行发展到底是如何影响的,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进而合理地进行公司治理政策设计。
.
三是试图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对村镇银行发展有所助益。
村镇银行被寄予厚望,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对科学的,但在实践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层面均对村镇银行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
因此急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为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指导。
$|:
{'o.c"j)X
*n;G"`c8N*@}%x:
Q*s;P 1.2研究对象及范围*M:
]:
j)b#`2d2U0W3a+|"L&d
/c5d*@,|.Z&N)Y 1.2.1村镇银行4Y'w7}u3{6L/q
)T)H/y'F/k4q2D 中国银监会2007年1月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规定》第二条提出,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7e:
p!
W+l:
g'y$j!
w&O
&~#a3Q0V&o8S7b0`"n:
L 对村镇银行的内涵和外延,试作一辨析:
9q2c2{0Z0U+L:
Z0A4]+Q5K)e.n1`&i)e
(1)村镇银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大致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曾被称为“四业分立”。
目前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是“一行三会”,即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在银行业机构中,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地方性机构。
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地方性银行业机构。
9t-]6k-Y-_.G
!
w0E%}'Q#{:
X(G
(2)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
农村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
各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设立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也承担着部分农村金融业务的职能。
6p3nh6J2M(C$T4_!
v
;Y#m2M.P&V/j$r+`$Z7h1A (3)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市场化为主要特征,具有探索、试验的性质。
大致包括四类机构:
由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动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由中国银监会大力推动的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其中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并无质的不同,只是贷款公司纳入中国银监会严格的监管,而小额贷款公司则要相对宽松的多。
在四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最具有活力的一种,因其可吸收公众存款,也需要进行最严格的监管。
8G;y%E#~%H;q,t9g:
X%C8t2NC!
T,s
(4)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机构。
按当前政策规定,县及县以下地区属于农村地区。
村镇银行的法人层次在县或镇一级,这是为确保服务三农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与此相类似的是农村信用社。
过去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层次长期稳定在乡镇一级,后改革为县级和省级双层法人制,部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后,法人层次多为地市级,也有省一级和县一级的,相对比较混乱。
目前对农村信用社法人层次的政策趋向是稳定在县一级,省联社要向服务型转变。
村镇银行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社,且二者在政策设计上具有趋同性。
3t)R#D!
P$H$K2y!
J
0R7e/~;@8`4^
(5)村镇银行是产权清晰的市场主体。
其出资人有三类:
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
这一规定为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打开了通道,更重要意义是保证了产权的清晰性,防止股权虚置。
是否股权虚置,是区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v8@;Y.R%A0J*`%{
5g$N5l6x2G8P:
m 1.2.2公司治理
7K5L*X(|!
C't5L!
F
7G-c,v4R;i3V.} 公司治理问题是随着企业制度的演进而产生的。
企业制度经历了两个时期,即古典企业制度时期和现代企业制度时期。
古典企业制度以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为代表,现代企业制度以公司制企业为代表。
公司制企业是一种以资本联合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对自由竞争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市场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等重要特征,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特征,才使得公司治理问题得以产生,并日益成为现代公司的焦点与核心。
1Z/`,j-N#l(z,J*`
-M.f1S*{#i8D"b 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
目前,在国外,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一是如何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二是如何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国内,也有两个主题:
一是如何治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二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化改造。
此外,如何控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如何治理家族企业、如何治理民营企业等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
'a#j.@1^+W!
J:
w-c0b&U+T+@|*x'g"p
关于公司治理的内涵,做如下简要梳理和界定:
2|)p8Q;D6i;s5i$E:
D
1[8c&X6V'i3F$|,X0pT-{
(1)国外学者的理解。
“治理结构”概念是威廉姆森于1975年首先提出的,而“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文献中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者含义类同,“公司治理”的表述在实务中应用更为广泛。
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论述,可从两大研究主题的角度进行概括。
(M6M9fH9b6w&r.o:
t-T7w
"I%r!
g2O'q8Z;V;b 从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行为的角度,可概括为三种:
一是股东、董事和经理关系论。
马克·丁·洛(1999)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二是控制经营管理者论。
斯利佛和魏斯尼(1997)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资金提供者确保获得资金回报的手段。
三是对经营者激励论。
梅耶(1994)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
+N3Ey/l3h:
\
"@2q*]-a$V:
x'p&@ 从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角度,可概括为五种:
一是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经理论。
普罗兹(1998)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机构中控制公司所有者、董事和管理者行为的规则、标准和组织。
二是利益相关者控制经营管理者论。
希克(1993)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借以委托董事,使之具有指导公司业务的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制度,是以责任为基础的。
公司治理结构应当看成公司与公司组成人员之间的一种“社会契约”,从道义上使公司及其董事有义务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约翰和赛比特(1998)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为保护自身利益对内部人和管理部门进行的控制。
三是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论。
布莱尔(1999)认为,公司治理是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
任何一个公司治理制度的关键问题都是力图使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资源贡献者(如资本投资者、供应商、员工等)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钱颖一(1999)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益关系的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五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科克兰和沃特克(1988)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在高级管理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李普顿(1996)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应当看作一种手段,用来协调公司组成成员即股东、管理部门、雇员、顾客、供应商及公众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而这种协调应能确保公司的长期成功。
.Z!
B&A!
|2T7z,U9L4q
;t/I7G'}#p,n
(2)国内学者的理解。
可概括为五种:
一是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论。
吴敬琏(1996)认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二是企业所有者与公司治理结构等同论。
张维迎(1996)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狭义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功能、结构、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因此,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几乎是同一个意思,或者说,公司治理结构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
三是保护所有者利益和监督激励经营者论。
周小川(1999)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来自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控制,大体上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如何通过制度性安排监督和控制高层经理人员的经营。
四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杨瑞龙(1998)认为,应遵循“共同治理”逻辑,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也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
五是双层治理客体论。
李维安(2009)主编的《公司治理学》提出,公司治理的主体不仅局限于股东,而且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在内的广大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的客体包括经营者和董事会,对经营者的治理来自董事会,对董事会的治理来自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_)m%n#]-l
8H*N0F,?
&w.a
(3)界定。
综合分析以上种种认识,将其内涵简要界定为: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各方面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应当是公司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内部和外部机制实施的共同治理。
其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
q3@8B*l4K'Z%}1v/z6U6^,k4q2g"m7g
1.2.3村镇银行公司治理
-L1D(A'x:
a+p/G
'U$~/n:
j;r"g4@
(1)银行业公司治理$d8A"R&g3};v)r
7k/R"]1T"G(J&|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银行业公司治理概念的权威表述主要有三个:
!
j,{!
I!
|2n!
D1H%i&~"T1P!
G"s6B
其一,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6月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二条提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
其关键词是“组织架构”、“制度安排”和“机制”。
V#P*W1^:
v*P'[3?
5@$\2|#^$r7x-R0I 其二,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2007年11月在股份制银行董事培训班上提出,公司治理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
这是最原则和最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银监会所讲的公司治理,是指广义的公司治理。
其关键词是“一整套关系”。
!
a7M,x4F!
h+r;|K1C'D%e
7{.N'^4n4{4K.Q 其三,中国银监会2011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第三条提出,商业银行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织架构、职责边界、履职要求等治理制衡机制,以及决策、执行、监督、激励约束等治理运行机制。
其关键词是“相互关系”、“治理制衡机制”、“治理运行机制”。
.q'\'p+O%d0N.E9}:
S
%_#c(D-r-|0r6{M$L-~ 综上,可知银行业监管当局对公司治理的认识是逐步成熟的,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早已形成共识,但对公司治理的具体内涵则仍在探讨中。
关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并重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是其明确政策指向。
#v&M#d4}2]%~.c.g+](s7G&?
!
Uo6B
(2)银行业公司治理的特点
+XSd+P3j6~
(H1T0A.F(f4`'^ 在南开大学一次研讨会上,刘明康(2007)指出,与普通的工商企业相比较,银行业公司治理具有特殊性。
首先是基于银行脆弱性的特点,由于高杠杆性和短借长用,银行业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种内在的脆弱性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基于银行外部性的特点,由于银行出现风险甚至倒闭具有极强的传染效应,各国政府一般都建立了安全网对银行进行保护,安全网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银行的市场约束,从而进一步凸显了银行内部治理的重要性。
再次是基于银行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点,相比于非金融企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从而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更高。
基于银行业治理的特殊要求,其治理要素主要有六项:
健全的组织架构;清晰的职责边界;明确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合理的社会责任。
在一次城商行工作会议上,刘明康(2009)又提出公司治理的关键在六个方面:
一要制衡有效,二要民主决策,三要程序清晰,四要激励科学,五要善待客户,六要服务社会。
3Y%w,D2V%A$d1N+t+c0M
'r7P9u"n-E!
h&B"F)k2F (3)锁定: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及其影响+c.`&F7V5S
%z,k-o8N@0b)u;q/x 本论文以公司治理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有哪些特殊性,这是本论文一个重要关注点。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应如何搭建,公司治理对村镇银行发展有哪些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的,是本论文研究期望重点揭示的内容。
(nr8ng0o!
~0y2x
*u*j1~2E3f!
_-v$b 1.3研究思路及方法6o;L'g!
I:
\.e
1^_7S4{"E2H&v
1.3.1研究思路
"@(P$T:
h&R&`;p-r
$~9C"~7b5z.v*K+z,X 本论文从描述村镇银行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村镇 银行 经营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