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考点梳理10.docx
- 文档编号:10850042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04KB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考点梳理10.docx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考点梳理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考点梳理1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考点梳理10
浙江省2016年10月高中历史选考考点梳理2016.10
人教版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1讲 世界文化遗产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历史遗产(加试)
考点一 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加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举措及意义(c)
1.通过《世界遗产公约》
(1)制定:
各国在1972年达成协议。
(2)主要内容:
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
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
(3)意义:
其制定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确立了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
2.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世界遗产名录》,确定《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和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3.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加试)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和世界文化遗产登录标准(c)
1.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2.登录标准:
符合《世界遗产名录》登录的一项或几项标准。
考点二 古埃及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一、雄伟的金字塔群
1.(加试)埃及金字塔的概念和吉萨金字塔建筑群(b)
(1)金字塔脱胎于埃及古老的陵墓“马斯塔巴”。
公元前27世纪法老昭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是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
(2)金字塔的杰出代表:
吉萨金字塔群(包括胡夫、哈佛拉、孟卡拉三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2.(加试)胡夫金字塔主要建筑成就和狮身人面像的艺术成就(b)
(1)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胡夫金字塔。
①历史地位:
是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金字塔。
②外部建筑艺术:
规模巨大,匀称壮观。
③内部建筑艺术:
构造复杂,艺术精美。
④精湛建筑艺术:
精确度高,结构精密。
(2)狮身人面像:
将人的智慧和狮子的威猛合二为一,世界雕刻史上的珍品。
3.(加试)古埃及金字塔建筑成就的历史意义(c)
(1)昭示古代世界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
(2)有重大的旅游观光和科考价值。
二、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
1.(加试)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及其价值(c)
(1)时间:
建于公元前800年。
(2)主要建筑:
山门、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帕特农神庙。
(3)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
顺山势而建,布局巧妙,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精致秀丽。
2.(加试)帕特农神庙的建筑艺术成就和人文精神内涵(c)
(1)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
(2)外观:
宏伟壮丽,雕刻精致华美。
内观:
伫立着雅典娜女神雕像。
3.(加试)奥林匹亚遗址在古希腊的主要功能及地位(b)
(1)功能:
宗教祭祀场所和体育竞技。
(2)地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
公元前776年,奥林匹亚举办了第一届体育竞技盛会。
召开期间,不得进行战争。
三、古罗马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1.(加试)罗马城的悠久历史(b)
(1)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逐渐建立。
(2)公元前6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罗马城徽:
母狼雕像)。
(3)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罗马城发展为“七丘之城”。
(4)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形成,罗马城进入辉煌发展时期,大部分建筑杰作,都在这一时期。
2.(加试)古罗马城建筑群的代表性遗址、建筑特色及艺术成就(c)
(1)古罗马的象征——大斗兽场
①结构:
观众席、表演区、地下室。
②建筑特色:
最宏伟壮观的建筑,希腊柱式建筑和古罗马式拱门建筑融合,建筑的力度和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
(2)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
①出现:
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为自己修建。
②结构:
层次分明,功能丰富,拱门、庭院、大厅、图书馆、图拉真市场。
③纪功柱艺术成就:
自上而下螺旋状浮雕带是世界罕见艺术杰作。
(3)雄伟的万神殿
①地位:
罗马最宏伟壮观的神庙建筑。
②目的:
崇拜以天上星宿为代表的希腊与罗马的各位天神。
③结构:
由门廊和正殿两部分构成,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气势恢弘。
(4)众多的凯旋门
①目的:
纪念战功。
②代表作:
提图斯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凯旋门。
第2讲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与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加试)
考点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一、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
1.(加试)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b)
(1)政治上:
从12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共和国,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前提。
(2)经济上:
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构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
(3)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加试)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著名文化遗产及其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c)
(1)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①建筑风格:
砖块垒砌,彩色大理石装饰;鼓座以大圆顶覆盖,圆顶上有小尖塔。
②成为佛罗伦萨标志性建筑之一,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③建造初衷就是体现公民精神,以彰显人类的勤勉和力量。
(2)乌菲齐博物馆和帕拉蒂纳美术馆
①乌菲齐博物馆原为共和国行政中心;因收藏达·芬奇、拉斐尔等作品,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艺术宝库。
②帕拉蒂纳美术馆收藏拉斐尔、提香等重要文艺复兴绘画大师的作品。
二、(加试)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c)
1.佛罗伦萨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之一,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14到15世纪一跃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
2.佛罗伦萨孕育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乔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众多文艺复兴巨匠,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的杰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加试)圣彼得大教堂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方面的成就(b)
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1)时间:
1506年动工,1626年竣工。
(2)建筑设计者:
著名建筑师布拉曼特设计,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参与了设计方案的修改和教堂的施工。
(3)布局与艺术成就
①平面呈十字形的长方形。
②外观最显著部分呈大圆顶,建筑难题在于跨度大而又没有立柱支撑。
③教堂正门向右拐角处有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
④大厅中央是主祭坛,覆盖着贝尔尼尼设计建造的镀金青铜华盖。
⑤大教堂前以方尖碑为中心,建有椭圆形广场和一个小型梯形广场。
2.西斯廷小教堂中的著名壁画作品(b)
(1)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宝库。
(2)米开朗基罗的天花板壁画《创世纪》和祭坛后面的《最后的审判》。
3.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c)
(1)米开朗基罗:
佛罗伦萨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之一。
①西斯廷小教堂壁画创作者。
在《创世纪》中,创作了一系列理想中的英雄。
用强健的体魄和突起的筋肉向世人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
②参与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与施工,设计教堂大圆顶,创作著名雕像《哀悼基督》。
(2)拉斐尔: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
创作著名壁画《雅典学院》,充分表现了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人文主义思想。
(3)贝尔尼尼:
设计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及主祭坛上面镀金青铜华盖。
考点二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1.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及殖民主义的罪恶(b)
(1)背景:
15世纪中期~19世纪,罪恶的奴隶贸易。
(2)概况
①位置:
非洲最西,距北美最近,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是进入非洲的天然跳板,连接非洲与欧、美大陆海上航线的重要枢纽。
②历史:
从1444年历经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的争夺,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
③作用:
贩卖黑人奴隶的中转站与集散地,黑奴贸易的枢纽。
(3)代表建筑——奴隶堡
①时间:
18世纪,荷兰殖民者修建,戈雷岛的标志性建筑。
②作用:
关押、屠杀、交易黑奴的场所。
③警示:
近代血腥奴隶贸易的直接见证。
2.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c)
戈雷岛曾经是罪恶的奴隶贸易集散地,是人类黑暗历史和残暴罪行的见证,属于有特殊内涵,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将这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的是要时刻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从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的罪恶、暴行重演。
二、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1.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罪行(c)
(1)集中营建立的背景:
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
(2)集中营的建立:
1940年,德国纳粹开始在奥斯维辛建立集中营。
(3)集中营的罪恶
①1942年,德国纳粹制定了消灭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
②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一个有计划屠杀犹太人的中心。
③奥斯维辛集中营关押犹太人,有毒气室、焚尸间,残害犹太人。
④据估计,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害人数约在四百万人以上。
2.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
(1)是德国纳粹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一个罪证。
(2)建立纪念馆表达对纳粹暴政的愤怒与对受害者的哀悼。
(3)作为第一批具有警示意义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3.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c)
(1)1947年,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建为殉难者纪念馆,划定默哀区,表达人类对纳粹暴行的愤慨与对受害者的哀悼。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作为第一批具有警示意义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3)战后,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始终以反面教材的独特形态向后人见证着曾发生的历史悲剧。
第3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加试)
考点一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
一、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1.(加试)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b)
(1)战国时期,秦、赵、燕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修建长城。
(2)秦始皇为防匈奴南下,命蒙恬大修长城。
(3)汉武帝重修长城,匈奴不敢南下侵扰。
(4)明代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应对蒙古贵族和女真贵族威胁。
2.(加试)长城的建筑风格、结构和规模(b)
(1)长城的建筑风格:
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2)长城的建筑结构:
长城是由城墙、关城、烽燧、城障和军用道路等共同组成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城墙是长城的主体。
(3)长城的建筑规模:
从春秋战国直到明代,总长度在五万公里以上。
无论从历史的悠久、工程的浩大,都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3.(加试)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d)
(1)长城的文化内涵:
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装饰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许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2)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积极作用和影响
①防御作用:
保护中原农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②中外关系:
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③边疆作用:
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④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加试)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和历史文化内涵(c)
(1)建制布局:
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宏伟壮观。
(2)文化内涵:
开创以陵寝、地宫和陪葬墓等为基本格局的帝王陵寝制度,历代皇帝,延绵不断。
2.(加试)秦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b)
(1)兵马俑的布局与阵容
①三个兵马俑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陶俑、陶马共约八千余件,在坑内编排有序,体现严密的组织。
②一号坑有步兵和车兵组成矩形方阵,面积最大;二号坑分四个不同方阵,兵种、兵器、战斗位置各异,是兵马俑坑的精华;三号坑最小,成“凹”字形结构,是兵马俑的指挥部。
(2)兵马俑反映的历史状况
①展现秦军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
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未建成的四号坑为中军,三号坑为指挥部。
②这支规模宏大的地下兵团——兵马俑军阵,生动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3.(加试)秦陵兵马俑所体现的高超技术和艺术震撼力(c)
(1)技术高超:
兵马俑的制作,成功把握了整体效果,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
①武士俑:
头梳各式发髻,身披各式铠甲或短袍,手持兵器,个个神采奕奕,面部表情丰富。
②陶马俑:
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大有嘶鸣腾跃之势。
(2)秦兵马俑的艺术震撼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塑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三、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1.(加试)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b)
采用藏族的碉楼体建筑形式,木石混石结构。
宫墙全部采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
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的夹层还浇注铁汁,以增强抗震能力。
用经幢、宝瓶、摩羯鱼及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
柱头檐部的装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2.(加试)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的藏汉合璧风格(b)
(1)布达拉宫中体现的汉族建筑风格:
殿顶飞檐翘角,殿内的木结构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具有汉族的建筑特色。
(2)大昭寺建筑风格:
汉、藏、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的合璧之作。
①经堂大殿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采用汉族建筑风格。
②白石砌墙、里边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则呈现藏族样式。
③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富有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特色。
3.(加试)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内涵(c)
大昭寺内的珍贵文物:
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等壁画、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四、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
1.(加试)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c)
(1)布局结构:
三重分别是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和京城。
以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故宫可分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部分。
(2)文化内涵:
故宫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主要建筑集中在线上,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2.(加试)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c)
(1)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前面是太和门,两侧是文华、武英两组宫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群臣及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
(2)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称之为后三宫,它的后面是御花园,两侧分别是东、西六宫。
内廷院落重重,房屋密集,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
(3)建筑功能和特点:
由于房屋的使用功能不同,外朝与内廷的建筑风格也有显著区别,外朝建筑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内廷则严谨富丽,充满生活气息。
3.(加试)北京故宫所体现的宫殿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c)
(1)北京故宫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满足帝王生活、理政之外,还通过皇宫的建筑布局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
南北贯通的中轴线上主要建筑高大豪华,两侧建筑低矮简陋,凸显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
(2)紫禁城细部装饰精致。
雕刻、彩绘等装饰品,做工细致,堪称实用性和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
五、瑰丽的夏宫——颐和园
1.(加试)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c)
(1)修建历史:
①初建于乾隆年间,原为皇帝避暑消夏的行宫。
②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焚毁,后慈禧太后祝寿重修,改名颐和园。
③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再度破坏;慈禧重修形成现在规模。
(2)基本布局:
①政治活动区——中心建筑:
仁寿殿;其它:
东宫门和南北九卿房。
②生活居住区——中心建筑:
乐寿堂;其它:
玉澜堂、宜芸馆和德和园。
③游览区——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
2.(加试)颐和园的园林建筑技艺和古典园林建筑风格(c)
(1)颐和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而且创造性的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
(2)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3)颐和园还汲取了西洋建筑的特色,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和谐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五、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1.(加试)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文化内涵(c)
(1)历史沿革:
①西周宣王时,在此地修筑土城。
②北魏时,平遥作为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
③明初大规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2)建筑布局及其文化内涵:
平遥古城建筑布局是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的,端庄方正,中轴对称。
它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
反映了“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2.(加试)平遥古城中的古民居特点和古建筑研究价值(c)
(1)平遥古民居:
城内至今保存三千多处,保存完好的有四百多处。
平遥民居具有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的特点。
(2)平遥古城的整座城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大量的明清时期商号店铺、四合院民居和宏伟的寺观建筑,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城市建筑、居住形式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3.(加试)“日升昌”票号的创立背景及其文化内涵(c)
(1)创立背景:
平遥是明清晋商的发源地。
票号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私人金融机构,产生于明清平遥商业繁盛时期。
(2)“日升昌”院落建筑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颇有“汇通天下”的气派。
现今,日升昌票号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六、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1.(加试)桃花源里人家——西递(c)
(1)特点
①村落仿船形而建,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
(2)文化价值
①西递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飘蚀,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②西递村的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建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
2.(加试)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c)
(1)概况:
宏村位于黟县桃花源盆地的北缘。
始建于明代,清代继续营建。
有一百五十多座古建筑完好地保存至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2)文化价值:
宏村具有“枕山、环水、面屏”的幽美环境;民居开创了徽派建筑里别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3)代表建筑:
承志堂是徽州古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座古建筑。
3.(加试)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c):
皖南居民营建村落,一般都把村址选在背山面水之处,村民注意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既解决生活、灌溉和防火用水,又改善居住环境,调节气温,美化了村庄。
4.(加试)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c):
夹溪筑屋是徽派建筑的择地特点,而粉墙青瓦马头墙则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和牌坊等建筑实体上,这就是人们称道的徽派古建筑的“三绝”。
附着在这些建筑实体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徽派古建筑中的“三雕”。
考点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一、(加试)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
1.昆曲,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在中国现存三百多种戏曲剧种中,最为悠久,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首批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水磨腔:
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后的昆腔,时称“水磨腔”,旋律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折子戏:
明末清初,针对昆曲剧本拖沓的境况,昆曲艺人从传奇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行加工、充实形成的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欢迎。
二、(加试)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b)
1.从昆腔到昆曲
(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昆曲的兴盛
(1)时间: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一时。
(2)代表作品:
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
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3.昆曲的衰落
(1)原因:
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部”和“雅部”争胜的局面。
(2)结果:
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三、(加试)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四、昆曲的拯救和保护(c)
1.昆曲面临的困难:
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2.希望:
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3.正确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
加强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高中历史 考考 梳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