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845807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49KB
中考语文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模拟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共34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转,蕴涵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辛弃疾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5分)
在岁月交替的时光里,江南的初冬,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只要你细心地体验了,你就会发现,风开始由凉而增添着冷jùn的寒意。
梧桐树的黄叶一个劲地翻卷飘落,没几天功夫竟成一树光棍。
,。
落叶纷飞这一现象告诉了人们,树木饱览了岁月的沧桑,枯黄是它将要散尽的色彩,秋日黄叶是它最后的坚守。
进入冬季,零落成泥碾作尘将是它心怡的归宿。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分)
归宿sù冷jùn____峻______
(2)划线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1分)
功改为___工______
(3)仿照前后语句,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前后语意连贯。
(2分)
示例:
银杏树的扇叶一股脑儿地旋风飘洒,一眨眼地上已铺上一层黄色地毯。
(2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我县消防官兵勇救“蜘蛛人”的事迹可歌可泣,被多家媒体竞相报道。
B.据专家测算,在城市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C.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一经播出,男女主角得到了不少粉丝的顶礼膜拜。
D.一提到盐城城区近几年来的变化,街道办的李大妈就夸夸其谈,充满了自豪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D)(2分)
A.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关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这一问题,同学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王芳的建议。
D.昨天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并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至此,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
5.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下面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
人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多一些和谐与温暖,____;多一些真诚与团结,。
A.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少一些指责与误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少一些指责与误会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少一些指责与误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6.名著阅读。
(6分)
【甲】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弹琴时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慨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吃一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野性的眼睛变得更加可怕;嘴巴颤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却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亚式的面孔。
【乙】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
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
“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
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
快叫呀!
”
“父亲!
父亲!
”我就叫起来。
“大声!
他听不见。
还不快叫?
!
”“父亲!
父亲!
!
”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
快叫呀!
”她催促说。
“父亲!
!
”
“什么呢?
……。
不要嚷……。
不……。
”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
!
”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1)【甲】段文字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文段中的“他”指的是贝多芬(2分)
(2)【乙】段选自鲁迅先生散文《父亲的病》,文段中的“她”指的是衍太太。
乙段文字中主要抒写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4分)
抒发了“我”对父亲的关爱、在父亲的弥留之际没能让他安静离去的自责与愧疚、以及怀念之情。
(1点1分,共3分)
7.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
网络文学是作者依托互联网创作,并通过网络传播文学作品的新形态,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文艺的重要类型,因其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多元、传播广泛、消费便捷等特点,广受众多文学爱好者及青少年喜爱。
近年来,网络文学快速发展,但市场参与主体良莠不齐、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作品质量鱼龙混杂、侵权盗版屡打不绝、市场监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
材料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目标是,用三至五年时间,使创作导向更加健康,创作质量明显提升,运营和服务的模式更加成熟。
材料三:
《意见》提出建立网络文学内容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支持网络文学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和控制机制;落实编辑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健全网络文学发表作品的作者实名注册、责任编辑及出版单位署名等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文学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等。
(1)材料一围绕“网络文学”主要介绍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网络文学的优势和弊端
(2)结合材料二,为今后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提取三个关键词。
(3分)
)导向健康、质量提升、模式成熟。
(3分,一点1分)
(3)有网友发帖留言:
纸质图书的作家可以用笔名,为什么网络文学的作者要用实名制?
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实际跟帖答复他的疑惑。
(3分)
示例:
纸质图书的作家虽用笔名,但读者可以通过书籍上的相关栏口(如序言部分)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1分)而网络文学存在市场参与主体良莠不齐、作品质量鱼龙混杂、侵权盗版屡打不绝、市场监管等问题,读者很难真正了解作者本人的相关真实信息(1分),因此,为推动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地发展,网络文学实名制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1分)
二、阅读理解。
(共55分)
(一)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天山。
[注]①梅花何处落:
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
8.一二句写景,写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静谧的气氛。
(2分)
9.每一首经典,都有流传千古、耐人品读的佳句。
请联系全诗分析下面两句名句抒发的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共同之处?
(5分)
【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乙】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抒发情感:
都抒发了孤寂、思念之情(2分)(《夜》抒发对妻子的思念,《塞》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想象)(1分),《夜》两句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1分),《塞》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写听吹笛引发想象,《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1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xún):
确实。
④浣:
洗衣。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阡陌交通(交错相通)②悉如外人(全)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正,正在)④自恨不如远甚也(遗憾)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3分)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3分,一处1分)
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3.【甲】【乙】两段文字都通过什么表达方式来述说自己的见闻?
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异同之处?
(4分)
描写(1分)同: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1分)异:
甲文写的是虚构的理想图景,乙文写的是所见所闻的真事实景。
(2分)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0—14题。
(17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善①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②也,则使齐人傅③诸?
使楚人傅诸?
”曰:
“使齐人傅之。
”曰: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⑤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⑥,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⑦。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⑧如宋王何?
”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
①善:
向善。
②齐语:
名作动,说齐语。
③傅:
教导。
④咻:
xiū,喧哗。
⑤庄岳:
庄是街名,岳是里名。
⑥薛居州:
人名。
⑦所:
处所,地方。
⑧独:
可作“将”意。
10.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
①亭亭净植树立②陶后鲜有闻少
③孟子谓戴不胜曰对……说④虽日挞而求其楚即使
11.用“/”为下句划分停顿,划两处。
(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欢莲花的(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②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如……何不翻译不得分)
13.“莲,花之君子者也。
”试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分)(至少写出三点)
洁身自好,不阿谀逢迎;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纯正无邪,不拉拢勾结;品格高尚,声名远扬;挺立,坚守节操;端庄严肃,为人敬重。
(任意达到3点给全分)
14.甲文中周敦颐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文中孟子的观点正好与它相反,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孟子的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
(1分)我同意XX的观点(1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看法(1分)。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
我明白告诉你。
这里有位楚国官员,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回答道:
“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
“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
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象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
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
(13分)
要快也要慢
①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
方方面面都在努力提速,以“快”为特征的行当,诸如“快餐”“快递”“快照”“快洗”“快车”等应运而兴。
②快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过去有句话:
“一天等于二十年”。
当下信息社会“一天”的发展,远远超过农业社会乃至工业社会“二十年”的发展。
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确实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快则快矣,得到的却是苦果子。
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跃”得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时下用催生剂催长的速成水果与鸡鱼鸭肉,成长期是快了,但却变得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样的快,带给它们的不是进化,而是退化。
我国早有“欲速则不达”和“揠苗助长”一类的古训,这是人类珍贵的经验之谈。
④就人的幸福感而言,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的。
倘若人一直处在快节奏中,没有慢节奏的调剂,没有空暇,没有悠闲,没有“采菊东篱下”和“闲庭信步”的情致,那生命就会失去平衡,人生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被快节奏所击倒。
生活中有好多东西都是需要慢慢咀嚼的。
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许多驾车人视而不见,疾驶而过,管理者特意在路上插上一个劝告牌:
“慢慢走,欣赏呵!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人生的情趣时,说人生艺术化,就得“慢慢走,欣赏呵!
”我国有一首老歌也这样唱:
“马儿呵,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美丽的景色看个够。
”
⑤针对近些年来一味求快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人又怀念起慢来,认为不要急吼吼地度过有限的人生,于是,慢文化之风开始兴起。
“慢餐”“慢递”“慢游”“慢照”一类的活动渐次多了起来。
北京出现了“慢递”专业店。
国际上有了“慢餐协会”,他们声称,慢餐不只是细嚼慢咽,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态上的慢,“以慢餐引导被物欲横流的大潮裏挟着的人们放慢脚步”。
近日还传出消息,全球已经有24个国家135个城市获得“慢城”称号,我国江苏省高淳县有望于近期召开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授予“慢城”称号。
所谓“慢城”,主要是走“生态立城”之路,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环保”概念。
“慢”,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⑥由此可见,要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快有意义,慢也有价值。
快节奏的霹雳舞与慢节奏的太极拳,各有各的美。
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不弃慢,慢不鄙快,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使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应有的从容、放松和宁静,维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质量。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要快也要慢。
(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快不弃慢,慢不鄙快,让快慢正确地结合起来。
)
16.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举例论证(1分),举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时下速成水果和鸡鸭鱼肉的例子(1分),论证了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去求快会得到恶果这一观点(1分),有说服力。
17.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分)
首先段首提出生活也是要有快有慢,劳逸结合这一观点(1分),接着运用道理论证写出了快节奏生活的弊端(1分),然后运用举例论证(1分)和引用论证(1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生活是需要慢慢咀嚼的这个观点。
18.下面一段文字应该放在第几段之后?
请阐述理由。
(4分)
不过,要快,却不能把快绝对化,不能抹杀慢。
快与慢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一方,也就没有了另一方。
快与慢都受着条件的制约,应按照张弛有序的规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放在第②段后。
(1分)第①、②段写“快”生活的社会状态和其产生的必然性;(1分)第③段写求“快”的负面影响;(1分)本段文字提出辩证对待快与慢,是第①、②段与第③段间的过渡。
(1分)
(四)阅读丁立梅的《爱到无力》一文,完成题目。
(19分)
爱到无力
丁立梅
①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
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
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
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
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
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
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
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
的确有点像。
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批注:
“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
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
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
【批注:
“摸摸”“抚抚”,运用叠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慈爱与高兴。
】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
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
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
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
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
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
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
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
(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皱褶的核桃。
【批注:
】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
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
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
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
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
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
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
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
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
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
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
都快问成祥林嫂了。
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
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
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
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
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
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
锅灶却是冷的。
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
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
饭就快好了。
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
我说,妈,还是我来吧。
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
(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
【批注:
】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
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
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
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9.文章写的是春节回母亲家的事,为什么要写第⑥段中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
(5分)
19文章是通过写春节回家这件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这一中心的(2分);第⑥段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是母亲在苦难中为这个家辛苦操劳,在磨难中更见母亲的伟大,这突出了中心,所以要写。
(3分)
解析试题分析:
本文通过对母亲的描写来塑造母亲伟大的形象以及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写“母亲在我们过年回家高兴的操劳”固然能体现母亲的慈爱,但写“母亲在苦难中辛苦的操持这个家”,更能体现母亲的坚强。
所以,第6段写“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一情节,更能突显母亲的感人形象。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
点评:
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在作品中往往会采用一些写作手法,比如:
欲扬先抑、对比、衬托、修辞、插叙、倒叙等。
本文中作者为了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的鲜明,就在文章的第6段采用了插叙的方法,一方面交代了母亲迅速苍老的原因,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坚强,从而使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作者的情感表达的也更加的强烈。
20.如何理解第⑨段“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并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分)
20.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但并不可以永恒,当母亲为我们倾尽所有时,就算她想爱,也力不从心了。
(2分)这一段点明主旨,收束全文,并点题。
(3分)
试题分析:
“母亲”年纪已大,已经对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精心的照料,即使想爱,可也无能为力了。
这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在结构上起到一个总结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
点评:
文章的结尾往往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在文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比如本道题,结构上:
总结全文;内容上:
点明主旨,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1.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
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在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
(4分)
我选( )句,批注:
21.A句,运用比喻(2分),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
(2分)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2分),形象的写出母亲因我没有带东西的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伟大形象。
(2分)
试题分析:
A、把“母亲的身影比作核桃”,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母亲的瘦小与苍老,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B、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等描写,逼真的写出了母亲因为没能让我“满载而归”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体现了母亲一心为子女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点评:
作者情感的表达,往往要借助于一些精彩的语句,这些语句又要借助于一些表现手法来流淌作者的感情。
比如:
A、运用比喻的修辞来表达对母亲的赞美,B句抓住人物描写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22.【甲】【乙】两个片段,题材都与“母亲”有关,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
【甲】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
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
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
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
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
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专题 模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