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百分数备课.docx
- 文档编号:10834952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0.77KB
第二单元百分数备课.docx
《第二单元百分数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百分数备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百分数备课
第一课时折扣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
2、理解“打折”的含义,以及折扣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打折”的问题。
3、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重点:
理解折扣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
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刚刚度过的寒假生活中,你注意到了没有,好多商家为了促销商品,举行了促销活动。
把你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生1:
商家搞促销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购物。
生2:
打折的时候买东西,就比平时要省一点钱。
生3:
….
同学们对“折扣”看来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折扣”的相关问题。
二、合作探究
师:
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销售,俗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
你知道什么叫做“八五折”吗?
生:
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
师:
看下面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教材第8在页的例1的
(1)题。
(1)买这辆自行车用了多少钱?
该怎么解答呢?
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列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交流展示自己的作业。
180×85%=153元
(4)根据刚才的经验你能够解决下面的这相小题吗?
出示第二小题。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差生。
(5)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交流作业。
(6)方法一:
160×90%=144元
160-144=16元
方法二:
160×(1-90%)=16元
(7)用不同的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拓展提升
1、完成第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3页的练习二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3页的练习二的第2、3题。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折扣”问题,也就是原价、现价、折扣三个数量中已知两个,求另一个的问题,跟同学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折扣=现价÷原价现价=原价×折扣原价=现价÷折扣
板书:
折扣
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
折扣=现价÷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
原价=现价÷折扣
教师反思
根据本课的难点和重点---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二课时成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关系。
难点:
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你知道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什么吗?
农业收成,经常用到“成数”来表示。
例如,报纸上写道:
“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可见,百分数在农业收成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那么它与商业中的“折扣”问题,有没有联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成数”的相关问题。
二、合作探究。
1、自学第9页的上面部分。
说说成数表示什么?
一成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一,改成百分数是10%。
那么二成呢?
2、三成五呢?
三成五表示十分之三点五,改成百数是35%。
3、除了农业上,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成数呢?
在工业有时也用到成数,如:
今年的汽车产量比去年增产一成五。
旅游业也用到成数,如2012年某出境旅游的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两成。
4、教师总结:
现在成数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反应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跟“折扣”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1:
“折扣”一般用于商业,“成数”应用于各行各业。
生2:
“折扣”“成数”都可以转化成百分数,这样不管是“折扣”,还是“成数”,其实都是可以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的,解答方法是相同的。
5、成数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出示教材第9页的例2。
学生尝试解答。
交流解答方法。
①1-25%=75%
350×75%=262.5万千瓦时
②350×25%=87.5万千瓦时
350-87.5=262.5万千瓦时
方法要求可不一致,只要合理就可,鼓励用不同的方法。
三、拓展提升
1、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3页的练习二的第4、5题。
四、课后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成数
几成就是百分之几十。
二成就是20%。
三成五就是35%。
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难点和重点---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课时税率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率”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
理解税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
解决有关“税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听说过纳税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纳税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经历过程。
1、自主学习第10页的内容。
2、说说纳税的有关知识。
3、教师小结: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的收入一部分缴给国家。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国家用这部分钱用于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因此,每个公民都有纳税的义务。
你都知道哪些税收的种类?
(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印花税等)
4、请同学们猜一猜,你觉得税款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组讨论。
5、讲解: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同桌讨论,应纳税额、税率和相关的收入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
6、交流小结。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应纳税额=收入×税率
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7、明确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你会解答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例3。
学生自主解答。
8、交流汇报。
30×5%=1.5万元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第10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的第6、7题。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
这些知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
适时进行纳税教育。
教学反思
学生了解纳税的意义,了解税率的算法。
学生掌握了公式: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应纳税额=收入×税率收入=应纳税额÷税率。
第四课时利率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交流储蓄知识,解决和利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知道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能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3、体会储蓄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积累关于储蓄的常识和经验。
重点:
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难点:
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快到年底的时候,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在单位在年底会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的这些钱是怎么处理的呢?
生:
存入银行。
师:
对,一般人们都会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我们更加安全地和有计划寺使用这钱,还可以得到一部分的利息。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利息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请先来猜一猜,你觉得利息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各抒己见。
2、师生小结:
我们把不用的钱存到银行,叫本金。
存期相同的情况下,本金越多,利息也越多。
我们把单位时间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
存期不同,利率也不同。
3、自主学习教材第11页的内容。
4、交流补充自已学到的知识。
生1:
….
生2:
….
5、你们知道利率到底怎么计算吗?
出示第11页的利率表,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
出示第11页的例4。
6、学生尝试计算。
7、交流算法。
方法一:
5000×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方法二:
5000×(1+3.75%×2)=5375元
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计算正确,我们给予肯定。
小结并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第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14页的练习二的第9题。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请同学们把你的压岁钱存到银行,算算你到时可以得到多少利息。
板书: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中利率。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教学反思:
学生掌握专业术语“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理解“利率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掌握公式:
利息=本金x利率X存期。
第五课时学会购物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3、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丰富购物经验。
重点:
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售,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活动?
生1:
打折活动。
生2:
有奖销售。
生3:
返券或返现金促销
……..
师: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商家的促销活动,学会合理购物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出示第12页的例5。
1、读题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分别来帮妈妈算算这裙子的价钱?
2、学生试算。
A商场:
230×50%=115元
B商场:
230-50×2=130元
115<130
显然是在A商场更省钱。
3、由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
以后要陪妈妈去购物,帮妈妈算算,这样可以省钱。
师:
是的,我们以后在多算算各种方案的价钱,进行合理购物。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第1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14页的练习二的第13、14题。
四、课后小结,梳理提升。
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是小学生,不能单独参与较大的或较贵重的商品购买活动,如果要做,也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去做。
教师反思: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购物问题,通过算算各种方案的价钱,看看那一种方案省钱,进行合理购物。
利用商家的促销活动得到便宜的商品。
第六课时生活与百分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2、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重点难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利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利息”也是我们的生财门路之一。
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效益是不同的,那么怎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多的回报呢?
那就一起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活动1。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银行调查最新利率,将其与教材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完全相同吗?
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①影响利率的因素非常多,比如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等。
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国家一般会实行相应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货币的发行提高利率,这样老百姓会更愿意将资金存入银行;如果对外贸易失衡的话会造成自主货币的贬值或升值,这样会影响货币的购买力,通过汇率的改变,相应的会影响利率的走势。
②从需求角度看,降息有利于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降低储蓄意愿,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有助于扩大内需;从供给角度看,降息有利于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防止其利润的进一步恶化。
③不同的利率水平代表队不的政策需求,当要求稳健的政策环境下,央行就会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减少货币的需求与供给,降低投资和浪费需求,抑制需求过热;当要求积极的政策环境时,央行适当降低存货款基准利率,以促进消费和投资。
2、活动2
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了利率也是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的,而具体到我们个人的实际需求。
我们选取理财方式时,也要慎重选择。
请看下面的普通利率表,帮李阿姨算一算,如果要把准备给女儿的2万元存入银行,供她六年后上大学,哪种方法获得的利息多?
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学后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
重点明确存期六年,需要取出再取出再次存入时,要把上一次的利息作为本金的一部分存入。
老师:
普通储蓄存款的存期分为不同的种类,选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利息也不同的;同样,教育储蓄存款的存期以及国债的期限也分为不同的种类。
李阿姨理财的方式除了普通储蓄存款以外,还可以选择教育储蓄与国债,那么教育储蓄中利息最多的是哪种方式?
得到的利息又是多少呢?
国债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再帮李阿姨算一算,使她的利息收益最多。
3、课后小结,梳理提升。
在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百分率,生活中蕴含着无数的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关心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积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节课老师对同学样表现的满意率为100%!
谢谢大家。
教后记:
学会理财,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单元 百分数 备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