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程纲要八上.docx
- 文档编号:10827486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45KB
初中物理课程纲要八上.docx
《初中物理课程纲要八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课程纲要八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课程纲要八上
初中物理课程纲要(八上)
课程名称:
八年级物理(上册)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
学校:
新郑市轩辕中学
设计教师:
郑福生
课时:
66课时
对象:
八年级1-8班学生
时间:
2011年8月24日
课程目标:
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章目标定位如下:
第一章声现象
1.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记住15℃空气中的声速,知道声音的反射,尝试计算简单的回声测距的问题;在活动中体验人是如何利用空气、骨传导听到声音的,简述双耳效应、立体声;
2.观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实验,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经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体验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知道响度与振幅有关,体会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在声现象的事例中会识别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初步了解超声波、次声波、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简述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分别是如何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噪声来源的事例,会辨别乐音、噪声的事例,知道噪声强弱的等级,列举噪声的危害,会区分控制噪声三种途径的事例。
会列举或者识别声传递信息、能量的事例,举例说明超声波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第二章光现象
1.在事例中会识别光源和非光源、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会画简单的光线;能列举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尝试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经历制作小孔成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记住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了解光年是距离单位;
2.认识的反射现象,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活动,会背诵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会画简单的反射光路图,会区分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体会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替代法,会描述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体会平面镜成虚像的形成原因,会画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观察实验,认识凸面镜的发散作用、凹面镜的会聚作用,会列举凸面镜、凹面镜应用的事例;
3.观察折射现象,体验折射现象的美妙;观察“光的折射”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会画简单折射光路图;能列举生活中光的折射的例子,尝试用光的折射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观察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七种色光组成的;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知道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分别由通过的色光、反射的色光决定;列举红外线、紫外线的在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了解光的散射的有关知识。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会区分凸透镜、凹透镜,观察演示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尝试利用太阳光粗略测定凸透镜的焦距;会画出特殊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结构,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会描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远处、近处物体的成像特点,提出有关的探究问题,经历探究实验,体会设计实验的思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记录相关实验数据及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牢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投影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了解眼睛的构造,简述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矫正方法,了解眼睛的近点、远点、明视距离、眼镜的度数等知识,知道保护视力的方法;会说出光学显微镜、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尝试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显微镜、望远镜的物镜、目镜的成像特点,知道视角大小与物体本身大小和物体到眼睛距离有关;尝试用凸透镜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观察自制温度计,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摄氏温度的单位、符号、读法及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记住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会说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的温度;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列举常见的物质中晶体、非晶体,参与“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海波、石蜡熔化时温度变化的曲线,简述熔化、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区分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知道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知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经历“探究水的沸腾”,知道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曲线,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记住常见液体的沸点;观察实验,知道蒸发可以致冷;参与探究活动,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会区分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和凝华现象,并判断吸热、放热;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1.观察实验现象,记住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说出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记住电荷量及其单位;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结构,知道元电荷,会简述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的移动和自由电子,会列举或者区分常见的导体、绝缘体;
2.知道电流的形成原因及电流方向的规定,会在电路中标出电流的方向;知道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在实验中感知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会画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简单的电路图,会正确连接简单的电路;简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说出或者区分生活、生产中的串、并联电路的实例;
3.记住电流的单位、符号、换算,记住生活中常见的电流值;记住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结构、量程、分度值,熟记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的不同位置;尝试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
4.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根据电路图,大胆猜想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能独自正确画出测量串联电路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能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测量、记录串联电路A、B、C三点的电流值以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根据电路图,大胆猜想并联电路中干路和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能独自正确画出测量并联电路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能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测量记录并联电路A、B、C三点的电流值以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牢记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对实验评估,记录交流的内容。
课程内容:
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的课程内容,八年级物理上册有五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光、热、电等几方面的内容。
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声现象
内容: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3.声音的特性;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5.声的利用。
重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
难点:
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
第二章光现象
内容:
1.透镜;2.生活中的透镜;3.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4.眼睛和眼镜;5.显微镜和望远镜。
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和折射的规律的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内容:
1.光的传播;2.光的反射;3.平面镜成像;4.光的折射;5.光的色散;6.看不见的光。
重点: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第四章物态变化
内容:
1.温度计;2.熔化和凝固;3.汽化和液化;4.升华和凝华。
重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蒸发可以致冷,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区分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和凝华现象;探究蒸发可以致冷,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内容:
1.电荷;2.电流和电路;3.串联和并联;4.电流的强弱;5.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重点:
电路、电路图;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难点:
画电路图,连接电路;使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时安排
总66课时,其中新授课(24课时),实验课(8课时),讲评课(13课时),复习课(14课时),检测(5课时),考试(2课时)。
科学之旅1课时
第一章声现象10课时
具体课时分配: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课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3.声音的特性(3课时);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5.声的利用(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
第二章光现象11课时
具体课时分配:
1.光的传播(2课时);2.光的反射(1课时);3.平面镜成像(2课时);4.光的折射(2课时);5.光的色散(1课时);6.看不见的光(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具体课时分配:
1.透镜(1课时);2.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3.凸透镜的成像的规律(3课时);4.眼睛和眼镜(1课时);5.显微镜和望远镜(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
期中复习、考试4课时
第四章物态变化9课时
具体课时分配:
1.温度计(2课时);2.熔化和凝固(3课时);3.汽化和液化(3课时);4.升华和凝华(1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12课时
具体课时分配:
1.电荷(1课时);2.电流和电路(2课时);3.串联和并联(2课时);4.电流的强弱(2课时);5.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3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课时)
总复习、期终考试8课时
(二)实施手段:
1、构建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
①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②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④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适当补充相关情景材料,支持学生学习,做好导学案编写、作业设计、单元测试,及时反馈,做好习题讲评和培优补差工作,有效地调整教学,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总结,把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和经验作为生成性教学的起点。
3、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
图片、视频、动画等),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重视科学探究,做好演示实验、组织好探究活动和分组实验。
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学期初,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逐步增加探究的环节,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完整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方式:
1、教法:
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充分利用快速、便捷的班班通教学系统,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学法:
利用导学案,成立四人学习小组,互帮互学,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的形式,“自学——探究——展示——提高”模式自主学习。
(四)课外延伸:
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开放物理实验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课程评价:
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创造有利于发挥教师潜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努力促进物理教学的两个转化——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转化为物理课程的实践,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真实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能充分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全面性、科学性原则.强化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过程的表现的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
(一)学生成绩认定的评价内容
由学习过程、卷面测试成绩和实验探究三项构成。
1、学习过程。
由学习态度、作业情况两项构成。
(1)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的构成要素:
①预习情况(预习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课前准备区,课本);②课堂学习状态(笔记/参与/问答/讨论/合作/实验);③学习笔记(课堂/课后)。
充分发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的监督评价功能,让学生对参与合作学习、交流协作情况进行互评。
学习态度的评定等次:
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
(2)作业情况。
作业的构成要素:
①是否上交;②是否独立完成;③是否错题纠正;④是否有测试分析报告。
进行两次作业展评,学生对完成作业情况,进行互评。
作业的评定等第:
①优秀;②良好;③合格;④需努力。
2、卷面测试成绩。
卷面测试成绩的形式:
单元测试,自主命题;期末测试,教研室命题。
卷面测试成绩的评定等第:
①年级前50%者,优秀;②年级前51%—70%者,良好;③年级前71%—95%者,合格;④年级后5%且不及格者,需努力。
3、实验探究。
评定等第:
①凡完成探究任务为合格。
②课外多做一项或一个实验探究为良好③能将课外探究发表到网络或征文获奖者为优秀。
让学生对参与探究、动手操作、交流协作情况进行互评。
(二)学生成绩认定及结果处理
1、学生成绩认定。
学生期末物理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测试成绩×60﹪。
2、实验技能测评。
实验技能测评形式:
学校统一组织实验技能测试,按市教研室规定的测试要求测试。
实验技能测评等次:
①P等(通过);②E等(未通过)。
实验技能测评等次为E者,补考,通过者获P等。
3、总评成绩:
物理成绩+实验技能测评成绩。
合格:
物理成绩合格等次以上且实验技能测评成绩P等。
不合格:
物理成绩不合格,或者实验技能测评成绩E等。
总评成绩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二、教师教学评价
(一)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10分)、教学内容(15分)、教学方法(20分)、学习状态(25分)、教学效果(20分)、教师素养(10分)、教学特色(10分)等七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1、教学目标
是否符合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关注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学生“最近发展区”。
2、教学内容
内容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有没有知识性错误;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补充相关情景材料支持学生学习;是否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重点、难点处理是否适当,教师是否恰当地处理教材,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3、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条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导课方式是否新颖、引人入胜,引发和保持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是否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教师的指导语言是否有启发性,是否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是否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是否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和总结,是否把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和经验作为生成性教学的起点;
教学环节是否科学,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媒体和实验器材的利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4、课堂学生学习状态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即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时间、各个层面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是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参与的是表面的问题还是深层次的问题、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地参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善于交流、交谈,能不能独立思考,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不同解释能不能进行评价。
5、课堂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是否经历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是否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收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得到了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是否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变化;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是否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否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
6、教师素养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符合教学要求。
教学语言清晰流畅、严谨、生动、准确,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
板书工整简练,中心突出、概括性强。
板书板画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实验操作规范,器材既简单明了,又能反映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7、教学特色
教师自行设计效果更好地演示实验;制作科学性与实用性强的课件;设计与众不同而且和谐高效的教学方案;在学生能力培养与科学方法教育方面有独到之处;为引入课题、概念和探索规律而创设的有特色的物理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方法;优化设计联系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典型例题和练习等。
(二)教师教学评价的组织形式:
1、八年级物理备课组组内听课评课。
2、校内优质课达标评优听课评课活动。
3、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验收活动。
所需条件:
1、成立四人合作学习小组。
2、班班通教学系统、交互式白板、实物展示台。
3、物理仪器室,包含展示台、多媒体教学设施的物理实验室。
4、用于教学的笔记本电脑。
5、物理兴趣小组活动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课程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