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0824966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19KB
初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初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初二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悄然(qiāo)退色窈窕淑女(tiǎo)海誓山盟
B.凫水(fú)俨然豁然开朗(huò)人情事故
C.皲裂(jūn)恬静戛然而止(jiá)熙熙然
D.冗杂(lǒng)博击抑扬顿挫(yì)销声匿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字音的掌握。
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
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隽”字容易读错。
A.悄然(qiǎo)褪色B.豁然开朗(huò)人情世故D.冗杂(rǒng)搏击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B.安顺市通过搭建德育教育实践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未成年人的真挚情感和高尚品质。
C.《奔跑吧,兄弟!
》热播以来,广大中小学生对该节日的热衷程度可谓迫在眉睫。
D.他在政治课上答错了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答案】B
【解析】
A.使用有误,抑扬顿挫:
抑:
降低;扬:
升高;顿:
停顿;挫:
转折。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句中指的是小说情节,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
B.使用正确,潜移默化:
潜:
暗中同,不见形迹;默:
不说话,没有声音。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C.使用有误,迫在眉睫:
迫:
紧迫;睫:
眉毛和眼睫毛。
已经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间。
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句中指的是学生对该节目的热衷程度高,所以该成语使用不当。
D.名誉;名声;狼藉:
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
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
用在此处是搭配不当。
【点评】判断解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B.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给我鼓励,最使我感激的一个。
C.这位设计师出色的工作和独特的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
D.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英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速度。
【答案】D
【解析】
A.前后重复,可去掉“最多”或“不能超过”;
B.前后重复,可去掉“总”或“时时”;
C.搭配不当,去掉“出色的工作和”;
故选D。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
②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③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等,世代相传。
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⑤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A.⑤③②④①
B.④①⑤③②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
做此类排序的题目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过渡句等,然后根据语句的连贯、得体、准确等去排序。
仔细阅读这段话,可以找到话题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然后从古到今进行叙述,“早在2000多年前”“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紧接着列举名言警句强调这些传统美德,最后进行归纳“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所以应该按照“④①⑤③②”的顺序进行排序。
5.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谁都承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变为双重否定句:
谁都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B.达娃同学把教室外的走廊打扫得干干净净。
变为被动句:
教室外的走廊被达娃同学打扫得干干净净。
C.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非常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积极参与。
变为感叹句:
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多么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啊!
D.他扔掉的不只是一个馒头。
变为反问句:
他扔掉的难道只是一个馒头吗?
【答案】A
【解析】
“谁都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这句话是个奇数否定,奇数否定的结果还是否定。
而改前的原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作此诗时,作者因为直言上谏,遭遇排挤,退居文山。
②蛩:
蟋蟀。
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视觉落笔,写眼前所见:
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
B.颔联从听觉落笔,动静结合.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这是动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这是静景的描写。
C.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表达诗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实现理想似乎遥遥无期。
D.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艰难时局的无比伤感之情,诗人内心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情绪。
B.前四句描写秋天凄寒肃杀之景,给人以凄凉之感。
C.后四句慷慨悲歌,抒情言志.“逶迤”一词抒发了诗人对蹉跎岁月的无限感慨。
D.全诗沉郁顿挫,感情深沉。
【答案】6.B7.A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ACD三项正确。
B项正确说法是:
颔联从听觉落笔,动静结合。
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这是静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这是动景的描写。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BCD项正确。
A项正确说法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艰难时局的无比伤感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熹①,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熹幼颖悟②,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天也。
”熹问曰:
“天之上何物?
”松异之。
就傅③,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
“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④,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⑤.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⑥,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⑦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⑧.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选自《宋史•朱熹传》
【注释】①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徽州婺源:
现在的江西婺源县。
②悟:
有悟性。
③就傅:
跟从老师读书。
④贡于乡:
参加乡贡考试。
⑤军:
宋代行政区域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县。
⑥讲求荒政:
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
⑦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⑧引进士子:
召集学生。
讲论:
讲学。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群儿戏沙上B.年十八/贡于乡
C.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D.授/以《孝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异____________ ②雨____________ ③除____________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选文,说说朱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8.C9.
(1).对...感到惊奇
(2).下雨(3).被任命
10.
(1).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面。
(2).上奏恢复它原来的样子,制定《常规》让他们遵守。
11.从朱熹问天上为何物,可见他勤学好问;从朱熹在《孝经》上题词,可见他聪慧过人、志向远大;从朱熹“贡于乡”“进士第”,可见他学业在成;从朱熹“除知南康军”,在任兴利除害、赈灾饥荒,可见他仕途顺利,并有所作为。
【解析】
【8】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C项是动宾短语,应在“中”后停顿,应为: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能够灵活运用。
注意“异”,在这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雨”是名词作动词,下雨。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1)句中的关键词有“尝”“从”“戏”“以”等。
(2)句中的关键词有“复”“俾”“守”等。
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文,然后结合文段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如:
从朱熹“贡于乡”“进士第”,可见他学业在成;从朱熹“除知南康军”,在任兴利除害、赈灾饥荒,可见他仕途顺利,并有所作为。
然后综合回答:
他是一个学业有成,仕途顺利,有所作为的人。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
“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
“天的上面是什么?
”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
“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
”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
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
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
找到了白鹿洞书院遗址,白鹿洞书院的遗址遗址,上奏皇帝(孝宗皇帝)请求重建,并制订了《白鹿洞书院教规》让学生们遵守。
(三)古诗文积累。
12.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
(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
(3)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4)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5)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6)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
(7)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
(8)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微君之故
(2).并怡然自乐(3).左右采之(4).蒙络摇缀(5).海内存知己(6).宛在水中沚(7).在城阙兮(8).波撼岳阳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怡然”“蒙络、摇缀”“沚”“阙兮”“波撼”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评】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三、现代文阅读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
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
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
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
“我又不是故意的!
”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
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
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
“女儿回来没?
”妈妈说:
“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
”他如释重负地说:
“人太多了,没看清。
”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
“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
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
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
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
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
“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
”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
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
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
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
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
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
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
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
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
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
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
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4.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15.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1)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16.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7.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答案】13.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14.动作描写。
“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15.⑴“如释重负”意思:
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
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
⑵示例:
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16.内容上: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
结构上:
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17.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
(说明:
说出获得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
【解析】
【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本文开头叙述“我”中考前因为端面条的事情和父亲赌气,放学后父亲接“我”,“我”故意躲着父亲,因为“我”认为父亲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
直到父亲患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终于理解父亲。
【14】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
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
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
父亲前一天晚自习后没有接到“我”,给“我”一个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但是第二天他“身躯前探”地辨认,仍然没有看到女儿,爸爸赶到最后出来的老师面前,“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表明父亲明白了“我”是故意躲着他。
“赶”“跑”“追”“喘”等属于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寻找女儿时的着急,“眼中冒出火焰”属于肖像描写,传神地表达出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真挚的父爱跃然纸上。
【15】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女儿故意躲着父亲,父亲寻不到女儿急急忙忙跑回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听说女儿回来了,才放下满心的担忧,“如释重负”用在这里,形象地表达出父亲由紧张到知道女儿安全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充分表现了父亲为了女儿,不计较个人辛苦,毫无抱怨。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文章前面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父亲产生隔膜发生的几件事,感觉父亲的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但是父亲患了帕金森综合症,“我”才发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才领悟到“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这里用了三个比喻,前两个是否定式的,不是“墙”和“鸿沟”,第三个是肯定式的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是“风、无足轻重的风”,风的特点是时有时无,一吹即散,说明“我”理解了父亲,彼此之间的误会消除。
【16】
本题考查结尾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
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末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
题干中明确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就像一幅画”中可以看出,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父亲之间的事情比作一幅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
在结构方面,该句出现在文章结尾段落,起到了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的作用。
【17】
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语言通顺即可。
比如:
自己小时候总觉得父亲整天沉默不语,每每看到别人的父亲高兴的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耍,我都很羡慕,我一直以为他不够爱我,直到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一直不停地工作,他很愧疚没有时间陪陪我,突然间我似乎就明白了父亲。
这或许就是深沉的父爱吧!
答案不唯一。
阅读《自拍神器》,完成小题。
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
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
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
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
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
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
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
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
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
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
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
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
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
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
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
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语文 人教版八 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试题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