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阅读设计项目学习推动下的《论语》整本书阅读.docx
- 文档编号:10821561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07KB
整体阅读设计项目学习推动下的《论语》整本书阅读.docx
《整体阅读设计项目学习推动下的《论语》整本书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体阅读设计项目学习推动下的《论语》整本书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体阅读设计项目学习推动下的《论语》整本书阅读
【学习任务群设计】项目学习推动下的《论语》整本书阅读
(附《论语》悟读)
第一阶段:
导读课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
(2)了解《论语》的影响,把握作品的关键价值,引起阅读兴趣。
2、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设计三个教学活动,引领学生逐渐走近孔子及其弟子,走近《论语》。
活动一:
将影视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引起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和《论语》的兴趣。
播放《孔子》(2010版导演:
胡玫主演:
周润发)
活动二:
整理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活动三:
复习各学段学习过的《论语》的内容,梳理《论语》中的成语。
举例:
贤贤易色、不亦乐乎、温故知新、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阶段:
深入研读、主题阅读
1、教学目标
(1)解决《论语》中的字词障碍。
(2)体会《论语》中蕴含的精神。
2、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设计三个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论语》。
活动一:
学习了解《论语》中的名物。
活动二:
熟悉《论语》语法字句。
活动三:
主题阅读
《论语·先进》上有这样的记载: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这就是说,孔门弟子根据其学业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科,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思想进行归类。
注:
孔门以德行为重,“德行”科可进行细分,如仁、孝、悌、忠、恕……
第三阶段:
“《论语》主题文化餐厅装潢文案设计”活动
1、教学目标
(1)本活动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学生对《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及深度阅读。
(2)学以致用,用课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2、设计背景
近年来,语文考试改革变的更加重视中外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的考查。
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接触过《论语》,有一定的阅读基础。
但对其理解往往陷入“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儒家”等标签化表达的困境,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开展《论语》的阅读教学,单纯的作品内容回顾或教师知识性讲解很难触发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导致阅读的功利化、单一化。
项目学习要求学生完成真实的研究或实践项目,充分选择、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借助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等活动,获得相对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其基本结构为“基本问题——研究反思——呈现成果”。
基于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项目学习的特点,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论语》整本书阅读是合理的。
本次项目学习采用个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理解为基础,分工合作、共同分享,以期学生获取更大的进步。
3、项目内容
项目学习名称:
《论语》主题文化餐厅装潢文案设计
项目学习目标:
在整本书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主题餐厅设计形成对作品的个性化体验,开展专题学习,整合、提升认识。
预期学习成果:
演示文稿(PPT)
4、项目要求
(1)项目背景设置
“你现在供职于一家知名的文化传媒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经营范围包括:
文化艺术交流策划,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会展服务,图文设计制作,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销售文化用品、工艺品、日用百货。
)
你所在的团队承担我市餐饮巨头重金打造的“《论语》主题文化餐厅”装潢文案的设计工作。
”
(2)项目概念解析
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
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各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也可能包括对家具、灯具、陈设和小品的选用、配置和设计。
文案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3)文案设计要求
A、以儒家经典《论语》为基本素材,打造餐饮品牌,进行装潢设计。
暂不考虑增加其他儒家及诸子百家思想内容。
B、该餐厅共两层,一层为大堂及宴会大厅,二层为包间(共8间)。
根据《论语》内容及思想为大厅及包间命名。
C、根据《论语》内容及思想确定以下位置内容:
1、牌匾2、楹联3、照壁
D、根据《论语》内容及思想设计大堂、大厅及包间内悬挂字画内容。
E、根据《论语》内容及思想选定器皿、摆件等装饰品。
F、以演示文稿(PPT)方式呈现。
《论语》悟读与导学
(一)
1-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此言得之。
身为君子不应汲汲于虚空位,应注重于内在的修养与积累,亦君子于己,内质重于外形。
内质指的是立身处事的修养与日积月累的真才实学,而外形是职位与外人眼中的你的形象。
有德行的人应该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秉承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心态,专心于独好修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中的功名利禄的诱惑。
是金子总会发光,木炭即使被捧在掌心,改变了处境,也无法改变它是碳的化学本质。
由此见得,通过内在的修养使自己得到质的升华,才有发光的能力与资本,在腹中无么的窘迫状态中,如蝇争血般地叹息着伯乐难寻是荒谬可笑,而毫无意义的。
君子不患莫己知,但患己无识,君子不汲于功名,应汲于涵养,君子于己,内质重于外形。
——余杭
2-我想要与我做的
孔子说过一句话: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很认同这句话的观点。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这里所说的“仁就会到来”并不是说只要你想变成仁,你就可以变仁,而是说只要你想变仁,你心里就会有一种坚定的意志力,让你克服在成仁路上所会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最终让你达到仁。
这种为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学习价值。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急功近利,最易缺失这种为长期目标而不停奋斗的决心,常常会被途中的事物迷惑,导致半途而废。
所以我们要有这份坚定的决心,让我想我欲变成我做到我达到。
——蓝国强
3-
子日: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之所以不远 ,是因为仁就在我们心中。
至于我们不能达到仁,缘于被外物蒙弊了。
被外物蒙弊,不去思考为仁的方法,故仁远矣。
想接近仁,有方法,即修养自己,修德讲学,闻义能徙。
证明自己功夫到家有方法,即能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能使别人安定,乃至使百生安定。
想为君子不要一直忧愁自己达不到仁,其实仁很简单啊,它是有规则可遵守,有方法可验证的,只要不松懒就行了。
刘温柏
4-完善自己,走得更远
孔子说: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不无道理。
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往往比外界的物质与评价更能长存。
即使你现在居于高位,却不知如何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修养自己的品行,那么你将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者是终有一日从高位摔下。
这当然不限于工作方面,如果一个人不学会立身处世,就有可能逃不出自己的象牙塔,亦可能走不长远,毕竟没有一个人是世界的中心,我们每个人也不过是为它添砖加瓦的一份子。
物质上的利不能永恒,外界的评价也不是亘古不变。
你大可不必为自己无人知晓理解而忧心,有真才实学的人如同金子,即使一时蒙尘,总有一天,也会有人发现它的光芒,了解到他的才能。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与一无是处的人相处,更何况去了解他?
想要把羊肠小道拓成柏油大路,登上更高的地方,不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为零。
陈菏琳
5-
孔子言: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它抛出了许多问题。
例如,仁会自己跑来吗?
答案是不会。
你首先内心要对仁有渴望与崇敬。
譬如当看到无私奉献或恪尽职守的人们,你会被感动,会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
倘若别人催着你,硬把仁塞进你的怀里,你随时可以扔掉,这种假仁不长久也不现实。
内心有了向往,就为行动力打下基础。
实践是实现仁的外延。
当与他人交往时,你的一言一行是否考虑到他人?
别人遇到一些困难,你是否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
仁是由人内心发出,并主动去实现的,仁虽然看上去遥不可及,似乎只是一个带有严肃气息的主张,可不也是人们提出来想要积极去实践的吗?
所以,秉持仁的原则,做仁德的事,便开始接近仁。
仁没有至高点,人们都是处于通往仁的道路上,或远或近,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陈舒雅
6-人生三境
生而为人,我为何存在,我应如何存在,我又为何而活。
有人穷极一生还未有过答案。
其实不妨读读《论语》,便发现孔子以为人生划分了三个境界,我称其为人生三境。
首先第一境,修己以敬。
意思是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事认真严肃,并不断强化自身实力。
修己让自身不断完善,为其他二境铸下基础,我认为修己是一个人走向更好所必须的要求。
虽然修己带来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是过程却是艰苦漫长的。
当代人成天幻想成为人上人,可那颗浮躁的心却始终没能严肃认真地安心修炼自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怎能在这人生第一境上走得圆满呢?
其次是第二境,修己以安人。
修养自己使别人安定,“别人”可以理解为身边亲近之人。
我以为人生的第二境强调的是一种感恩和对亲人朋友的责任。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会是一座孤岛,总会接受身边人给予的莫大帮助和恩情。
曾经我们弱小的时候,活在他们温暖的庇护中。
如今我们羽翼丰满也应为他们遮挡一方。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什么呢?
应该那是那份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情谊。
当今儿女在外拼搏,虽拼出了金钱地位,却留下了空巢老人,或许说给他们钱,他们就过的很好了,但老人最缺少的是那亲情的温暖,而不是金钱的冰冷。
小时候父母一头挑起生活,一头挑起我们。
如今我也应一手捧着感恩,一手捧着温情来成为他们的超级英雄吧。
最后,可为人生第三境,修己以安天下。
其实认真想想,一个人要达到前两个境界成为一个安分受己的人已经不容易了。
但,只做到这些你就真的满足了吗?
你的人生意义是否活的明白了呢?
有一句话被世代人提到,人会在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其实每一个人都挺在意自己的利益,但请试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可以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强大的国家呢?
那便是因为有人在为这个天下做着他们那份默默奉献。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别人的付出下,那样心中也会受之有愧。
心中的热血也会呼唤你去为这个世界做一些什么来完成人对世界给予生命的报答。
如今我也并非一定要要求每一个人为天下献身,我只希望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多拿一点利益。
我们也不空谈全部奉献,我们只是实实在在地践行每一点奉献那么世界又因我们而更美一点了。
人生三境,三境互通,人生一世,但愿精彩,不留遗憾而已。
——张勇
7-欲仁者近仁
仁,是通往圣的必经之路。
何谓仁?
孔子:
忠恕而已。
孟子:
仁者爱人。
刘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由此观之,仁非不易,“我欲仁,斯人至矣”。
成功固然离不开客观条件,但达不成“仁”却丝毫不能怪罪外界环境。
为报杀父之仇而践行不仁之道,口说欲仁,实则不然。
在被杀父的强烈复仇欲望的驱使下,若仍能做到“恕”与“爱人”,摒弃私欲,就是一种境界极高的“仁”,关键在于你是否抵挡得住心中复仇欲的诱惑,是否确确实实的“欲仁”。
欲仁者近仁,这是句大实话,客观条件不能成为反驳这句话的理由,而仅仅只能成为一种考验你内心的机会,等你去克服,而不是随之堕落。
龚铠鲨
8-外在与内在兼修
子贡说: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斯言非谬。
文指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质指内在学识修养。
受“修身养性”之风的影响,有些人过于在意外在修养自身,对外在礼仪并不重视。
在他们看来,他们只要注意自己修身养性便好,不需要将这些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其实违背了修身养性的初衷。
孔子说过: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见修养自身最终的目的是让身边的人安适。
要做到让身边的人安适,就要求我们在修养自身的同时,对身边的人运用我们所修养出来的礼仪。
如果一个人自顾自的修养自己,对待身边的人却举止鲁莽,言语粗暴,这样无法是他人安适的修身养性,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这样的修身养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要做到修养自身使他人安适是很难的,但我们仍应当为此不懈奋斗,才能让修养自身变得有意义。
——高三一班 施林静
9- 忧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作为圣人忧的是自我修养,而现今的人们忧的又是什么呢?
早饭吃什么?
晚饭吃什么?
手机没电了怎么办?
现在的人们忧的是吃喝玩乐。
以至于这个世上没有第二个“孔子”。
“圣益圣,愚益愚。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孔子作为圣人尚且恐自己不修,不讲,不徙,不改。
那我们又能忧什么呢?
难道我们能像孔子一样忧己却还能保持进步,保证良好的工作待遇吗?
其实有很多人都不行,像我们这样的高三党,学到三更半夜,连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又哪来的时间忧虑自身呢?
那这话不就是屁话吗?
环境不一样又怎能同样适用于现今呢?
其实不是的。
孔子的忧是一种状态。
是要保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一种状态。
通过忧来使德、学、义日积月累,最终成善。
更为通俗地讲就是内省改过,完善自身,而不是空泛泛地去思考国家大事,人生大事。
也许古今中外人们忧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但都是通过忧来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更加完善。
忧,也是一种向上的方式。
黄雯倩
9-反求诸己
正如论语中所说: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的确,不应担忧无人知道自己,而是去追求能被别人了解的真才实学,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倘若只注重结果,并没有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立足于所在职位或是否值得被人了解,那也仅是一时的博人眼球,终将成为过眼云烟。
凡事都要反求诸己,在别人了解自己之前更要透彻剖析自己,如果有出众的才华还怕没有人了解吗?
更何况,去要求别人,甚至是众人,是困难的,唯有反过来要求自身,学会通权达变,才能更好地顺应一切。
希望那些高官能将重心放在造福人民的能力上,以及文艺工作者不太过注重名气,专心投身于艺术创作中。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充实自己,其中增长才干与修养品行不可或缺,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反求诸己中,成为值得别人了解的人。
——翁晓颖
11- 坚定自己的信念
孔子曾说过,“人远乎哉?
我欲仁,斯任至矣。
”此言得之,仁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物质,它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精神境界。
在现实中,不是你说,我能变出金银珠宝,你就能变出金银珠宝。
但在精神领域,如果你说想达到某种精神境界,那你便会达到。
当然,这需要你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一种坚定到你可以影响现实,可以让现实中的你能够做到拥有这境界的人所要具备的能力的信念。
而我们往往就缺少这种信念。
没有这种信念,我们在达到自己的要求的过程中就会有所迟疑,不敢坚持下去。
这时,我们就要记起我们立下要求时的那种信念,让自己拥有前进的动力。
动。
12-
仁在我们看来,看似遥不可及。
往往谈论到仁,似乎也只能联想到古代的圣贤。
而在孔子看来,仁并不遥远,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会来了。
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难道仁如此易于达到吗?
是的,仁是自然而然,原原本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仁并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仁是人内心深处自然迸发出的善与爱。
过于刻意地去追求仁,反而会扭曲仁的真正内涵,会让仁成为一种为了仁而仁的虚伪形式。
为此,只要我们内心趋于仁,那么仁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了。
13-文为质之实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流行语: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样的自我感动真的适用吗?
大多数情况下,人的内在修养能反映到他的言论、举止上。
但有时我们也会注意到,有的人内心纯真朴实,却做出愚蠢行为,好心办坏事。
他们的质没有落于实处,只在内心发酵,最终也只感动了自己而已。
真正的君子,他的外在与内在一定是相匹配的。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不难看出,君子不仅在于输入,更重要的是输出。
优秀的人通过言行、言论来影响他人与社会。
只修质不修文,这样的质,必然与社会现实脱节。
况且,再有趣的灵魂也需要好看的皮囊来让人发现。
所以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陈若晴
14-求仁得仁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很遥远吗?
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有时觉得“仁”是一个十分悬乎的抽象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
因此,许多人都望而却步,甚至连想都没想过,更别说能够成为“仁”了。
不仅是“仁”,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一个绝对的说法就是“求仁得仁”。
那么只要求仁就一定会成为“仁”吗?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是真心地想成仁,那么他离仁就不远了。
向善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心中有着求仁的信念,一步步向着“仁”前进,那么“仁”就一定会求得的。
——黄安琪
15-意志定成败
人的意志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能将看似遥远的事情变得触手可及,也能让近在眼前的事物变得遥遥无期。
是意志,让世间万事变幻莫测,给了许多人奔向前方的动力和停滞不前的理由。
人们常说:
“笨鸟先飞。
”便体现了意志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
先天的条件已不能做出改变,就只能在后天弥补缺憾。
若一心只想偷懒,笨鸟永远只会是笨鸟。
曾有人说过,除去那些少之又少的天才们,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
而有的人比你优秀,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勤勉,而你却选择了安逸。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句充满雄心壮志,看似遥不可及的话,却在孔子坚定的意志和一心向善的信念中实现了。
这再一次印证了意志的强大力量,以及它带给人们的信心与勇气。
今日我中国少年扬其意志,明日我少年中国展其风帆。
让我们一同坚定意志,明确目标,让中国梦不再遥远!
——钟姝婧
《论语》悟读
(二)
1-见过则自省
孔子为自己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趋赴,有了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而忧愁。
生而为人,我们所追求的,就不该只是吃饱穿暖,更应追求更加“完美”的自己。
那么有错改错,便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做到有错改错的人,就如孔子所说的“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着也。
”一般少见。
我们从不害怕犯错,我们真正害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错误却得过且过,任凭错误一犯再犯,也丝毫没有去改变的想法。
倘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有错改错,或是有错便立即自省,那么或许,我们离遇见“完美”的自己又近了一步。
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自我反省,“我欲仁,斯仁至矣!
”即使不能立即改掉错误,但也一定有所收获。
----苏婷
2-我想要与我做的
孔子说过一句话: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很认同这句话的观点。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这里所说的“仁就会到来”并不是说只要你想变成仁,你就可以变仁,而是说只要你想变仁,你心里就会有一种坚定的意志力,让你克服在成仁路上所会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最终让你达到仁。
这种为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学习价值。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急功近利,最易缺失这种为长期目标而不停奋斗的决心,常常会被途中的事物迷惑,导致半途而废。
所以我们要有这份坚定的决心,让我想我欲变成我做到我达到。
——蓝国强
3-
子日: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之所以不远,是因为仁就在我们心中。
至于我们不能达到仁,缘于被外物蒙弊了。
被外物蒙弊,不去思考为仁的方法,故仁远矣。
想接近仁,有方法,即修养自己,修德讲学,闻义能徙。
证明自己功夫到家有方法,即能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能使别人安定,乃至使百姓安定。
想为君子不要一直忧愁自己达不到仁,其实仁很简单啊,它是有规则可遵守,有方法可验证的,只要不松懒就行了。
-刘温柏
4-尽人事,听天命
我想世上“不为”的事情只分两种:
人力可为而不为和人力不能为而不为。
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能为则为之,亦是人生的一大美满。
当然这里所为的“为”是指君子可为的“为”,做的都是正经事。
冉求说自己的力量不够,不能够践行夫子的学说。
夫子则说其是画地自限,原封不动。
冉求的作为就是可为而不为的典型代表,他根本没有付出一丝努力就轻言放弃。
孔子亦说:
博弈也比饱食终日强。
从这其中我们亦能够明白为的重要性。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亦如《游褒禅山记》中所言:
成功=志+坚持+力+外物。
但外物的影响还是小于人的主观想法的。
尽人事,听天命。
这样我们至少做到了无愧于心,至于无责于外就随风而去吧!
5-行则过其言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有些人总是以自己能力不足为借口推托,根本不愿做出任何尝试。
这些人只会这么一直无能下去,一事无成。
子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己。
”干站着什么也不做,不如去做一些小事,学习一些东西,只要做一件事能给你带来一点儿有益的收获,这件事就值得我们去尝试,总比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要强。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真的想要做一件事,就要立刻动手去做,而不是只动动嘴皮子。
做的比说的多,人们记住的更多是你做了什么;说的比做的多,人们记住更多的是你说了些什么。
人们看到的是你实实在在做过的事,听到的大都是些不切实际的空话。
所以对于有意义的事,尝试去做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关于做事,要以嘴上说的超过实际做的为耻。
-张维庭
6-何以对“错”
诚如子夏所言:
“小人之过也必文”,面对犯错,小人总是躲躲藏藏。
而君子却善于听从意见,孔圣曾言: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如果能够成为连仲尼都未曾见过的“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即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责备的人,那么或许你也是圣人了。
做到这点并不简单,需要极高的道德素养来支撑。
对于常人而言,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如何去面对它。
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无法在一念之间就可跨越,而更多的在于如何去实践。
小人永远不犯错,所以他永远是小人,君子总是先认错,所以他才能够成为君子。
人之所以能进步,靠的不是全然不犯错,而是要靠自己的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一点点成长起来,否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愿意积极面对还是愿意消极避世,完全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黄泓倩
7-“仁”自何处来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人,斯仁至矣。
”如此说来只要我想我是“仁”的,那么我便会成为“仁”人。
可是《论语》中的另一则却言:
“不知子路、冉求、公西赤等人仁也。
”
按理说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人皆是孔子座下的高徒,三人必定是欲“仁”的,如此说来三者不就是仁人了么?
孔子又为什么说不知其仁呢?
我想这里的“我欲仁”应当是将“仁”的理念作为信条,逢人遇事便按“仁”的原则去处理,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仁”的理念。
唯有如此,方可称为真正的欲仁,这样才可能“仁至矣”。
再者,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人的才不可谓不高,可“仁”却还没有达成。
孔子亦有意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才≠仁。
这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的“才者,德之资也”不谋而合。
他们都强调了才与德之间不是简单的伴随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却不完全关联的微妙联系——品德领导着才能,同时才能又资助着品德。
-冯元海
8-为有暗香来
孔子曾在与孟武伯交谈时,用各弟子的行动可达到的高度来评判他们是否达到“仁”的境界。
可见,当一个人处在世上,他的一举一动将会成为旁人评判他的标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所以说,真正的修养在行不在言。
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认为完全正确。
欲仁体现在见其过而内自讼。
当本身能够克服人本性中对自我的偏重,闻道而广受之,从而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时,他的内在修养就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他的品格将会一步步地反映到他的行为,并在漫长岁月中像酒一般越来越醇,百里飘香。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所以美好的德行不必去说,只顾去做。
当自己做得足够好时,暗香自然会被千千万万的人闻到,感受到。
-陈若晴
9-正视自我,找到真我
有人曾言:
面具戴太久了,就会摘不下来。
面具戴太久了,我们开始迷茫无措,放眼看去留下来的再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整体 阅读 设计 项目 学习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