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新拜小年词.docx
- 文档编号:10794735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63KB
东北二人转新拜小年词.docx
《东北二人转新拜小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二人转新拜小年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二人转新拜小年词
东北二人转新拜小年词
【篇一:
东北二人转】
用“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形容二人转在东北农村受欢迎的程度一点都不为过。
二人转是地道的东北地方民间艺术,谁也没想到能红遍长城内外。
二人转受欢迎不仅是因为表演条件简单,“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儿”,只凭一男一女兼唱说舞耍,无须任何道具布景,便能演出一台好戏,而且主要是和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更重要是不隔心。
”
我记忆里看二人转还是很早以前,那是一年丰收后,在大队的场院上拉开了戏台。
我记得最喜欢看的就是耍手绢。
只见那个大手绢在演员手里上下翻飞、来去自如,时而像一只大鸟在舞台上展翅,时而像信鸽在观众头上滑过又准确地回到演员手中。
尽管是坐在秋雾重重的野地里观看,但那喧嚣的锣鼓、火爆的唢呐,一下子扫去你心头的重重烦闷,生生把你拽进洋溢着“火辣辣的情、火辣辣的爱”的剧情中。
我记得那天演的是一出《猪八戒拱地》,对二人转的旋律,我实在不敢恭维。
那天的剧情却深深打动了我。
台上一男一女你来我往,正演着孙悟空变成小媳妇试探猪八戒,使猪八戒羞愧难当迷途知返的一段故事。
“猪八戒笑盈盈,哈腰我背起女花容,心里别提有多得?
?
”演员的举手投足引来周围群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我在那一刻,忽然发现猪八戒原来是这样一个懂得爱老婆的好男人。
现在二人转的发展,据说是今非昔比,又重新在田间地头,在剧院雅座火爆起来。
二人转的“荤”常被指责,同时也有了绿色二人转的说法。
我记得有一段对现在二人转的表演记载是这样:
相对简陋的舞台上,一男一女正悲悲切切地唱,相当动情。
女演员唱到悲愤处,泪花四溢,把描画得俊俏的脸庞弄得一塌糊涂,男演员抽泣有声,东抹一下,西抹一下,本来小丑一样的脸谱更加小丑。
台下一起掌声响应。
一段终了,男女演员从刚才悲戚的情绪中走出来,擦干因为投入而流淌的泪水,甚至,表现出一丝不好意思,男的说“我操,这小娘们还挺那啥,他妈哭的,把我也整得挺难受。
来,大家鼓励一下,”大家就啪啪鼓掌。
女的说:
“看他妈把我累的,今天本姑娘卖卖力气,老少爷们,哥们姐们,认为我唱的好就鼓励鼓励。
”又是啪啪一阵掌声。
接下来,这一男一女开始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总之非常有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字:
荤。
时下正像对东北人有不同的认识一样,对二人转争议也很多。
一些城乡的观众对二人转也是褒贬不一,让我们看看观众怎么说:
“贼过瘾,这才叫让老百姓逗闷子的段子。
”
“小品伴特技,侃人带骂街,一套一套的,你不乐都不行。
”
“平时大家心里不敢说的,全能表现了,够劲。
”
“俗,太俗了,穷逗啥呀,没意思。
”
“粗言滥语让人听了脸红。
”
不管怎样说,二人转这些年的的确确火得不得了。
一种民间艺术,只要有了深厚的群众
根基,就有了生命力,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有人问:
二人转要往哪里转?
我可以告诉你:
二人转二人转,没有荤段子,乐趣减一半子。
【篇二: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东北地区不是行政区划,只有个别时期,东北地区才与东北行政区重合,比如元朝辽阳行省、清朝1636--1644年盛京总管、1947--1954年东北人民政府管辖的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松江省、吉林省、辽东省、辽西省、热河省,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东北地区是文化地理区域,相对于东北文化区的地理范围。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时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
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
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
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
燕昭襄王(?
—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
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高句丽渤海国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王子朱蒙,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和丸都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
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东部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辽西地区,公元337年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前燕亦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租税,非工商人口归农等等。
使辽西地区的农业
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军和新罗(今天朝鲜、韩国祖先)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人口余众绝大部被唐朝政府内迁中原融于中土,融入渤海国的人民里。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勿吉王国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于698年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初为唐朝的一个羁縻州,后改为唐朝的藩属国。
渤海国鼎盛时,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十万户,胜兵数万人,史称“海东盛国”。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
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
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
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
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据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为契丹所据,后契丹改国号辽。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辽东半岛。
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
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当时的北方。
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乎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明代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
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
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
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
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率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
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卫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看守地方”。
“卫所”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
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
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
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塔山左卫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因此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明朝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辽东志》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
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
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
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今吉林市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和运送军队的任务。
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区的联系。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儿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
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清代
守,客观上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倒退,形成近代积贫积弱的局面
清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
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
之后清军与俄罗斯多次爆发冲突或战争,直到1685年雅克萨之战后,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军乘胜求和签约。
于1689年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
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东北地区疆域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域。
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蒙古独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大致形成。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沈阳、吉林、齐齐哈尔、辽阳、锦州、长春、宁安、辽源、哈尔滨等经济中心。
清军入关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
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所谓的“龙兴之地”垦殖。
这就是“禁关令”。
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族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
“柳条边”和“闯关东”。
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北的为“新边”。
边墙以东的东北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
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
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
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行政区划?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辖14个地级市,省会沈阳,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
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沈阳市(副省级市)辖9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大连市(副省级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鞍山市(较大的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抚顺市(较大的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2个自治县
本溪市辖4个市辖区、2个自治县
丹东市辖3个市辖区、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锦州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营口市辖4个市辖区、代管2个县级市
阜新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
辽阳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盘锦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
铁岭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朝阳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葫芦岛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吉林省
吉林省,简称“吉”,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省会长春,前省会吉林。
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
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
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
长春市(副省级市)辖7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吉林市(较大的市)辖5个市辖区(未来规划扩至8个)、1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四平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辽源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
通化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白山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松原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白城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6个县级市、2个县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简称“黑”,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
【篇三: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史称:
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
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
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
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
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
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
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
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
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
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
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
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
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
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
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
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
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北 二人转 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