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docx
- 文档编号:1079121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40KB
最新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docx
《最新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学》重点
一:
中药总述
清热药:
含义:
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
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
虚热证——养阴清热
适应证:
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
注意点:
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
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化湿药:
含义: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功效:
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注意点:
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
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利水渗湿药:
含义: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
功效:
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
适应证:
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
注意点:
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分类:
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
理气药:
含义:
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功效:
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适应证:
气逆证
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和肺气壅滞
注意点:
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止血药:
含义: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物,称止血药
功效:
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
适应证:
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
分类:
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
注意点:
1.注意用药配伍
2.止血不流瘀
活血化瘀药:
含义: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功效:
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
适应证:
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
分类:
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
注意点:
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
含义: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功效:
化痰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清化热痰,润肺化痰,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
止咳平喘药—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
适应证:
痰、咳、喘
分类:
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
平肝息风药:
含义:
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
功效:
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部分药物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重镇降逆、凉血以及祛风通络等功效
适应证:
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以及肝风内动,痉挛抽搐
分类:
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
注意点:
脾虚慢惊者,不易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药
二:
中药功效:
紫苏梗: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石膏:
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
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龙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地骨皮: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芒硝: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外用清火消肿
火麻仁:
润肠通便
独活: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桑寄生: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名目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砂仁:
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车前子:
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名目,祛痰
附子: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吴茱萸: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沉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山楂:
消食健脾,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麦芽: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三七: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茜草:
凉血,祛瘀,止血,痛经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去湿止痒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姜黄:
活血行气,痛经止痛
乳香:
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没药:
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丹参:
活血祛瘀,痛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红花: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牛膝:
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鸡血藤: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骨碎补:
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散结消肿
川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浙贝母: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瓜蒌: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竹沥: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天竺黄: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桔梗: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苦杏仁: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朱砂:
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磁石: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酸枣仁:
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柏子仁: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
远志:
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
石决明: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
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代赭石: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羚羊角: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牛黄:
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钩藤:
息风定痉,清热平肝
天麻: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冰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
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
人参: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西洋参: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党参:
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黄芪: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
补脾养胃,生津益脾,补肾涩精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鹿茸: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淫羊藿: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巴戟天: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杜仲:
补肾阳,强筋骨,安胎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白芍: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龟甲:
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
鳖甲:
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五味子: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乌梅: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山茱萸:
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三:
重点药:
柴胡:
【药性】苦、辛,微寒。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1.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3.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用法用量】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栀子:
【药性】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
凉血止血。
)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
1.热病心烦。
2.湿热黄疸。
3.淋证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热毒疮疡。
7.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大黄:
【药性】苦,寒。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
1.实热积滞便秘。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4.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5.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6.烧烫伤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煎服,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秦艽:
【药性】辛、苦、平
【功效】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
【应用】1.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2.中风半身不遂。
3.湿热黄疸。
4.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茯苓:
【药性】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尿少。
2.痰饮眩悸。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苍术:
【药性】辛、苦,温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
3.风寒感冒。
4.夜盲,眼目昏涩
【用法用量】煎服,3~9g
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2.寒湿痹痛
3.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
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香附:
【药性】辛、微苦、微甘、平。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应用】
1.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
2.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乳房胀痛
3.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
醋炙增强舒肝止痛作用
【使用注意】不久煎,预产期不可用
三七:
【药性】甘、微苦,温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应用】
1.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吞服,1次1~3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川芎:
【药性】辛,温。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
1.血瘀气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学 最新 中医 院校 十二 教材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