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新.docx
- 文档编号:10790572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47KB
雨霖铃新.docx
《雨霖铃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霖铃新
词简介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词又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婉约,婉转含蓄之意。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
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想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雨霖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体会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
1、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2、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
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谁知道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
——这两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词人的笔下,这位词人名叫柳永。
二、题解及作者:
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
“《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
“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家世代做官。
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
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
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
“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
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
”“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
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
”(《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
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
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
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
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
正是“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
是非莫挂心头。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
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柳永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就说“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
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柳永凭借通俗文艺的创作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表明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开始萌芽,为后来“职业”地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书会才人开了先河。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
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朗读: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
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 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10)[经年]一年。
(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
风情,深情密意。
四、赏析:
这首词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参考注释。
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
词作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1、赏析上阕。
①开头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
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
参考:
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
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
]
补充资料:
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
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
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
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
这里用生命短暂的蝉开启全篇,奠定了整首词的凄凉的情感基调。
骤雨,指阵雨。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
“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
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
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
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
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教师总结: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
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
无绪,指没有好的情绪。
兰舟,指木兰舟,木兰木质坚固,适宜做舟楫。
先传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古典诗词便借用“兰舟”作为舟楫的美称。
①活动:
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
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
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
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
留恋←→
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
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参考: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
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⑷上阕的结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暮霭沉沉,指黄昏时云气浓重。
楚天,指楚地天空。
古时楚国占有江南,后来泛指江南的天空为楚天。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
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
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
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毛泽东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赏析下阕。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①问题: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
伤离别。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参考: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
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
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
”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而
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
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又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
⑵“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参考:
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
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
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
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
词人为什么喝酒?
参考:
“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
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
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③补充资料:
“杨柳”的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
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
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折柳送客,唐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的灞水两岸多杨柳,灞水上的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地,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折柳而别。
李白在《劳劳亭》中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北宋贺铸在《更漏子》中说: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
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
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意)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
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①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参考: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
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六、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问题: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
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具有阴柔美:
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具有婉约之美。
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总结本首词风.
豪放题材较为广阔,
语言气象恢弘雄放清新朴素、明快畅达
情感清越豪迈开阔、健朗直写胸臆
写作手法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
婉约题材狭窄单调
语言清丽
情感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愁苦,悲伤,
写作手法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
板书
别前——勾勒环境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雨霖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