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套87页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配套练习题汇总.docx
- 文档编号:1078713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54
- 大小:399.27KB
共22套87页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配套练习题汇总.docx
《共22套87页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配套练习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22套87页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配套练习题汇总.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22套87页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配套练习题汇总
(共22套87页)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配套练习题汇总+单元检测卷汇总
课时训练1 黄 山 记
基础夯实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3)一连好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 却很冷淡。
A.截止 启用 反应
B.截至 起用 反应
C.截止 起用 反映
D.截至 启用 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同音近义词的辨析。
“截止”指“(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句
(1)用“截至”;“启用”是“开始使用”的意思,“起用”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与免职的人员”,句
(2)用“起用”;“反应”是指“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是名词,“反映”是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是动词。
句(3)用“反应”。
答案B
2.
导学号5076000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
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B.这是在两大瀑布光滑的奔泻而下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C.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都的云梯。
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
D.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
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解析B项,语序不当,“光滑的奔泻而下的”应改为“奔泻而下的光滑的”。
答案B
3.
导学号5076000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① 意味着互联网的移动化,同时也意味着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移动化。
如今, ② 拥有移动终端,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进入阅读状态。
移动终端的普及促进了阅读, ③ ,它也导致了浅阅读的盛行。
④ 作为媒介技术及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移动互联时代的浅阅读 ⑤ 不同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浅阅读, ⑥ ,我们需要从社会的、文化的视角来客观全面地认识浅阅读现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只要
因此
因为
/
所以
B
就
无论
但是
所以
/
因而
C
不仅
只要
然而
/
显然
因此
D
虽然
/
但是
由于
尽管
但
解析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互联网技术和浅阅读的关系。
第①处要注意后面的“同时”一词;②处要注意后面的“都”;③处是转折关系;④处另提一个问题;⑤处可以不填任何词语,但为了凸显互联网时代的浅阅读的特点,填入“显然”亦可;⑥处是结论。
综合看,C项最恰当。
答案C
能力提升
一、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丰富的园艺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A项,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绘有详有略,主要是表现太湖山水的逸趣横生,所以A项不正确;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不正确。
答案AD
5.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
对东山一带的“胜概”进行概括,首先得理解“胜概”的含义,然后要定位材料范围——第②段,在原文中围绕东山的胜概去找答案。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从文章内容出发,先抓景物的特点,然后感悟和思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
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内涵主要是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
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
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
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
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7.文中说: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答题。
题干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
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和态度,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释。
答案示例
(1)赞同。
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
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
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2)不赞同。
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
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二、语言运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字)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① ,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② ,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③ ,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类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句式等内容来考虑。
第一空由“有赖于思想感情”确定填“思想感情的产生”;第二空由“要……”确定填“就……”或“必须……”;第三空由“一定画不出好画”确定填“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参考答案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必须身临其境 ③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9.概括下面的内容,并用平实的说明性文字介绍黄山。
(不超过50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解析去掉作者评价性的词句,将说明性的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组成顺畅的语段。
参考答案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方圆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它由火山喷发而形成,主要结构成分为花岗岩。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黄山特有的“摄身光”现象下一个定义。
作为最高的奖赏,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是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摄身光”是
解析下定义时要注意其形式特点:
被定义的概念+是+特点+被定义的概念的上一级概念。
参考答案一种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的自然现象。
课时训练2 瓦尔登湖(节选)
基础夯实
1.
导学号5076000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②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记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扰。
③今日受阅步伐雄,明日沙场建奇功。
这一群活灵活现的将军领队,必将带出一支支能打胜仗的雄师劲旅,昂首阔步踏上强军征程。
④读书是一种驰骋,在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轮回中,读书人的思想与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数千年的历险情节一起,驰骋于一片朔风疆场,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面刻着“人生真谛”。
⑤在山东华宇工学院的体育场上,大二的男生正在进行耐力测试,第一圈学生们跑得还比较集中,可是从第二圈开始,就有两名男生开始气息奄奄,体力不支了。
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首位,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D.②③⑤
解析①“釜底游鱼”指在锅里游着的鱼。
比喻处在绝境的人。
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③“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多形容文学艺术作品。
⑤“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这里应用“气喘吁吁”。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又有多少山林水泽的仙女在这里嬉戏?
这是康科德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
B.他认为,中国媒体的拼搏精神尽管值得肯定,中国的新闻团队跟世界领先的新闻团队的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C.今年第一季度,在市场降温、信贷收紧等因素的冲击下,使楼市供需双方的市场预判出现转向,购房者观望情绪增多,而房企“让利跑量”心理渐占上风。
D.互联网金融不但冲击传统金融,而且可能成为洗黑钱的温床,因此,必须对它实行分类监管,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也急需完善和建立公司管理制度。
解析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把“尽管”挪到“中国媒体”前面。
C项,缺主语,应去掉“在……下”或“使”。
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建立和完善”。
答案A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 ① 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 ② 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 ③ 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④ ,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 ⑤ 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⑥ ,我们要重视分析小说中的风景描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又
/
因此
/
所以
B
虽然
但
还
同时
并
/
C
不仅仅
还
从而
同时
既
因此
D
尽管
但
并
不仅
如此
/
因此
解析综合整个文段看,这段文字从两个角度谈论风景描写的作用,并由此总结为要重视分析小说中的风景描写。
在第④空前,有一分号,这一空的后面有“还能”一词,提示④处应为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故选“同时”;前面的一个长句应该是一递进关系的复句,说明小说风景描写的两个作用;后面的也是一个长句,是并列关系;⑥空表总结,故用“因此”。
据此可确定答案。
答案C
能力提升
一、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黄土高崖
周 涛
那天,我活了四十多年第一次站立在陕北的黄土高崖上。
我本来是为着寻一处最早的长城遗址,不料那看着不高的塬竟像是没有尽头,一塬未尽,更大更高的一塬又起,塬塬相套,绵亘不绝。
它仿佛是无休止地向天空接近,却又永远无法成为天空的一部分;一眼看去,它是那样浑厚地隆起,毫不峻峭高拔,但是上着上着,你却突然大大地脱离了平川。
积雪仍然大面积地杂驳在塬上,塬垴上有时呈现出一片谦卑的村庄,村庄里的道路像稀泥露出的牙床。
长城遗址已经凹陷成一道寂寞的土巷了,夹拥着它的是两户农家的矮土墙,墙上有一些矮枣刺。
这些住在长城上边的人家十分宁静,丝毫不认为生活和考古有什么关系。
那天,我转过了几座山塬,心里有大量空洞麻木的感觉升起,它们游移、碰撞,在心灵深处发出迟重无力的钝镐挖冻土的声音,使人感到无法产生思想……只剩下两条腿不自觉地向前走。
远远地看见一个农民,他先是蹲在地里,然后站起身来,远远望着我。
我朝他站立的那个塬尽头走过去。
近了,我看见他丝毫没有表情地笑了一下,用手朝前面指了一下。
我朝前走过去,忽然发现眼前呈现出一座惊人的黄土高原大峡谷。
而我,正站在一个黄土高崖顶上。
我的目光像两只跌扑进空谷里准备起飞滑翔的老鹰似的,被巨大的惊心动魄的大峡谷揪下去,欲起不甘,欲下不能,心也随着往下沉落。
由于完全没有准备,也由于麻木,我被这突然呈现的、如此大气磅礴的地貌景象给镇住了。
大地仿佛在它最厚的地方无声地裂开了,把它内部难以置信的真实展示给你看。
又仿佛是远古神话里的什么人物,譬如共工之类的神,一斧头劈在了这里,留下这道大伤疤至今没有愈合。
它令人想起“鬼斧神工”这个词。
千丈断崖在峡谷两边耸立、对峙,犹如用清一色的雄浑褐黄所堆积塑造而成的大型雕刻。
它的险陡,它的色泽的纯正,它的背景的绵亘万里直铺天外,几乎壮阔得有了不真实感。
四周全是绵延的黄土山冈,大地的肌肉、筋腱,厚墩墩、磁甸甸地皱着叠着拥挤着鼓胀着紧绷着在一起,宛如向天空表演健美。
当然更像一群巨大的黄色公牛,拱起坚实的脊背、强硬的粗壮脖颈。
从这个令人眩晕的高崖俯瞰下去,黄土崖壁陡阔的大断面一层一层,宛若大蛋糕的切面,褐黄温厚,似乎还有一点毛茸茸的质感,是一种厚壤的踏实可靠的险峻。
峡谷底部开阔的几十千米黄土沟涧和坦荡滩地上,一条看起来细小弯曲的河流在浅蓝灰白的天空下闪着亮光。
它是那么细柔、幼小,却含有风尘仆仆的劲气,带着不同凡响的力度;它搁置在周围如此巨大雄浑的背景里,居高望去,像一条发亮的游丝或是穿越戈壁的发光铁轨那样,弱小而又坚定。
“那是个什么水?
”我指着它。
“黄河。
”农民低声回答。
黄河?
啊,怎么能是大名鼎鼎的黄河呢?
黄河怎么可以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从这里走过,没有仪仗队,没有欢呼?
它在亿万年堆积而成的黄土厚层中扭动着身躯,坚定地向东运行,仿佛急于赶去赴海的约会。
它一路上折叠了平原,挤弯了村庄,劈开了山岭,推开了巨石……谁能挡得住它呢?
它一路上一边走一边成长,从淙淙泉溪长成青海少年一般的活泼的小河,从小河长成具有号召力的青年领袖似的宽阔雄壮的一脉大水,从大水长成经历艰苦曲折而终不改暴躁豪直本性的中年汉子似的北方的河!
但是最后,它长成了我们苦难民族的母亲。
这条河经历了人生的全部阶段,变演了从绿林好汉到苦难母亲的正负两极,它真是够包容、够概括的了。
现在它正在大峡谷里闪烁着泪光!
“妈妈的心呀……鲁冰花!
”
我想起这支儿歌,才觉得这歌其实是唱黄河的,黄河是应该用这样一种情调唱的,它是应该有这样一种细柔、弱小的形象在里面的。
呵,高崖阔壁,深沟巨壑;
呵,饥鹰下掠,樵夫半悬。
这时只有一条细细的、发光的小蛇,逶迤爬行在大裂痕的底部,它还有很远很远的路,它,也是黄河。
(节选自周涛《游牧长城》)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着力描写陕北“塬塬相套,绵亘不绝”“无休止地向天空接近”的独特地貌景观,为后文写黄土高崖惊心动魄的气势做了铺垫。
B.文章通过对谦卑的村庄、宁静的长城人家、带着没有表情的笑的农民等的描写,写出了陕北黄土高原农村自然、古朴的生存状态。
C.写黄土高崖,文章从“我”的感受、千丈断崖、四周绵延的黄土山冈、站在高崖俯瞰等多个角度落笔,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D.文中引用儿歌《鲁冰花》的歌词“妈妈的心呀……鲁冰花”,觉得《鲁冰花》“其实是唱黄河的”,表达了对柔弱哀伤的黄河母亲的依恋之情。
E.文章结尾一句,“它还有很远很远的路,它,也是黄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寄寓了作者对黄河母亲的隐隐担忧。
解析D项,“哀伤”理解错误;E项,“比喻”“隐隐担忧”理解有误。
答案DE
5.站在黄土高崖,面对不同景象,“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概括。
解析从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可以提炼出“感到空洞、麻木”“感到震撼、赞叹”“惊讶、赞美”等词语。
参考答案①面对绵亘不断的黄土塬,宁静荒凉的村庄,感到空洞、麻木;②面对高大陡峭的黄土高原大峡谷,感到震撼、赞叹;③面对生命力强盛的坚定东行的黄河,“我”惊讶、赞美。
6.文章题为《黄土高崖》,后半部分却用大量篇幅来写黄河,这样有什么作用?
解析通读全文,联系主旨可知作者这样处理,有侧面衬托、深化主旨、丰富文章内容等作用。
参考答案①形成对比,大名鼎鼎的黄河,在黄土高崖下却细得如一条小蛇,从侧面衬托了黄土高崖的高大险峻,雄浑壮阔。
②深化文章主旨,对黄河在黄土高崖巨大雄浑的背景里弱小而又坚定的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这块黄土地的深沉赞美。
③由黄土高崖写到黄河,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韵味。
7.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的内容和语言,具体分析周涛散文的风格特点。
我毫无疑问地崇尚豪放派,我只能被它感动、击中,并且坚信这一脉乃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可贵、最伟大、最值得发扬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我的文学性格。
——周涛
解析从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提炼出“豪放派”,又根据本文可以分析其崇尚豪放的文学性格。
参考答案周涛的散文豪放雄奇,正如作者所言,崇尚豪放是他的文学性格。
从内容上看,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崖,绵亘不绝;黄土高崖,高大险峻,气势磅礴,粗犷壮美,撼人心魄,这些都为散文营造了豪放雄奇的意境。
从语言上看,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大量使用奇特的比喻、雄浑的排比来写景状物。
写黄土山冈的浑厚,把它想象为一群表演健美的演员,比作一群巨大的黄色公牛;在作者的笔下,山谷可以用斧头劈出来,目光可以变成跌进空谷起飞滑翔的老鹰;黄河气势磅礴——“折叠了……,挤弯了……”,无不充分体现了豪放雄奇的语言风格。
二、语言运用
8.
导学号5076000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4字)
如果你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父母可能会警告你说, ① 。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灯光昏暗,你的瞳孔将根据周围的光环境进行自我调整,眼睛不会受到伤害。
父母的误解,可能和生活体验有关:
当人们在昏暗环境下看书时,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可能出现 ② 的情况,于是就以为近视与昏暗光线有关,其实,上述症状并不持久, ③ ,根本不会对视力造成影响。
解析根据语境,①应填有关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的危害性;②因为“眼部持续紧张,很容易感到疲劳”等提示,可知应填表达看不清东西等意思;③应注意前句的提示。
参考答案①这样做会损害你的视力 ②暂时看不清远处物品 ③短暂休息即可恢复(意思对即可)
9.
导学号50760005下面是“企业贷款担保流程对比图”,请简要说明改革后的担保流程与现有担保流程相比,对企业而言具有哪些优势。
解析从图上看,“改革后的担保流程”取消了“企业”与“担保公司”之间的直接联系,整体上简化了担保流程;“企业”与“银行”之间,没有了“手续费”,减轻了企业负担;“银行”先向“企业”发放贷款,然后再支付“担保金”更直接高效,原“企业”与“担保公司”的“申请担保”改为由“银行”向“企业”申请。
答出这些要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简化了贷款程序,企业能更快获得贷款。
②取消银行手续费,减轻企业负担。
③企业能先获取贷款再支付担保金,利于资金链运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2 87 页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配套 练习题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