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化学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2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docx
- 文档编号:10778161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83.94KB
届高考化学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2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docx
《届高考化学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2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化学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2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化学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专题2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
考点一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2013·安徽理综,8,6分)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
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
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
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解析 氨气的密度小,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短进长出”,所以A错误;B合理;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NO,而且不能用排气法收集,若制取NO2,应该用浓硝酸,但尾气NO2不能用水吸收,C不合理;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应该加热,不合理。
因此选B。
答案 B
2.(2011·上海化学,10,3分)草酸晶体(H2C2O4·2H2O)100℃开始失水,101.5℃熔化,150℃左右分解产生H2O、CO和CO2。
用加热草酸晶体的方法获取某些气体,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 )
解析 草酸晶体在分解产生气体之前已熔化,故选D装置。
答案 D
3.(2015·广东理综,33,17分)NH3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
(2)按下图装置进行NH3性质实验。
①先打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稳定后,关闭旋塞1。
②再打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探究某一种因素对溶液中NH4Cl水解程度的影响。
限选试剂与仪器:
固体NH4Cl、蒸馏水、100mL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天平、pH计、温度计、恒温水浴槽(可控制温度)
①实验目的:
探究________对溶液中NH4Cl水解程度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能直接读取数据的相关物理量及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表中“V(溶液)”表示所配制溶液的体积)。
物理量
实验序号
V(溶液)/mL
……
1
100
……
2
100
……
③按实验序号1所拟数据进行实验,若读取的待测物理量的数值为Y,则NH4Cl水解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只列出算式,忽略水自身电离的影响)。
解析
(1)用NH4Cl和Ca(OH)2固体制备NH3,因反应物中有H2O生成,反应发生装置为“固体+固体
气体”的装置A;由于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且极易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采用装置C收集;由于NH3极易溶于水,所以尾气处理装置要防止倒吸,其装置应用倒扣漏斗,且漏斗的边缘与水面相切,选用装置G。
(2)①由于A瓶中HCl的压强大于B瓶中NH3的压强,当打开旋塞1,A瓶中HCl的进入B瓶中,与B瓶中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形成白烟。
②稳定后,再打开旋塞2,由于B瓶中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会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倒吸入B瓶中,其中的剩余的HCl溶于其中显红色。
(3)①根据所给的仪器:
100mL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H4Cl溶液,pH计用来测量溶液的pH,从而判断NH4Cl的水解程度,温度计用来测定恒温水浴槽(可控制温度)的温度,因此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溶液中NH4Cl水解程度的影响。
②实验时,只需改变温度这一变量,控制其他量相同,故所配制NH4Cl溶液的浓度应相同,用天平准确称取两份均为mgNH4Cl固体分别放置于烧杯中溶解,然后利用100mL容量瓶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NH4Cl溶液,将所配制的两份NH4Cl溶液放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槽中一段时间后,用pH计测两份NH4Cl溶液的pH,并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表格见答案所示。
③按实验序号1所拟数据进行实验,若读取的待测物理量的数值为Y,n(NH4Cl)=
mol,则水解的n(NH4Cl)=n(H+)=c(H+)·V=10-Ymol·L-1×0.1L=0.1×10-Ymol,NH
水解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
=
。
答案
(1)A C G
(2)①产生白色的烟 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小颗粒,氯化铵小颗粒形成白烟
②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倒流进入到B瓶中且呈红色
(3)①温度
②
物理量
实验序号
V(溶液)/mL
NH4Cl质量(g)
pH
温度(℃)
……
1
100
m
Y
T1
……
2
100
m
Z
T2
……
③
4.(2015·江苏化学,19,15分)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KClO溶液,并通过KClO溶液与Fe(NO3)3溶液的反应制备高效水处理剂K2FeO4。
已知K2FeO4具有下列性质:
①可溶于水、微溶于浓KOH溶液,②在0℃~5℃、强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③在Fe3+和Fe(OH)3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④在酸性至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反应生成Fe(OH)3和O2。
(1)装置A中KMnO4与盐酸反应生成MnCl2和Cl2,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制备的Cl2通过装置B可除去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Cl2与KOH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KClO3。
在不改变KOH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的条件下,控制反应在0℃~5℃进行,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3)制备K2FeO4时,KClO饱和溶液与Fe(NO3)3饱和溶液的混合方式为________。
(4)提纯K2FeO4粗产品[含有Fe(OH)3、KCl等杂质]的实验方案为:
将一定量的K2FeO4粗产品溶于冷的3mol·L-1KOH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
饱和KOH溶液,乙醇;除常用仪器外须使用的仪器有:
砂芯漏斗,真空干燥箱)。
解析
(1)反应物为MnO
、H+、Cl-,生成物的Mn2+、Cl2和H2O,根据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即可。
制得的Cl2中混有HCl等杂质,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所以通过装置B中的饱和食盐水可除去HCl。
(2)控制反应温度0℃~5℃,可以采用冰水浴冷却C装置。
因为Cl2和KOH是放热反应,若氯气通入速率过快,与KOH溶液反应速率快,放出热量多,反应温度高,易生成KClO3,所以可以通过缓慢滴加盐酸来控制生成氯气的速率,进而控制反应温度。
(3)由题给信息②和④可知,K2FeO4在强碱性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均不能稳定存在。
Fe(NO3)3溶液因Fe3+水解呈酸性,KClO溶液因ClO-水解呈碱性,所以应将饱和Fe(NO3)3溶液缓缓滴入饱和KClO溶液中。
注意要搅拌,搅拌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生成K2FeO4,且能防止生成Fe(OH)3沉淀。
(4)由题给信息①可知,K2FeO4可溶于水,而杂质Fe(OH)3不溶,过滤除掉Fe(OH)3,由题给信息②“0℃~5℃,强碱性溶液中稳定”,所以将滤液置于冰水浴中,再由题给信息①可知,K2FeO4微溶于浓KOH,故可加入浓KOH使K2FeO4析出,用砂芯漏斗过滤,并用乙醇洗涤,在真空箱中干燥即可(真空有利于乙醇和水的挥发,加快干燥)。
答案
(1)2MnO
+16H++10Cl-===2Mn2++5Cl2↑+8H2O HCl
(2)缓慢滴加盐酸 装置C加冰水浴
(3)在搅拌下,将Fe(NO3)3饱和溶液缓慢滴加到KClO饱和溶液中
(4)用砂芯漏斗过滤,将滤液置于冰水浴中,向滤液中加入饱和KOH溶液,搅拌、静置,再用砂芯漏斗过滤,晶体用适量乙醇洗涤2~3次后,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5.(2014·福建理综,25,15分)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
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焦亚硫酸钠的制取
采用下图装置(实验前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制取Na2S2O5。
装置Ⅱ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
Na2SO3+SO2===Na2S2O5
(1)装置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从装置Ⅱ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可采取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装置Ⅲ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为________(填序号)。
实验二 焦亚硫酸钠的性质
Na2S2O5溶于水即生成NaHSO3。
(4)证明NaHSO3溶液中HSO
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测定溶液的pHb.加入Ba(OH)2溶液
c.加入盐酸d.加入品红溶液
e.用蓝色石蕊试纸检测
(5)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 葡萄酒中抗氧化剂残留量的测定
(6)葡萄酒常用Na2S2O5作抗氧化剂。
测定某葡萄酒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以游离SO2计算)的方案如下:
(已知:
滴定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I2+2H2O===H2SO4+2HI)
①按上述方案实验,消耗标准I2溶液25.00mL,该次实验测得样品中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以游离SO2计算)为__________g·L-1。
②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有部分HI被空气氧化,则测定结果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解析
(2)从装置Ⅱ中分离晶体,即固体和液体分离,采用过滤即可。
(3)处理尾气时既要考虑能吸收SO2,又要考虑防倒吸。
a装置密闭,b和c不能用来吸收SO2,d装置符合要求。
(4)要证明NaHSO3溶液中HSO
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即要证明NaHSO3溶液显酸性,a和e符合。
无论HSO
电离程度大还是水解程度大,加入Ba(OH)2溶液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加入品红溶液不会褪色。
(5)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的产物为Na2SO4,故此实验方案检验晶体中是否有SO
即可。
(6)①由题给方程式可知:
n(SO2)=n(I2)=0.025L×0.01000mol·L-1=2.5×10-4mol,抗氧化剂的残留量为
=0.16g·L-1。
②若部分HI被空气氧化,则等量的SO2消耗标准I2溶液减少,测定结果偏低。
答案
(1)Na2SO3+H2SO4===Na2SO4+SO2↑+H2O(或Na2SO3+2H2SO4===2NaHSO4+SO2↑+H2O)
(2)过滤
(3)d (4)a、e
(5)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6)①0.16 ②偏低
考点二 探究物质组成、性质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2015·广东理综,22,6分)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双选)(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均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
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解析 A项,Na2CO3固体加热不会分解,试管内壁没有水珠,错误;B项,苯酚可与饱和溴水中的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正确;C项,少量氯水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l2+2I-===2Cl-+I2,淀粉遇I2变蓝色,正确;D项,H2O2能把Fe2+氧化为Fe3+,说明Fe2+具有还原性,不能说明Fe2+具有氧化性,错误。
答案 BC
2.(2014·课标全国卷Ⅰ,13,6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①
②
③
实验结论
A
稀硫酸
Na2S
AgNO3与AgCl的浊液
Ksp(AgCl)>Ksp(Ag2S)
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C
稀盐酸
Na2SO3
Ba(NO3)2溶液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
D
浓硝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酸性:
硝酸>碳酸>硅酸
解析 H2S可直接与AgNO3溶液作用生成黑色的Ag2S,故不能说明Ksp(AgCl)>Ksp(Ag2S),A错误;浓硫酸滴入蔗糖中,②处试管中观察到白色固体变黑,证明浓硫酸有脱水性;③处试管中溴水褪色,说明有SO2生成(SO2+Br2+2H2O===H2SO4+2HBr),从而证明浓硫酸有氧化性,B正确;SO2与Ba(NO3)2溶液反应可生成白色沉淀BaSO4[3Ba(NO3)2+3SO2+2H2O===3BaSO4↓+2NO↑+4HNO3],但BaCl2与SO2不反应,C错误;浓硝酸挥发产生的HNO3蒸气也可直接与Na2SiO3溶液作用生成H2SiO3,故不能得出碳酸酸性大于硅酸的结论,D错误。
答案 B
3.(2012·江苏化学,13,4分)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
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B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中一定含有SO
C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
出现白色沉淀
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D
向浓度均为0.1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解析 A项,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饱和NaCl溶液,蛋白质析出,该变化属于蛋白质的盐析,蛋白质并没有发生变性;B项,若溶液X中含有SO
和HSO
,滴加稀硝酸后,SO
和HSO
被氧化为SO
,再滴加Ba(NO3)2溶液,也会出现白色沉淀;C项,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说明酸性:
H2CO3>H2SiO3;D项,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如AB型),通常Ksp越小,离子在相同条件下越易形成沉淀。
答案 D
4.(2015·课标全国卷Ⅰ,26,14分)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10-2,K2=5.4×10-5。
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
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
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_。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还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__。
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是否有CO2气体生成,若有CO2气体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装置B中冰水的作用是降低温度,使生成的水和草酸(题给信息:
受热脱水、升华)冷凝。
若草酸进入装置C,会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CO2检验。
(2)检验CO可通过检验CO还原黑色的CuO生成的CO2进行。
因为分解产物中有CO2,所以先要除去CO2,可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是否除尽,再用无水氯化钙干燥CO,然后通过加热的CuO,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气体,没有反应掉的CO可用排水法收集。
若前面澄清石灰水无现象,H中黑色的CuO变红色,后面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
(3)①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可以利用溶液中较强酸制较弱酸的原理,将草酸与NaHCO3溶液混合,看是否有气体产生。
②证明草酸是二元酸,可以利用酸碱中和滴定原理,若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2倍,即可证明草酸是二元酸。
答案
(1)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
(2)①F、D、G、H、D、I CuO(氧化铜)
②前面澄清石灰水无现象,H中黑色粉末变红色,其后的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向盛有少量NaHCO3的试管里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②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草酸的2倍
5.(2015·北京理综,28,15分)为探讨化学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
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实验如下:
(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________。
(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________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外加Ag+使c(I-)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用下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________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型管左管中滴加0.01mol/L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
该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________。
(6)实验Ⅰ中,还原性:
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结论是________。
解析
(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说明其中的可逆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2)实验ⅲ中加入1mL水,目的是排除ⅱ中因加入FeSO4溶液对原溶液稀释,造成溶液颜色变化。
(3)ⅰ中加入AgNO3溶液,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c(I-)减小,平衡2Fe3++2I-
2Fe2++I2逆向移动。
ⅱ中加入FeSO4溶液,c(Fe2+)增大,平衡也是逆向移动,c(I2)减小,溶液变线。
(4)①U型管左管中I-具有强还原性,易发生氧化反应,a极为原电池的负极。
U型管右管中Fe3+具有强氧化性,易发生还原反应,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②在U型管左管中滴加AgNO3溶液后,Ag+与I-生成AgI黄色沉淀,I-浓度降低,I-的还原性降低,U型管右管新生成的Fe2+还原性比I-强,从而U型管右管易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故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
(5)①按照(4)的离子浓度大小影响离子的还原性的原理,该同学利用原电池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
②实验ⅱ与实验(4)相比较,实验(4)当指针归零后,可采取向U型管右管中滴加1mol·L-1FeSO4溶液,以增加Fe2+的浓度,使c(Fe2+)大于c(I-)。
(6)根据实验Ⅰ和实验Ⅱ中c(Fe2+)和c(I-)的浓度不同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与浓度有关,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导致平衡移动。
答案
(1)化学平衡状态
(2)因溶液稀释使溶液颜色变化
(3)加入Ag+发生反应:
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4)①正 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①Fe2+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 ②向右管中滴加1mol·L-1FeSO4溶液
(6)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
6.(2015·安徽理综,28,14分)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2气体通入0.1mol·L-1的Ba(NO3)2溶液中,得到了BaSO4沉淀。
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O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
溶液中的NO
假设二:
溶液中溶解的O2
(1)验证假设
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在盛有不含O2的25mL0.1mol/L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________
实验2:
在盛有不含O2的25mL0.1mol/L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________
假设一成立
(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随通入SO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3)验证假设二
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O2和KNO3,氧化相同的H2SO3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前者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1中,在没有O2的条件下,S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所以无沉淀产生;实验2中SO2被NO
氧化成SO
,进一步与Ba2+结合生成BaSO4沉淀;
(2)实验1,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3,H2SO3电离出H+(H2SO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化学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23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doc 高考 化学 配套 练习 年高 考真题 专题 23 实验 方案 设计 评价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