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712.docx
- 文档编号:1077420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58KB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712.docx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7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71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712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
【编者按】4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伊川、栾川、嵩县调研时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举措已经明确,关键就是要做。
“关键在做”,这个理念也是卢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反复强调的。
怎么理解“关键在做”?
为何强调“关键在做”?
如何落实“关键在做”?
从今天起,东方今报推出大型系列言论《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在行动·“关键在做”三十六谈》。
新言: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七)
主动去做才能乘势而上抓住机遇
□新言
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难得机遇。
卢展工书记曾这样解读河南面临的机遇:
机遇来自于国家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机遇来自于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机遇来自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机遇来自于河南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机遇来自于中原经济区谋划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能不能主动去做抓住机遇?
能不能不等不靠把握机遇?
关键取决于我们在机遇面前是否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明代的寓言读本《应谐录》中有一则“争雁”的小故事。
兄弟俩外出打猎,看见一群大雁,两人就准备射雁。
哥哥说:
“雁肥,射下来煮着吃。
”弟弟反对:
“还是烤了吃好,又香又酥。
”两人为此争执不休,一直吵到村里的长辈面前,请老人给他们判定谁对谁错。
老人给他们出了个主意:
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
兄弟同意了。
但等到他们再回去射雁的时候,那群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鲜明地印证了“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这个精准判断。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迅速抓住和把握机遇,我们就能迎来发展和崛起,不能迅速抓住和把握机遇,就只能像寓言里的两兄弟一样错失良机。
中原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接下来,如何及时抓住这个机遇,促进中原崛起,就是亿万河南人民共同面临的一道考题。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省,河南的后发优势中就隐藏着很多机遇。
比如河南的劳动力多,这曾被视为带来“就业难”问题的一种负担,现在,则是让东部企业“眼馋”的人力资源优势,那么,培养好这些人力资源,就等于是储藏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河南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比如河南是“中国粮仓”,而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将使河南的粮食产业得到极大提升,那么,河南的畜禽养殖业、饲料加工业、食品生产企业、物流运输业也当应声而起,主动作为,抓住机遇走出“国人厨房”,挺进“世界餐桌”。
要把这些机遇转化为看得见的效益,必须“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有所作为”,只有“做”,才能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才能推动河南持续较快发展。
新言: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八)
要“发展”更要“科学”
□新言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我们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四个字,“发展”是本体论,“科学”是方法论。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今天,在我们的身边,在不少干部身上,经常还能看到违背科学发展理念的做法和现象。
有的地方为了节能减排,不惜一刀切地拉闸限电,甚至在寒冬腊月停止居民区供暖,这就是“不科学”;有的地方为了建设新区,不惜强迫农民拆迁现有住房,农民“被逼上楼”,这就是“不科学”;有的地方为了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不惜投资数千万元甚至几亿元大兴土木,还有的在没有旅游资源的小县城,修建徒有其名的观光铁路,最终劳民伤财,留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也是“不科学”。
“不科学”的发展是无价值的发展,甚至是负价值的发展。
卢展工书记曾形象地说过,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
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
怎么做?
做,就要突出科学发展;做,就要突出转变方式;做,就要突出遵循规律;做,就要突出基层基础。
正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河南的具体化。
也就是说,全省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建设中原经济区不能只要经济效益,还得要社会效益,不能满足于“粗放”的发展,更要追求“科学”的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审视发展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发展是不是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发展是不是还把GDP看成压倒一切的指标?
我们的发展有没有动摇河南的农业和粮食这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我们的发展有没有牺牲生态和环境……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做,要“发展”,更要“科学”。
新言: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九)
实现科学发展“做”好持续
□新言
持续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对一个执政者而言,抑或是对一个地区而言,做好“持续”这门功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持续”,朝令夕改朝三暮四也不是“持续”。
持续,意味着清醒,意味着坚守,意味着强烈的责任感。
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体现的是党性和从政品格,体现的是责任心和运作能力,体现的是锲而不舍、有所作为的精神,体现的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关键在做”,“做”好持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河南一直在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事实证明,这条路子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河南上亿人口,农民占绝大多数,怎样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起来考虑?
如何让亿万人民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改善生活条件、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全面的保障、有更长远的发展?
卢展工书记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核心带动作用。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的新型城镇化。
“三化”协调发展是个系统、长期的进程,重在持续。
“持续”不仅是科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做”好持续,就要持续发展意识、持续发展思路、持续“两高一低”目标、持续调结构增效益求质量、持续拓展发展空间、持续着力民生。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或者是超乎寻常的矛盾,这也正是考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好持续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迎难而上的斗志——浅尝辄止是干事创业的大敌,遇难就退则可能半途而废。
“行百里者半九十”。
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在持续,难在持续,重在持续,为在持续,一定要“做”好持续这门功课。
新言: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
□新言
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何为提升?
提升就是事物从较低层次、较差局面向较高层次、较好局面的演变趋势。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提升”的方面很多。
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决策水平、服务意识等方面要提升,规划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民生福利等方面要提升,管理效能、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城镇化率等方面要提升……
提升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需求。
卢展工书记一再强调,中原经济区建设一定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要走好这条路子,就必须“做”好提升。
农业是河南的传统产业,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但我们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路子,而是必须提升农业的层次,让我省的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
而发展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就必须提升我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
如何才能“提升”?
“做”依然是提升的关键。
要实现科学发展,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部都必须增强提升的意识,思路要宽,举措更要扎实。
比如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就要瞄着“富士康”这样的500强企业、世界级企业、科技型企业,提升服务意识、优化投资环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我省产业结构的升级。
再如我省各地的节会较多,但存在着小而散的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从而打造更有文化品位、更具影响力的品牌节会。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上。
因此,现在的发展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初级的发展,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的一种新的启动,是科学的发展,因此应该向更高的目标、更好的方面去靠近、去努力,不断推动发展上层次、上台阶,这样不断提升的结果,就是让中原经济区真正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提升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行业的事儿。
提升河南人的良好形象靠“做”,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靠“做”,提升为民惠民的认识也靠“做”,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是一种全方位的、全领域的、牵涉每一个人的提升。
提升,是一个进行时,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一定要“做”好提升这门功课。
新言: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一)
□新言
突出科学发展“做”好统筹
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就是统一筹划全面照顾,统筹才能凝聚合力,统筹才能协调发展。
卢展工书记曾阐述过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就是“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来说,对于河南“十二五”规划落实而言,都必须做好统筹。
河南一直在探索的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就是一条“统筹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统筹把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等关系,统筹把握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支撑体系等各个方面,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筹各方力量,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统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力量,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合力和氛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统筹各个方面、协调科学发展,需要胆识、眼光、胸怀、能力。
没有足够的胆识,就不能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很好地统一起来,也就不能统筹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不能很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没有宽广的胸怀,就不会充分地尊重市场规律,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寸步难行;没有相应的能力,就不可能统筹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支撑体系等各个方面,也不可能协调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各个环节,更不可能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光注重GDP数字而忽略民生细节,有的县市只重视工业而对农业不管不问,有的地方不惜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换取短期的工业产值,这些都是缺乏统筹意识的表现。
统筹兼顾,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精髓的继承,又是对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突出科学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一定要“做”好统筹这门功课。
新言: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二)
□新言
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什么是为民?
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回答。
从历史的渊源看,中国早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从河南的现实看,“以人民为先,以人民为重”的理念一再被强调。
为民是我们所有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只要在实践中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始终坚持发展为民,所有的问题就能把握得比较好,所有的矛盾就能处理得比较好,所有的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
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这四个“重在”中,“持续”、“提升”、“统筹”是手段,是方法,而“为民”才是目的,才是本质。
换句话说,“为民”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终极目标也是“为民”。
“重在为民”,关键也在“做”。
要做好“为民”,深思内省很重要。
真正对人民负责是不容易的,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对人民负责、什么叫有责任心,领导干部要经常深思内省。
要不断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弱化拍脑袋决策的概念,淡化官的概念,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要通过群众最关心的民生细节把“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
要做好“为民”,换位思考很重要。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作为普通老百姓、作为困难群体的一员,经常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比如在制定财政预算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向民生倾斜?
在招商引资中有没有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勇气?
在征地拆迁中有没有切实地保护群众的利益……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才能在做决策、定规划、谋发展时真正想着老百姓、真心为了老百姓,才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
要做好“为民”,发扬民主很重要。
决策前,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执行中,要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考核时,要虚心听取群众的评价。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最终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
中原经济区战略是河南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更寄托着亿万河南民众的希望。
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让发展真正惠及每一个老百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 中原 经济区 关键 三十六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