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文档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77308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0.23KB
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文档资料.docx
《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文档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文档资料
如何对待有多动倾向的孩子
小学与初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倍感觉头疼的一类学生就是多动的孩子。
这些学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过于活跃。
上课时,时常做鬼脸,逗同学发笑,不停地做小动作,或者把文具当作玩具,铅笔、橡皮、尺子,只要是能拿过来的东西他们都会去动,而且是动个不停。
有的甚至敲打桌子、晃动椅子、摇桌子。
下课时,喜欢满操场乱跑,经常会不小心摔跤,有的甚至抢同学的东西,和同学打架。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
这样的孩子怎样教?
怎样教好?
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目前的严峻课题。
需要我们学习和了解大量的少儿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知识,以端正我们的教育观念,摸索并创造出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正确区别多动与多动症。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小孩子活泼好动、调皮好奇,这些活动与儿童的年龄相适应,不能混淆于多动症症状行列。
尽管有些孩子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是并非就是多动症。
1、年龄特征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个最明显的外在区别。
反之,小小孩童像个大人似的沉稳不动,倒真是个令人担忧的事了。
2、气质特征 人的气质有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叫做多血质。
多血质的孩子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
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3、智力特征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
有的孩子智力确实比一般孩子明显高出一截。
这样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学,教学内容就会让他们“吃不饱”,他们就学有余力。
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办?
孩子是不会安排自己的精力的。
于是,就常常表现为不注意听讲,活泼好动,时间一长还会形成习惯。
结果,让人没看出他们有多少聪明却看到了他们的多动。
相反,另一些孩子可能是知识上有了较多的缺漏,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面对课本和作业难于集中注意,总想做点别的活动。
4、教养习惯有些孩子还会因为从小教养失当,养成了不能安静的习惯。
习惯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也常常表现为多动。
5、标签效应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说得通俗些就是,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己就常常成为怎样的人。
孩子呢?
更是如此。
只是孩子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
就是说,大人认为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孩子常常就成为怎样一个人。
正因如此,孩子常常会来“证实”大人的评价似乎总是有根据的。
在我的咨询生涯中就曾经遇到过几个这样的孩子。
与他们交谈时我询问其:
为什么上课时就是坐不住?
为什么大冬天玩得头上“冒烟”也不歇?
他们都振振有词的回答:
我高兴呀!
大人们都说我是多动症!
因为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大人的评价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认知,于是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了。
这里,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所以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就是说,有些孩子的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经常的评价“培养”出来的。
而真正的多动症孩子的特点就不同了。
他们表现为:
(1)活动常没有目的,有始无终,杂乱无章,动作花样不停变化,多动过度,让人无法忍受;
(2)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常不分场合,不计后果,无法自制,上课不遵守纪律;
(3)多动症儿童对家长老师的劝说教导听不进去,屡教不改,隔不了多长时间,又会重犯。
医学心理学上对这些孩子的症状称之为注意缺陷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障碍 简称ADD 医学(心理学)上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就是注意缺陷障碍。
最主要的症状是频繁地、不自觉地走神。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 俗称是儿童多动症
1989年,我国中华神经精神学会通过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对注意缺乏多动障碍确定了以下诊断标准。
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的诊断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儿童。
1.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移。
6.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7.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8.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9.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
10.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二、端正科学教育思想走出教育认识误区
义务教育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是在以培养一个遵守法律,自立,并且能融入社会的公民。
义务教育中如何培养人,树人是一个百年大计,功在千秋的大事,从长远的眼观看,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发展与教育将重于一切,这就是教育兴国的宗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我们基础教育的结果,第一位的不应该是好分数,而应该是孩子的好习惯,好品格!
有了好习惯,好品格,水到渠成好分数自然生成。
教师是学校教育基本任务实现的执行者。
为了合格公民的培养,为了千万家庭的幸福,为了社会的文明和谐,教师一定要走出教育认识的误区。
他们是:
1、注意力障碍与品行问题相提并论。
教师不自觉地认为多动症学生是有意与自己过不去,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问题。
将多动症与品行问题或纪律问题混为一谈。
2、情绪化。
一些教师觉得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教师指令,遵守纪律,你凭什么做不到?
其他人都尊敬我,都听我的话,你为什么例外?
他们面对的这些障碍儿童充满了挫折感,在感情上很容易被伤害。
其实,这些教师往往在这些学生身上花费了巨大精力,如多次找他们谈话,做思想工作,但越是投入越多,就越是无奈和伤心。
最后,教师不得不对这些障碍学生满怀怨恨,即恨铁不成钢。
3、认为这些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家庭环境不良和早期教育空缺造成的,有其父必有其子。
当教师这样想的时候,心中一定是充满了无奈或绝望。
只有走出了误区,才能冷静的面对多动症孩子,观察其特点而摸索、创造出一套套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方法。
三、学习医学、教育心理学知识 增强对多动症儿童的辨别能力
教师的强项是传授知识,但在管理多动症儿童方面可能缺乏足够的技能。
要想管理好多动症儿童,教师首先要将学会将这些儿童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出来。
对于教师来说,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将多动症与品行问题或纪律问题混为一谈。
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机制和形成原因是不同的。
首先,多动症一般来说是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而品行不良则是不良教育环境导致的行为问题。
后者总是因人际关系方面有问题而导致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不会与别人相处和沟通,不知如何吸收和听取别人意见,这种人际沟通的缺陷造成其课堂纪律问题,如对老师的反抗使他们不遵守纪律,或者因与某位同学够朋友而不得不在课堂上与之讲话。
而多动症儿童则刚好相反,是因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引发人际关系问题。
相比之下,多动症儿童的违反纪律是没有目的的,是由于不能自控所导致的。
其次,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问题具有跨场合一致性的特点。
由于多动症源于内在,所以,无论是户外活动中还是在课堂学习,他们总是有注意力困难,他们的冲动和多动是一种不可抑制的、盲目的,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
而因性格或家庭教育不良导致的破坏纪律的行为,则一般不具有跨场合的一致性。
再次,品行不良的儿童一般不伴有学习能力障碍和注意力本身的问题,而是明显表现出情绪方面和品行方面的问题。
而多动症儿童则可能同时具有知觉、语言或阅读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在学习和听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他们在成绩上往往落后于其他人。
最后,品行不良儿童的不听话一般在程度上不很严重,而且经过教师的批评和管教后,有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多动症儿童一般都具有严重的注意力问题,教师的一般说教和管束不起作用。
由此看出,21世纪的教师学习教育、医学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
掌握了理论就不愁没有方法。
对待多动症孩子的教育切不可简单,粗暴。
对待多动症孩子必须关爱、宽容、教育必须耐心、持之以恒。
四、多动症孩子管理小贴士
1。
加强学校同多动症孩子家庭的联系
班主任一定要与多动症孩子的家庭有经常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
要给知识程度不高的家长提供建议,鼓励他们去儿童心理诊所看医生,做检测,以便有的放矢。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同时教师、家长、医生要统一淡化孩子心里“我是多动症”的消极心理暗示,建立积极地心理暗示。
2。
教室座位的安排
把多动症学生的座位安排在较少干扰、靠近老师方便监管鼓励的地方,或跟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坐同桌。
让多动症学生座在离你的讲台最近的地方。
让他们坐的最近但不要惩罚他们。
不要把他们安排到教室的后面坐。
为减少干扰,要让注意缺陷的学生远离走廊和窗户。
在讲课或给出指令时站在有注意缺陷的学生旁边。
我们说多动症学生的座位应该靠近老师(以便于监管和激励),远离其他有挑战的学生,最好不要跟其它桌子靠在一起。
但是,如果你发现多动症学生总是东张西望找噪音来源,那他可能是听觉更易受干扰,这种学生坐在教室的后边反而比较好。
如果你的学生更容易受视觉干扰,你可以实验将他安排在讲台附近和你想实验的位置,并且比较效果,再做定夺。
对老师来说能在教室范围内四处走动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接触到每一个学生。
试试通过在教室中四处走动的管理方式。
互动交流越多越好。
当你给出指令或讲话时让你所有的多动学生都坐在最前面。
3。
为多动症学生提供专门辅导。
让多动症学生与旗鼓相当的伙伴分享最近学会的概念。
保证你那些多动症学生在接受指令或指导时与你有目光接触。
这会加强他的理解及能保证他跟上任务的节奏。
如果一次给予一个指令的话你的多动症学生会更容易成功执行。
当一次给予一系列指令时,对第一个指令的保持对他们是很困难的。
对口头的指令最好结合生动贴切的他们喜爱的活动来解释。
在给予多动症的学生指令后,让他复述老师刚才说的内容。
这样做可以提高他的记忆和理解,并能够检查他是否记住并理解刚才所听到的内容。
4。
强调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多动症的孩子会很容易被压跨和泄气。
所以应该减少一页上的作业量,一页上不是30道题而是应该只给10-15道。
这样的话多动症学生就不感到被压跨,而且成功的感觉可以建立良好的自尊体系,这样才能让他真正完成全部作业。
这应该是做老师真正要做的。
5。
提高多动症学生自制力。
用视觉或听觉暗示的方法作为行为提示。
例如,在教室前面放两只坛子,一个里面装满大理石或其他的东西。
当班里多动症学生的行为正确时就拿出一些大理石放进另一坛子里。
并让学生知道空坛子被装满时他们就可以得到奖励。
用时钟给机会让情绪不稳定及拒绝服从纪律的多动症学生爆发行为逐步降级
当遇到学生情绪不稳从根本上拒绝接受不好的结果(比如拒绝暂停)时,拿一个记时钟在拒绝发生后记个1-2分钟。
告诉孩子他可以用这两分钟决定是愿意接受暂停呢?
还是非要闹出严重后果来?
有经验的老师能坚持这种方法,就能成功加强孩子们对自己身体的约束,使爆发行为逐步降级。
6。
给有多动症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他的朋友并且你总会帮助他。
要真正的尊重他。
千万不要在他的伙伴面前藐视他。
他和他的伙伴都知道他有些不一样,如果老师藐视孩子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象得到老师允许一样也藐视他。
孩子们就都会变的很残酷。
知道大事情和小事情之间的差别,也不要在小事上侮辱他。
对这些孩子让他们事事控制自己是很困难的。
要对他们需要的活动警觉。
要允许他们多玩了一会儿,允许他们偶尔在你规定的区域外玩。
帮助孩子发现他们有优势的一面,这样他才能建立自己的自尊体系。
把口头激励与奖励结合起来很重要。
这有助于从物化的奖励中断奶而转向内化的自我体系。
一个简单的点头、眨眼、微笑或拍拍他们的肩膀是很有力的激励。
7。
不要因为多动症学生不恰当的行为而侮辱他。
多动症学生有不恰当行为出现时,找出一个替代性的办法才是正确的办法。
这样可以给他一个明确的期望、方法并且还能避免对缺点的重复所带来的伤害。
在一些小学,老师与学生事先约定好提示暗号。
当不适当的行为发生时,老师可以给出视觉信号(摸耳朵)或口头信号(注意,我在寻找注意听讲的学生)。
这样的提示可以避免直接的冲突不会刺伤自尊。
这不仅适用于老师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能支持学生的人,父母、朋友等等。
8。
特别管理注意缺陷(多动症)的学生。
很少有多动症孩子有管理组织能力。
大多数都是“梦游者”。
多动症学生可能要用两个小时做20分钟就能做完的作业,却还忘记交,而作业就在书包里。
请多花几秒钟以确定你的多动症学生是否交了作业。
保持与你的多动症学生的家长尽可能多的联系以使他们了解作业内容。
9在教育时要对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多给予点理解和包容。
鼓励班级学生多与其交朋友,让学生在在学校感到愉快和温暖。
在课堂中给予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当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当有进步时及时进行表扬,表现不好时应该让其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进行一定的批评教育,但是要注意批评不能过多、过度。
充分利用多动学生的特长,交给他们一定的任务,让他们有施展自己特长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五、两个真实的案例
小D男,79年出生,剖腹产。
父母均为知识分子,家庭和睦。
小D从小就好动,进小学时就有多动症的一系列表现,大约三年级时出现做怪相,(面部抽搐)学习困难。
经湘雅二医院诊断为ADHD病患。
家长对孩子的病症非常重视。
他们说:
“孩子不一定要成才,但一定要成人”。
他们10年坚持,标本兼治。
首先,与医生紧密配合坚持服药,其二,与老师定期沟通,学习成绩上低要求,思想品格上严要求,其三,坚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并定期带孩子到心理老师处做心理咨询。
就这样小D在真正的关爱下,14岁时病症不再复发。
18岁职高毕业。
毕业后他当过售货员,搞过销售,当过部门经理,现在自己开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他还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了。
小C,男,95年出生,剖腹产。
父亲因病于小C4岁时去世,母亲是公务员,因考虑儿子的成长至今没有再婚。
小学生时就一直是有名的“皮大王”,冲动任性、顶嘴冲撞、缺乏自我克制能力、行为怪僻,但学习成绩好。
五年级时到湘雅医院诊断为ADHD病患。
且病情严重。
但小C的母亲因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没有坚持给孩子服药。
(不连续的服药可引起病情的反弹)在小C的家庭教育上,小C的母亲简单、粗暴(对孩子有时暴打)、溺爱。
小C升入初中后,家长与班主任在小C的教育上发生数次不愉快的冲突,班主任多次长时间让小C停课反省,在班上孤立小C……,家长溺爱孩子,怒不可遏到学校理论,学校因此令其转学。
对小C来说:
应该持续的治疗停止了,一切教育手段不但无效,还有反作用。
其后小C多次转学但表现依然不好,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时的小C既是“烫手的山芋”又是“害群之马”。
。
。
。
。
现在小C在少年管教所。
这两个ADHD病患者的结果,截然相反。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
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矫治多动症这类顽固疾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生缺乏自信怎么办?
爱默生说: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其原因就在于充满自信的人,大脑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灵感和创造力,因而事业容易成功。
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在学习中没有激情,致使大脑活动受到抑制,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本来能够做好的事也变得不能完成,导致自己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灰心丧气。
如果不及时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树立自信,时间一长,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学生缺乏自信怎么办?
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出没有自信的原因。
一、找出缺乏自信的原因
1、缺少成功体验
平时做事成功率不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受到了过多的失败与挫折。
在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失败”了。
在失败感伴随下成长,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会出现孤独不安、考试焦虑、过分自责、行为退缩等心理障碍。
2、学习遭受挫折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是超乎寻常的,有的家长甚至仅仅拿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只要成绩好,孩子一切都好;只要成绩不好,孩子一切都不好。
家长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背负了太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或偶然在考试中失手的学生,迫于大人的压力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3、能力不足
学生同大人一样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一些先天或后天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能力较强者面前往往感到自愧不如,他们会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而产生挫折感。
比如:
记忆力不好,社交能力不强,五音不全,天生运动能力欠佳,身体的协调性不好,这些学生常常会在心里自责自己.....更为糟糕的是,如果他们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对待与引导,心理畏惧会产生恶性循环,自卑心理会愈来愈烈。
4、生理上有欠缺
一些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与痛苦,陷入自轻自贱的自卑境地。
例:
一些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的学生会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有位女生因为有点胖,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耻笑她,一次老师找她谈话,其间无意中谈到了应注意锻炼和饮食的问题,她因此认为老师也因她胖而瞧不起她,于是她感到很自卑。
令许多家长想不到的是,武汉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有逾八成孩子自卑的原因是觉得自己“长相不美”!
5、对自己要求过高
有的学生由于盲目地对自己要求过高或过于完美而陷入了自卑的泥潭。
6、过低估计自己
东方文化崇尚“谦虚为本”,但有的学生可能错误地理解了长辈的要求,或者是有的长辈错误地要求了孩子,于是他们往往高估他人的能力,低估自己的能力,经常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没有自信。
7、消极的自我暗示
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容易抑制人的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有较多负面的看法,他就会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自己做不好。
8、过于看重他人的评价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较弱的,由于意志、思维等发展的局限,学生主要是从外界的反馈中认识自我,而有的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他们对于家长、老师和同伴的评价过于看重。
9、家庭条件不如人
生活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父母社会地位低微、家庭经济收入不高、文化水平较低、或父母有生理缺陷等,经常都能成为别的同学的笑柄,这些受人嘲笑的学生在心里会产生强烈的自卑。
10、家庭生活缺乏亲情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阶梯,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在这样的家庭里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并且每天处在焦虑不安中,他们会感到别的同学一个个都有父母的疼爱、关怀,因而很自卑,从而自觉避开同学,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单亲家庭的孩子。
对于父母离异的家庭而言,孩子无疑成了受伤害最大的人;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
当看着别人的三口之家出现在游乐场、剧院、海洋馆时,不可避免的会让单亲的孩子羡慕、而有失落感,产生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11、老师评价偏低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当作学习优秀的班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最终结果是,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
其中的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学习成绩随之下降。
这个试验充分显示了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强大作用。
12、家长的挑剔与埋怨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说起来是如数家珍,一些家长动辄就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性格中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长则专门用别的孩子来讽刺、挖苦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生活中听到的大多不是:
不错、很好、有进步、你能行;而是:
真笨、怎么就不如别人、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就是不爱说话、不要以为这一次考了100分,就能次次考100分等。
试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恐怕也会被搞得灰溜溜的,不自卑才怪呢!
13、环境发生改变
有的学生在改变周围环境时,也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自信。
一个学生由普通中学转入重点中学学习,时间不长他就感到自己与别的同学有明显的差距,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事事都比别人要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有什么难题也不敢问别人,学习上主动性降低,导致学习成绩日渐下滑,自己也非常的痛苦和失望。
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1、寻找自卑根源,列出自信的理由,对症治疗增强自信。
了解了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反应,及时发现其不自信的根源,对症治疗。
(1)列表寻找法
●列出你性格中积极方面,可更好地了解自己。
●对自己的成功给予积极评价。
●选择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努力改变。
●制定可以完成的目标。
●不要过快地改变生活中的太多方面。
●找出一个合适的典范,而不是一个不现实的偶像加以学习。
●不要对过去的失败和错误的判断耿耿于怀。
(2)降温减压法。
当学生受挫折时,教师用温暖入耳表示同情。
善言加以劝慰,使对立情绪逐渐消失,进而让学生向教师吐露真言和事情的真相。
教师再从信任和尊重受挫出发,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劝慰和诱导,温暖学生因受挫而冰冷的心灵,熄灭其自卑之火苗,点亮其自信之信念。
(3)审查目标法。
就是帮助遭受挫折、缺乏自信的学生审查原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超越实际,就为其重新修定目标。
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分析审查原目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变挫折的压力为动力,树立自信心。
(4)心理暗示法
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
自卑的人常常是先入为主地感到“我不如别人”,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这样可能会因为缺乏信心而造成事实改变上的困难。
因此,积极的自我暗示很有必要。
教师要细心指导学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之类的积极暗示,可以增强学生改变现状的信心。
2、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
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
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
(1)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
如果老师评价这个学生能干。
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
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
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
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答问。
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
实验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
(2)多角度评价学生。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全面评价学生的。
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
长此以往,学生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了上进的勇气。
因此,不要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品格、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对待 有多动 倾向 孩子 文档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