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结项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772480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91MB
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结项报告.docx
《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结项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结项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结项报告
“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普及志愿服务项目
2017-2018年度
项目介绍书
湖北省红十字会“救在身边”救护志愿团队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人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保障生命安全和质量这一最基本的要求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而我们发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与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比,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和体系的健全程度低,急救意识较差;急救知识宣讲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受益对象主要为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累计20000余人;团队成立以来已建立了一直强大的讲师队伍:
27名曾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受培训并取得国际讲师资格证的核心讲师、33名获得湖北省红十字会资格认证的讲师……
关键词
院前急救、讲座、志愿服务、创新
前言
一、社会背景
在全球关注人类健康与发展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全面复兴的发展大国,人口数量众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人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而保障生命安全和质量这一最基本的要求,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
在众多保障方式中,民众急救知识的掌握和急救体系的完善处于尤为突出的位置。
二、院前急救措施的必要性
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人,最好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因为呼吸心跳突然停止会导致全身重要器官发生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超过4到6分钟即发生脑组织损伤,超过10分钟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伤;又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外伤救护时的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及时准确的现场急救、处理、安全迅速的转运密切相关,正确的现场急救能减轻伤者的痛苦,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为医院的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院前急救现状
与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比,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和体系的健全程度较低,离能及时抢救突发状况的伤病人、最大限度挽救人民生命的目标还差很远,大多数民众在面临自己或他人生命危险时都不知所措,有的人甚至连拨打120的高效率通话都做不到。
再以中国目前医疗急救速度来看,因城市交通堵塞等原因,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效率很容易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干扰,这必将导致错过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从而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从这些方面看来,在我国,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学习急救知识的意识树立是尤为重要的。
四、急救知识来源问题
信息化时代知识来源良莠不齐,只有通过真正专业人员的指导,人们才能更加准确的掌握面对紧急情况时所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在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内对意外受伤人员做出处理,尽最大程度的减少意外伤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活动开展方法
1.培养急救讲师
目前,本团队通过招新、面试的方式进行志愿者招募,主要负责讲座的组织与宣传,分工明确,并从中培养新讲师,保证每年都有新鲜血液注入讲师团队。
团队通过专业的队内培训、队内讲师试讲、助教体验等一系列培养和考核措施保证讲师的数量和质量。
2.急救知识宣讲
急救知识宣讲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其受众群体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全体学生、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各大学院师生以及学生组织(远征协会、羽毛球协会、生命之光家教协会等)、同济附中学生、武汉东湖中学学生、老年社区群众、海军工程大学学生等。
团队通过与以上众多中学、高校以及社会组织建立并保持良好而持久的合作关系,提供一次次高质量的急救知识培训,实现了团队服务宗旨和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认可。
3.除了两大基本主题活动,“救在身边”团队一直追求创新,致力于开拓多样性、趣味性的方法将急救知识的“普及”二字落到实处。
团队在微信、QQ等网络公众平台的定期急救知识推送、急救知识小手册的刊发、多个公众场所的“CPR”快闪活动的开展等都展示出项目的无限生命力和社会预期效益。
结果
1.团队内部
团队成立以来已建立了一直强大的讲师队伍:
27名曾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受培训并取得国际讲师资格证的核心讲师、33名获得湖北省红十字会资格认证的讲师,以及一大批正在成长的年轻讲师。
参与活动志愿者达100人,其中35岁以下97人,35岁以上3人,每年团队固定核心志愿者人数约为12人。
2.普及情况
受益对象主要为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累计20000余人。
其中初中生占比约30%,高中生占比20%,大学生占比35%,广大群众占比约15%。
且每年受益人数不断增长。
3.受益者反馈
本项目主要面向对象为中学生、大学生以及青年人等一类对急救知识有一定接受能力与操作能力的群体,以及一些对急救知识有相关需求的社会组织。
受助对象有着接受能力强,愿意主动学习等特点,并有着急救知识学习的需求。
目前,在中学与大学等教育组织中,并没有具体课程或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急救知识的普及相对匮乏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此外一些社会机构如敬老院、人口密集场所如地铁站等,工作地点属于紧急事故高发区,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同样具有巨大需求。
经验总结与呼吁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对志愿服务理解的深化,我们总结了如下经验:
1、志愿服务项目的建立要从社会现状的需求和薄弱处出发,志愿者要心怀国家民族发展事业与人民切身利益,把目光放在社会实际上,善于发现问题;
2、志愿服务者除了要具备积极奉献的精神外,还应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发掘和联系自身优势特长,争取在志愿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追求公益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例如,本团队的志愿服务内容和目标均充分参考和利用了自身医学专业特色,进而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
3、志愿团队要在团队建设、工作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追求自我突破,确保团队生命力,争取从多种途径、更快更好地实现服务目标;
4、志愿团队和项目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长足发展道路,进行品牌维持和影响力建设,比如本团队通过与志愿服务受众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地联系,确保项目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最后,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关注到我们“救在身边”的志愿目标,成为我们的受众、成员或者同志者,主动学习和扩散专业可靠的急救知识技能,“人人学急救,急时救人人”,共同为国人乃至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谋福祉。
活动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5、8、9:
讲座现场
图2、3:
队内培训场景
图10、11:
路演宣讲现场
图6、7、12、13团队留影
参考文献
1.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991号(医疗体育类333号)提案答复的函
2.黄子通.提高我国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思考与对策.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创伤复苏中毒学术会议, 2005
3.付新平.提升院前医疗急救队伍服务能力探索.《新西部》.201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身边 志愿 服务项目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