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瓦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0770831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1.47KB
高瓦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ocx
《高瓦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瓦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瓦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高瓦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1.工程概况
××隧道是××线扩能改造工程的重点控制项目,由施工经验丰富的中铁××局负责施工。
隧道的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有瓦斯、涌水、突泥、断层、石膏等。
隧道围岩级别为:
Ⅲ级围岩2346m、占全长78.04%,Ⅳ级围岩330m、占全长10.98%,Ⅴ级围岩330m、占全长10.98%;隧道在进口段穿越红花塘(F1)断层,大梁子(F2)断层,断层及破碎带岩体破碎,呈碎石角砾状;预计隧道正常涌水量为2200m3/d,最大涌水量为4300m3/d;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中等硫酸盐腐蚀性。
根据区域地质勘察和设计资料分析,经专家论证本隧道为高瓦斯隧道,深层天然气有上逸从隧道中涌出的可能性,其随机性很强,但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很小;由于该隧道为高瓦斯隧道,为满足施工期间的通风和瓦斯防治需求,于线路前进方向右侧设置平行导坑,形成巷道式通风,平行导坑全长2206m,平行导坑与左线线路中线间距34.6m。
根据《铁路瓦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瓦斯隧道可根据施工期间瓦斯涌出量分为低瓦斯工区和高瓦斯工区,即瓦斯涌出量<0.5m3/min为低瓦斯工区,瓦斯涌出量≥0.5m3/min为高瓦斯工区。
2.瓦斯防治
2.1瓦斯概念
瓦斯的概念:
广义上瓦斯是指矿井或隧道中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由此可见,瓦斯指的是一种混合气体,其组分包括井下或隧道煤层中含有的所有的有毒有害气体,瓦斯由于其各组分成分不同,性质也有较大差别,从安全角度可以将这些组分划分为四类:
可燃性气体:
甲烷及其同系烷烃、环烷烃、H2、CO、H2S等等;
有毒性气体:
CO、H2S、SO2、NH3、NO、NO2等等;
窒息性气体:
N2、CH4、CO2、H2等等;
放射性气体:
氡气等。
由于瓦斯的各组分中甲烷往往占含量的90%以上,在狭义上,瓦斯单独指甲烷。
2.2瓦斯性质
瓦斯(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在标准状态下,瓦斯密度为0.7168kg/m3,相对密度为0.554。
瓦斯微溶于水,在20℃、101.3kPa条件下,溶解度为3.5L/100L水。
瓦斯的扩散性很强,扩散速度是空气的1.34倍,在井下巷道或隧道中风流流动一般处于紊流状态,由煤壁或围岩中涌出的瓦斯很容易与空气均匀混合,所以在风量充足的巷道或隧道中,瓦斯的分布通常是均匀的;在无风或风量不足的情况下,瓦斯只能依靠扩散作用与空气混合,由于瓦斯较轻,故常积聚在隧道的拱顶部及顶板冒落空洞中。
瓦斯本身无毒,但不能供人呼吸。
瓦斯不助燃,但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高温火焰时能够燃烧或爆炸。
2.3瓦斯燃烧和爆炸
在高温作用下,一定浓度的瓦斯与空气中的氧气会发生激烈复杂的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而这些热量又能够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迅速膨胀,从而形成高温、高压并以极高的速度(每秒可达数百米)向外冲击的冲击波,并伴有声响,这就形成了瓦斯爆炸。
当瓦斯与氧气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没有明显的动力效应时,就是燃烧;如果化学反应进行得十分剧烈并且有显著的动力效应,就是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有一定浓度范围的,只有在5%~16%这个浓度范围内,瓦斯才能爆炸,这个范围称为瓦斯爆炸界限。
5%是最低爆炸浓度,叫爆炸下限;16%是最高爆炸浓度,叫爆炸上限。
如图2-1所示。
2.4瓦斯爆炸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瓦斯爆炸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空气中瓦斯浓度达到5%~16%;二是要有温度为650~750℃的引爆火源;三是空气中氧含量不低于12%。
影响瓦斯爆炸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主要因素有:
(1)可燃性气体的混入。
当瓦斯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中混入可燃性气体时,由于这些气体(如氢、硫化氢、乙烷、一氧化碳等)本身具有爆炸性,不仅增加了爆炸气体的总浓度,而且会使瓦斯爆炸下限降低,从而扩大了瓦斯爆炸的界限。
因此,井下发生火灾或产生有其他可燃性气体时,即使平时瓦斯涌出量不大的矿井,也可能发生瓦斯爆炸,应特别引起注意。
(2)爆炸性煤尘的混入。
在瓦斯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中,如果混入有爆炸性煤尘时,由于煤尘本身遇到火源能够放出可燃性气体,因此能使瓦斯爆炸下限降低。
因此,作好防尘工作对防止瓦斯爆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惰性气体的混入。
在瓦斯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中,混入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卤族元素等)将使氧气浓度减少,可以缩小瓦斯爆炸界限,降低瓦斯爆炸危险性。
(4)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即爆炸发生前混合气体的温度)。
试验表明,初始温度越高,瓦斯爆炸界限就越大。
当初始温度为20℃时,瓦斯爆炸界限为6.0%~13.4%;初始温度为700℃时,爆炸界限为3.25%~18.75%。
因此,井下发生火灾或爆炸时,高温会使原来并未达到爆炸浓度的瓦斯发生爆炸,这一点在救灾时应特别注意。
(5)瓦斯浓度与引火温度。
不同的瓦斯浓度,所需的引火温度(引起爆炸的最低温度)也不同。
一般说来,当瓦斯浓度为7%~8%时,其引火温度最低,就是说,瓦斯最容易引爆的浓度是7%~8%;高于或低于这个浓度,所需引火温度都较高。
(6)混合气体的压力。
压力越大,所需引火温度越低。
当混合气体瞬间被压缩到原来体积的1/20时,由于混合气体被压缩而自身产生的热量就能使其自行爆炸。
煤矿生产中的放炮作业,能造成很大的气体压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引火温度,就比较容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3××隧道瓦斯异常涌出预测
3.1预测依据
天然气源为距隧道垂深约3000m的须家河组含煤地层。
洞身段存在天然气聚集的可能。
①天然气涌出的可能性分析。
浅层气源为下伏约3000m的须家河组含煤地层,形成裂缝型游离瓦斯为主的天然气,其特点是压力低,流量低而稳定,分布不均匀,涌出的随机性很强。
主要受与储气层相通而圈闭条件好的张裂隙和裂隙发育的砂岩透镜体的分布控制。
当隧道开挖遇到这种裂隙时,就有天然气涌出的可能性。
②天然气涌出的压力。
据炮台山隧道既有测试资料,在平导钻孔和已有炮眼测得天然气涌出段瓦斯压力为0.12~0.20Mpa,瓦斯绝对涌出量平均值为3.03m3/min。
③发生瓦斯与岩石突出的可能性分析。
据炮台山隧道既有测试资料,瓦斯放散初速度△P为0,岩石坚固性系数为f>4,岩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K=△P/f=0,吸附常数a、b为0,瓦斯流量低、压力小,通过岩石与瓦斯突出矿井类比分析出:
隧道不具备岩石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一般不会发生瓦斯突出,岩石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很小。
④发生瓦斯喷出的可能性分析。
根据××隧道地质构造特征和天然气地质条件分析,在隧道掘进中,当有孔隙率大的巨厚层砂岩,裂隙网络系统发育,储集大量天然气,封盖圈闭条件好的地段,又有延伸长远的大型可见裂缝与储气层连通时,就有可能发生瓦斯(天然气)喷出,造成隧道风流中瓦斯短时超限。
⑤隧道天然气涌出危险性分析
××隧道区域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浅层天然气分布比较广泛,但无固定的层段和特定的显示层岩性,砂岩、泥岩、粉砂岩均可能有浅层天然气,天然气涌出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
3.2瓦斯异常涌出预测
目前通风及瓦斯涌出情况:
进、出口施工均采用压入式通风,且无瓦斯涌出,工作面空气中瓦斯浓度为0,二氧化碳浓度也为0;钻孔内也未发现瓦斯及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分析,预测在以后隧道施工过程中瓦斯异常涌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2.1出现冒顶时的瓦斯异常涌出
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面积冒顶往往是在遇地质构造时发生,超前支护未做好、爆破参数不合适、初支强度不够都可能导致冒顶。
在无瓦斯区或低瓦斯区发生冒顶不一定导致瓦斯异常涌出,但在高瓦斯区,由于冒落岩体中瓦斯含量较大,冒落时,瓦斯随之涌出。
在高瓦斯区的地质构造带内,并不是一定会赋存大量瓦斯。
地质构造带内的瓦斯赋存量与构造类型及封闭条件有关。
如背斜顶部岩层为泥岩、灰岩、油页岩时,背斜构造内则可能富集瓦斯;断层构造带上方封闭条件较好,断层构造带内也可能富集瓦斯。
多年来煤矿的统计资料表明,出现冒顶时的瓦斯涌出很大,且异常涌出持续较长时间,只有当顶部岩层基本稳定后瓦斯涌出才开始减小,另外由于冒顶带通风条件差,极易产生瓦斯积聚。
因此,冒顶时瓦斯异常涌出的危险性最大。
3.2.2放炮后的瓦斯异常涌出
在爆破体内无大的瓦斯涌出通道(如断层、裂隙等)时,放炮时的瓦斯涌出量一般较不放炮时大,但其增幅一般相对稳定。
在风筒距离掌子面距离不超过规定时,掌子面瓦斯浓度会迅速上升,然后马上下降至正常状态,上升的幅度与爆破的方量有关,有时也会导致短时的局部的瓦斯浓度超限,但时间不会很长。
放炮时出现异常瓦斯涌出是由于前方遇富集瓦斯的地质构造、大的裂隙通道等。
遇前方岩体内瓦斯含量较大而导致放炮时瓦斯异常涌出时,瓦斯涌出量一般会在短时间较大,然后慢慢衰减,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恢复正常,下一循环也会基本相似,只有穿过该富集瓦斯岩层带后才会恢复往常状态。
放炮后遇大的裂隙构造时,瓦斯涌出量会明显增大,之后会慢慢衰减,但裂隙瓦斯涌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直到采取封堵措施或完成该段二衬。
瓦斯在后巷通过裂隙涌出的量一般不大,但有可能造成局部瓦斯积聚。
3.2.3打钻过程中的瓦斯异常涌出
爆破开挖离不开打钻。
打钻过程中一般会通过钻孔有一定量的瓦斯涌出。
但钻孔遇地质构造或开放型裂隙时可能会发生瓦斯喷出现象。
发生钻孔喷出时往往会出现顶钻、夹钻现象,有明的气体喷出,有时还伴有岩粉喷出。
钻孔瓦斯涌出量一般不大,但钻孔内瓦斯浓度会很高,孔外可能出现局部瓦斯超限。
钻孔瓦斯涌出一般会衰减,若不是遇大的瓦斯通道,衰减时间不会超过数小时。
3.2.4施工超前探孔时的瓦斯异常涌出
在高瓦斯区施工超前钻孔,不仅可以判断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还可以判断前方的瓦斯涌出情况,并确定瓦斯涌出的地点。
超前钻孔中的瓦斯异常涌出与打炮眼时相似,但涌出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有时在隧道开挖该段的全过程中超前钻始终都会有瓦斯涌出。
在前方有大的地质构造时超前钻孔中的常出现瓦斯喷出现象。
单孔喷出量有时会高达每分数立方米。
喷出瓦斯时不仅造成钻孔内存在高浓度瓦斯,而且会造成孔外局部瓦斯积聚。
4.隧道通风
通风是排烟除尘和稀释瓦斯的主要手段,因此瓦斯隧道要求施工期间必需不间断通风,隧道进口通风在横洞连通前采用压入式通风,横洞连通后采用巷道式通风方式,出口采用压入式通风;在隧道贯通后及时调整通风系统,防止瓦斯超限,待风流稳定后恢复洞内施工。
4.1瓦斯隧道通风标准
⑴岩石巷道消除瓦斯积聚风速最好不小于1m/s。
⑵氧气含量:
按体积不小于20%。
⑶瓦斯浓度:
小于0.5%。
⑷CO最高允许浓度30mg/m3。
⑸CO2浓度:
按体积,小于1.5%。
⑹氮氧化物:
换算成NO2为5mg/m3以下。
⑺粉尘最大允许浓度:
每方空气中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物的粉尘为2mg。
⑻洞内气温小于28度。
5.瓦斯防治措施
5.1瓦斯防治措施原则和管理流程
××隧道赋存瓦斯、天然气等有害气体,瓦斯防治措施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目前采用全巷道式通风系统已经正常运行,具有通风量大,安全高效,经济实惠等特点,并建立了以人工专业检测(瓦检员)佩带光干涉瓦斯检测仪、普通作业班班长和特种工人佩带的便携式瓦斯自动报警仪和电脑自动监控相结合的三联瓦斯检测监控系统也正常运行,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为安全生产做好了基础。
按瓦斯隧道相关要求,建立健全了安检制度,制定各种应急预案。
5.2防治措施
依据对以往瓦斯爆炸事故的统计,在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中,除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现场管理因素外,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不完善、不落实,安全技术水平不高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从瓦斯爆炸发生的地点看,绝大多数都发生在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这类事故占事故总量的90%以上。
从引爆的火源看,以1996年的统计为例,以爆破火焰引燃居多,其他依次为明灯、失爆、撞击、吸烟和摩擦火花等。
由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看,氧气浓度条件在隧道中总能满足,而造成另外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目前××隧道瓦斯防治措施是以下两个大方面制定:
一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二杜绝瓦斯爆炸的点火源,涉及通风、瓦检、施工用电、爆破、电焊、打钻等各方面。
5.2.1加强通风的措施
各掘进工作面独立通风,不和其它工作面串联通风。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通风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作好通风机运行记录。
严禁随便打开风门,风门禁止行人和运输。
②要加强通风机的维护保养,保持通风机及其附属设备经常完好。
并建立双电源供电系统,并装设风电闭锁装置。
当一路电源停止供电时,另一路确保在10min内接通,保证风机正常运转。
备用一套同等性能的备用通风机,并经常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以保证隧道不间断施工的通风需要。
③采用抗静电、阻燃的风管。
风筒吊挂要平直,吊环齐全,做到逢环必挂,环环持力;破口要及时缝补;可采用50~100m一节的长风筒通风,以减少接头个数和接头漏风。
百米漏风率在2%以下.
④通风机不得随便停开,洞内局扇风机附近20米以内严禁烟火,并不能产生循环风和短路风。
⑤严格控制风筒出风口到掌子面的距离,应小于5m,保证掌子面有足够风量,使隧道风速不低于0.25m/s,以吹散瓦斯,以防止隧道风流成层流,隧道顶部积聚瓦斯。
⑥施工期间,实施连续通风,临时停工的地点不得停风,否则必须切断电源,设置栅栏和警标,恢复通风后,需经瓦检人员进行检测,达到允许浓度后,方可复工,否则相关人员不得进入。
因检修、停电等原因停风时,及时撤出人员,切断电源。
恢复通风前,再次检查瓦斯浓度,符合规定后才可启动风机。
⑦当风量不能满足工作面及总回风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风机风量或增设风机、风筒。
正洞各处的瓦斯浓度稀释到0.5%以下;用平行导坑作巷道式通风的回风道,平行导坑(回风巷)的瓦斯浓度应小于0.75%。
⑧对隧道断面突然增大时形成的隅角处、隔水板与隧道壁之间的空间内积聚瓦斯时,可采用风障引风排除法、风筒导风排除法、局部通风稀释法、抽放排除法、封闭消除法等。
⑨精心施工,减少超挖;及时支护,减少垮塌。
遇有冒高处,进行填补或采用引风板,吹散瓦斯。
⑩对隧道冒落空间内瓦斯积聚的处理方法:
风袖排除法(在风筒上接出支管向冒落空间内通风)、压风排除法、导风排除法(利用导风障将隧道内一部分风流导引到冒落空间内,排出积聚瓦斯)、充填消除法(在冒落空间的下口架设棚梁,梁上铺水泥板或木板,上方空间内充填黄土或沙子一类的不燃材料,消除积聚的瓦斯)。
5.2.2瓦斯管理制度
5.2.2.1瓦斯检查制度
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隧道建立了由光干涉甲烷测定器、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和KJ90瓦斯自动监控系统组成的三联瓦斯、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检查制度。
(1)每月根据矿井生产部署的工作安排,由通风部门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要求编制矿井瓦斯检查计划图表,其内容应包括瓦斯检查地点、检查次数、巡回检查路线、巡回检查时间、检查人员的安排等。
计划图表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2)瓦斯检查工的配备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规定和安全生严的需要。
有煤(岩)与瓦斯突出危险的采掘工作面,有瓦斯喷出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和瓦斯涌出量较大、变化异常的采掘工作面,必须有专人经常检查,并安设甲烷断电仪。
炮掘工作面(地点)瓦斯检查工的配备,必须实行“一炮三检制”(装药前、放炮前、放炮后检查瓦斯)和“三人连锁放炮制”(班长、瓦斯检查员、放炮员连锁放炮)。
(3)瓦斯检查工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一定的通风、瓦斯知识和技能,经专门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在岗的瓦斯检查工要进行定期培训,每次培训后都要考核、考试,不合格者不能上岗。
(4)瓦斯检查工下井时必须携带光学甲烧检测仪,仪器必须完好,精度符合要求,同时备有长度大于1.5m的胶管(或瓦斯检查棍)、温度计等。
矿长、矿技术负责人、采掘与通风区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爆破工、流动电工、班长下井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仪。
安全监测工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烧检测报警仪或便携式光学甲烷检测仪。
(5)瓦斯检查工必须严格按瓦斯检查计划图表的要求执行。
每次检查的结果必须认真准确地记人瓦斯检查手册和记录牌上,并通知现场作业人员。
瓦斯浓度超过规定时,瓦斯检查工有权责令现场人员停止作业,将人员撤到安全地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处理不了或超过处理权限时,应在瓦斯超限地点的通道人口处设置栅栏、揭示警标,并及时向地面报告。
(6)瓦斯检查工作不得发生空班(由于瓦斯检查工未上班,造成分工区域当班全部一次都未检查瓦斯)、漏检(由于瓦斯检查工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或其他原因,没按巡回检查的规定检查,造成分工区域应检查的地点有一处或多处当班一次都未检查瓦斯)、少检(由于瓦斯检查工不负责任,没按规定的次数检查,造成分工区域一处至全部检查点所检查的次数少于规定的检查次数)、假检(瓦斯检查工没有在实地检查瓦斯,填写假检查记录、汇报假情况),并做到井下记录牌板、检查手册、瓦斯台账“三对口”(三种记录上的检查地点、检查日期、每次检查的具体时间、班次、检查的内容和数据、检查人姓名等必须完全一致)。
(7)瓦斯检查工必须严格执行井下指定地点手上交接班制度。
(8)在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必须定期检查一氧化碳浓度、气体温度等的变化情况。
(9)瓦斯检查工每班必须向通风值班室汇报检查的情况。
汇报的次数由总工程师根据矿井生产、安全状况、井下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确定;瓦斯检查工发现问题或隐患时必须及时汇报。
(10)任何人检查瓦斯时,都不得进入瓦斯及二氧化碳浓度超过3.0%的区域、其他有害气体浓度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区域。
否则,必须制订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报总工程师批准,并严格按措施的要求执行。
(11)通风部门的值班人员,必须审阅瓦斯班报,掌握瓦斯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重大通风、瓦斯问题,通风部门应制订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进行处理。
(12)通风瓦斯日报,必须送矿长、矿技术负责人审阅,
5.2.1.2瓦斯检查工交接班制度
为了使瓦斯检查工能在交接班时双方见面,交接清楚现场情况和责任,避免误会;为了防止瓦斯检查工迟到、早退或无人接班,避免分工区域出现无人检查、监视的空岗状态,从而保证能及时发现、处理通风瓦斯隐患,矿井必须建立瓦知检查工井下手上交接班制度。
(1)井下交接班地点。
配备有专职瓦斯检查工时,采煤工作面在回风巷人口的新鲜风流处交接班,掘进工作面在局部通风机处交接班,其他交接班地点由矿总工程师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确定。
(2)瓦斯检查工井下交接班时间。
交接班时间由矿总工程师根据矿井工作制度,以及人员入出井所需要的时间等因素确定。
瓦斯检查工不能提早离开检查地点到交接班地点等候交班,应避免分工区域出现长时间无人检查监视通风瓦斯的状况。
(3)交班内容。
交接班时,交班瓦斯检查工要交清本班如下几个内容:
①分工区域内的通风及通风系统、瓦斯、煤尘、防突、防火、放炮、局部通风和生产情况有无异常,是否需要下一班处理及应采取的措施。
②分工区域内的各种通风安全设施、装备的运行情况,是否需要维修、增加或拆除。
③分工区域内发生的各种“一通三防”隐患,当班处理的情况和需要继续处理的内容。
④有关领导交办工作的落实情况和需要请示的问题。
⑤其他应该交清的工作内容。
(4)交接班要做到上不清下不接。
接班人对交班内容了解清楚后,交接班人员都必须在交接班手册(或记录本)上签字,记录备查。
(5)防止“空岗”。
交班时,如果下一班的瓦斯检查工未到班,交班瓦斯检查工必须请示值班领导,由值班领导决定是由交班瓦斯检查工继续进行下一班的瓦斯检查工作,还是由地面另派瓦斯检查工。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中断瓦斯检查工作。
为了防止发生“空岗”,通风部门值班领导(或班组长)在每班进班之前要详细清点瓦斯检查工人数,发现缺人时必须立即采取替补等措施。
5.2.3瓦斯监控系统管理
①传感器保护、迁移:
放炮时作业班必须对传感加强保护,传感器吊挂位置必须符合规定;传感器的迁移工作由开挖作业人员进行,瓦检员监督、检查传感器吊挂位置是否符合规定,如发现不符规定,瓦检员有权停止工作面作业。
②传感器校对、调校:
传感器校对工作由当班瓦检员进行,发现误差超过规定,立即向有关领导和监测工反映;监测工在瓦检员的协助下每周对传感器进行一次调校并做好记录。
③专业电工负责瓦斯监控系统通讯电缆的延接、吊挂、维护、管理。
④地面中心站监控系统实行24小值班制,发现系统故障或瓦斯浓度超限报警立即汇报有关领导。
每天(0~24时)瓦斯监控日报于次天上午由计算机打印出一份送领导签阅后在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保存。
⑤增设传感器、分站由专业电工根据领导安排负责安装、监测工负责调试。
⑥制定了值班员和监控员守则。
5.2.4放炮安全管理
①采用电雷管和塑料导爆管、专用起爆器进行起爆,严禁采用火雷管起爆;采用Ⅱ级以上煤矿许用炸药。
②一次起爆雷管延时不得超过130ms。
③打钻采用湿式钻孔在施工钻孔过程中,发现钻孔内沼气浓度超过1%,应停止钻进,采用压风吹释钻孔内沼气。
炮眼深度、装药、炮泥封堵必须符合高瓦斯铁路隧道规范要求。
④执行“一炮三检”制度,即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由瓦检员检查工作面瓦斯浓度,瓦斯浓度超过1%,不得装药、放炮;实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即放炮前必须有放炮员、安全员、瓦检员三人同时在场并均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方可放炮。
⑤放炮时,隧道内所有作业人员撤至洞外或避难硐室内。
⑥避难硐室:
设置向外开的门,内设通往洞外值班室的电话和压风自救系统,放炮时人员在内关严门。
5.2.5电焊安全措施
隧道内实施电焊、氧割等作业必须制订专门措施方可进行,并且实行一工程一措施制度。
电焊安全措施内容主要包括:
电、氧焊地点、现场负责人、作业人员、瓦检员及有关安全措施。
(1)在隧道新鲜进风流中进行必须做到:
①保证风机正常运转,风机停,电、氧焊作业停;
②工作面不得进行与电、氧焊平行作业的打眼、放炮等;
③在电、氧焊作业点风流下方20m左右处安排一名瓦检工检查风流中瓦斯浓度,当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0.5%时立即停止作业;
④电、氧焊作结束后对作业地点进行洒水消尘,并安排一名工人留守现场至少30分钟,确认无任何安全隐患时方可离去。
(2)在隧道工作面进行电、氧焊必须做到:
①保证风机正常运转,风机停,电、氧焊作业停;
②工作面不得进行打眼、放炮作业;
③电、氧焊作业前对作业地点10m范围内进行洒水消尘;
④在电、氧焊作业点及作业点周围20m范围内各安排一名瓦检工检查风流中瓦斯浓度,当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0.5%时立即停止作业;
⑤电、氧焊作结束后对作业地点进行洒水降温,并安排一名工人留守现场至少60分钟,确认无任何安全隐患时方可离去。
(3)在隧道回风流中进行电、氧焊必须做到:
①保证风机正常运转,风机停,电、氧焊作业停;
②工作面不得进行打眼、放炮作业;
③电、氧焊作业前对作业地点10m范围内进行洒水消尘;
④在电、氧焊作业点及作业点风流上方20m各安排一名瓦检工检查风流中瓦斯浓度,当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0.5%时立即停止作业;
⑤电、氧焊作结束后对作业地点进行洒水降温,并安排一名工人留守现场至少60分钟,确认无任何安全隐患时方可离去。
5.2.6机电设备防爆管理
①采用有轨装、运系统后,专业电工每周检查一次系统的防爆性能并做好记录,发现失爆现象必须切断电源、停止系统运行,待维修恢复防爆性能后方可继续使用。
②充电系统设在隧道外,如确需设在隧道内,则必须设在隧道进风侧且设置瓦斯检查点。
③按《煤矿安全规程》设置两处可靠的轨道接地;电机车司机在开车过程中随身携带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当瓦斯浓度超过0.5%时立即停止作业、关闭机车电源。
④隧道内专业电工持证上岗。
⑤隧道内一切机电设备由专业电工负责全面检查、维护,确保隧道内所有机电设备的完好、防爆,发现失爆现象,立即停止使用、切断失爆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瓦斯 隧道 施工 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