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1076478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2.55KB
世界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世界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文艺复兴
1、时间:
14-17世纪
最早兴起的国家:
意大利
2、核心:
人文主义
3、主要代表人物:
⑴但丁:
①地位:
文艺复兴先驱
②代表作:
《神曲》(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⑵达·芬奇:
①地位:
意大利最著名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②代表作: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⑶莎士比亚:
①地位:
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②代表作:
《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四大悲剧”
4、性质:
是资产阶级叩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或作用: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
1、时间:
15-17世纪
2、条件:
⑴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⑵欧洲人对地球的了解(相信地圆说)
⑶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传播
3、哥伦布主要活动:
⑴坚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能到达东方。
⑵目的:
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
(3)活动:
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光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所到的中、南美洲(除巴西)广大地区、都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他称美洲土著故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为“西印度群岛”).
4、影响:
P11
第三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
1640-1688
2、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斗争两大阵营:
以国王为主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代表的新贵族
4、斗争焦点:
围绕限制王权和保证国会权力
5、经过:
⑴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⑵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进入“共和时代”
⑶1653年,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1688年,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流亡法国
(6)1689年,国会制定并批准《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6、《权利法案》内容:
P17
7、历史意义:
P17最后一段
第四课美国独立战争
1、时间:
1755年4月19日---------1783年
2、开始标志:
来克星顿枪声
3、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4、领导人:
华盛顿
5、军队: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6、重要文件:
《独立宣言》
⑴颁布时间:
1776年7月4日
⑵颁布机构:
第二届大陆会议
⑶起草人:
杰斐逊
⑷主要内容:
P21
⑸意义:
①宣告了美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7月4日为国庆日)
②确立了“自由、平等”原则③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7、战争转折点:
1777年10月萨拉托加战役
8、战争结果:
⑴1781年10月 英军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
⑵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9、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第五课法国大革命
1、时间:
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
2、开始标志: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导火线:
三级会议的召开
4、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5、颁布文件:
《人权宣言》颁布机构:
制宪会议
(1)主要内容:
①人们生而自由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剥夺人权②主权源于国民,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论、出版自由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评价:
进步性:
倡导自由平等天赋权利,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中理论旗帜纲领性文件.
局限性:
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说明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6、结束:
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7、法国大革命影响:
P29
第六课拿破仑帝国
1、建立:
⑴夺权:
1799年11月9号 标志:
“雾月政变”拿破仑第一次执政
⑵帝国:
1804年5月 法兰西第一帝国
2、巩固统治措施:
⑴制定和颁布法律:
①时间:
1804-1810年
②法律:
《民法典》、《商法典》、《利法典》
⑵《拿破仑法典》
①内容:
a.确立民事权利平等b.废除贵族特权c.财产所有权无限制d.契约自由
②评价:
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
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带上资产阶级的烙印。
3、拿破仑对外战争:
进步作用:
多次打垮反法同盟,保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同时将大革命成果传播到欧洲各国,促进了欧洲封建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侵略作用:
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的利益,遭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联合抵抗,最终导致帝国的崩溃和封建王朝的复辟。
第八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开始:
⑴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⑵主要标志:
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⑶国家与行业:
最早发生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
2、重大发明成果:
⑴凯伊-----飞梭(1733)
⑵哈格里夫斯----珍妮机⑶瓦特----改良蒸汽机
⑷富尔顿----汽船 ⑸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火车)3、重大影响(后果)P46
第十七、十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
:
⑴时间: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2.电气时代主要标志: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3.主要表现:
⑴新能源的发明和使用⑵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
⑷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
4.重大发明成果:
(1)爱迪生:
:
称为“发明大王”
成果:
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
⑶交通工具:
①汽车:
1885年卡尔·本茨-----汽油内燃机汽车
②1913年福特-----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③飞机:
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⑷电器:
电烫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
第十一课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1.时间:
1848年2月
2.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创立者:
马克思、恩格斯
4.主要内容:
⑴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⑵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
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5.历史意义:
⑴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⑶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⑷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第十二课巴黎公社运动
1.爆发时间:
1871年3月18日
2.政权成立:
1871年3月28日
3.斗争性质:
是无产阶级通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4.政权性质:
事代表工人阶级的政权(或无产阶级的政权)
5.革命措施:
⑴废除一切旧政府机构,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⑵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⑶实行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一系列经济措施
6.失败:
⑴时间:
1871年5月28日⑵标志:
“五月流血周”
7.《国际歌》:
又名《英特纳雄奈尔》
⑴词作者:
鲍狄埃 ⑵曲作者:
狄盖特
第十四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原因:
根本原因:
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激化.
2、时间:
1861年3月3日
3、目的:
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避免人民革命的发生
4、改革形式:
自上而下
5、开始标志: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6、主要内容:
1)农民获得人生自由;2)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宅旁园地,只有使用权;3)解放后的农民要归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7、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8、实质:
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双重的敲诈与掠夺
9、历史作用:
1)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对俄国实现近代化目标具有积极作用;3)局限性:
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沙皇专制制度没发生本质性变化,近代化步伐沉重缓慢;人民群众缺乏发基本民主权。
第十五课美国内战
1、原因:
根本原因:
南北双方政治经济矛盾阻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2、矛盾焦点:
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4、开始标志:
1861年4月南方发动叛乱,向北方发动进攻
5、领导人:
林肯
6、战争过程:
爆发:
1861年4月南方发动军事进攻,林肯政府被迫迎战
转折:
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结果:
1865年北方胜利
7、性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历史作用P81
第十六课日本明治维新
1、原因:
幕府统治障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
1868年
3、目的:
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4、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主要内容: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
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
军事:
模仿西方国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建立警察制度,以维护治安;
社会生活、文化教育:
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6、历史意义:
积极:
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局限性:
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第十九、二十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同盟国:
1879年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协约国:
1907年英国、法国、俄国
直接原因: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
3、战争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4、一战影响:
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破坏和精神损失,是人类一场巨大灾难;客观上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第二十二课世界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1、文艺复兴:
14-17世纪,最先兴起于意大利代表人物: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核心:
人文主义
2、启蒙运动:
17-18世纪,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核心:
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
1、时间:
17--18世纪
2、核心:
理性主义1)承认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2)主张用科学知识来认识客观事物
3)坚决反对和批判“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
3、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4、性质:
17--18世纪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
2)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3)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六、世界近代的科学、思想与文化艺术成就
人物国藉称谓主要作品成就及艺术特色
思想领域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俄狄浦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反对天主教会思想,被称为“启蒙运动的开拓者”
科学领域牛顿英国伟大物理学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提出著名的“相对论”
九下历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①时间:
1917年3月,②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
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乌、俄、白、外高加索—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
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
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
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
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
①时间:
29——33年,②导火线: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
③国家:
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④特点:
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2、危机的影响:
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
①时间:
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②目的: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③措施:
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
④影响:
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背景:
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
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建立过程:
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
措施:
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
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
大肆迫害犹太人。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
①时间:
1922年,②标志: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③法西斯头子:
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一主力:
军部。
二2.26兵变:
①时间:
36年2月26日,②事件:
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
③影响: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
①不同方式: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
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
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
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
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
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
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
③影响:
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②影响:
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
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
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
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历史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