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docx
- 文档编号:1075042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7.09KB
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docx
《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
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16.1复习笔记
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
(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涵义
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假定一个社会的所有各种商品、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作用的,进而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
(2)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模型
瓦尔拉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简单的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由四个方程组来表示:
商品需求方程组、要素需求方程组(要素供求相等方程)、厂商供给方程组(商品价格与生产成本相等方程)和要素供给方程组。
由于模型假设要素收入等于产品价值,故此四个方程组中必定有一个方程不是独立的。
通过令任何一种商品的一个单位作为货币,并以此货币商品定义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便可使模型的未知数数目与相互独立的方程式数目相等,从而满足方程组即模型有解的必要条件。
(3)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
①交换的一般均衡
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
,此时也就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
把满足
的条件的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称之为分配的契约曲线。
在该曲线上任一点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都是相等的。
②生产的一般均衡
对于有多个个人、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经济,达到均衡时要求:
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中都相等,即
。
连接埃奇沃斯盒状图中无穷多个最优均衡点所得到的一条曲线通常被称为生产的契约曲线。
在该曲线上,X、Y两种产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L和K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等的。
③生产与交换之间的一般均衡
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曲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
。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
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可以得到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
。
只要MRT与MRS不等,重新配置资源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大效用。
只有MRS=MRT时,才能使生产为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水平达到最大值,从而是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状态。
(4)投入-产出分析与一般均衡
投入-产出分析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描述一个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
该方法首先把一个经济体划分为若干部门并填入表中。
表格中(用货币价值表示)纵列的数据代表某一产业产出所需的各产业部门投入,横行代表某一产业产出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的分配。
进而,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部门的技术系数,并借以分析某一产业部门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投入产出变化情况。
投入-产出表在本质上属于静态均衡分析,它清楚表现了社会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同时,该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假设了“技术系数”不变以及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
2.福利经济学
(1)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指的是人生在世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或需要(Needs)所获得的满足(Satisfaction)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幸福或快乐(Happiness)。
所谓幸福或快乐亦即经济学所指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从微观经济主体(单个的消费者、生产者和产品市场)的行为在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简称社会福利)问题。
具体说,从生产资源之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
福利经济学的内容以实证经济学的研究为基础,在确立一种检验社会经济福利大小的准则(标准)前提下,就某一种经济状态或一种经济措施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是“好”(增进福利)还是“坏”(减损福利),从而是否“应该”采行,提出确切的论断。
所以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学科,以区别于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纯实证科学。
(2)帕累托最适度状态
帕累托最适度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它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
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
与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帕累托改进。
如果社会中一些人的境况能得到改善,同时不使其它任何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改善就称为帕累托改进。
因而,帕累托最适度状态也可以被定义为无法进行帕累托改进的状态。
(3)完全竞争达到的长期一般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一命题的论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要说明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是什么,第二环节是要说明完全竞争达到的长期一般均衡恰好符合这一条件。
帕累托最适度的实现条件有:
①交换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
所有消费者买进的任何两种商品(如X与Y)的边际替代率MRS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同消费者的MRS不同,则必定可以通过交换在某些人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即发生帕累托改进。
②生产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
生产出X与Y这两种产品之各一定量的最后那个单位所使用的L与K的技术替代率,即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与Y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是相同的。
如果不相同,则必定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在某种商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另一种商品的产量,从而发生帕累托改进。
③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
所有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MRS等于这两种商品生产的MRT。
如果两者不相等,则必然可以通过改变生产产品数量的组合,进而改变消费者所消费商品数量的组合来增加其效用,从而发生帕累托改进。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一般均衡状态(参见1(3)“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是符合帕累托最适度条件的。
(4)其它的社会经济福利测度标准
①卡尔多的“假想的补偿原理”
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会使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过了所受的损失,那就可以设想采取一些措施补偿受到损失的人,如果补偿以后还有余额,至少表示任何人都没有受到损失,而一些人则由此受益。
这种补偿是假想的,而至于实际上遭受损失的人是否应该得到补偿,怎样给予补偿,卡尔多认为这是一个涉及个人价值判断的政治问题,一位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公民可以发表他的意见,但作为经济学家,从实证科学的立场看,则无需对此做出判断。
②西托夫斯基的双重检验标准
按照卡尔多的假想补偿原理,有可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结果,由此西托夫斯基提出了进行“顺检验”和“逆检验”的双重检验的标准。
当A经济状况变为B经济状况时,假如经过顺检验与初始分配比较,证明B优于A。
然后,当实际变为B以后,又从B的分配状况出发,经过假想补偿以后(即经过逆检验以后),仍然是B优于A,才能说明从A变为B能够使得在没有任何人受损的前提下至少有一人得利,即潜在地有可能增进社会福利。
(5)社会福利函数
①社会福利函数的涵义
社会福利函数是把社会福利(整个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设想为依存于一些自变量的一种函数式,这些自变量包括每个社会成员购买的各种产品和各自提供的生产要素,再加上所有影响社会福利的其他因素。
在两个人的社会中,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
W=(UA,UB)。
式中W表示社会福利,UA、UB表示两个人的效用水平指标。
②效用可能性边界
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个点表示的是该社会生产方面可能提供的各种极大值福利总水平在A、B两人之间的各种可能的分配状况。
影响个人福利的收入分配这个因素可以通过每人购买的商品体现出来;而一个社会给定的生产要素禀赋下,技术角度生产产品的有效率组合体现为“生产契约曲线”;在由生产契约曲线上各点对应产品产量组合构成的转形曲线给出了消费者可能面临的各种产品组合;在某一特定的产品组合下,消费者之间相互进行产品交换可以达到的不同效用组合构成效用可能性曲线;将各个产品组合对应的各条效用可能性曲线做出,其最外面的部分(即所有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包络线)构成了效用可能性边界。
③社会福利极大值的确定
社会福利函数所代表的曲线与效用可能性边界的切点即代表兼顾生产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最大值。
如图16-1所示。
图16-1极大值的社会福利
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
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
当一个完全竞争经济处于均衡时,它必定会满足三个经济效率的条件,即交换、生产及交换生产的帕累托最适度或帕累托最优。
该定理说明任何竞争性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是竞争均衡。
该定理说明可以把分配问题与效率问题分开来,先重新分配产品资源来确定经济主体具有多少财富,然后用价格来确定其相对稀缺性,通过市场机制都达到任何一种人们所希望的帕累托有效配置。
4.外差效应与公共产品
(1)外差效应
“外差效应”是指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差异的现象,也称为“外溢效应”、“外部效应”、“外部性”等。
产生外差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可以产生于人的消费行为,也可以产生于人的生产活动。
假如一个人的消费或生产活动使其他社会成员无需付出代价而得到好处,称为提供了“外部经济”的效应;反之,假如一个人的消费或生产活动使其他人蒙受损失而未得到补偿,称为提供了“外部不经济”。
(2)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具有非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①消费的非对抗性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并不排斥别人同时对它的消费,并且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并不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数量。
②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不能根据某人是否支付了费用来决定他的消费资格。
一旦公共产品被生产出来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消费,而不需经过其他人或组织的许可。
(3)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数量
根据皮古法则,最优的公共产品提供数量应该满足该产量相应的边际社会成本MSC等于社会边际收益MSB。
其中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为所有社会成员收益曲线的垂直加总,社会边际成本为水平直线。
16.2课后习题详解
1.假设一个社会共有五种产品四种生产要素,列出表达一般均衡的方程组。
怎样理解这些方程式中必有一个方程式并非独立的方程,即可以从其余方程中推导出来的方程。
答:
设X1,X2,…,X5,为五种商品的数量,P1,P2…,P5为这五种商品的价格;Q1,…,Q4为四种生产要素的数量,W1,…,W4为这四种要素的价格。
aij(i=1,…,4,j=1,…,5)为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j所需耗用的要素i的数量。
则由这五种商品四种生产要素组成的一般均衡方程组为
(i)对商品的需求方程
X1=f1(P1,P2,…,P5;Wl,W2,…,W4)
X2=f2(P1,P2,…,P5;W1,W2,…,W4)
…
X5=f5(P1,P2,…,P5;W1,W2,…,W4)
(ii)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方程
Q1=a11Xl+a12X2+…+a15X5
Q2=a2lXl+a22X2+…+a25X5
…
Q4=a41X1+a42X2…+a45X5
(iii)商品的供给方程
P1=a11W1+a21W2+…+a41W4
P2=a12W1+a22W2+…+a42W4
…
P4=a14W1+a24W2+…+a44W4
(iv)生产要素的供给方程
Q1=g1(Pl,P2,…,P5;Wl,W2,…,W4)
Q2=g2(P1,P2,…,P5;W1,W2,…,W4)
…
Q4=g4(P1,P2,…,P5;w1,W2,…,W4)
以上四组方程共计有18个(=2
4+2×5)方程,方程的未知数为18个(=2×4+2×5),但这18个方程中只有17个方程是相互独立的,即其中必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方程中推导出来。
这是因为我们假定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商品,因此,要素收入=产品销售价值。
而第i组方程的商品X1,X2,…,X5分别乘以它们各自的价格P1,P2,…,P5,再加总求和:
X1P1+X2P2+…+X5P5,即为全部产品的销售价值。
第iii组方程的要素Q1,Q2,…,Q4分别乘以它们各自的价格W1,W2,…,W4再加总求和:
Q1W1+Q2W2+…+Q4W4,即为所有要素的收入。
故X1P1+X2P2+…+X5P5=QlWl+Q2W2+…+Q4W4。
这等式意味着当它的左边的5个方程之和(即所有产品的销售价值之和)为已知时,上式右边的4个方程之和(即要素的收入之和)也为已知,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的3个方程中得出来。
同样地,如果等式右边的4个方程之和为已知,上式左边的5个方程之和也为已知,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的4个方程中得出来。
总之,由于假定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产品的销售价值,因此由上述18个方程组成的四组方程中必然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17个方程中推导出来。
2.埃奇沃思盒状图与交换的“契约曲线”的涵义。
怎样理解“契约曲线”上的任一点都是交换的均衡点?
各个均衡点的区别何在?
答:
埃奇沃思盒状图是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斯最先创造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盒状图”在于表示两种经济活动的交互作用,其中,假设在这种活动中所消费的产品或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在数量上是固定的,这个假设是这种分析工具的一个很大的限制条件。
埃奇沃斯盒状图最初适用于消费领域,用以分析交换过程和消费活动的情况。
其主要特点是,这种长方形“盒状图”的长度和宽度合而代表消费者双方共有的两种商品的总量,而在“方盒”内的每一点则代表这两种商品的总供给量在这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
交换的契约曲线是描述交换双方进行交换时最有效率点的轨迹的曲线,该曲线上每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也称为合同曲线。
可以用埃奇沃斯盒状图来说明契约曲线的形成。
图16-2交换的契约曲线的形成
图16-2为埃奇沃思盒状图,画出了消费者A、B消费两种商品X、Y的无差异曲线。
两条横轴表示A、B消费X的数量,两条纵轴表示A、B消费Y的数量。
凸向原点OA的实曲线IA、IIA、IIIA等为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OB的虚曲线IB、IIB、IIIB等是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
A、B两人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P1、P2、P3。
把所有这些切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就可得到契约曲线CC'。
因为在A、B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有相同的边际替代率,因此CC'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契约曲线就是帕累托最优点的轨迹,曲线上的交换都是最大满足的交换。
在契约曲线外的D点,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不同,从而不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此时,可以通过把商品在A、B之间重新分配,从而在不减少A(或B)的效用的情况下,提高B(或A)的效用。
如果重新分配沿IB进行,则到达P3点时没有改变B的效用,而A的效用从IIA水平提高到IIIA;如果沿着IIA进行是同样的道理。
这种重新分配的结果都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满足了交换的最优条件。
在各个均衡点处,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该均衡点取决于初始状态时两个消费者所拥有的资源禀赋。
3.怎样理解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一点都是从生产技术角度来看的生产资源之最有效率的配置?
为什么“转换曲线”的形状是如图所示的凹向原点?
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与“机会成本”的关系。
答:
(1)如图16-2所示,假设可用于两种商品生产的劳动总量为OAL,资本总量为OAK。
图中取任意一点C,就会代表劳动的供给总量和资本的供给总量在X、Y两种商品生产之间的配置,分配给X的劳动数量为OAD,资本数量为OAG;同理,分配给商品Y的劳动和资本分别为OBE、OBF。
以OA为原点,可以做出商品A的等产量线,如I1、I2、I3;以OB为原点,可以做出B的等产量线,如Ⅱ1、Ⅱ2、Ⅱ3。
在商品X、Y的等产量线的切点,生产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连接所有的这些切点所组成的曲线(OAOB)被称为生产契约曲线。
在生产契约曲线上,既定的L与K在两种产品X与Y之间的配置使得X的一定量和Y的一定量之MRTS之值相等。
图16-2生产的契约曲线
(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不同的商品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凹向原点,其原因在于机会成本递增。
由于社会资源是稀缺的,它要多生产一种商品,就得付出少生产另一种商品的代价,这就是机会成本。
增加一种商品生产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所以递增,是因为在增加这种商品产量的过程中,不断投入同样数量的社会资源所带来的这种商品的产量是递减的。
这意味着在增加同样数量的这种商品的过程中,耗费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从而造成放弃生产别的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大,即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反映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凹向原点。
例如,每个经济社会都会遇到如下问题:
在现有的社会资源条件下,究竟应该生产多少军用品(如大炮)和民用品(如黄油)。
如图16-3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两个部分,落在曲线以内的点表示在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大炮和黄油的组合;落在曲线以外的点表示即使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也不可能生产的大炮和黄油的组合。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这个经济社会面临着多种选择,它可以把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生产大炮,相反也可以把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生产黄油。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地增加大炮的生产,它付出的机会成本将越来越大:
增加第n个单位的大炮所放弃的黄油的产量将大于增加第(n-1)个单位的大炮所放弃的黄油的产量。
因此,大炮和黄油这两种商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1所示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凹向原点。
图16-3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4.为什么投入-产出分析是静态分析?
答:
投入产出分析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193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最早提出。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
一般而言,在短期内,投入产出分析暗含着两个前提:
①“技术系数”是固定不变的,即每种产品的一个单位所需各种投入(包括劳力)都是固定的;②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点,就是说,把所有的投入品都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因此,投入产出分析在本质上是静态的。
5.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计划经济中是否比市场经济更有用?
请评价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答:
(1)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中都很有用,很难说在计划经济中比市场经济中更为有用。
因为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投入-产出分析表就是诞生于美国,而且被美国政府和军方用于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和裁军的影响。
(2)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在商品等价交换关系的基础上,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或各种经济行为发生与形成的内在过程。
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各个市场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礼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以市场作为基本联结方式,遵从商品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以此为基础调节着国民经济的运行,调节着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
市场机制被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通过市场上各种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来推动经济的运行和实现资源的配置。
市场机制的优点在于:
①充分发挥利益杠杆对经济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努力改进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实现优胜劣汰;②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经济活动各方面的协调和平衡;③发挥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势,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和均衡。
但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事后性和盲目性。
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失效和失灵,政府必须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防止和克服各种失衡现象,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
6.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假如一个国家在其财政预算中削减现代化的国防开支,转用于民用事业,这对于国民经济的各个不同部门、进出口行业和就业等,一般地会有什么影响?
答:
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如果一国削减国防开支专用于民用事业,则国民经济中国防工业部门的产出将减少,而民用工业部门的产出将增加,居民日用商品的进口将减少,出口将增加。
同时国防工业出口也将减少。
民用工业部门的就业将增加,国防工业部门的就业将减少,总的就业将有可能增加,因为一般而言,民用工业部门雇佣的工人多于政府公共部门。
7.福利经济学考察的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问题,为什么可以把它归类于以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
答: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从微观经济主体(单个的消费者、生产者和产品市场)的行为在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简称社会福利)问题。
具体说,从生产资源之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
一个人的福利指的是人生在世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或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幸福或快乐。
至于社会福利无非是社会成员之个人福利的总和。
社会福利中凡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
经济福利是福利经济学所研究的课题。
综上所述,福利经济可以归类于微观经济学。
8.皮古用以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
皮古的“理想产量”的特点。
答:
(1)皮古把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尺度,这包括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状况。
因此,在皮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有两个:
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
按照皮古给出的定义,凡是不减少贫者的收入并在不增加生产要素的消耗前提下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以及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条件下使财富从富者转移到贫者,均标志着社会福利的增进。
就第一点来讲,凡使一些商品增加而未使其他商品减少,或使生产要素转用于生产价值更高的商品,只要贫者的收入并未减少,即是社会福利的增加。
就第二点来讲,任何不损害国民收入的数量而能使贫者分配到的收入有所增加,也将使社会福利有所改进。
皮古在《福利经济学》中分别论述了决定社会福利的这两大因素,即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分配状况,提出了一套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的政策主张。
关于国民收入的大小问题,皮古主要是论证,为了使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于极大值,这些生产资源应该怎样分配使用于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即生产资源之最适度(或称最优)配置问题。
关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皮古从对任何人来说,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点出发,论证了把财富从富者转移给贫者将使社会福利有所增加。
在福利经济学文献中,生产资源之最适度的配置被称为检验社会福利的“效率”标准,国民收入的分配趋向平均称为“公平”标准。
(2)生产资源实现最适度配置所需具备条件是:
任何一种生产资源在其所有各种用途之最后那个单位提供的社会纯产值(即边际社会纯产值)均相等。
资源的配置实现了这个条件的国民收入,称为“理想产量”。
皮古指出,在完全竞争均衡条件下,资本家每一单位资本在任何一种营业中的边际私人纯产值都是相等的。
因此,如果假定边际私人纯产值总是等于边际社会纯产值,则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6章 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 16 微观经济学 总结 一般 均衡 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