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docx
- 文档编号:10741335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33KB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docx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识记与领会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劳动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A、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1、识记:
(1)劳动的含义: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的特征:
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3劳动的创造性
(3)劳动的分类:
1)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经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4)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性劳动(劳动在技术上的复杂程度不同)
2、领会:
(1)劳动含义的四个方面的分析:
1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2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3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4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3)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区分:
(4)其它分类标准:
必要和剩余、生产性和劳务性、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死人和社会等。
B、劳动方式与劳动行为
1、识记:
(1)劳动方式的含义:
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也是劳动过程的主体(劳动者)和客体(劳动对象)相互作用的方式。
(2)主要的劳动行为:
1劳动分工2劳动协作3劳动竞争
(3)影响劳动行为的社会因素:
1社会传统文化因素2社会经济环境因素3社会政治环境因素4社会大众心理氛围5社会人际关系
2、领会:
(1)不同劳动方式产生不同劳动结果的原因:
1劳动方式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对象2劳动方式与劳动资料的属性相关3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所有当事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2)劳动分工的三种分工形式:
1.按工艺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2.按对象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3.按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原则进行分工
(3)劳动协作的不同类型:
1根据劳动者的主观愿望,分为自愿协作和非自愿协作2根据劳动协作所发生的空间,可分为直接协作和间接协作3根据协作行为的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协作和非组织协作。
(4)劳动竞争的不同种类:
1一方的成功寄托在另一方不成功的基础上2两败俱伤3双赢。
(5)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区分:
主观:
指劳动者自身的因素,如生理、心理、年龄等;客观: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
3、简单应用:
用竞争的观点原理解释如何达到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双赢局面。
C、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1、识记:
(1)劳动制度的含义:
是从属于经济制度之下的一个制度系统,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生活中为满足劳动关系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劳动行为规范体系。
(2)劳动制度的一般特征:
1、存在的普遍性2、组织实施的强制性3、构成的系统性4、相对的稳定性
(3)劳动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部分的社会关系,即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特征:
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本质性。
(4)劳动关系的类型:
1、利益冲突劳动型关系2、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2、领会:
(1)形成劳动制度的两种途径:
1自发形成2人为制定.
(2)劳动制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1对于维护劳动者个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2为用工单位获得适当的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有规则的途径,加强了用人单位组织活动的秩序3有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社会劳动环境。
消极作用:
处理不当,产生负面效果。
原因:
1劳动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存在缺陷2劳动制度的模式化3劳动制度为利用集团所操纵。
(3)决定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最基本因素:
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最基本的因素是所有制性质(
3、综合应用:
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立有效的劳动关系。
第二章 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一些用于劳动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常用方法,并要求考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方法。
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制定工作说明书对一个企业人员、岗位设置的运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实践性较强是本章的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A、劳动力与劳动力资源
1、识记:
(1)劳动力:
指达到一定法律规定年龄的人(16岁)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支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
2、领会:
(1)开发的双重性特征和原:
被开发对象、开发主体。
原因:
P26
(2)劳动力人口质量的主要包括内容:
1劳动者的身心素质2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3劳动者智力结构状况。
3、综合应用:
联系我国实际,由于低素质人口群体的出生率居高不下导致的“逆淘汰”现象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不利影响。
B、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指标计算
1、识记:
(1)劳动力人口数计算公式:
劳动力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非自立人口数+超过劳动年龄的在业人口数
(2)劳动力人口率计算公式:
劳动力人口率= ×100%
2、领会:
(1)劳动力就业率= ×100%
(2)劳动力参与率= ×100%
C、向劳动力资源投资
1、识记:
(1)劳动力资源投资的特点:
1投资超前、效益滞后2投资的产出特殊3投资的表现形式特殊4阶段性和连续性
(2)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教育开发2使用开发3管理开发4政策开发
2、领会:
(1)对向教育投资的内容进一步细分:
1国民教育投资2在职教育投资3职业技术教育投资4终身教育投资。
(2)在职教育的主要形式:
1文化教育2职业培训3新技术、新工艺培训。
(3)劳动力资源投资与物质生产资料的相同之处:
1都是经济性,收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2都受到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
(4)人们在从事劳动力资源投资时须注意的问题:
1注意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2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重点知识技能更新问题3注意劳动力资源投资的层次。
(5)世界上教育开发的趋势:
一体化开发、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国际化目。
(6)管理开发和政策开发的途径:
管理开发途径:
1加强立法2建立机构3制定计划4筹措经费。
政策开发的途径:
1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2培训、能力与待遇挂钩的分配政策3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优惠政策。
3、简单应用:
联系身边事例,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D、企业劳动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1、识记:
(1)内容分析:
选对人、育好人、用准人、留住人。
(2)工作绩效评估:
对企业内员工的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3)晕轮效应误差:
评估人在对被评估人作绩效评估时,把绩效中的某一次要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从而影响了整体绩效的评估。
(4)近因误差:
一般说来,人们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而对远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比较淡薄。
2、领会:
(1)企业组织培训经常使用的方法:
1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情况,长期培训、短期进修、在职培训、脱产学习。
2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实用。
(2)劳动力配备的主要原则:
1因事择人2因才用人3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3)工作绩效评估的目的:
1获得人事决策信息2为职员提供信息反馈3有理由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4)工作绩效评估的标准和主要方法:
标准:
1绝对标准2相对标准3客观标准。
方法:
1常规方法:
排序法、两两比较法、等级分配法。
2行为评价法:
量表平等法、关键事件法、行为平等法、行为观察平等法。
3工作成果评价法:
绩效目标评估法、指数评估法。
(5)减小误差的措施P63
3、简单应用:
(1)制作工作说明书。
(2)T小组
(3)两两比较法。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理论,要求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理论,领会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
弄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了解劳动力市场歧视和主要表现。
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事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A、劳动力市场概述
1、识记:
(1)劳动力市场含义:
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冷死了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力双方在劳动使用权转让以及购买上达成一系列合约的总和。
(2)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
1、自由劳动者2、使用劳动力的部门与雇主3、供求关系4、交换方式和规则
5、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主要由以下四个标准所决定:
a生活费用标准 b支付能力标准 c比较工资标准 d社会压力标
(3)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
1.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
2.中心劳动力市场与外围劳动力市场
3.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
4.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与无组织的劳动力市场
5.公共部门就业市场与私营部门就业市场
(4)劳动力市场结构。
2、领会:
(1)劳动力市场含义的理解:
1是一种资源配置形式,是一中运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形式2是有一个交易场所3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4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5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
(2)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区别。
P67
(3)最低劳动标准主要是指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4)人才市场的功能:
1信息传递、评估推荐、余缺调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
B、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
1、识记:
(1)劳动力市场配置模式: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有3种,“行政配置”型模式、“市场配置”型模式、“混合配置”型模式。
(2)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职业、就职岗位和就职地区的变动,是劳动者就业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过程。
2、领会:
(1)劳动力市场经典理论:
1、新古典学派:
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奠基人。
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新古典学派经常从可检验的一半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给出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2、制度学派:
代表人物是维伯伦、科芒斯、密特赛尔
3、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相比,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要素方面的作用②强调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失业是一种长期、普遍的现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障碍,信息的传播极不均匀③非常强调工会、大型企业、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工资决定过程中的作用④在方法上,制度学派乐于使用案例研究,乐于运用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2)按照劳动力流动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空间、地域标准:
岗位流动——企业内部各工种、职位之间的流动
企业流动——由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
地区流动——由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
(二)按流动方向标准:
水平流动——同一地位等级、声望等级的流动
垂直流动——不同地位等级、声望等级的流动
(三)按流动原因标准:
结构性流动——由于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流动
个别性流动——由于劳动者个人的原因导致的流动
(四)按职业变动标准:
职业流动——在不同职业之间的流动
非职业流动——在不同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流动
(3)影响流动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体因素 4、科技因素 5、政策因素 6、媒介因素
(4)劳动力流动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
是实行经济结构变动的必要条件2能够是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3保证率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提高了效率。
负效应:
由于个人利益取向的趋势下的劳动力流动,常常带有一定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因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简单应用: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孔雀东南飞”这一现象。
C、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
1、识记:
(1)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
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额外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
(2)劳动边际产量:
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投入所能增加的产量。
(3)边际收益产量:
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带来的手艺增量,等于边际产量与边际手艺的乘积。
(4)等产量曲线:
2、领会:
(1)W=MR×MPL或W=MRPL
(2)边际技术替代率=
D、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1、识记:
(1)劳动力供给:
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劳动力市场上、某一
价格(工资)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
有三个组成部分;
劳动力数量
工作时间
劳动效率
(2)劳动力需求:
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企业或社会愿意雇佣而且能够支付其工资的劳动力数量。
(3)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的数量指标,是指正在从业或积极谋求从业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或人口总体的比重。
2、领会:
(1)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人口因素:
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在法定年龄
有劳动能力
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2、从事工种的选择3、劳动参与率4、个人的财富总量5、劳动工资率
(2)人口成为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条件:
1在法定劳动年龄内2有劳动能力3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三者兼备。
(3)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供给的最重要的指标:
是一个经济变动指标,受人口、性别、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时间、产业结构等影响。
(4)影响需求的宏观因素:
1、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2、科技的进步3、产业结构与资本有机构成
E、劳动力市场歧视
1、识记:
(1)劳动力市场歧视:
指劳动能力等自身条件相同的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没有相同的就业、晋升机会与报酬水平。
(2)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最主要表现:
1、机会不均等:
就业机会不均等、晋升机会不均等 2.分配不公平
2、领会:
(1)产生歧视的原因:
1、个人偏见(雇主、雇员偏见;顾客歧视)2、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3、不完全信息4、传统习惯
(2)认知障碍的两大表现:
1对特殊就业群体的认知障碍2城乡劳动力的差别。
3、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中的机会不均等。
第四章 劳动者收入分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劳动者收入分配理论。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适用性。
了解劳动工资的构成和类型;计算欧希玛指数和基尼系数;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现行收入分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贯彻我国现行政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A、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1、识记:
(1)按劳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参与收益分配,其分配收益率由市场来决定。
2、领会:
(1)按劳分配的条件。
(2)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前提或基础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劳动有着很大的差别,劳动还是主要以个人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市场机制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按表现2允许和鼓励资本、就属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将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制度。
(4)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已成为我国经济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多种分配方式。
4在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只要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就能保证我过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B、劳动工资
1、识记:
(1)劳动工资的构成:
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
(2)工资水平:
某一特定时期及地域内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3)货币工资:
劳动者提供劳动后所得到的货币额。
实际工资:
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品数量。
2、领会:
(1)计时工资的适用条件:
1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的工作2不变以件计数的工作3产、供、销特殊部门4规模较小,商机对下级可事实直接管理的单位5任务完成的周期很长,不便于计件的工作。
计件工资的适用条件:
P128
(2)西方代表性的工资决定理论1维持生存工资理论2工资几斤理论3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4均衡价格工资理论5集体谈判工资理论6购置力工资理论7人力资本理论。
(3)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
1劳动生产率2在职工人人数3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4)确保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不致下降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补,即物价补贴;二稳,即稳定物价;三挂钩,即工资与物价挂钩。
(5)我国劳动工资改革及发展趋势:
1建国初期及第一一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2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1.取消工资分配制度2.调整和改进工资关系3.改进企业职员和工人的等级制度4.改进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
3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到1977年前的工资制度:
不足地方:
1分配上的平均主义2.工资水平偏低3工资级差别小,调资频度低4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
4第三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企业、事业、机关工资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进一步完善了工效挂钩,简历了最低工资的保障制度,推行了公务员制度,实行经营者年薪制,这一切工资制度越来越适应社会主语市场经济发展。
C、收入分配差别
1、领会:
(1)职业工资差别:
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地位、声望以及要求从业者的技能上不同,从而引起不同职位在收入方面的差别。
(2)脑体工资差别:
由于脑体劳动两者之间存在着劳动质的区别产生的差别。
(3)工龄工资差别:
由于工龄长短而引起的工资差别。
(4)收入分配不平均的原因:
1劳动者自身原因2劳动力市场因素3国家政策原因。
2、简单应用: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现状。
D、欧希玛指数、洛仑兹曲线及基尼系数
1、识记:
(1)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2)基尼系数为1时,则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3)一般均在0.1~0.6之间。
2、领会:
(1)五等分欧希玛指数=
十等分欧希玛指数=
(2)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
G=
3、简单应用:
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欧希玛指数和基尼系数。
第五章 就业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就业的基本知识。
要求掌握就业的定义和社会性、经济性、流动性、变动性、计划性的特征;了解影响就业的因素;形成对我国就业结构一个整体性的构架。
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就业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A、就业的定义和特征
1、识记:
(1)就业:
指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
(2)就业的基本特征:
社会性、经济性、流动性、变动性、计划性。
2、领会:
(1)就业必须符合的四个条件①劳动主体必须从事社会劳动②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报酬和经营收入③所从事的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的④劳动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2)引起岗位变动性的原因:
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是的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作适应性变动2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的部分劳动者按照素质要求作变动。
B、影响就业的因素
1、识记:
(1)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和集约型。
(2)结构性失业:
是失业现象中的特殊现象。
不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而是由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能胜任新职业岗位而造成的失业。
2、领会:
(1)劳动力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的三种关系。
(2)影响就业的因素:
1、劳动力资源因素:
数量(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基本平衡),质量2、就业观念3、经济因素:
“孔雀东南飞”4、社会保障因素
(3)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的决定性因素:
①经济发达程度的地区差异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去向和就业的区域分布,“孔雀东南飞”就是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②经济增长速度影响就业需求总量③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就业结构④经济结构影响就业结构
(4)就业观念影响主要表现:
就业流上。
(5)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
①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人们的就业就业观念和就业去向②失业保险标准过高导致资自愿不就业
C、就业结构
1、识记:
(1)狭义的就业结构:
就业的产业结构,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
(2)全球范围内就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
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下降;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呈稳中趋降之势;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呈普遍上升之势。
2、领会:
(1)就业结构的变动呈现的规律:
1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逐步减少、呈快速下降趋势2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减相抵、但有稳中趋降之势3第三产业西南的就业人数不断提高,都呈上升的趋势。
(2)我国的就业结构变动的阶段:
1第一阶段:
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期。
D、就业制度
1、识记:
就业制度:
国家关于劳动者就业的各项证词法规,是直接和间接约束劳动者就业的制度总称,包括用工制度、就业服务制度、辞职退休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是构成劳动制度的基本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00165 劳动就业 概论 考试 大纲 识记 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