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优秀论文.docx
- 文档编号:10740214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1.98KB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优秀论文.docx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优秀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优秀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优秀论文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优秀论文)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转)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它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
一.课堂现状。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如下现象:
1.几个优秀学生的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发言。
2.发言的同学语言罗嗦、表达不完整或词不达意。
3.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站起来发言或站起来了,发言声却很小。
4.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精彩讲解”而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
二.原因所在。
1.老师不放心。
我们担心一旦放开了让学生说,会浪费很多时间,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
所以,为了赶进度,我们不得不进行着“一言堂”,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表达。
学生也就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自己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
2.学生不想表达。
关于课堂发言,老师们一直很重视,但是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越到高年级举手发言的孩子越少的普遍现象。
这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为孩子打好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
为了提高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抓起,让学生“说”好数学。
比如我调查了我班学生上课不爱表达的原因大约如下:
害怕自己说错。
(多数同学)
上课变小动作,说小声话,导致不会回答。
(个别人)
有时是不会回答,有时是被别人说了。
(个别人)
因为不懂,所以不想举手。
(个别人)
因为太累了。
(个别人)
懒得思考。
(个别人)
留给思考的时间太短。
(个别人)
【我的做法:
针对这些原因,我尝试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及时表扬他们的表达。
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了,慢慢地,持之以恒地学生会树立起爱发言的自信心。
比如,用语言夸奖:
声音真甜、说得很流利、很勇敢、表达得很清晰、有进步、真像个小小播音员、好棒啊!
……(眼神也要和学生近距离地交流,发出真诚的微笑)。
用动作夸奖:
竖起大拇指、全班有节奏的掌声、拿起自己的耳麦给孩子扩音···。
我也会在上完一节课,全班广泛性地评星,贴在自己的数学书上,只有极个别没评上。
这些做法很简单,但坚持做下来效果还是不错。
现在我班的孩子发言非常积极,令我满意。
今后我将针对发言的质量做一些尝试。
】
【关于“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太短”,这一点我将多关注他们思考的表情、动作,气氛,以此来判断他们是否想好了,小组讨论是否完成了,然后再提问。
】
3.教师缺乏鼓励。
赏识和鼓励,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表达能力较好的班级,教师对他们的表达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即使学生表达得不够完整老师也进行了鼓励。
而数学表达相对较弱的班,老师对学生的赏识和鼓励是比较少的。
建议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与赞赏。
4.示范作用不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像敲钉子——声声入耳”。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教师精彩的教学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只有丰厚的积淀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变得更精彩。
作为我们,首先自己应有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说话言简意赅,语句规范,语音清晰,语速适中,给学生以示范,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跟着说或复述。
三.培养途径。
(一)怎么说
说话是一门艺术,数学又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要求学生准确、简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而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较弱,模仿性又很强,所以教师语言的示范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语言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规范,为学生做出榜样,并要求他们认真倾听,给其模仿的机会。
(1)模仿式。
虽然低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语言,可往往随意性大,显得零碎、残缺,不够完整、规范。
为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加强示范。
结合看图,识数、操作、演示、计算等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从讲一个正确的数学名词到讲一句完整话,再逐步发展到说一段完整话,示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概念,数学术语,描述数学现象,揭示数学问题。
如我让学生用“20÷4=5”编应用题,一女生编成这样:
“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20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弟弟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苹果?
”这道题语句啰嗦,很像语文课中描写句子一样要加以修饰。
于是我便说:
“你编的题目符合20÷4这个算式的意义,不过,老师觉得还可以这样说‘‘有20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边说边板书),这样是不是比较清楚一些?
”这样既肯定学生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又指出了不够简洁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评价与引导。
接下来同学们的编题语言简洁很多,令我满意。
(2)填空式。
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弱,会做也不一定能用规范有条理的语言表达。
所以,在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成填空式,要让学生填空的地方有意识地停顿,以减缓数学语言训练的坡度。
如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时,结合课件图形的演示说一说:
“第一行摆两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多少根小棒?
就是求
(2)的(4)倍是多少,也就是求(4)个
(2)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
(2×4=8)。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注意叙述的前因后果,上下连贯,把数学现象、思维过程描述得完整、严密、合乎逻辑。
(3)问题式。
将需叙述的数学语言借助几个系列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然后把各个问题的结果串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话,这句话可以是对抽象数学概念的解读,可以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也可以是剖析数学现象的语言描述。
刚进行用图表示的应用题教学时,大多学生无法准确、流利地叙述图意,教师可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
如:
○○○○○○○这幅图可这样设问:
左边有几个圆?
右边有几个圆?
要求什么?
让学生把三句话串在一起说,就能明确说出这幅图要表达的数学问题。
(4)造句式。
教师给出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关联词语、纽带词语,让学生根据此进行语言训练。
如,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时,可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式来说。
看问题想算理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来说明。
看完情境图可以这样说“这幅图告诉我们这样的数学信息……。
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让学生知道这样表达理由充分,值得信服。
长期这样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加规范、有条理。
(5)变换式。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后,可引导学生变换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数学现象,进行一题(图、式)多“说”,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
看图○○○○○○○○○○学生很快能说:
“6比4多2”。
这时老师可启发:
“还可以怎么说?
”通过思考,学生学会用“4比6少2”,“6和4相差2”,“6减少2就是4”,“4再添上2就是6”等形式来表达。
这样的训练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用自己的话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特别是新课结束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巩固。
比如教完(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为了巩固读法,针对书上的习题,让同桌读给同桌听,错了要及时纠正。
再如名数之间的化法。
1米25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
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加上25厘米等于125厘米,所以1米25厘米=(125)厘米。
简单的三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
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及时纠正或补充。
在倾听同学发言时,当他们说得不规范,不完整,不正确时,要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学会有礼貌的对话,及时纠正或补充。
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
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
”,“你说得太小声,我听不清楚,能不能大声点?
”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像你说的这个数学问题,怎么是列这个算式呢?
”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方法和他一样,但是我又想了一个不同的……。
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互动,在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又可培养学生敢说敢想,善于纠正和补充别人的说法的好习惯。
4.必要的复述。
在学生做完一道题后,我们不能只停留于其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是鼓励他们说出其思考过程来,然后请个别学生复述一遍,这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也能起到指导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当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是怎样算“9+3”时,这位学生说出了非常通顺的句子:
“因为9加1得10,所以,把3分成1和2;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上2得12。
”我马上抓住这一典型范例,让个别学生复述,再让全班同学复述几遍,并要求以同样的句式说出以后几个算式的解答过程。
通过这次训练,同学们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
在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时,通过方法的迁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说什么。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在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而且不同课型不同环节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说情境。
生动有趣的图画是新教材的一个突出之处。
但由于只有大量的图而缺少了文字的叙述,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你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你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图意,说出图意,否则教学就难以顺利进行。
实际上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就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如下图荷叶上“有4只青蛙”与“?
只”、“2只跳进水里”,加上数学的“大括号”和下面的“6只”,组合成一幅看图列式;由于缺少了文字的叙述,学生只是观察到表面的事物,这时可以培养学生先观察图,找出相关的数量和问题,并用语言说出来。
可以说:
荷叶上有6只青蛙、2只跳进水里,还剩几只青蛙?
又如小鱼图,可以说:
左边有6条小鱼,右边有1条,一共有几条?
或说成:
有
6条小鱼,又游来了1条,一共有几条?
说的形式可以先个别说再同桌互说,或开展“说一说”比赛。
当学生会“看”图找出数量条件与问题,并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列式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
2.说操作。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
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能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如教学比多比少时,先让学生摆5个圆,再摆三角形,让三角形比圆多2个,操作后让学生说说:
先摆5个圆,再摆7个三角形,三角形比圆多2个,圆比三角形少2个。
再如:
教学“36-8”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式题时,老师让学生摆一摆后说操作。
生1:
先摆出3捆和6根,6减8不够减,先在十位的36根里,拿出1捆打开换成10根小棒,10减8等于2,2加6等于8,8加20等于28。
生2:
先摆出3捆和6根,表示36根,6减8不够减,从36里面拿出1捆打开变成10根,10根加6根等于16根,16减8等于8,8加20等于28。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3.说算理——计算题。
只有算法的直观化才有算法的抽象化,说算理就是摆脱摆小棒,凭借脑海里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
如计算“13-8=?
”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5,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
我便引导学生按课本所提示的三种思路去想:
①因为8+5=13,所以13-8=5。
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从10中去掉8,还剩2,3再加2就是5。
③把8分成3和5,13-3=10,10-5=5。
再如:
1200-500=?
①因为12个百减5个百等于7个百,所以1200-500=700。
②12-5=71200-500=700。
经过这样多次练习,学生会用语言口述思维过程,说清算理。
4.说方法——应用题。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可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口述解题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清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
果园里有苹果树2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
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苹果树2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说思路:
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
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3.说列式:
先算梨树的棵数:
250-50=200(棵)。
再算苹果树与梨树的棵数和:
250+200=450(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为今后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说总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说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如在学习了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同桌讨论,完毕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
“我懂得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三位数比二位数大”。
有的说:
“比较四位数的大小时,先比千位上的数;千位相同时,再比百位上的数;这样一位一位比下来”。
有的说:
“比较数的大小时,都要从高位比起”。
总结的方式可以很多,如,老师有重点地说——示范作用;师生一起反思回顾;让学生说,说得不完整或太简单,或通过“追问”丰富内容;写数学日记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它必须经过我们,进行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转)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它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
一.课堂现状。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如下现象:
1.几个优秀学生的发言代替了全班学生的发言。
2.发言的同学语言罗嗦、表达不完整或词不达意。
3.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站起来发言或站起来了,发言声却很小。
4.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精彩讲解”而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
二.原因所在。
1.老师不放心。
我们担心一旦放开了让学生说,会浪费很多时间,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
所以,为了赶进度,我们不得不进行着“一言堂”,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表达。
学生也就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满足于被动的完成任务,不会自己思考,不会和同学交流。
2.学生不想表达。
关于课堂发言,老师们一直很重视,但是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越到高年级举手发言的孩子越少的普遍现象。
这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为孩子打好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
为了提高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抓起,让学生“说”好数学。
比如我调查了我班学生上课不爱表达的原因大约如下:
害怕自己说错。
(多数同学)
上课变小动作,说小声话,导致不会回答。
(个别人)
有时是不会回答,有时是被别人说了。
(个别人)
因为不懂,所以不想举手。
(个别人)
因为太累了。
(个别人)
懒得思考。
(个别人)
留给思考的时间太短。
(个别人)
【我的做法:
针对这些原因,我尝试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及时表扬他们的表达。
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了,慢慢地,持之以恒地学生会树立起爱发言的自信心。
比如,用语言夸奖:
声音真甜、说得很流利、很勇敢、表达得很清晰、有进步、真像个小小播音员、好棒啊!
……(眼神也要和学生近距离地交流,发出真诚的微笑)。
用动作夸奖:
竖起大拇指、全班有节奏的掌声、拿起自己的耳麦给孩子扩音···。
我也会在上完一节课,全班广泛性地评星,贴在自己的数学书上,只有极个别没评上。
这些做法很简单,但坚持做下来效果还是不错。
现在我班的孩子发言非常积极,令我满意。
今后我将针对发言的质量做一些尝试。
】
【关于“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太短”,这一点我将多关注他们思考的表情、动作,气氛,以此来判断他们是否想好了,小组讨论是否完成了,然后再提问。
】
3.教师缺乏鼓励。
赏识和鼓励,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表达能力较好的班级,教师对他们的表达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即使学生表达得不够完整老师也进行了鼓励。
而数学表达相对较弱的班,老师对学生的赏识和鼓励是比较少的。
建议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与赞赏。
4.示范作用不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像敲钉子——声声入耳”。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教师精彩的教学语言并非与生俱来,只有丰厚的积淀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变得更精彩。
作为我们,首先自己应有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说话言简意赅,语句规范,语音清晰,语速适中,给学生以示范,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跟着说或复述。
三.培养途径。
(一)怎么说
说话是一门艺术,数学又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要求学生准确、简洁把自己的思维活动,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而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较弱,模仿性又很强,所以教师语言的示范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语言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规范,为学生做出榜样,并要求他们认真倾听,给其模仿的机会。
(1)模仿式。
虽然低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语言,可往往随意性大,显得零碎、残缺,不够完整、规范。
为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加强示范。
结合看图,识数、操作、演示、计算等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从讲一个正确的数学名词到讲一句完整话,再逐步发展到说一段完整话,示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概念,数学术语,描述数学现象,揭示数学问题。
如我让学生用“20÷4=5”编应用题,一女生编成这样:
“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20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弟弟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苹果?
”这道题语句啰嗦,很像语文课中描写句子一样要加以修饰。
于是我便说:
“你编的题目符合20÷4这个算式的意义,不过,老师觉得还可以这样说‘‘有20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边说边板书),这样是不是比较清楚一些?
”这样既肯定学生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又指出了不够简洁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评价与引导。
接下来同学们的编题语言简洁很多,令我满意。
(2)填空式。
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弱,会做也不一定能用规范有条理的语言表达。
所以,在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成填空式,要让学生填空的地方有意识地停顿,以减缓数学语言训练的坡度。
如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时,结合课件图形的演示说一说:
“第一行摆两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多少根小棒?
就是求
(2)的(4)倍是多少,也就是求(4)个
(2)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
(2×4=8)。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注意叙述的前因后果,上下连贯,把数学现象、思维过程描述得完整、严密、合乎逻辑。
(3)问题式。
将需叙述的数学语言借助几个系列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然后把各个问题的结果串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话,这句话可以是对抽象数学概念的解读,可以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也可以是剖析数学现象的语言描述。
刚进行用图表示的应用题教学时,大多学生无法准确、流利地叙述图意,教师可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
如:
○○○○○○○这幅图可这样设问:
左边有几个圆?
右边有几个圆?
要求什么?
让学生把三句话串在一起说,就能明确说出这幅图要表达的数学问题。
(4)造句式。
教师给出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关联词语、纽带词语,让学生根据此进行语言训练。
如,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时,可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式来说。
看问题想算理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来说明。
看完情境图可以这样说“这幅图告诉我们这样的数学信息……。
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让学生知道这样表达理由充分,值得信服。
长期这样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加规范、有条理。
(5)变换式。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后,可引导学生变换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数学现象,进行一题(图、式)多“说”,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
看图○○○○○○○○○○学生很快能说:
“6比4多2”。
这时老师可启发:
“还可以怎么说?
”通过思考,学生学会用“4比6少2”,“6和4相差2”,“6减少2就是4”,“4再添上2就是6”等形式来表达。
这样的训练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用自己的话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学会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特别是新课结束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巩固。
比如教完(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为了巩固读法,针对书上的习题,让同桌读给同桌听,错了要及时纠正。
再如名数之间的化法。
1米25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
因为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加上25厘米等于125厘米,所以1米25厘米=(125)厘米。
简单的三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
而班级中的学困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语言表达 能力 培养 教师 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