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 文档编号:10739640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48KB
高中历史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2课文学的繁荣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浪漫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主要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文学成就及亚非拉文学成就;理解分析文学流派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归纳、提炼各种文学流派的特征;
②情景再现:
有条件可放映《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片,以加深印象;
③历史比较:
如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差异。
同时,学生可以展开比较、讨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特点,一个是颓废、迷茫,一个是充满朝气和激情,分析其中的历史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世界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和成就,介绍和评价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英国诗人雪莱和德意志诗人海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二,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介绍和评价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俄国诗人普希金和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第三,概述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主要成就。
①概述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社会根源。
②概述了20世纪的苏联文学和亚非拉美的文学成就。
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学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成就还展现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景观。
由于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世界文学成就的感性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增强在真、善、美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作家雪莱的诗《西风颂》: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
西风呵,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首诗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结尾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冬天”和“春天”分别有什么含义?
“冬天”象征着反动势力,寓意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春天”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诞生,意味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
作者在诗句中表达了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
(启蒙思想幻灭、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动荡、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含义:
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
它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张扬。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2、特点:
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②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③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
3、作者和作品: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雨果
法国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和黑暗。
雪莱
英国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海涅
德意志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描写了当时德国的现实,涉及社会各个层面,同时作者又不时地在现实与幻想的梦境间跳跃,幻想与现实如水乳交融,折射出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热望和追求。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
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含义:
继浪漫主义文学之后,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在欧美并开始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为特征。
因此,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特点:
(1)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2)以长篇小说作为主要形式,使长篇小说的创作空前繁荣。
3、作家与代表作: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巴尔扎克
法国
《人间喜剧》
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
以《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最著名。
《欧也妮·葛朗台》通过葛朗台的发家史及其女儿欧也妮·葛朗台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以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巴黎社会为背景,以伏盖公寓(高里奥老头的寓所)和鲍赛昂夫人的客厅为舞台,描绘了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堕落的经历和高老头被女儿遗弃的悲剧。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自传体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卫曲折艰辛的身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的一生道路了解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狄更斯在小说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
“这里有一条交易法则:
‘欺骗他人,因为他们要欺骗你。
’这是真正的经商之道。
”
普希金
俄国
《叶甫盖尼·奥涅金》
诗体长篇小说,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安娜·卡列尼娜》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
二人产生了真爱,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
表面上是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实际上展示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
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安徒生
丹麦
《卖火柴的小女孩》
描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夜被冻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揭示旧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穷苦悲惨的生活。
易卜生
挪威
《玩偶之家》
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马克·土温
美国
《百万英镑》
描写了一位美国穷小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伦敦的两位富翁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钞票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
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爱情。
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小结:
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发生在19世纪,当时,正是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19世纪的文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浪漫主义作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批判现实的黑暗,矛头指向封建贵族,反对新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残余,同时也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
第二,现实主义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法律、道德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同时,深切同情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人民。
第三,以上所介绍的所有著名作家,他们都热爱祖国,热爱人类,都有强烈的正义感,都在用自己的笔去歌颂人类美好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肮脏、邪恶的东西。
他们的高尚品德激励21世纪的青年学生,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的西方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早期)
作家
国籍
代表作
主要内容简介
萧伯纳
英国
《苹果车》
抨击英国议会制的政治讽刺剧。
罗曼·罗兰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
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
(2)现代主义文学:
1)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文明程度提高;
②两次世界大战威胁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
③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概念:
所谓现代主义,实际上指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许多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20世纪20~30年代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繁盛时期,当时主要有后期象征主义等。
后来,又出现了荒诞派、美国的黑色幽默派和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等。
2)主要特征:
①强调集中表现自我;(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
)
②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③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文学家及代表作:
作家
国籍
代表作
主要内容简介
海明威
美国
《老人与海》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位老人桑提阿果独自在海上打鱼。
他钓到了一条大鱼,把鱼头和上半身绑在小船边上。
但是他遇上了鲨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昭示“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压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
贝克特
爱尔兰
《等待戈多》
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借两个流浪汉之口阐明“在人类的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这一戏剧主题。
2、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文学:
(1)特征:
①遵循列宁提出的文学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②接受共产党领导,负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吸收其他艺术流派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
④具有多样化的民族形式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内容。
(2)代表:
作家
代表作
主要内容简介
高尔基
《母亲》
作品通过弗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中以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了保尔·柯察金由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英雄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历程。
3、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
(1)特点:
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2)代表人物及作品:
作家
国籍
代表作
备注
泰戈尔
印度
《戈拉》
1913年他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鲁迅
中国
《呐喊》集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索卡因
尼日利亚
《森林之舞》
《阿凯的童年》
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非洲人。
小结:
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学流派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三种。
注意掌握每一流派的特点、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同时,也要注意俄国的普希金也属于浪漫主义代表,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则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杰出代表。
另外,在讲授本课内容时:
第一,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介绍现代文学的社会主义、西方的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和亚非拉美现代民族主义等文化。
并以此为背景评价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及作品,讲授时要注意各类型的历史环境、阶段性发展和艺术特征,还要注意彼此在发展中的相互借鉴,从而展现现代文学的多元化和交流、融合的趋势。
第二,向学生讲清我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已从世界现代文学艺术成果中汲取了必要的营养。
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交融、吸收,从而相互生长、发展;在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上,应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逐步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意义及"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及相关资料,以培养同学们自学及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1982年英国出兵阿根廷维护其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殖民利益的一段资料,深刻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小组合作、分析概括。
(3)观看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及电视、广播、报纸中有关"一国两制"的新闻,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
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
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新课程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学生走进历史,神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习导入、展示目标
(复习导入)1997年和xx年中国发生了哪两件性质相同的大事?
分别发生在哪一天?
(引导学生回答)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及1999年12月20日的澳门回归。
(进一步置疑)那么,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
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
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情境探究一:
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回忆和合作探究解决第一组问题:
问题1:
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简述,老师投影归纳展示
深入设问2: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出:
港澳是外交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设问3:
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
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
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群众运动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员失,了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武力解决最终秒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
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情境探究二:
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提出(形成、内涵、意义)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看教材第一目,从中概括所提问题的答案)
问题4: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其内涵是什么?
(幻灯片展示)
(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然后教师作简要评价,再将正确答案逐条展示在屏幕上)
问题探究:
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思路引领: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材料中说在实现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可以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针对什么权利而言的?
而经济特区的特殊权利仅仅指哪方面权利而言?
在这两种地方公别实行什么社会制度?
通过分析同学们可以知道:
港澳台特别行政区的“特”是特在政治制度,它们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
而经济特区的“特”在经济制度和优惠政策,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接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知同学注意到没有,“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
(学生回答“台湾”后引出第五个问题)
问题5:
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
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
(幻灯片展示)
(对于第一问,不能直接教材上找到答案,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归纳:
进行小组探讨,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
)学生回答后,应从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归纳,台湾同胞长期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二问,这一问书上也找不到答案,教师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一些时政热点联系起来,进行小组探讨,整理成答案。
)
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情境探究三:
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港澳回归的历程(幻灯片展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国两制如何在解决港澳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
请看录像《中英会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
并用幻灯片展示。
)(接着指出):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订。
xx年12月20日凌晨,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澳门举行,继香港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用幻灯片展示几幅有关澳门回归的图片)
问题6: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讨论:
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说明了什么?
(幻灯片展示)(组织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起来发言,结合同学们发言情况评价各小组表现,表扬选进,鼓励后进,于用幻灯片展示答案要点)
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想。
情境探究四:
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讨论:
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有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你对此有何看法?
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归纳:
两种观点都不对。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开始割断了两岸之间的正常联系。
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岸关系缓解,交流逐渐频繁。
展望未来,尽管有国际上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阻碍,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事所趋,是人心所向,我们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问题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四幅时政图片分析,由小组代表总结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及具体表现:
隔绝(1949—1979)——暖风(八九十年代)——寒流(九十年代)——契机(xx年)
教师稍作归纳,指出海峡两岸关系的主流是由隔绝走向沟通。
问题8:
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学生归纳,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
问题9:
面对“台独”分裂活动,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xx年3月)
学生齐读,感受到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
寒流:
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照片“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
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
(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
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2 文学 繁荣 教案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