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邵宗杰.docx
- 文档编号:10732839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3.77KB
教育学邵宗杰.docx
《教育学邵宗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邵宗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邵宗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三、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吗?
——是,教育与社会共存在、共发展。
四、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不同性质与特点。
1、原始社会: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教育方法是言传身教;教育对象是全体儿童。
2、奴隶社会:
出现了学校,教育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教育有了阶级性。
问题:
为什么学校在奴隶社会形态中产生?
学校的产生有哪几个条件?
①文字、典籍的出现;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③国家的出现。
3、封建社会:
学校体制趋于完备(唐代的“官学”和“乡学”);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欧洲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4、资本主义社会:
大机器生产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义务教育的提法和做法;教育仍然具有阶级性。
5、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有本质的差别,但两者又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特征是指什么?
——都属于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等。
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和不平衡性。
五、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能力和体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及教育规律。
问题:
我国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七、教育有哪三条基本规律?
1、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八、教育是一门社会科学。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和主张有哪几方面?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什么?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18-19世纪的教育名著: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3、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德国哲学家康德;
4、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
1、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2、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3、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做中学”;现代教育学派;
4、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巴格莱的“新传统教育学派”;
5、7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罗杰斯。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
1、中国教育界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2、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较大。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育人功能
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体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
问题: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什么是人的个性化?
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表现:
1、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
2、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造就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要求学员看书,加强理解。
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育人功能。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问题:
教育是消费性的、文化性的,还是经济性的?
——要辨证地看,学校教育产生的初期,教育被认为是消费性的、文化性的可能是合理的,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观点就大大改变。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人力资本”、舒尔茨等)
问题:
教育为什么能对经济发展起如此重大的作用?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共识: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军事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而归根结蒂是教育的竞争。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政治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政治。
教育政治功能的主要表现:
1、教育能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
3、促进政治民主化;
4、实现社会控制。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一)教育的发展受文化发展的制约;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
1、传递、保存文化;
2、创造、更新文化;
3、传播文化。
第二节我国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
问题:
什么是劳动者的素质?
包括哪三个层面的含义?
二、培养科技人才;
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1、什么是人的发展?
——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哪三方面?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3、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理发展是物质基础,心理和社会发展影响生理发展。
4、人的发展的特点:
顺序性和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互补性和协调性。
5、人的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的动力——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
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内因,即动力;
受教育者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问题:
根据这一点,我们有何启示?
——如果在成熟即将出现时,提供适宜的学习和训练,将促使成熟的到来,加速个体的身心发展;无视成熟、试图超越成熟或消极地适应成熟,都会影响和阻碍个体的身心发展。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批判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和完全否定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两种错误观点。
(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包括天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教育应该归属于社会环境里。
2、人类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
3、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问题:
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
2、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对人的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问题:
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主导作用吗?
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育者能按教育规律做好工作,学生又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能发挥主导作用,否则不能起主导作用。
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育自身的状况;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看书理解:
外在要求——被人接受——转化为内在需求——对人产生影响。
这种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1、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发展的;
2、人们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3、能否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
注意:
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三)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做到尊重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的发展
(一)小学生的发展
1、小学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的发展比较平稳;
2身体组织和器官迅速变化;
3大脑发展快。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1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
2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较迅速;
3思维逐步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过渡;
4自我意识在发展。
(二)初中学生的发展
1、初中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迅速生长;
2性成熟开始;(注意什么指第一性征,什么指第二性征)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巨大变化。
2、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1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情感丰富,性的成熟;
3意志行为更为复杂;
4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新的特点。
(三)高中生的发展
1、高中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的发育已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缓阶段;
2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
3神经系统已发育完善。
2、高中生的心理发展
1认知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
2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成熟;
3自我意识发展渐趋成熟;
4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
5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的意义。
二、中小学生的教育
(一)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三)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四)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纪的教育;
(五)加强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重视生命科学教育并把它作为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说明)
(七)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第三节青春期教育
一、中学生青春期的特点
(一)幼稚性与成熟性并存;
(二)依赖性与独立性并存;
(三)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
(四)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二、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探索
(一)情感的教育;
(二)良好人格的训练;
(三)以性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教育;
(四)法制观念的确立;
(五)性教育;
(六)学校、家庭和社会青春期教育合力的形成。
第三章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一般概念
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
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学制:
是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目标: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二、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
(一)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二)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三)受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
(四)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制约。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1、回顾教育目的的发展历程
2、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确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上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3借鉴和吸收全人类的思想成果;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排除干扰,为达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奋斗。
问题:
目前,对达成我国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造成干扰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理解?
——最主要干扰是来自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
(P62下)
第三节我国的学制和学制改革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和沿革
1、1902年,清政府正式拟订我国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二、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培养目标(学员自己了解,略讲)
三、我国的学制改革(略)
第四节我国的民办教育和“两条腿走路”方针
一、关于民办教育:
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二、何谓“两条腿走路”?
——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广大群众等办学并举。
第四章我国的中等教育、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第一节中等教育概述
一、中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中等教育的结构与“分流”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的三级分流,初中以普通教育为主,分流模式及其培养目标日趋多样化。
第二节义务教育概述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二、义务教育思想的孕育
三、义务教育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义务教育诞生于欧洲,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教育法令,第一次把“教育”与履行法律“义务”联系起来,以国家的强制力来推进和实现国民教育的普及。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
四、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
1、义务教育的强迫和免费;
问题:
义务教育就一定是免费教育吗?
——否。
2、义务教育的普及、平等和基础性;
问题:
义务教育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性?
(补充)
3、义务教育的民族性和公共性;(义务教育的灵魂)
4、义务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义务教育有没有阶级性?
5、义务教育制度的时代性和历史性;
6、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实施义务教育,需要长期的努力;
7、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是政府行为。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诞生及其实施
一、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
1、我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主张——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科举、兴学堂”的做法;
2、我国由地方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具有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法令——湖北巡抚端方颁布的《鄂省普及学塾章程并示》24条;
3、我国由中央政府提出的第一个义务教育的法令——1911年颁布的《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和《强迫教育章程》。
4、建国后,党和政府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实施义务教育——1956年的最高国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5、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家宪法确定要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2年1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198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4年底,全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二、《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
(一)关于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义务教育法》的适用范围
“适龄”是指从必须入学开始到允许离校的年龄段。
6周岁——7周岁,成绩优异,提前达到初中毕业的程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三)关于义务教育的实施步骤——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四)关于义务教育的学制——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有“六三”制,有“五四”制,还有九年一贯制。
(五)关于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
(六)关于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最基本的是经费和师资。
问题:
1、《义务教育法》里是如何规定义务教育的经费保证的?
2、实施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并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七)关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问题:
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在义务教育中分别承担着什么责任和义务?
(八)关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和处罚措施
问题:
对于不能履行义务教育的对象,法律有何规定?
——要由父母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乡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免学或缓学。
一旦原因消失,缓学的仍应入学。
三、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经验(略,自学为主)
第四节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一、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最薄弱环节。
二、“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包括各门学科和组织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课程——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分类:
①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性课程)与潜隐课程(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
②微型课程——一门教学科目常可根据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完整的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
如果将这样的单元独立地编成一门课时不多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自己的程度和进度,借助阅读教材、视听教材、实验和电子计算机,或上少量的课,按照一定的时间学完指定内容,即可申请考试,获得学习成绩,这就是微型课程。
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求
(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三)学生身心的发展
三、课程类型
根据课程的分化、综合的程度,分为:
(一)学科课程试分析其优缺点
(二)相关课程
(三)融合课程
(四)广域课程
(五)核心课程——也称中心课程、轮形课程,它是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
第二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第六章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
第二节国家教师制度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节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七章德育原理
第一节德育概述
第二节德育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德育过程
第四节西方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五节德育研究新进展
第八章学校德育的实施
第一节德育课程
第二节学科德育
第三节德育方法
第四节学校文化
第五节德育评价
第九章智育
第一节智育概述
第二节智育过程
第十一章体育与卫生
第一节体育
第二节卫生
第十二章美育
第一节美育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美育的内容和实施
第十三章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概述
第二节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中学生的职业定向指导
第十四章教学工作(上)
第一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十五章教学工作(中)
第一节教学方法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六章教学工作(下)
第一节教学设计
第二节课堂教学疾病的类型、表现及诊治设计
第十七章课外教育活动
第一节课外教育活动的特点与意义
第二节课外教育活动的任务、内容和形式
第三节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第十八章班主任及班级管理活动
第一节班级概述
第二节班级管理者
第三节班集体建设
第四节班级管理
第十九章教育科研活动
第一节教育科研活动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教育科研活动的准备
第三节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
第四节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邵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