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732382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6.53KB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资料.docx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马哲笔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3.规律的本质:
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时间:
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
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及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答: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总特征
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原因: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
联系的特征:
普遍性和客观性。
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4、质、量、度的内涵,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5.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与认识的本质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实践的构成要素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构成实践的要素是:
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实践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6、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原因
答: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
确定性(绝对性):
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
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种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
生产方式。
4、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答: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
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6.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8、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革命
10、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含义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1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答: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4、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它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
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6.资本循环的三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三阶段三职能: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条件:
1.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7.资本积累的含义、实质,资本的有机构成
含义: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实质:
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固定资本):
V(可变资本)来表示。
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0、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2、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4、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5.平均利润的形成
为了得到尽可能得到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1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本质:
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的,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本质:
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17.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本质特征),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以前)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的形成: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当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复习 重点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