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docx
- 文档编号:10731486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66.04KB
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docx
《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
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1】
注:
前面的是诗名,后面是所在的页数,实在不会用超链接,望见谅!
都是从XX百科上摘抄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只是【1】请看完后去查找中考语文古诗总复习【2】谢谢!
目录
七上
观沧海2
次北固山下8
钱塘湖春行13
天净沙·秋思23
七下
无
八上
望岳29
春望38
石壕吏44
归园田居52
使至塞上56
渡荆门送别63
登岳阳楼68
观沧海
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
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
通“苍”,青绿色。
(4)海:
渤海。
(5)何:
多么。
(6)澹澹(dàndàn):
水波动荡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
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8)萧瑟(xiāosè):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
太阳和月亮。
(11)若:
如同.好像是.。
(12)星汉:
银河。
(13)幸:
庆幸、荣幸。
(14)甚:
极其,很。
(15)至:
到达。
(16)幸甚至哉(zai):
很荣幸至此。
(17)咏:
歌吟。
(18)咏志:
即表达心志。
(19)志:
理想。
(20)歌以咏志:
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21)观:
欣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庆幸极了,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
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
“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
“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
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
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
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
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
“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
“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
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
“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
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也是全诗的高潮。
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
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次北固山下
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
在现在江苏镇江北。
3.客路:
旅途。
4.潮平两岸阔: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5.风正:
顺风。
6.悬:
挂。
7.海日:
海上的旭日。
8.残夜:
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9.归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0.青山:
指北固山。
11.乡书:
家信,书信。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平,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残夜还未消退,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
寄出去的家书不知送往何处,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者简介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是唐代诗人。
号∶为德。
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是人物一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2详细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平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堪称千古名篇。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3重点: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4作品意境:
山青水绿,天气回暖,我和朋友的旅程还在继续。
恰逢冬雪消融,春风送暖之时,我们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载着旅客的船儿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小舟泛着湛蓝的江水平稳向前。
山上积雪正在慢慢融化,因为汇集了千山万壑的雪融之水,春潮正涨,扬子江的水量逐渐增大,江面因此而更加宽广,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我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气势磅礴。
回眸西顾,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
这是多么奇妙的景致!
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东升的红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真可谓是“流年似水,岁月暗换”!
我看到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感慨万千。
心中突然涌出一个美好的想法:
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
只是不知这美丽的归雁几时才可飞到洛阳家人的身边呢?
钱塘湖春行
原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
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3.贾亭:
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4.水面初平: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
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5.云脚低:
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
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6.早莺:
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
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7.争暖树:
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
向阳的树。
8.新燕: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9.啄:
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10.乱花:
各种野花。
渐:
副词,渐渐地。
欲:
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11.浅草:
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
刚够上。
没:
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2.湖东:
以孤山为参照物。
13.行不足:
百游不厌。
足,满足。
14.阴:
同“荫”,指树阴。
14.白沙堤:
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白堤全长1000米。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刚同河堤平行,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下温暖的树,也不知谁家有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百看不厌的美景,尤其是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词鉴赏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
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
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
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
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
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
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
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
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
人的美艳?
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
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古诗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