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072640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36KB
最新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资料.docx
《最新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资料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单元编排了两篇教读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两篇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和一个写作、一个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名家名作。
从内容主题看,它们都与“生活的记忆”有关:
或追叙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
这些作品,情感淳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本单元教学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
把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
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具有传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
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名家传记,了解作者或传主的人生经历,追寻其思想轨迹,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4.体会作品多样的语言风格,对于文中精彩的词句段,有自己的理解并尝试赏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难点:
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借鉴运用。
【学法指导】
1、阅读法:
阅读时,就要引导学生梳理传记的基本文体特点,讲求真实,记录典型的事例,适当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填补事实的空隙,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5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重点)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
明确: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
日暮里、水户。
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三、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
1、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①在东京(第1—3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来源:
学|科|网Z|X|X|K]
②在仙台(第4—35段):
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③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
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把握线索:
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四、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1、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①: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示例②: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他问。
——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示例③: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2、朗读第11—23段,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明确:
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3、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感受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
2.品析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重点)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抱负。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读到此时,我们会想:
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
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梳理文章情节:
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
因为鲁迅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
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3、看电影时,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
“我”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影片中的中国人是一群麻木愚昧的中国人。
4、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
明确:
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三、合作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
材料链接: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明确:
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四、品析语言,理解深层含义:
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
(1)“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
(2)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给予了弱国学生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
2、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
(1)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
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
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
“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
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2)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用四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外貌展内涵事例现品质改志为救国惜别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布置作业:
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
(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等)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揭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七、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东京所见所感;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仙台学医生活;2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离开仙台以后3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6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课型:
教读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形象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柔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共同感受这深沉而博大的母爱!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文绉绉(zhōuzhōu) 穈先生(mén) 掷铜钱(zhì)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
牢骚(sāo)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文绉绉: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管束: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
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面红耳赤: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下流:
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3.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后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
4.背景介绍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人,冯顺弟16岁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
当时胡传48岁,前妻曹氏死去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于是续娶冯氏。
婚后第三年冬,生一男孩,即后来的胡适,他是冯顺弟的唯一骨肉,在胡适只有3岁8个月的时候,胡传死于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
她余生守寡,一心操劳家务,处理家族事务,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终于培养成才。
冯顺弟1918年11月去世,享年46岁,当时胡适已经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
5、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3)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候的情况
二、回忆我的母亲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对儿子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而又不失刚强的母亲。
二、 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1.怎样理解“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
【交流点拨】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儿。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2.“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句中加点词“悔”“急”“真用”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悔:
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
急:
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
真用:
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舔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
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交流点拨】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
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有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
感谢母亲。
3.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交流点拨】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
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就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
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万分之一二。
”这句话写的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通过这个问题让我们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
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2、探究以下几则资料,你能从中有所发现吗?
胡适与鲁迅
胡适与鲁迅相识北大,先是朋友,后来因为思想与政见的不同,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
鲁迅当年骂胡适,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胡适则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不反击,不回应。
鲁迅去世之后,胡适不仅没有说过一句恶话,相反还说了不少公道话。
胡适曾在书信中说: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鲁迅自有他的长处。
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
胡适有一句名言: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
胡适还说过:
“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
【交流点拨】由胡适的上述言行,我们可以看到胡适身上宽容、善良、体谅的良好品性,也进一步看到母亲对于胡乱的确有非常深的影响。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恩师 慈母 严父 严师
督促“我”学习 训练“我”做人
(严中有爱 柔中有刚)养成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
7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
2.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托尔斯泰热爱人民、执着、博爱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研究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型:
自读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1、本文前后对托尔斯泰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
前文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后文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
示例:
描写目光: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描写眉毛: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
“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
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
(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
(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
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1、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
(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
(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明确:
不矛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
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五、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灵魂
丑陋犀利高贵
普通丰富博大
矮小威力深邃
(丑)(美)崇敬赞美
(形)(神)欲扬先抑
8 美丽的颜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3)年龄优势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关于DIY手工艺制品的消费调查课型:
自读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目前,上海市创业培训中心已开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招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应届毕业生62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
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部编八 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