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最新年文档.docx
- 文档编号:10724184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19.38KB
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最新年文档.docx
《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最新年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最新年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最新年文档
略论陈忱与《水浒后传》中的故国情结
、陈忱的生平思想述略
陈忱,祖籍浙江南浔,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又号默容居士,生于1615年卒于1664年后。
陈忱博通经史,十五岁前就开始学习《易经》,二十岁潜居在南浔野寺专心读书,因觉地处荒僻,孤陋寡闻,三年后,他开始跋涉大江南北,遍游全国,这种游历生活历经四年。
后因时事艰难,农民起义兴起,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再加上1644年甲申之变,国鼎两易,陈忱决定潜居南垌野寺,甘受贫苦。
他在《东池初集叙》中对这段生活有如下记载:
崇祯甲戌予年二十,潜居南浔野寺,面平林,枕古墓,萧条旷莽。
篝灯夜读,情与境会,辄动吟机。
眠餐不废者三年,茫然无得也。
因自念曰荒僻寡闻,而徒面壁无益,遂决策浪游。
历豫章,经八闽,穷东卤两粤,复假道于楚,探三湘九泽,涉大江而归。
凡四易星霜,跋涉数千里。
而其间逢名山大川,不无少有感发。
至于结纳邂逅以诗自名其家者不可更仆。
究其源委,不无甚异也,为之抚然。
适膺时难,闭门扫轨者垂二纪,竟成皤皤贫叟,又苦病耳聋,须画字,欲焚笔砚,举世弃绝。
”从这段文字中可知,陈忱是在“膺时难”即明清易鼎后“焚笔砚,举世弃绝”,决定摒弃世事,隐居于山的。
明清之际隐居者虽多,但并非都是真正的遗民,不少人是将隐居作为终南捷径,以耸动流俗,盼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和重视,
来谋取更大的利益,可谓待价而沽。
如魏禧在《送孙无言归黄山序》中称“休宁孙无言将自广陵归隐乎黄山,十年而未行,四方之士各为文以送之,诗歌之属凡千,文若序凡百数十”。
孙无言隐居黄山后再来广陵时:
“则无言已新易居,其言归黄山如旧时,作诗文送者日益多。
”孙无言自称归隐,却做出这么大的动静,归来后又重新翻盖房子,客人盈庭,不免有沽名钓誉之嫌。
陈忱则与孙无言不同,他是入山惟恐不深,身与名俱隐,是真正的隐士。
《同治湖州府志》转引了韩纯玉在《诗兼》小序中的一段记载:
“忱字遐心,号雁宕,乌程人。
诗人隐逸者,唐如张志和、陆鸿渐,宋如林君复、魏仲光,明如孙太初、吴儒子辈。
身虽隐
而名愈彰;唯有身名俱隐如吾乡陈君雁宕者。
雁宕与予同处城埋间,相去止里许,生平未识其面,并不闻其名。
没后始见其诗及杂著小说家言,驱策史册典故,若数家珍,而郁郁肮脏不平之气,时复盘旋于楮墨之上。
亟觅其全集,已零落不能多得矣。
夫以同为遁世之人,同居桑梓之地,尚不能一接其音容言笑,则其埋名匿影于古诗人之隐者何如也!
”
隐居深山的陈忱生活非常穷苦,《水浒后传论略》记载了“古
痼疾,孤茕绝后,而短褐不完,藜藿不继,屡憎于人,思沉湘蹈海而死,必非纡青拖紫,策坚乘肥,左蛾右绿,阿堵堆塞,饱厌酒肉之徒,能措一辞也。
”这可看为陈忱的夫子自道。
光绪《乌程县志》载陈忱“居贫,卖卜自给。
究心经史,稗编野乘,无不
贯穿。
乡荐绅咸推重之,身名俱隐,穷饿以终”。
可见陈忱晚年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孤苦零丁,独自一人以卖卜为生,身名俱隐,度过残年。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却究心经史,稗编野乘,无不贯穿,好作诗文,驱策典故,若数家珍,满腹经纶。
既便他完全可以像丁耀亢一样应试新朝,或如李渔般出山打秋风赚钱,但他却选择终身贫困自处,完成了一个遗民的全节,为国守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忱一生中有两件大事,即参加“惊隐诗社”和“东池诗居不仕”之意,而“逃之盟”的“逃”,则为“逃禄”之称。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惊隐诗社的两大主题,诗社的常规社集活动是“岁于五月五日祀三闾大夫,九月九日祀陶征士”。
三闾大夫屈原是为祖国九死而不悔的爱国志士,而陶渊明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操高洁的隐士。
惊隐诗社的主持者吴宗潜、吴振远兄弟两人都参加过南明抗清斗争,著名遗民顾炎武、归庄、朱鹤龄等都是该社的成员。
惊隐诗社的成员、坚贞的遗民顾茂伦就是陈忱的好友,陈忱有《访顾茂伦不值》诗,写他拜访顾茂伦之事。
陈忱还是东池诗社的重要人物,甚至是组织者之一。
东池诗社的主要活动集中载于《东池诗集》,诗集共五集,记录了他们从1660年到1662年两年多的时间里的五次聚会,每一集里都录有陈忱的诗,说明陈忱每次聚会都参加。
他还为“初集”作
叙”,为第四集作“小引”,应是东池诗社的重要组织者之一。
从《东池诗集》中可以看出,东池诗社的东道主是汤海林,东池诗社的另外几个重要参与者也是著名遗民,如张隽。
东池诗社的重要参与者吴楚也是一位坚定的遗民。
陈忱与吴楚的交往十分密切,他们一起参加了1660年到1662年“东池诗人”的聚会和唱和,一起拜访遗民香谷上人,写下《香谷上人投诗敬夫清新可读因同过访》,在吴楚移居西村时,陈忱还写了《敬夫移居西村》二首以做纪念。
[1]两人关系之密切以致后来的很多学者将吴楚的字敬夫,当作陈忱的字。
除与诗社中人交往外,陈忱还有一些非社集的朋友,也都是忠贞爱国坚守节操之辈,如著名抗清志士魏耕。
魏耕因是清初通海案的主要涉案者而为人所知,魏耕深富才学,行为放荡不羁,但家国观念和民族气节十分强烈,且直接参与南明抗清斗争,忱重其品行,故与其知交甚坚,陈忱有诗《寄怀魏雪窦》:
“君怀诚磊落,我意却凄清。
慷慨三年别,风烟万里生。
采茶经顾渚,耽酒寄乌程,近迹有如此,无由知远情。
”
陈忱好友此山和尚也是明遗民,汪曰桢《南浔镇志》、张隽城。
他明亡之前是秀才,本是事母至孝之人,明亡后,为国守节,选择逃禅。
陈忱诗作中有《过长生塔庵,访沈雪樵,徐松之兼呈此山师》,记录了他和此山和尚的交往:
“寺门松影动离离,纵目西郊欲雪时,故国栖迟遗老在,新亭慷慨几人知。
悉深失计三
年别,乱极犹谈一日诗。
虽是支公超物外,岁寒堂里亦低眉。
”“故国栖迟遗老在,新亭慷慨几人知”,借用“新亭慷慨”的典故怀念故国,表达了他们反抗异族,欲恢复故国的慷慨心志。
此山和尚与陈忱的好友吴楚、李云门皆有来往,吴楚《西溪诗集》
和尚枯本吟》就记载了他们和此山和尚的友谊,这也可视为陈忱与其交好的旁证。
除交游外,陈忱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他的诗集中。
陈忱诗歌
主要表达了四个主题,第一,感念故国,抒发黍离之悲,表达对遗民身份的自我认同。
如《秋霖》:
“浮云终日蔽,何处望长安,禾黍千家哭,衣裳一叶寒,子卿唯汉节,渭叟待鱼竿。
吴楚风烟合,难言寤寐宽”,他以长安比喻明朝的汉家政权,“浮云终日蔽,何处望长安”,形容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而“禾黍千家哭”
的禾黍之悲正是故国之思的象征。
“子卿唯汉节,渭叟待鱼竿”则是自己为国守节,隐居不仕的写照。
陈忱诗歌中,最常见的字
《立
眼是遗民、故国、前朝,这体现出他忠贞爱国的故国情结。
春前一日病中乐长文见过》“春时行汉腊,兀兀古遗民。
天地纵横泪,干戈老病身”,刻画了一个心系故国,为国守节的明遗民形象。
《九歌》(壬寅初夏作其一):
“呜呼我生万历时,深恩厚泽人岂知。
野户不闭日饱饭,远行安用寸铁持。
兵端起自三大征,长天见扫蚩尤旗。
即今万历叹迟暮,故国遗民泪偷坠。
”
《南城晚眺》:
“故国愁仍在,登临暮角哀。
千家闻野哭,百里
见高台。
乱水浮天过,群峰夕照开。
兴亡回首尽,脉脉付深林。
”
《秋夜宿莲花庄》:
“水向月湖入,莲花故国秋。
无端深夜雨,忽动一声愁。
柿叶红书屋,山岚湿画楼。
鸣笳激情泪,宿怕近城头。
”《壬寅初春偶成》:
“故国山川千里梦,一天风雨百家贫。
虽然念乱无长策,莫待临危忆故人。
”《过长生塔庵访沈雪樵徐松之兼呈此山师》:
“寺门影动离离,纵目西郊欲雪时,故国栖迟遗老大,新亭慷慨几人知,愁深失计三年别,乱极犹谈一日诗,虽是支公超物外,岁寒堂里亦低眉。
”心里、梦里、话题里都是故国前朝,述不尽对明朝的无限哀婉和思念。
陈忱还有不少诗充
满了亡国破家的悲凉和对故国的思念。
如《仲春二十四日为四十九岁初度》:
“闭门卧风雨,只此远危机。
事去不须问,家亡何所依。
平生无一是,今日更知非。
春色未成半,临园花尽飞。
”
《升山》:
“黄叶飘零如白发,清流断送痛明时。
右军啸咏登临日,回首中原何所思。
”《夜过吴东篱西山话旧》:
“薜萝影里怜华发,鸿雁声中共酒樽。
追忆十年成底事,镫横榻坐待黄昏。
”
《题白雀寺画壁歌》:
“石门山人眼光健,誓扫名山在古殿。
画苑首推隆、万时,盘礴山灵咸捧砚。
”
思念故国的同时,陈忱对清朝暴政十分不满。
《沈章叔
凌友一松陵旧访》:
“道丧身宜贱,时危梦自尊。
”《杂感五首》:
“所忧非一事,初不念饥寒。
慷慨真无谓,悲凉实有端。
烟云终未幻,天地几曾宽。
客到需藏草,诗多《行路难》。
”《九月前一日重集东池》:
“东野旷无事,吾生幸不才。
好秋难闭户,多
难莫登台。
白发伤心客,黄花明日杯。
只因高处险,仍到水边来。
”
《苕城早发》:
“时危忧道路,老去惜诗篇。
历历群峰山,孤帆向日边。
”《孤雁》:
“此去将安托,与今孰可群。
江湖虽自适,争戈恐纷纭。
”《咏史》其八:
“造字无端弊日兴,夜中闻哭鬼收憎,秦皇纵使多贪暴,未必当时焚结绳。
”《禽言》其一:
“行不得哥哥,南山结网,北山张罗,天地晦冥日月磨,黄陵庙里愁云多,我宁三日不得食,肯吓腐鼠随枭过。
荆莽阻塞道路滑,行
不得可奈何。
”这些诗歌集中表达了陈忱对清初社会黑暗、文字狱频繁、动辄得咎的政治环境的极端愤怒与不满。
在这种环境里,陈忱决心坚守节操,保存心灵的净土。
《九歌》(壬寅初夏作)其八:
“丈夫生死安足计,但求一寸干净地。
”
《烹鱼》:
“安知不自龙门归,过河徒泣非明哲。
我虽怜才欲纵汝,千汉万罟哪能脱。
不如且就五鼎烹,莫向庖丁复求活。
”以
《雪中
鱼自喻,宁愿烹于五鼎,也不愿向庖丁求活,可见陈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服于新朝的个性。
喜俞山人过宿》:
“扰扰二十年,岂复成乾坤,君虽袖鱼肠,可明仇恩。
万里尽晦阴,暂且栖心魂。
跬步即遭蹶,我宁闭我门。
”他对清初动辄得咎的政治形势极为不满,宁可闭门不与外界交流,也不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
陈忱在保持节操的同时,对当时的变节者极尽嘲讽。
《过报国寺》:
“所报是何国,令人心惘然。
平桥压新水,古殿闭朝烟。
老去逢多难,诗成绝可怜。
偶闻知感激,又听去年蝉。
”《金谷谚》(其六)“堂中客,大唱喏,
小拜揖。
长向阶前候颜色,敢望酹恩涂厕流,反有从旁求下石”,刻画了变节者屈膝事贼,摇尾乞怜的可鄙嘴脸。
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十记载了陈忱的一首诗:
“唐罗隐诗称钱?
H为倘父’,
遐心诗云:
‘余杭山水役精魂,末世才人眼界昏。
憔悴感恩依尚
讥讽“父事”清廷的“末世才人”。
除怀念故国、志向高洁外,陈忱最激烈的情感集中表现在
志存反清”的一批诗歌里。
《拟杜少陵收京》即模拟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写出了陈忱对统一祖国热烈期望的喜悦心情。
渤?
史缭坪希?
楼船蔽远天,樯移杨子树,旗拂秣陵烟。
诸将横
戈进,羁臣藉草眠。
遥瞻双阙外,正与楚烽连。
”1659年,郑成功、张煌言联合率军北伐,郑张联军直捣长江,攻崇明、占瓜州、夺镇江、抵南京城下,沿江数十府县闻风归附,清廷为之震动,这是所有北伐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次,也是南明复国希望最大的一次。
这首诗就描绘了郑张联军北伐时的浩大声势和雄伟气概,同时还指出他们的战斗并不孤立,还有川楚义军和广大人民的支持。
他还有诗歌号召遗民不可逃避在佛禅中,要起来反抗,推翻异族统治。
如《咏史》(其四):
“舍身同泰日谈空,荷荷台城萧老公。
从此不须深辟佛,能倾敌国算元功”,他诅咒新政权不会长久,暗指复国早晚会成功。
如《咏史》(其三):
“汉鼎何尝一日迁?
南阳发迹便相传,义师四集登台际,新莽空称十八年。
”企盼草泽中能有像刺秦王的荆轲一样的英雄可以建立奇功,“荆卿入秦何足多,遂令白虹能贯日。
抱膝长吟环堵中,草泽自有真英雄。
”(《九歌》其七)“草泽自有真英雄”和《水浒后传》“草野全忠”的总体思路一致。
《寄怀魏雪窦》一诗则表达了作者对抗清志士的崇敬。
“君怀诚磊落,我意却凄清。
慷慨三年别,风烟万里生。
探茶经顾渚,耽酒往乌程。
近迹有如此,无由知远情。
”而他自己也有报国之心,“十年沦落卧江皋,镫下偷看日本刀。
欲拟报恩何处去,西风吼地雪花高。
”(《倭刀》)
陈忱把自己反抗清朝,恢复故国的愿望寄托在南明王朝上,又因南明小朝廷的腐败、无法担当复国重任而对其充满了“怒其不争”的愤恨。
《九歌》(其三):
“金陵王气犹苍葱,五马渡江一化龙。
中兴父老尽拭泪,会有贼臣贪天功。
维扬三月染血遍,六朝佳丽随复空。
孝陵?
{集啼白昼,行人回首歌麦秀。
”《九歌》
其四):
“江南半壁已崩裂,处小朝廷尚求活。
钱塘不至三日潮,仙霞岭上烽烟澈。
抛戈解甲谁适谋,南人颈试北人铁。
青苔白骨没野蒿,槛猿笼鸟何所逃。
”《九歌》(其五):
“南巡万里苍梧野,一丝九鼎乱戎马。
负荆谁似廉将军,两虎相争不相下。
三军恸哭王业销,万事忽然如瓦解。
点苍山前蛮烟愁,玉蕊吹随西风秋。
”讽刺南明小朝廷不能戮力同心共赴国难,而是自相残杀,相互倾轧以致最终“王业销”“万事解”,国鼎倾覆。
尽管如此,陈忱在《康王寺》一诗中还是表达了他对南明王朝的渺茫期望:
“南渡銮舆驻跸多,只今疏磐出烟萝。
遗民不识中兴主,犹唤康王是九歌。
”
综上可见,陈忱终身穷苦,隐居不仕,为国守节,是心怀故国之人。
他平时参加爱国诗社,在其中抒发对故国的怀恋和对新
朝的不满。
陈忱生平交游的对象尽是爱国遗民或者抗清志士,他
的诗歌也多是怀恋故国、秉持节操、讽刺变节、号召反清之作,
“我知古宋遗民之心矣。
……肝肠如雪,意气如云,秉志忠
贞,不甘阿附。
”堪称陈忱夫子自道。
二、忠君爱国之作
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曾对续书有这样的评论:
“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取其易行,竟成习套。
有后以续前者,有后以证前者,甚有后与前续不相类者,亦有狗尾续貂者。
四大奇书如《三国演义》名《三国志》,窃取陈寿史书之名。
《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
如《西游记》乃有《后西游记》、
《续西游记》,《后西游》虽不能媲美于前,然嬉笑怒骂,皆成
文章;若《续西游》则成狗尾矣;更有《东游记》、《南游记》、
《北游记》,真堪喷饭耳。
如前《水浒》一书,《后水浒》则二书:
一为李俊立国海岛,花荣徐宁之子共佐成业,应高宗却上金鳌背上行之谶,犹不失忠君爱国之旨。
一为宋江转世杨幺、卢俊义转世王魔,一片邪污之淡,文词乖谬,尚狗尾之不若也。
”这是现存清代对续书最早的评论。
前一部《后水浒》指的就是陈忱的《水浒后传》,刘廷玑认为《水浒后传》“犹不失忠君爱国之
旨”,可谓陈忱的知音。
陈忱在《水浒后传论略》中称作者为“古宋遗民”,假称书成于距施罗之世不远的元代。
“至遗民不知何许人,以时考之,当去施罗之世未远,或与之同时,不相为下,亦未可知,元人以填词小说为事,当时风气如此。
”同时又对这么多年无人知道此书的原因作了解释。
“文人著述,固有幸不幸焉。
《前传》脍炙海内,虽至屠沽负贩,无不矢口成诵。
而此稿近三百年无一知者。
闻向藏括苍民家,又遭伧父改窜,几不可句读。
余悬重价,久而
还在时
得之,细加抽绎,汇订成编。
倘遇有心人,刳劂传世,定勿使施、罗专美于前也。
”陈忱不仅在署名时托名“古宋遗民”,间的题署上做了手脚。
《〈水浒后传〉序》题“万历戊申秋杪雁
宕山樵撰”,万历戊申指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而陈忱出民”,托言古宋,却意在传达他作为明朝“遗民”的心境。
“雁宕山樵”,则强调国亡后,他遁迹山林的隐逸心态。
这两个别号恰当地表达了陈忱怀恋故国的隐士情怀。
清初是文字狱盛行的时期,种种的托古和造假显然出于避祸心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透露出作者已经意识到此书的意旨是不为当朝所容的。
水浒后传》究竟成书于哪一年呢?
据柳存仁《伦敦所
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载,《水浒后传》现存最早刻本是康熙甲辰(1664年)刻本[2],联系陈忱在《〈水浒后传〉序》中对作
者自述性描写“古宋遗民……必其垂老奇穷,颠连痼疾,孤茕绝
后”,以及陈忱“白发孤灯续残编”一诗,不少学者推论《水浒后传》成书于陈忱五十岁左右。
袁行霈先生认为《水浒后传》是陈忱在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大兴“通海案”后,为避祸四处
藏身期间写成。
[3]欧阳健先生认为“从《水浒后传》透露的乐观心境看,此书的构思,应在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张国维、
钱肃乐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的一二年中”[4]。
何宗美先生通过将《水浒后传》与陈忱其他作品相比较以及对其思想倾向进行分析,指出《水浒后传》的基本构思形成于南都陷后不久,创作时间当在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之前。
[5]笔者赞同何先生的观点。
怀恋故国?
p反抗异族、忠贞爱国是此书的主旨。
《水浒后
传论略》中提到《水浒后传》的五个重要主题:
一是救驾立功,
开基创业;二是诛戮误国六贼;三是表草野孤臣;四是倾倒宦囊,创业”放在首位。
救驾立功表明对汉政权的忠心耿耿,而开基创业则是对异族新政权的彻底抗拒。
《水浒后传》第三十七回《牡蛎滩忠臣救驾》中写道:
“次日,正打点开船回国,只见探事船来报说:
‘牡蛎滩上有宋朝皇帝,被金国大将阿黑麻赶来,围困甚急。
'柴进、燕青道:
‘我等原以忠义为心,亲见中原陆沉,二帝蒙尘,只为越在草莽,不操兵权,无可奈何。
今康王中兴,又一旦颠蹶,到了这里,岂可坐视不救!
现有兵将,虽寡众不敌,然金兵长于骑射,不习水战,我们倘得一战成功,送圣驾回朝,真是千载奇功,名标青史,岂不美哉!
'李俊愤然道:
‘我李俊一介细微,蒙弟兄相助,成此事业,若坐视君父之难而不救援,是豺狼也。
虽肝脑涂地,亦所甘心,望众弟兄奋勇同心,共建大义!
'”这一番话表达了众英雄对汉主的耿耿忠心。
在救驾之后,燕青献言:
“微臣有刍荛之言,望陛下采纳。
二帝蒙尘,中原陆沉,此千古创变也!
陛下天与人归,继续大统,海内父老,皆拭目以望中兴。
陛下当枕戈达旦,以报父兄之仇,不可听信庸人,狃于和议。
和议之计,金人以此愚人,奈何我以自愚也!
宗泽愤死,张所掣回,神京复失,两淮不守,致陛下为蹈险之行,幸天地祖宗之灵,得以万全。
陛下还朝,宜远斥和议之臣,亟拔忠贞之士,则二圣可还,海宇可复。
”坚持不可和议,要抗战到底,统一全国的决心昭然可见。
李俊海外立国为王后,立下规矩:
“原奉宋朝正朔,一切文移俱用绍兴年号……于北门外造朝京楼三层,每年元旦,往北朝拜……祭享朝会、聘问嫁娶、礼仪衣冠制度,悉照宋朝,尽改暹罗蛮俗。
”[7]以此可看出,承继汉统,否认异族风俗,是立国的主旨和灵魂。
明清易代后,不少人为做
不食周粟”的遗民,或像徐孚远似的死在清朝权力尚末及的台湾,或如朱之瑜(舜水)、诸士奇流亡日本,或者“避地入朝鲜”。
总之,要活在清朝权力之外。
病骥老人序孙静庵《明遗民录》说:
弘光、永历间,明之宗室遗臣,渡鹿耳依延平者,凡八百余人,南洋群岛中,明之遗民,涉海栖苏门答腊者,凡二千余人。
”[8]
水浒后传》立国海外的构想或亦与此相关。
不践清土,不食清
禄,不认异族王应是一种坚定的遗民态度,而重立政权则是对新朝鲜明的反抗了。
水浒后传》的第二件大事是诛戮误国六贼,而且将六贼与
民族情感相联,显示出抵抗异族政权之意。
这不仅是泄心头之恨,更是发抒忠君爱国之情。
《水浒传》反映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主要是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来反抗。
虽然《水浒后传》的英雄重新聚义也因“奸”“霸”欺压良民,但这些奸霸与朝廷六贼紧密相连:
张干办是蔡京的亲信;毛豸是杨戡的僚属,杨戡又是杨戬的兄弟;冯舍人是冯彪的儿子,冯彪又是童贯的心腹;王宣尉是王黼的大公子;巴山蛇曾拜在蔡京门下。
六贼则勾结金兵,卖国图利:
童贯和李良嗣相勾结,献了个“通连金国,夹击辽国”的
远交近攻”之计,养虎自卫,以致强邻生衅。
汪豹投身在蔡京名下,才做了御营指挥使,他在金人进攻的关键时候,献出了黄河刘杨渡口,引十万金兵渡河。
王黼、杨戬、梁师成三人则密谋卖国求荣。
王笑道:
‘实不瞒二位先生说,我已使小儿王朝恩到金营与元帅粘没喝说了,道不日攻破汴京,掳二帝北去,立异姓之人为中国之主。
'捻着白须,笑吟吟地道:
‘安知我三人不在议立之中?
不消几日便有好音。
'杨戬,梁师成听了,喜动颜色,称赞道:
‘王老先生真有旋乾转坤手段!
若然事成,我二人当尽心辅佐。
'王黼道‘富贵共之,不必多言,恐有泄漏。
'于是开怀畅饮。
”[9]《水浒后传》全书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纠葛,虽然朝廷有不诛戮大臣的规定,陈忱仍安排了王铁仗刺杀王
黼、杨戬、梁师成,李应、燕青用鸩酒药死蔡京、童贯、蔡攸,六贼皆不得好死的情节,足见作者对他们的切齿痛恨。
表草野孤臣是《水浒后传》的第三件大事,这在第二十四回
摆列明晃晃刀枪。
只见太上教主道君皇帝头戴一顶黑纱软翅唐巾,身穿暗绿团花九龙环绕的袍子,系一条伽南香嵌就碧玉带,著着一双挽云镶锦早朝鞋,一片红?
制套牛?
坐在上面,眉头不展,
面带忧容。
燕青走进帐房,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三拜,叩三个头,跪着奏道:
‘草野微臣燕青,向蒙万岁赦免罪犯,天高地厚之德,粉身难报!
一向流落江湖,今闻北狩,冒死一觐龙颜。
'道君皇
帝一时想不起,问:
‘卿现居何职?
'燕青道:
‘臣是草野布多建功劳,朕一时不明,为奸臣蒙蔽,致令沉郁而亡。
朕甚悼惜!
若得还宫,说与当今皇上知道,重加褒封立庙,子孙世袭显爵。
'燕青谢恩,唤杨林捧过盒盘,又奏道:
‘微臣仰觐圣颜,无可表敬。
谨献上青子百枚,黄柑十颗,取苦尽甘来的佳谶,少展一点曝芹之意。
'齐眉举上。
上皇身边只有一个老内监,接来启了封盖。
道君皇帝便取一枚青子纳在口中,说道:
‘连日朕心绪不宁,口内甚苦,得此佳品,可以解烦。
'叹口气道:
‘朝内文武官僚,世受国恩,拖金曳紫,一朝变起,尽皆保惜性命,眷恋妻子,谁肯来这里省视!
不料卿这般忠义!
可见天下贤才杰士,原不在近臣勋戚中。
朕失于简用,以致如此。
远来安慰,实感朕心。
'”[10]胡适评道:
“这一大段文章,真当得‘哀艳'二字的评语,古来多少历史小说,无此好文章,古来写亡国之痛的,无此好文章,古来写皇帝末路的,无此好文章。
”[11]《水浒后传》文章的“哀艳”,恰在于“托古事而改变之,以浇自己的块垒”,传达了遗民忠君爱国之意。
当“钱塘江上潮不来,朝臣尽立降旗下”时,唯独“草野布衣”燕青,冒着天大危险前来探视,激起徽宗的倾吐衷肠。
回评云:
“燕青之忠君念旧不由勉强,随他做不来。
寻不到处,必要婉转成就,完其本愿。
世徒赏其灵变机警,非知小乙哥之深者。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亡国孤臣空饮恨,读残青史暗销魂”,寄寓着对明亡教训的总结,实乃“其愚不可及”纯遗民陈忱的心声。
《水浒后传》“救驾立功”、“诛戮国贼”、“表草野孤忠”几大主旨都鲜明地显现了遗民小说忠于故明怀恋故国的特征。
注释:
[1]顾颉刚先生曾误把“敬夫”认为是陈忱的字,把这两首诗的题目写成“移居西村”二首,并且误以为这是陈忱移居西村。
[2]柳存仁:
《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170—172页。
[3]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297页。
[4]欧阳健:
《陈忱丁耀亢小说合论》,贵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3期。
[5]何宗美: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6]《后传》为泄愤之书:
愤宋江之忠义,而见鸩于奸党,故复聚余人,而救驾立功,开基创业;愤六贼之误国,而加之以流贬诛戮;愤诸贵幸之全身远害,而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浒后传 略论 水浒 后传 中的 故国 情结 新年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