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0722327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60KB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以春秋战国这段错综复杂的史实为蓝本,进行了科学宏观设计。
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绍《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时,为学生形象直观掌握本节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成语典故较多的特点,让学生课前积极收集本课的成语典故,如:
退避三舍、老马识途、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课外资料的好习惯,也积累了文学素养。
同时也通过学生们上查阅资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对于乡下刚刚步入我们三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让学生讲授”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同学们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践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对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讲成语退避三舍时,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了解21世纪我国“钢铁长城”取得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5.在讲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时,使学生懂得:
国强要革新,国立靠人才的道理,从而刻苦学习。
6.在讲“战国七雄”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战国形势图》讲述,在增强教学直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记忆,也使学生明确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时,利用图加缩字记忆法,即: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8.在讨论“由春秋纷争到战国七雄,说明了什么问题?
并联系现实说明有什么意义?
”时。
这个问题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又体现了历史“以史鉴今”的功能。
9.小节部分老师编歌决、即精练省时又帮助学生记忆。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授课时间稍长,达32分钟,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些。
如:
讨论题,通过对比“春秋和战国分争形势图。
我们不难看出国家逐渐减少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感想是什么?
”这个问题虽设计的较好,但由于授课时间稍长,讨论这个问题时,仅有4名同学发表观点,大多数同学没有发言,没有达到学生全员参与这个效果。
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2.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没有与商周的成语典故联系记忆。
3.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应让学生分析,老师不要先说出来。
4.有的问题的设计还不够合理,过渡还缺乏逻辑性,语言有的地方还不够精练。
5.教师有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就急于让学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学生的分析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刚接触初一学生,对学生的名字记忆不熟。
也影响了授课时间和效果。
7.最后一个班的授课,教师先总后分的授课灵感,效果极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屏气旧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科学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和坡度,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历史这一平台,虚心学习他人,从细微处慢慢改变,不断完善自我。
让历史课真正成为有趣味而又充满智慧的课堂。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去年教的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届初一。
由于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学方面有所体会、有所反思。
初一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在第一年的教学中,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后,我先请几位学生来归纳、概括各派的观点和著作,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
当时学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因此,我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
今年我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结果碰到了问题。
当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时,就有不少学生没有看书而是在说话。
我很生气,并批评了那些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学生。
虽然这堂课最终也上下去了,但我总觉得挺别扭的。
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卡在那儿,应如何改进。
经过一番学情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是因为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
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进行备课。
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
用什麽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
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
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我改变了方法。
一上课,我就宣布:
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
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
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
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
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
为什么?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
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3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
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
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
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
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
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
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
好在人们常说:
教无定法、教无止境。
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4
学习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把握两点,
第一点:
区域在亚洲,
第二点:
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学习日本大化改新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知识:
大化改新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并对改新的内容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来把握。
结合大化改新的时间及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公元7世纪中国正是唐朝时期,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日本这次学习对象是谁了。
强盛时的中国是日本学习的榜样,而近代社会落后的中国成为日本侵略打击的对象,这样的反差给学生如何的教训与启示呢?
这是我这节课内容的一次升华,在谈启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能切中要点,能够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日本古代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是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但有些同学在语言组织、语言精简方面仍需提高,这对以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采用剧本形式、第一次采用非学案形式、第二次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
一节课下来,觉得几个做的成功的地方:
一、教材的处理。
将需要解决的三维目标融进剧本,让两汉经济的发展状况用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
二、问题的设置。
本节课依然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教学,将三维目标分10个问题展现出来,10个问题,分成三个层次。
其中较为靓点的设置是:
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导、以及一句话展现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
即底9、10两个问题的设置。
关于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这样的人展现形式,还是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两汉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各行业相互驱动的关系,并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劳动行为展现出来,从而感受到那个时候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采取选答问题的方式。
考虑到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思考,我打乱按序回答的常规,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节课中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
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
一、容量过大。
这可能是我长期初三备考养成的不良习惯,总觉得一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是在浪费时间,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依然违背了25分钟注意力集中度的红线。
二、将问题的设置与剧本的表演没有有机的结合。
如果将剧本的表演和问题结合起来、穿插开来,这样可能对于调动课堂学习的氛围更有帮助,有些学生对于剧本的兴趣是很高的,但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也就打消了他们的后阶段的问题教学模式的参与程度。
三、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广阔。
我一直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虽然在第一节课没有很好地表现,但我依然觉得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
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既然验证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却没有很坚决的贯彻在这一届课中,而是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产生,没有给他们以表达的时空。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6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
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
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
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
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
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
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7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
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非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
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
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
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
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
”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
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8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
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
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
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
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
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
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
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
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
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
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
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
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
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9
上完《秦王扫六合》一课,细细反思,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完成了教学目标。
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为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打破了教材编写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秦完成统一和巩固、维护统一两大内容,在处理第二项内容时,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来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这样做,不仅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创新问题设计上有突破,能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材料展示。
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
如:
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也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
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教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
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
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方面:
在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时,他们的回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彻、全面。
尤其是说说他们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时,学生的反应特别积极,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关注历史的,我们有理由对历史教学充满信心。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0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
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
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
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
为什么?
”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
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
“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
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
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
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1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
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
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 上册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