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播概论解构电视重点整理.docx
- 文档编号:10720979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2.82KB
电视传播概论解构电视重点整理.docx
《电视传播概论解构电视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传播概论解构电视重点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视传播概论解构电视重点整理
电视传播概论串讲讲义
绪论
1、电视传播的研究对象
1.电视的定义
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大类。
直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亦简称为“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亦简称为“电视”。
电视,亦称“电视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声像一体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按传输方式分为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两大类。
2.电视传播
电视传播是电视从业者使用电子媒介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的活动。
广义的电视传播,包括电视传播事业的宏观决策与管理、节目的摄制与编播、节目的传送与覆盖、传播效果与观众反馈。
五个环节
狭义的电视传播主要指电视节目的传播活动,仅仅限于节目内容及其效果。
2、电视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1.电视传播研究:
指围绕或通过电视媒介所进行的传播活动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研究。
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节目)、电视媒介、观众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2.电视传播学:
研究电视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电视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社会性、开放性、整合性。
第一章电视传播发展论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机理
1.人类传播的历史脉络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四次信息革命:
语言、文字、印刷、电子。
(1)口语→图画→文字
(2)造纸→印刷→纸媒介
(3)电报→电话→电传真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有线电报的诞生,开创了电力传播的新纪元,电通信时代由此开始。
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是大众电子传播的一大飞跃。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与俄国人波波夫同时宣告发明了无线通信技术。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电话的发明标志着电传声音的时代开始了。
(4)电影→广播→电视
电影是与电视关系最为密切的技术艺术媒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影诞生日。
电视图像传输的技术原理:
光→电→光
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
光电效应:
当光线照射到某种物质时,会使它产生电,电流的强弱与光照的强弱成正比。
荧光效应:
当电流冲击某物质时,会使它发光,发光的强弱与电流强弱成正比。
电视是一种声像复合的传播媒介。
从表达形式上看,电视与电影亲缘;从传播技术上看,电视与广播同源。
电视是继报纸、广播之后的第三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技术演进的几个标志期为:
电视实验、机械电视、电子电视、录像技术、卫星电视、数字电视。
A、机械电视的发明
1925年,英国人贝尔德研制出机械电视。
在伦敦的赛尔佛里奇百货商店,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一台用尼普可夫原理制造的机械电视机。
B、全电子电视的发明
C、录像技术
D、彩色电视的发明
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正式播出彩色电视,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国际几种主要的电视传播制式:
a.美国的NTSC制式(正交平衡调幅制)
b.法国SECAM制(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制)
c.德国PAL制式(逐行倒像制)
E、卫星传播
近地传播指的是无线电波沿地表传导的模式,主要是指中断波段级调频波的显现电广播模式。
近地传播方式受到技术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难以实现大范围的信号覆盖。
被动式卫星(无源卫星)→主动式卫星(有源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地球上第一次收到来自人造卫星的电波,它不仅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始,也意味着一个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时代即将到来。
1960年8月12日,美国国防部把富有铝膜的、直径为30米的气球卫星“回声1号”发射到距离地面高度约1600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进行通信试验。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源通信卫星”。
“无源卫星”没有电源,只能通过信号反射,跨越地表阻隔的障碍,为地球上的其它地点接收,从而实现无障碍通信,但不能处理信号,效率很低。
是典型的被动式卫星。
1962年7月10日,美国国家宇航局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电星1号。
这颗卫星上装有无线电收发设备和电源,可对信号接收、处理、放大后再发射,从而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
F、数字传播
(1)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
①数字声音合成技术
②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③数字无线电广播
④数字直接广播卫星服务
(2)广播电视数字化带来的变化
①节目数量的变化
30-50套节目→500套节目
②媒介性质的变化
不仅能看电视节目,还可以听广播,获取多种信息咨询服务,可以通过电视
购物、交水电费。
电视从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变成一个现代社会服务业的支
撑平台。
③接受方式的变化
从转瞬即逝的线性传播变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喜爱的节目的非线性传播。
二.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脉络
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电视事业的开发
1936年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视为
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2.战争期间的电视
战争期间,除美国和德国外,其余国家的电视全部停播,而美国的电视业也处
于”停滞“状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电视事业的恢复与繁荣
1952年”冻结“政策解除后,美国电视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走向繁荣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
1978年元旦,《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是我国电视史上品牌最响、影响力最大
的电视新闻节目。
1979年1越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参桂补酒”广告的播出宣告了我国电视
广告传播的诞生。
三.现代电视传播的时代特征(现代广播电视的含义)
1.现代广播电视是跨区域传播的新媒体
(1)现代技术创造了跨区域传播的条件
人造卫星与因特网的出现,为全球“无时差”传播提供了技术可能
(2)市场环境提供了跨区域传播的可能
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地位和巨大市场成为充满诱惑力的蛋糕
广播电视想也的激烈竞争和体制改革促使媒介产生“做大做强”和“抢
占市场”的欲望
广播电视手中的“分众化”趋势和各媒体发展水平的差距提出重新划分
领地的要求
2.现代广播电视是跨媒体发展的新媒体
(1)广播电视与多种媒体在内容形式上的互补融合
(2)广播电视与多种媒体在产业经济上的互补融合
3.现代广播电视是跨文化交流的新媒体
四.电视传播的发展观念
以开放为先导的市场适应观念
以创新为指导的整合传播观念
以竞争为支撑的协作发展观念
以服务为任务的受众本位观念
第二章电视传播媒介论
一.电视传播的本体特征
1.电视传播的技术本质
(1)电视的发展依赖于技术
(2)电视的传播效果受技术影响
(3)电视是技术艺术媒体(相辅相成)
技术对电视具有推动作用,电视对于技术也具有反作用。
电视推动
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塑造人们的科学观,推进新的技术发明和科
技交流。
科技与电视传播互相制约和促进,密不可分。
同时,电视也是一个艺术媒体。
电视的传达在于电子技术和声像
符号形态的相辅相成。
技术是艺术的基础,是硬件;艺术寄生于技术,
是软件。
两者彼此兼容并蓄,共同孕育了一个优生儿:
电视——一种技
术化的艺术形式或技术化的文化形态。
“看得着”靠技术,“看的好”靠艺术。
电视传播工具的发展水平影响广播电视所传播的信息的生产过
程,但它不是信息本身,而仅是一种促进作用。
信息总是在一定文化
环境的制约下产生的。
2.电视传播的媒介特征
(1)即时传播的现场性
电视是声画一体的传播媒介,声音和画面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双重
冲击,也能从两个渠道全面地还原现实,较之广播更具冲击力和现场
感。
因此,声画双重信息传播形态成为电视传播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基
础。
电视传播的现场感意味着:
即时和全息。
“即时现场传播”。
仅
有“现场”,电影也具有同样特性,仅有“即时”广播的传播速度更
快。
(2)互动传播的参与性
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
传播引导受传者参与
信息的认知和接受;受众真正参与到节目的传播过程之中。
电视传播
恰恰提供了这两个层次的参与机制。
电视接受的现场参与性有三种层次:
日常收看的心理参与:
如观看新闻节目、实况录像节目等,是一
种异时异地的现场体验;
现场直播的场外间接参与:
如收看奥运会、春节联欢晚会,是一
种实时异地的现场体验;
进入演播现场的直接参与:
如参加“开心辞典”、“幸运52”,是
一种实时实地的现场体验。
心理参与+间接参与+直接参与=现场参与性
(3)节目收视的选择性(随意性、家庭性)
电视的观看方式是家庭收看,这带来了伴随收看、集体收看和
选择收看的收看特征,与报纸、电影等方式相比,其随意性较强。
3.电视传播的艺术审美特征
(1)兼容性
电视传播的兼容性体现在:
艺术形态上的多样性;媒介形态上
的兼容性;传播付好的综合性
(2)逼真性
(3)运动性
运动性是电视区别于照相、绘画等表现形态的根本特征。
电视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进行结构
电视的动态包括内部运动和外部运动两个层次
4.电视传播的弱点
(1)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3)试听传播、易显浅显
二.电视传播的媒体博弈
1.电视与其它大众媒体的竞争
(1)电视与纸媒体的竞争
电视的出现对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纸媒体提出挑战,与纸媒体
在各个层面展开竞争,并迫使这些纸媒体进行从形式到内容的改革。
传统纸媒体具有选择性强、保存性强的优势,可以反复阅读,在深度
报道等内容的传播上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2)电视与电影的竞争
二战以后,五六十年代,电视逐步在与电影的竞争中占上风。
电影
在上世纪发动了一场以全彩色、大投入为基础的针对电视的市场攻坚
战,但无奈败北,电视以其亲和力和贴近性赢得了胜利,但电影独特
的观影体验是无法替代的,看电影这种行为的仪式性,以及在黑暗的
影院中享受独自一人观影的体验,还有只在电影中存在的超越现实的
快感,是电视无法比拟的。
(3)电视与广播的竞争
电视出现之后,广播曾一度被认为可能消亡。
但凭借其传播迅速、
接收便捷的特性,广播抢占了出行者这个市场,并朝着专业化频道发
展。
(4)广播电视和第四媒体的竞争
网络传播具有综合性强;交互性强;广容性强的优势。
做为新兴媒
介,它对电视媒体形成极大冲击。
但它在权威性和严谨性上尚有欠缺。
2.电视行业的内部竞争
(1)当代世界电视行业的区域格局
广播电视行业的三级市场格局
全球市场
国家级市场
地区级市场
以欧美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广播电视事业称霸全球。
(2)中国电视行业的竞争格局
电视竞争体现在:
频道之争、节目之争、人才之争、经营管理之
争、技术之争
3.媒介博弈中的电视生存策略
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就没提活力不断被重新激发的现实情况下,首先应
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
在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
博弈策略无疑是整合与借鉴。
这种整合与借鉴的基础在于三大媒介之间
业已存在的互补性。
在整合与借鉴中,电视媒体将从各种媒体中汲取营
养,构成自身的新“质”。
(1)在结构上,构建双向互动的传播格局
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受众中心模式”,构建传播的双向体系。
另一方
面,整合互联网及其他媒介的优势,拓展电视传播交互空间。
例如《超级
女生》将电话、网络等手段引入到电视节目的传播中,加强电视传播的互
动性,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2)在内容上,开辟多维联动的传播渠道
多维联动能促使电视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创新,在碰撞和相互学习中产
生很多新的节目形态,丰富电视节目的内容。
例如,杂志型电视节目就是
基于杂志媒体的板块式结构方式而形成的。
(3)在体制上,建立多向整合的运营机制
传播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借鉴、整合,最终要归于媒体本身的机构融合。
夸媒体、跨行业发展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例:
上世纪
八十年代以来,全球的媒介大兼并。
第三章电视传播系统论
第1节电视传播的系统构成
电视传播是一个系统整体,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1、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按照与播出平台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两种模式。
1.从传播机构的属性看,电视传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1)电视传播受到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
比如一定意识形态的灌输,或阶层利益的代表等。
传播与政治系统的关系:
信息传播影响政治决策、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等,甚至许多
政治人物及其战略构想的实施都是依靠媒体而获得成功的;同时,媒介机构又受制于政治
体制及其政治格局,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大众媒介的活动空间
及其功能的实现程度和范围必然受政治系统的制约,一定程度上是受其支配的。
传播与文化系统的关系:
传媒本身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政策制约传媒发
展;传媒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当前我国正进行的文化体制改
革及其试点工作,就是包括了新闻传媒业在内的一种体制改革探索。
(2)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电视媒介受到经济基础制约。
2.从传播渠道的功能看,电视传播的本职是信息传播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按照与播出平台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两种模式。
3.从传播对象的地位看,观众是传播过程的主要实体
4.从传播行为的流程看,电视传播活动以单向性为主
2.具有组织属性的电视
电视媒介是包含了众多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媒介组织。
具有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相关属性。
媒介机构及时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
电视机构这一特殊的组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电视机构的人员构成:
节目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
电视机构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
3.运用人际传播的电视
从传播形态上看,电视是唯一能够将人际交流全方位引入的大众媒介。
电视传播中的人际传播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节目内部具有的人际交流;其二是屏幕上人物与观众的间接式交流,主持人或播音员想观众播报新闻、评述事件或者交流其它信息。
第四章电视传播体制论
1.传媒体制的基本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共产主义理论
2.世界电视体制类型
电视传播体制:
电视事业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也就是电视事业在社会系统中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
电视体制是整个电视事业建立、运行、管理的组织基础。
电视媒体的所有制性质是电视体制的核心。
电视体制是整个电视事业建立、运行、管理的组织基础。
媒介机构的经济支持来源于三个方面:
广告收入;视听费和销售信息产品的收入,出售音像制品、图书等电视节目衍生产品获得利润;政府拨款或其它方面的资助。
世界电视体制类型:
私营商业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公有国营体制。
1.私营商业制(商营制)
私营商业电视体制以美国最具代表性。
私营商业体制的主要依据(法制基础)《1934年通讯法案》《1996年电讯法案》
私营商业体制的主要收入来源:
广告和节目市场。
2.公共服务制(公法制)
公共服务的经费来源:
试听费或执照费
公共服务制的典型代表:
西欧
“双轨制”的首创是英国。
(工商并存制)
3.公有国营制(国营制)
公有国营制代表:
前苏联和中国
公有国营制的所有权归属:
国家
公有国营制的经营权归属:
政府
3.我国电视传媒体制的变迁
(1)从“喉舌论”到双重属性:
定位更加全面
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特点:
条块结合、局台合一
电视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
我国电视行业实现“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
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地方广播电视
厅(局)作为业务主管行使管理电视行业的职能,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所属电视机构行使
领导权。
(2)从“四级办台”到集团化:
结构更加合理
四级办台: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
四级办电视,
四级混合覆盖”方针,通过体制的变化造就了新的传播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广播电视事
业的建设步伐。
(3)从行政行业到产业化:
方向更加明确
第五章电视传播内容论
第一节电视传播形态(类型)
电视节目总体形态主要有新闻、社教、文娱和信息服务四大类。
1、电视新闻类节目
1.电视新闻节目的地位
(1)新闻节目是电视事业发展的先导
(2)新闻节目是电视信息传播功能的承载者
(3)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系统的主体
(4)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介竞争与改革的先锋
2.电视新闻节目的种类:
(1)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消息类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采用的最为广泛的形态。
(2)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3)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新闻性是评论类节目的前提;
导向性是评论类节目关键;
社会性是评论类节目基础。
二、电视社教类节目
电视社教类节目是指富于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向人们传授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宣传某种思想,提倡某种价值观。
电视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电视教学节目和电视社会教育节目两种形式实现的
科教电视传播的功能:
传播现代思想,革新发展观念;传播科技信息,掌握开发能
力;传播知识技能,加快人才培养。
广播电视教育节目特征:
教学对象的广泛性与专一性;知识传授者的权威性;传授
内容的多样性、专业性、时新性;教学方式的系统性、科学性、形象性。
3、电视文娱类节目
1.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节目:
电视文艺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
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
殊屏幕艺术形式。
按艺术种类对电视文艺节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电视剧、电视综艺、电视文学、电视戏
曲、电视艺术片等。
电视剧分为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小品。
2.电视娱乐节目
电视娱乐节目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利用综合性的表达手段,以向观众提供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娱乐节目的传播特征:
从传播目的看,定位娱乐性;从传播指向看,取向平民论;从传播内容看,格局多元化;从传播方式看,参与互动式。
4、电视信息服务节目
信息服务节目:
指为人们和社会的日常生活提供具体服务的电视节目,其宗旨是通过
信息传播,解决观众各种实际问题。
根据节目内容,服务性电视节目可以分为:
信息型服务节目、咨询型服务节目、技能
型服务节目、广告型服务节目。
服务性节目的任务:
政治、思想服务;为受众的生活服务;为促进生产服务;为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开辟财源。
第二节电视传播语言(符号)图像+声音
1、电视传播语言的构成
1.电视语言模型
现代电视节目是双主体结构的视听传播媒介
现代电视节目的画面是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的综合容器
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分为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两大体系
2、电视传播的视觉语言
造型语言报考图像语言(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着饰语言、色彩语言、空间语言)、图表语言、特技语言。
(1)图像符号
图像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优势的符号形式
电视画面主要通过景别、角度、运动、色调等造型手段来传递信息。
①层次不同景别
景别是屏幕形象在画框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反映一个镜头所表现被摄体的细腻程度
景别通常分为: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特写最重要)
远景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特写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
②变化多端的角度
角度就是在拍摄时所确立的视点和方位。
横向角度有:
正面角度、正侧面角度、背面角度、斜侧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正面方向的角度,把被摄对象正面的全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最能够体现对象的外部特征,有庄严、稳重、对称等感觉。
背面角度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正后方向进行拍摄的角度,背面角度所表现的视线与被摄对象的视线一致,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相同的主观效果。
纵向角度有:
平角、仰角、俯角、顶角。
③形态各异的运动
常见的镜头运动形式仅包括:
推、拉、摇、移、跟、升降等。
推镜头是摄像机逐渐接近被摄主题或者通过镜头焦距变化使画面效果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时所拍摄的画面。
拉镜头是指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通过镜头焦距变化使画面教过由近及远、有局部到整体时拍摄的画面。
④不同的焦距
⑤影调和色调
影调是指画面上由颜色的深浅和色彩的配置而形成敏感反差。
色调是指当画面色彩组织和配置以某以颜色为主导时呈现出来的色彩倾向,利用它可以表现情绪、创造意境。
电视画面的特点:
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活动画面
画面所拍摄的对象是具体实在的,画面能客观地再现现实
电视画面能够使观众具有现场感
电视的拍摄对象是被选择过的,往往打上了摄像者主观意识的烙印
单个画面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往往可作多种解释
电视画面的基本功能:
纪实传播
形象传播
直接传播
(2)图表符号
图表符号主要有如下三类:
替代性图表:
图标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意但愿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替代新闻事件的图像,保证新闻播出的时效性和形象性。
解释性图表:
同图标对语言报道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强调,既可以增强视觉刺激,激发观众的选择性注意,也能使他们加深对节目内容的理解,提高宣传效果。
(3)特技符号
常见的特技有:
淡变、化变、划变、定格、立体翻转。
淡变是一种节奏舒缓的转场方式,它的技术过程是:
上一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画面由明变暗逐渐隐去,下一个段落的第一个镜头画面由暗变明,逐渐显现,整个转换过程视觉刺激呈“V”型变化。
化变,又称为“溶变”,它的计数过程是:
上一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画面隐去的同时,下一段落第一个镜头已开始出现,整个视觉刺激呈“X”型变化。
划变,又称为电子拉幕,它的技术过程是:
通过一定形状边界的滑移,使上一镜头的画面被下一镜头的画面所替代。
定格是指将电视镜头的关键画面作静帧处理的一种效果,使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
2.文字语言
文字语言的功能:
加强节目的记忆深度:
保持节目的完整性;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文字语言的类型:
画面内文字;屏幕文字(字幕)
字幕的类型:
说明性字幕、强调性字幕、信息性字幕、文字性字幕、结构性字幕、渲染性字幕
3、电视传播的听觉语言
1.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物理性、声音的心理性、声音的表情性
2.电视声音的作用:
声音能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
声音能打破画面的时间局限
声音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
声音能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声音还可以创造独立的形象,造成观众的心理互渗性和心理演绎性
3.电视语言听觉性子系统的构成
声音的基本构成元素包括语言,音响及音乐三大要素
(1)语言
语言是广播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电视节目中的语言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表现形态:
对白、独白、旁白、解说、播音主持语言。
对白:
屏幕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之间的对话,它是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
独白:
是人物独自表述或倾吐自己内心活动的人声语言,也是人物在屏幕画面中对内心活动的自我表述形态。
(2)音响
音响也称效果声,是指除语言和音乐以外影视传播中的所有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 传播 概论 解构 重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