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0696429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22KB
《墙上的斑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docx
《《墙上的斑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墙上的斑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墙上的斑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墙上的斑点》(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现代主义文学有很多流派,比如,表现主义、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等,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赏析一下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对于一个墙上的斑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把它写成一篇小说的呢,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介绍作者
《墙上的斑点》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她对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非常脆弱,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最后在1941年,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前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
她的思想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主要是:
《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
(三)简介意识流小说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
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家否定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
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
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四)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翻阅。
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
詹姆斯•乔依斯《尤利西斯》(1922)
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1929)
(五)分析课文
1,《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
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者篇小说,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
(并且做出标记)
思考1:
小说对“墙上的斑点”有几次推测。
每次产生了什么联想?
思考2:
“墙上的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思考1,请同学们回答,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板书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板书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板书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板书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板书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板书树、树的生存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
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
“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
”《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3,思考2:
“墙上的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A,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结),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
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作者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4,思考3:
通过分析课文,我想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下,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区别?
(请同学们讨论发言)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这里“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绝对的权威、绝对中心,我认为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分别有这样的特点,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传统小说:
一、追求表现外部世界,刻意描绘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外貌衣着、言行举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在结构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根据素材和创作需要选择悲剧或喜剧的模式;
三、具有完整和有趣的故事情节。
大都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展示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
四、遵循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一、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揭示情景在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展示人物的心理结构;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二、遵循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通过内心折射现实;
三、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
把过去、未来、现在互相倒置、互相渗透;
四、运用自由联想、象征暗示、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心理分析手法。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
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
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
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
她呼吁:
“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
(六)关于小说的主题: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芙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
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芙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
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
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
这正如伍尔芙自己所认为的那样:
“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
”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
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七)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远远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技巧,一种叙述视角上的花样翻新,它是需要超常的各方面的功力的,既需要知识文化的、又需要思想观念的、还需要情感体验的,当然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悟力于智慧,读意识流小说,以及其他现代小说,也是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功力,否则是难以读懂的。
至今,评论家也很难把《墙上的斑点》这样的意识流小说梳理得十分清楚。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重要的是体会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在创作上的不同。
《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
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就以其全新的面貌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
(八)、课后作业
张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墙上的斑点 墙上 斑点 人教版高二 选修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