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册教案全册.docx
- 文档编号:1069133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X
- 页数:208
- 大小:1.09MB
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册教案全册.docx(2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册教案全册
三年级第一学期总备课
教师:
学科:
数学任课班级:
三年级
项目
具体内容
课程标准中
本年级的阶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内容
及
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测量(7课时)
1、千米的认识(4课时)
2、吨的认识(3课时)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9课时)
1、加法(3课时)
2、减法(3课时)
3、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四边形(6课时)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第五单元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
2、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
3、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第八单元可能性(4课时)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第十单元总复习(4课时)
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确;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1)万以内的加减法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
(3)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
(4)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
难点:
(1)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3)能较熟练的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例如,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
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内容:
3、分米、毫米的认识
4、千米的认识
5、克的认识
6、吨的认识
7、复习整理
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时间:
8课时
教学重、难点:
1、建立测量单位观念。
2、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思路:
1、知识基础:
表内乘除法,口算加减法,米、厘米、千克的认识。
2、知识联系: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单位;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3、能力培养:
估测意识,估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要求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毫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用具
米尺、硬币、直尺、大头针、曲别针、彩带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新授
小结
1、师:
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
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师:
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2、复习长度单位:
米、厘米
问:
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
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
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
1厘米大概有多长?
3、测量纸条的长度。
(创设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
师:
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揭示课题:
毫米的认识)
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
师:
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
(2)师问:
用铅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3)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4)提问: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2)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
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
实际测测,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
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师:
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
用手势表示一下。
2、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
你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有多厚?
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
名称
长度
教师小结: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
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结论: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毫米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学生可能答:
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测量
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汇报交流: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比一比,谁指的快:
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一毫米,比比谁画的最接近。
小组操作、互评、反馈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
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
教学要求
5、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4、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分米长度概念,会用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用具
米尺、硬币、直尺、大头针、曲别针、彩带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五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