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内经》.docx
- 文档编号:10691242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17KB
第五章《内经》.docx
《第五章《内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内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内经》
第五章《内经》
一、《内经》问答
1.《上古天真论》提出养生防病的两大纲领是什么?
《上古天真论》提出养生防病两大纲领,即对外要顺应四时,外避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内要调养精神,保养正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张景岳《类经》谓前者为“治外之道”,称后者为“治内之道。
”是中医学养生防病的主要思想方法。
2.《上古天真论》论述肾气的作用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肾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肾气在人类生殖能力方面的作用。
“女子七岁,肾气盛…。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肾气有余也。
”原文说明,人的生殖能力,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渐盛,天癸充足,就具有生育能力;肾气渐衰,天癸竭尽,就丧失生育能力。
②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
据经文所述,女子七岁至二七,男子八岁至二八,为人体发育期,主要在于“肾气盛”,表现“齿更发长”,“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精气溢泻”;女子三七至四七,男子三八至四八,为人体壮盛期,主要在于“肾气平均”,表现“真牙生而长极”,“筋骨劲强”,“身体盛壮”;女子五七至七七,男子五八至八八,为人体衰老期,主要在于“肾气衰”,女子为阳明脉先衰而后肾气衰,表现“发堕”、“齿槁”、“精少”、“地道不通”。
由此可见,人体的发育、壮盛、衰老,亦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
肾气渐盛,人体迅速发育;肾气充足,人体壮盛;肾气渐衰,人体逐渐衰老。
3.冲任二脉与女子的月经及胎孕有何关系?
《上古天真论》指出: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它说明冲、任二脉的盛衰,与女子月经及胎孕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
这一理论对后世妇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妇人大全良方》说: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则经血渐盈,应时而下。
”由于冲、任二脉的盛衰对于女子经、带、胎、产的生理、病理至关重要,因此,调理冲任,成为治疗妇科病症的一条重要法则。
4.怎样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其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与消亡的根源。
(3)阴阳也代表了两类对立事物的属性。
5.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本条理论是根据“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的理论原则,并在论述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这一理论,对于顺时养生以及顺时用药均具极重要意义。
6.怎样理解“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生气通天论》指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要,有要领、关键之意。
密,即致密,谓阳气致密。
固,即固守,谓阴精固守。
大凡阴阳平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
阳气致密在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这不仅说明了阴阳双方保持平调的重要性,而且着重指出了阳气是维持阴阳平调的关键,特别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平衡中的主导作用。
从生理而言,阳气固密在外,即阳气的生理功能正常,一方面能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不使外邪内扰阴精;一方面能发挥其固摄阴精的作用,不使阴精妄泄于外。
如此则能保证阴精固守于内,从而维持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保持生命的正常活动。
所以《生气通天论》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从病理而言,如果阳气不能致密于外,则不能固守阴精,阴精就会因之而衰竭,破坏了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生气通天论》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7.《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昧;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提示了什么学术观点?
提示了三点:
①人体阴精的产生,本源于饮食五味。
②藏蓄阴精的五脏,可以因为五味的不节而受伤。
③只有谨和五味,才能使“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长有天命。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述: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8.人体阳气在一日之中的消长规律如何?
《生气通天论》指出: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它表明人体阳气与自然界昼夜阳气的消长规律是一致的。
在病理上,阳气的消长对疾病的进退有着直接的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9.“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本段原文提示了什么重要理论?
“清阳出上窍”,此“清阳”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浊阴出下窍”,此“浊阴”指下窍所排泄的糟粕和水液。
“清阳发腠理”,此“清阳”指人体卫外的阳气:
“浊阴走五藏”,此“浊阴”指五脏所藏的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此“清阳”指达于四肢的阳气:
“浊阴归六腑”,此“浊阴”指六府传化的水谷饮食。
本段原文提出三个清阳、三个浊阴,意在提示人体清阳之气与浊阴之气的升降规律,即清阳之气向上而主外,浊阴之气向下而主内。
10.怎样理解“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1)喜怒泛指七情,寒暑概指六淫,情志过极,损伤五脏气机,六淫伤人,首先侵犯形体;
(2)阐明病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内伤七情;一类为外感六淫。
11、《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风热湿燥寒五气太过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阴阳应象大论》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风胜则动,谓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眩晕。
热胜则肿,谓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谓燥邪太过,使人津液干涸,而为内外干涩之病。
寒胜则浮,谓阴寒太甚,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而为浮肿。
湿胜则濡泻,谓湿盛伤脾,脾受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致便泄稀溏。
本段内容提出了病因辨证的观点,对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怎样理解“治病必求于本”?
本,这里指阴阳。
人体疾病的形成是由于阴阳的失调,而治病的关键是协调阴阳,所以治病必求于本。
13.什么叫“阳化气,阴成形”?
张介宾是如何注释此句的?
(1)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2)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14.怎样理解: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寒到极点转化为热,热到极点转化为寒,这是以寒热互变的现象,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
15.什么叫“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前食字通蚀,消蚀之意。
后食字通饲,供养之意。
谓病理之火消蚀元气,元气可供养生理之火。
16.怎样理解“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指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机。
(2)胜:
偏胜;病,受病、受损而不足。
阴气偏胜则损伤阳气,阳热偏胜则耗损阴液。
17.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守,镇守于内。
使,役使于外。
阴居于内,为阳的镇守;阳居于外,为阴的役使。
(2)阐明了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
18.怎样理解“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1)阴,指肝;阳,指心。
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
(2)举例说明情志过极内伤五脏。
19.怎样理解“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引,指用针刺引经络之气来调节虚实,由于人身的阴阳气血,外内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方经脉的虚实盛衰。
20.试述五脏与五体、五声、五志及七窍的相合关系。
肝,在体为筋,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窍为目。
心,在体为脉,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在窍为舌。
脾,在体为肉,在声为歌,在志为思,在窍为口。
肺,在体为皮毛,在声为哭,在志为忧,在窍为鼻。
肾,在体为骨,在声为呻,在志为恐,在窍为耳。
2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如何?
答:
关于“藏象”,藏,同脏,指人体内的脏器;象,外象,指内脏的功能表现外在的征象,如张景岳所注:
“藏居于内,形现于外,故曰藏象。
”关于藏象学说,旨在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试述五脏为人身之本的基本内容。
《六节藏象论》论五脏为人身之本: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脾胃……仓廪之本,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
23.试述五脏六腑总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临证意义。
《五藏别论》: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主藏蓄精气而不传泻水谷,具有满而不实的特点,六腑主传化水谷而不贮藏精气,具有实而不满的特点。
由于五脏主藏精,故病理上多精气不足的虚证,因而治五脏病当以补益精气为主,由于六腑主传化物,故病理上多传化不利的实证,因而治六腑病当以通利为主,即后世所谓“六腑以通为用”。
24.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概念如何?
《五藏别论》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府。
”在性质上,奇恒之府属阴,“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传化之府属阳,“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
在功能上,奇恒之府主“藏而不泻”,传化之府主“泻而不藏”。
25.何谓“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汤液醪醴论》载“去宛陈莝”,指的是祛瘀行水法,《素问·针解》说:
“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又载:
“开鬼门,洁净府”。
鬼门,即汗孔;净府,即膀胱。
是指发汗、利小便的治法。
《金匮要略》谓“诸有水者,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可见“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乃是祛瘀行水、发汗、利小便等三种治疗水肿病的方法。
26.怎样理解《脉要精微论》提出的诊脉纲要?
第一点,对诊脉的要求,既要求病人处于清静状态,又要求医生保持清虚宁静。
原文所说: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是要求病人诊脉时,必须处于清静状态。
原文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是要求医生诊脉时,最要紧的是保持清虚宁静,专心致意。
第二点,脉象主病。
原文指出: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气痛。
”第三点,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应。
原文指出: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春应中规”,形容春季的脉象圆活而动。
“夏应中矩,形容夏季的脉象方正而盛;“秋应中衡”,形容秋季的脉象轻匀而平;“冬应中权”,形容冬季的脉象沉实内伏。
27.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何在?
(1)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的俞穴和动脉,肺主一身之气,故气口是全身经脉之气的汇聚之处,肺朝百脉,脉会气口。
(2)气口与脾有密切关系,脾胃为全身气血生化之源,气口是足太阴脾经经气之所归。
28.试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1)概括了脾与胃的病理特点。
(2)阳明胃的病变,属阳,多病外感,津液易伤,多从热化,燥化,故以实证多见;太阴脾的病变,属阴,多病内伤,阳气易伤,多从湿化,寒化,故以虚证多见。
(3)亦可推广到六腑病多为实证,五脏病多为虚证。
29.怎样理解“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故称“封藏之本”。
30.怎样理解“毛脉合精”?
肺主皮毛主气,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心肺相合,气血相合。
31.根据《素问·经脉别论》原文所述,人体水液输布与哪些脏腑直接相关?
《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据本条原文的所载,人体水液输布与胃、三焦、膀胱等腑,脾、肺等脏直接相关。
而《素问·逆调论》指出:
“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肾何以主水?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由此可见,人体水液的输布,主要在于脾、肺、肾三脏的作用。
32.怎样理解“生病起于过用”?
《经脉别论》指出“生病起于过用”,其本意既指五脏过劳致病而言,即所谓“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又指四时气候变化过度而言,即所谓“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所谓“过用”,是指超越常度,凡饮食、劳逸、情志、房劳以及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超过了常度,皆能损伤人体,产生疾病,这是《内经》有关发病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33.怎样理解“脾病而四肢不用”?
据《太阴阳明论》原文所述,应从两方面理解:
①生理方面:
脾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全赖于脾气输布胃中的水谷精气为营养,即所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②病理方面: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肌肉筋骨便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滋养,即所谓“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34.热病的饮食禁忌如何?
《热论》指出:
“病热当何禁之?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盖热病食肉,则“肥者令人内热”,可使热病复发。
而热有所藏又勉强进食,则其所藏之热与谷食之热相搏,“两热相合”,从而造成余热不清的状况,此乃热病关于饮食护理的一条重要理论。
35.何谓“阴阳交”?
阴阳交有哪三死候?
《评热病论》所谓“阴阳交”,阳,指阳热邪气;阴,指阴精正气;交,交争之意。
阴阳交是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而不解,阴精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证候。
指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盛、狂言三证。
汗出辄复热,为邪热猖盛、阴精不足之候;不能食,为精气虚衰,化源亏乏之征。
汗后脉躁疾,为邪盛精伤之候。
狂言,为失神之候。
诸证反映了阴精衰竭、邪热猖盛的邪盛正衰危候,故称之为三死候。
36.试引原文论述“卫气”的功能。
(1)原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
(2)卫气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37.何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1)此言外感发病的机制。
(2)两虚:
虚邪与人体正气虚,此两虚相遇,邪气才能伤害人体。
38.怎样理解“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阳络,指在上,在表的络脉;阴络,指在下,在里的络脉。
阳络损伤,则血向外溢出,而为鼻衄、齿衄、肌衄之症。
阴络被伤,血溢于肠道之内,则为便血之症。
39.如何理解“百病生于气”?
气,此指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这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的一条重要理论。
40.《举痛论》所述痛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举痛论》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据经文所述,寒气是导致疼痛的主因。
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经脉气血滞涩不通,即所谓“泣而不行”,故后世常谓“痛则不通,不通则痛”。
此外,亦有脉络收缩,致气血不足而痛者,即所谓“客于脉外则血少”之义。
41.试析《举痛论》九气为病的机制。
《举痛论》云: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大怒则肝气上逆。
“喜则气缓”,是指暴喜则心气缓散不收。
“悲则气消”,是指悲哀过度则使肺气消灼。
“恐则气下”,是指大恐则使肾气下陷。
“寒则气收”,是指感受寒气则使腠理闭塞,阳气收敛。
“炅则气泄”,是指感受热邪则使腠理开疏,津气外泄。
“惊则气乱”,是指猝然受惊吓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使心气散乱。
“劳则气耗”,是指过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使肺气与卫气耗泄。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使心神之气郁结。
42.痹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痹论》所述痹的病因可以归纳为二:
①外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闭阻经络;②内因情志、饮食失节,损伤脏腑,即原文所述“阴气者……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
痹的病机主要在于两点:
①气血经络闭涩不通,如高士宗所释:
“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
”②营卫之气逆乱,如《痹论》所说:
“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
43.怎样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论》指出,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主润养宗筋,滋养经脉,营养脏腑。
若“阳明虚,则宗筋纵,足痿不用”。
因此说“治痿者,独取阳明”。
它提示治疗痿疾要注重调理脾胃,补益后天生化之本。
44.怎样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外寒”,是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体表失去温煦而见恶寒之症。
而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则是指全身性的或者某一脏的阳气虚损而致的恶寒。
二者当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阴虚则内热”,是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运,郁而化热。
而后世所说的“阴虚则热”,则是指五脏阴精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之证。
二者更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阳盛则外热”,是指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而不得宣泄,出现表证发热。
而后世所说的“阳盛则热”,则是指阳热之邪亢盛出现发热,既包括里热证,又包括表热证。
《调经论》所述“阴盛则内寒”,是指寒气久积胸中,损伤胸阳所致的内寒证。
而后世所说的“阴盛则寒”,则是指一切脏腑受寒后的阴寒邪盛所出现的内寒证。
45.《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是什么?
《至真要大论》论述了“病机十九条”,其中属五脏者五条,属上下者二条,属火者五条,属热者四条,属风、属寒、属湿者各一条。
分类条例于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
46.“从者反治”包括哪些内容?
《至真要大论》指出:
“从者反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四个方面。
“热因热用”,是谓温热的药物顺着发热的病症使用,即用温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
如用通脉四逆汤治疗伤寒少阴病内有真寒、外显假热的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之证,便属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是谓寒凉的药物顺着恶寒的病症使用,即用寒凉药治疗真热假寒证。
如用白虎汤或承气汤治疗“热深厥深”的四肢厥冷症,便属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是谓壅塞的药物顺着壅塞的病症使用,即用壅补药治疗真虚假实证。
如用理中汤治疗脾气虚寒的腹满症,便属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是谓通利的药物顺着通利的病症使用,即用通泻药治疗真实假虚证。
如用小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的“下利谵语”症,便属通因通用。
47.试述精、神与五脏的关系。
《本神》指出,五脏主藏精气,而所藏之精气又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文说: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并归纳了五脏藏精藏神的对应关系,即“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素问·天元纪大论》又曾明确指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五脏既主藏精,又主藏神,精是物质基础,神是神志活动,二者皆由五脏所藏,属五脏所主。
故精、神与五脏密不可分。
48.营卫的生成、特性及其运行规律各如何?
《营卫生会》指出:
营卫二气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即原文所言“营卫者,精气也”。
其中营气之性柔顺,受脉道约束;卫气之性刚悍,不受脉道约束,即原文所谓“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卫之气在人体内“营周不休”,一昼夜各自运行五十周次,夜半时大会于手太阴肺经。
营气营运于中,卫气卫护于外,二者“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49.何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卫生会》: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形象地概括三焦的主要功能。
“上焦如雾”,形容上焦主布散水谷精气,如同雾露蒸腾。
“中焦如沤”,形容中焦主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同沤物浸渍。
“下焦如渎”,形容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
50.怎样理解“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营卫生会》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可从三方面理解:
①生理上,它表明血汗同源,即“津血同源”。
②病理上,血液夺失者,津亦随之衰耗;汗津耗夺者,血亦随之亏虚。
③治疗上,血液夺失的病证,不可更发其汗,所以张仲景《伤寒论》提出:
“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同样,汗津夺失的病证,亦不可再耗其血。
如大汗淋漓以及吐泻过度使津液夺失的虚脱证,不能使用破血法,更不能使用三棱针刺的放血救急法。
二、自测试题
【A型题】
1.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阳气B.肾气C.气血D.天癸E.精神
2.男女具有生殖能力的条件,最确切的是
A.形体壮B.胃气强C.脾气旺D.肾气盛E.肝气旺
3.《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
A.肾气衰B.阳明脉衰C.太冲脉衰D.任脉衰E.三阳脉衰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防病的两大纲领是
A.法于阴阳,和于术数B.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C.食饮有节,起居有常D.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E.不妄作劳,劳逸适度
5.《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
A.心肺B.肺脾C.肺肾D.肺肝E.心肝
6.《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两虚”是指
A.正气虚与虚邪B.胃气虚与虚邪C.表里两虚
D.阴阳两虚E.气学两虚
7.《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阳络伤则病
A.吐血B.衄血C.咳血D.尿血E.便血
8.在《素问·举痛论》中疼痛的原因主要指的是
A.风B.寒C.暑D.燥E.湿
9.《素问·举痛论》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寒邪阻塞
A.经脉B.肌肉C.脏腑D.关节E.筋骨
10.据《灵枢·水胀》所述,肠覃的起因为
A.瘀血B.水气C.热毒D.寒气E.湿气
【B型题】
A.天癸至,月事以时下B.肾气盛,齿更发长C.肾气平均,真牙生而长极
D.任脉虚,太冲脉衰少E.筋骨坚,发长极
1.女子七岁
2.女子二七
3.女子七七
A.动摇眩晕B.痈疡红肿C.浮肿
D.濡泻E.干燥证
4.风胜则
5.热胜则
6.湿胜则
A.在志为怒B.在志为喜C.在志为思
D.在志为忧E.在志为恐
7.心
8.肺
9.肾
A.诸痛痒疮B.诸风掉眩C.诸寒收引
D.诸湿肿满E.诸气膹郁
10.与心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11.与脾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12.与肺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A.生之本B.气之本C.封藏之本
D.罴极之本E.仓廪之本
13.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是
14.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肝是
15.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肾是
A.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B.仓廪不藏C.水泉不止
D.衣被不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经 第五章 内经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