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建设方案最新.docx
- 文档编号:10686929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40.29KB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最新.docx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专业建设方案最新.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最新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高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预通知”的要求,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应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前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
我系提出重点建设会计专业申请,特制定如下建设方案。
一、会计专业建设基础
(一)区域人才需求
会计专业是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社会认可度高,人才需求旺盛。
全国虽有10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黑龙江省也有30多万从业人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这一数字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社会呼唤高端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学生除对口就业之外,还能胜任商贸、物流、营销、经济管理、文秘、行政事务、文化教育等职业岗位,专业拓展较广,毕业生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就业面广。
会计专业生源充足,学生、家长、社会对该专业充满信心。
会计专业是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面广的专业。
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二)专业建设基础
1、符合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以“特色引领”为重点的要求
会计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探索政行教介企“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介企“三主体”人才培养、“双证书”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专业建设特色突出,社会声誉好,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深受社会欢迎,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能起到特色引领作用。
我系会计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会计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2、办学特色鲜明
会计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其办学特色鲜明,已跻身全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先进行列。
会计专业“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项项目,他们将以所立项目为依托,继续深化以就业为先导,工学结合、校介企三方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努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切实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大学生创业实训和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会计人才。
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每个具体教学环节中,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教育教学思想中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科技创新、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3、专业建设优势
会计专业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
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会计专业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条件比较完备,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素质较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充足,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基础,借助会计中介机构、行业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该专业现有在校生近400人,计划发展规模500人以上,办学规模趋于稳定;先后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会计(税务会计方向)、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会计与审计等相关专业及方向,专业群建设初具规模。
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1人,初级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人;双师型教师8人;45岁以上教师2人,35岁以上教师6人,35岁以下教师5人。
校内建有手工模拟实训室、ERP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校外建有10余个实训基地、6个就业推荐基地,建立学生就业快速通道--已与1个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就业派遣协议,会计专业已实现部分订单培养,并积极探索“校中有所,所中有校”的办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推进“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具有创新与发展能力、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教学团队,带动和引领本校、本省同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手段,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构建会计专业群,引领全省同类专业的快速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吃苦耐劳品质、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会计、计算机操作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审计、会计软件、经济活动分析及有关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在各类企业、会计中介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监测指标
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教育厅对“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进行验收。
2、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制定课程标准,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学校反馈、校内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实施过程监控,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编写出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核心课程教材。
4、完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改革考核与评价方法。
5、实训设备设施功能完善,能满足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全部开出实训项目。
6、双证书教育落到实处,毕业生至少要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7、就业率长期稳定在一定水平,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
8、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有实际锻炼和师资培训的经历。
9、专业带头人了解国内外职教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独立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
10、每个骨干教师能带领学生开展工学结合的项目1项,硕士或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三、会计专业建设内容
(一)深化“校介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对接
会计专业将以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项项目--“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依托,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与会计中介机构、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过程和会计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校介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推行“校中有所、所中有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探索建立“校中有所、所中有校”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工作过程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会计师事务所密切合作。
依托行业企业,增加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力争到2014年建成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根据“共建、共管、共享”的校企合作建设思路,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和实训教材,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三)转变培养方式
按照培养目标具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资源优质化的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突出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大力开展会计技能大赛、ERP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建设教学团队
2012—2014年,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制订建设规划,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
通过到国内外考察、进修、培训及交流、在对口企业挂职实践等措施,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使其成为全省本专业教学与建设的领军人物;培养5名骨干教师,使其成为全省本专业教学与建设的示范教师,并带动其他教师共同进步,为未来培养专业带头人奠定基础。
每年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增加兼职教师特别是行业企业一线教师数量,使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
1。
(五)课程体系、教材与教学资源库建设
构建以职业岗位为主导、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规范和改革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
重点建设《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会计》、《财务分析与案例》、《审计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实训》等核心课程并编写适用教材。
建立与完善课程资源包,建设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库,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其他院校开设本课程做出示范。
(六)构建“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构建“4321”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会计专业建设”矩阵组织,调动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4个监控主体的积极性;明确教学单位、教师、学生3个监控对象;建设监控信息处理和纠偏2个系统;突出教学过程1个监控重点;注重人才需求调研、教学实施的过程监控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
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实现校企联合监控;实施教学信息网络化管理,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形成自觉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良性管理机制。
改革课业评价方式。
校企共同制定学生考评标准,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学校与企业、技能考核与知识考试、过程测试与期末考核、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等“四结合”评价法。
学习过程采用“文件夹”评价方式,校企双方共同记录平时表现、任务完成、实践技能、课外活动、技能大赛等情况,结合技能鉴定及期末考核给予课业总评,并对参加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七)面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建设
以高水平专业建设带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实验实训条件改善提升技术研发的装备水平;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面向本地区经济发展,教师深入企业、社区和中职学校,服务企业和社会需求,实施先进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传播辐射、技术技能培训教育。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技术需求,“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建立校企合作的立项、研发、应用、推广一体化成果开发模式,使技术服务成为促进和推动校企合作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力争3年内承担各级各类纵向课题5项,面向中小企业完成委托课题3项。
广泛开展社会培训。
依托校内外教育教学基地,实施培训计划,制定社会培训工作考核办法,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受训人员“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面向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培训达300人次;面向企业职工、社会成员及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500人次。
增强骨干带头作用。
联合区域职教中心、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组建中高职衔接的网络体系,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区域职教师资培训达100人次,中职生培训达300人次;扩大与中西部院校的对口交流,对口交流中西部院校达到2-5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合作交流院校达到2所。
四、会计专业改革举措
(一)改革举措
1、政行校介企“多主体”参与专业建设
“政”代表会计主管行政机关,即财政厅、局,它们对本区域的会计工作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
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专业建设上的作用。
“行”即行业协会,包括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学会,也要让它们参与高职会计教育,参与会计专业建设。
“校”即指学校,责无旁贷地对会计专业建设负有直接责任。
“介”特指会计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代理记帐公司、会计事务咨询公司、会计培训学校、会计劳务派遣公司等。
它们既是中介机构,又是企业,具有双重身份。
借助它们可以实现专业实习,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的快速通道。
“企”指各类企业、单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场所。
实行政行教介企“多主体”参与专业建设,有利于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升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实现学校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2、继续推进“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这一模式由学校、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业三方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培育专业人才。
中介机构在整个模式中担负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将学成的学生直接推介给企业就业。
这一模式将积极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努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切实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大学生创业实训和基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会计人才。
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教育教学思想中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科技创新、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3、努力打造“校中有所,所中有校”的办学格局
探索建立“校中有所、所中有校”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工作过程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会计师事务所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二)保障措施
1、加强对会计专业的指导和领导
教学院长和教务处长负责会计专业的领导与指导工作,系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加强对本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充分的参观学习、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
2、建立会计专业建设相关制度
完善会计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专业项目管理、调控、评估制度,制定可行性实施计划,确保本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3、加大会计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根据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保证本专业建设专项经费358万元。
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专项经费,增加专业教学资料,服务专业发展。
4、加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多角度考量,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同时多形式选聘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兼职教学,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5、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1)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2)探索建立良好的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充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保障专业建设;
(3)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实质性、制度性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度化、经常化地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4),0P+1力突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建设为:
从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学院、会计中介和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5)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与评价水平;
(6)不断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的组织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双证书”获取率。
五、专业建设绩效指标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预期绩效
1、建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
2012年完善实训室的硬件装修装饰,完成设备设施的安装调试,各种实训材料齐全,相应教学文件、训练手册齐全,每个实训室能同时接纳48名学生实训。
ERP实训室可接受校内其他专业学生进行企业经营模拟训练,辐射到全校。
2013年继续投入资金建设1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1个ERP实训室,完成实训室的硬件装修装饰,完成设备设施的安装调试,各种实训材料齐全,相应教学文件、训练手册齐全,每个实训室能同时接纳48名学生实训。
ERP实训室可接受校内其他专业学生进行企业经营模拟训练,辐射到全校。
2014年继续投入资金完善会计手工实验室、继续投入资金建设1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1个ERP实训室,加大软件和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会计专业和学校其他专业进行模拟训练的要求。
2、引进会计师事务所
2012年完成校内引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备工作,如签订引进协议、完成初步办公场地的设计、施工、设备设施安装到位、办公资料文件齐全、企业制度完备等。
试运行该会计师事务所,并能接纳学生顶岗实训。
2013年有序运行会计师事务所,对外进行会计业务,对内进行学生实训,专业教师到事务所顶岗实习,事务所员工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实现深度融合,达到双赢。
2014年继续完善校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设,使其能够起到接收学生会计实习、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作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预期绩效
2012年在维持现有的10个实训基地基础上,重点建设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真正实现其实习实训和桥梁纽带作用,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并为学生就业提供推荐机会和快速通道。
尝试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2013年继续完善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会计中介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校介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加强三方资源共享与人才交流,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三方社会声誉,达到三方共赢。
完善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作,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2014年继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会计中介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课程建设及预期绩效
2012年继续推进“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编写2部核心教材,加强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对“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进行总结、验收、结题,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程,三门校级精品课程,编写3部核心教材,完善课程体系。
2014年实施“校介企‘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力争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三门校级精品课程,编写5部核心教材,完善课程体系。
(四)教学团队建设及预期绩效
2012年提出培养或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计划并组织实施,聘任兼职教师5人(企业3人),培养骨干教师2人,引进专业教师1人,培养“双师型”教师2人,完善专业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2013年培养学科带头人1名,聘任兼职教师10人(企业5人),培养骨干教师3人,引进专业教师1人,培养“双师型”教师3人,完善专业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2014年培养学科带头人2名,聘任兼职教师12人(企业6人),培养骨干教师5人,引进专业教师2人,培养“双师型”教师4人,完善专业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专业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
专业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
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不超过专项建设资金的50%。
(一)经费预算
建设
内容
合计
(万元)
地方财政
(来源25:
黑龙江省财政厅)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25:
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万元)
其他
(来源25: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万元)
总计(万元)
358
180
50
128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
3
2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0
7
3
师资队伍建设
35
15
10
10
校介企深度合作
30
20
10
教学资源库建设
5
3
2
购买专业图书、资料、软件
40
20
5
15
课程体系及精品课程建设
10
7
3
教材建设
15
10
5
校内实验室建设
180
80
30
70
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20
10
5
5
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0
6
4
(二)年度执行计划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资金预算(3万元)
单位:
万元
建设内容
资金预算
责任人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及制度建设
1
1
1
祖国峰
合计
3
2、校企深度合作建设预算(90万元)
单位:
万元
建设
内容
主要措施
资金预算
责任人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企业参与教学
(1)制定《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办法》;
(2)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每年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4)校企合作制定教学质量考核标准;
(5)成立联合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及督导。
1
1
1
祖国峰
牛耘
梁丽华
孙福智
刘丰
兼职教师聘任
(1)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
(2)以合作单位为主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3)从合作单位聘请兼职教师;
(4)校企合作加强兼职教师管理。
2
2
2
教学内容更新
(1)制定《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2)联合制定课程标准;
(3)每年适时修订课程标准;
(4)合作开发并更新教学案例;
(5)合作开发并修订校本教材。
2
2
2
先进技术共享
(1)制定《校企技术合作管理办法》;
(2)横向课题联合研发;
(3)纵向课题联合研发;
(4)科研成果理事单位优先共享。
1
1
1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2)合作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
(3)合作进行实训室建设;
(4)合作单位优先使用实训设备进行员工培训;
(5)合作成员提供见习场景。
3
3
3
学生就业
(1)制定《学生实习就业管理办法》;
(2)合作单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3)合作单位优先挑选毕业生;
(4)合作单位负责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
1
1
1
合计
10
10
10
30
3、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预算(10万元)
单位:
万元
序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专业 建设 方案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