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0681542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35KB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docx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
角色期望:
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亲社会行为:
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归因:
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印象管理: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社会化:
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众:
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依从:
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态度:
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曝光效应:
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去个性化:
指人们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性水平降低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
指附合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自我概念:
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自尊:
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程度。
责任分散:
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攻击性行为: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成就动机:
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自证预言:
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1、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
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2)联结原则:
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3)社会交换原则:
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人际吸引的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一)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某种对象的喜欢。
2熟悉增加了人们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发表面形象却没有这种熟悉效应。
(二)居住环境邻近能引起人际吸引居住位置邻近的人之间关系往往越亲密。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一)才能: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聪明的人。
(二)美貌与外在吸引力:
外貌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比较稳定和持久。
三.相似规则:
很多情况下相似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的相似都能影响人际吸引。
四.互补规则:
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是所产生的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相似与互补有时是协同的,相似与互补有不同的作用
3、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
(1)平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
(2)相容原则。
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
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
(3)互利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
可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4)信用原则。
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
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
4、影响从众的因素:
(1)团体因素:
①团体凝聚力②团体一致性③团体规模、团体大小也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2)个人承诺4、服从:
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5、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
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
<2>、情感探索阶段。
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
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
<3>、情感交流阶段。
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稳定交往阶段。
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
6、简述沟通结构的要素。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沟通过程中的始发者,也可以称为信息发出者。
(2)信息。
信息是沟通传递的内容,从沟通意向的角度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
(3)通道。
从发送着到接受者之间形成的沟通回路,需要经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里信息传递的方式就是指通道,通常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都是传递信息的通道。
(4)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即接受信息的人,是沟通过程的终端。
信息接受者是对于信息的接受,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加工信息的过程。
(5)反馈。
沟通中信息的接受者不断的将沟通的结果再回送给发出者,时期进一步调查沟通动作,从而形成一个沟通回路,这个过程就是反馈。
反馈的作用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互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单向传递。
(6)障碍。
沟通中的障碍是指会给沟通过程中增加困难或使双方没能很好的完成沟通的因素。
主要包括地位障碍、个性障碍、组织障碍、文化障碍、心理障碍等。
(7)背景。
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7、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一,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
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保持个人的想法、情绪、行为一致。
自我概念有着促使矛盾的内部观念达到协调一致的功能。
第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伯恩斯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每
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使不同的人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经验,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也不会完全相同。
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第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事情发生的期待,从而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
自我一致性维持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二)经验解释:
是指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在怎样的自我概念背景下作出评价。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是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
8、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如果潜在助人者为男子,则女性不幸者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如果助人者为女性,则男女不幸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相似性。
受助者和我们的相似性影响了我们是否采取救助行为。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
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衣打扮。
(4)人格特征。
受助者的人格形象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助人意愿。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没有伤害过我们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的自己陷入困境的人。
(5)受助者的感觉。
当提供帮助的是你的朋友或是和自己类似的人时,特别是看起来比自己小比自己弱时,接受帮助会让你感到很沮丧,因为你觉得,他们比你强,能做你不能做的事;相反,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和你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对你提供帮助,你看的感觉可能更积极一点,因为这对你自尊的威胁要小一点。
<二>助人者特征
(1)年龄与性别。
助人者的年龄应该是一个间接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
(2)认知特点。
对当前所处情境的认知,包括对救助对象的认知;人际责任归因风格;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和自我角色的认知。
(3)个性特点。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仁慈、助人、慷慨等特质,或者自认为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其亲社会倾向就更强。
(4)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有微弱的情绪状态。
好的心境,直接增加一个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
(5)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三>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容易帮助别人。
人们的助人行为受所处地域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影响。
(2)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为了寻求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
9、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其内容。
<一>、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
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二>、利已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已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三>、基本归因偏差
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的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四>、自我服务偏差
是指人趋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10、如何理解社会化,及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社会化和个性化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对这方面起促进作用的行动,不一定适用于另一方面,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但是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适应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只有在社会化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建构自我,而同时又必须超越这种关系才能开拓自身独特的生活道路。
11、自我效能的本质及其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施加控制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由班杜拉提出。
班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是从成功经验中获得的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
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干的儿童和成人更坚毅,更少焦虑,更少消沉,同时他们过着更健康的生活,在学术上取得更多成功。
12、服从的心理原因、
(1)合法权利。
合法权利是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2)责任转移。
米尔格莱姆认为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认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
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
13、米尔格莱姆服从实验的贡献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开创了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服从的实验的研究先河,并使服从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他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意义上还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意义上,都具有开创性价值。
14、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
认知成份处于基础地位,是一个人对客体或事件所具有的信念、观点、知识、信息、想法与看法等。
(2)情感成分。
情感成份是人对某些人、思想、事件或对象所产生的感情、情操、心境和情绪等,在态度结构中占有核心地位。
(3)行为倾向成份。
行为倾向成份则是影响一个人对某些事物做出赞赏或反对评价的倾向性,这是人的态度外显的关键环节。
15、论述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影响行为
(1)态度与单一行为
1)一致2)不一致拉皮尔1934年的调查
(2)态度与多重行为相一致
费希本和艾赞的研究调查了62名男女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发现贝斯的宗教态度并非与单一行动保持一致,与同类的多重行动一致。
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提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2)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3)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
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1)一方面受到行为本身可否实施、态度指向的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情景是否制约态度行为的发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态度本身的强度、深度、外显度、向中度都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认知和情感成分高度一致的态度更可能预测行为。
(3)合理行动理论
了解个体是否采取行动,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其意向,即是否打算采取行动。
影响意向的因素有二:
1)对行为的态度2)主观规范:
人们主观行为规范,是个体对他人赞成或不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二者一般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意向如何则取决于二者的强度。
(二)行为影响态度
16、试举生活中替代性侵犯的例子,你觉得什么时候会出现替代性侵犯
替代性侵犯有两种类型:
侵犯对象的替代和侵犯类型的替代。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
适用时机:
对方力量强大或是地位很高,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时,那么替代性侵犯就有可能出现,如散播挫折源的谣言或是攻击他的好友。
17、性别助长发生的年龄特征并分析其中的社会心理机制
年龄特征:
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而性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则不存在这种性别助长现象。
社会心理机制:
很多因素导致了社会助长,如弗里德曼解释群体背景之所以引起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金盛华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出发,认为被评价意识的被激发,会直接提高人们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水平。
在被评价情境下,人们期望得到积极评价的动机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激发,从而导致行为效率的增加。
桑德斯认为,他人在场导致了分心。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要选择注意他人还是注意任务,这一冲突导致了内驱力的增长。
如果任务要求优势反应,则会助长任务成绩;反之亦然。
这些理论不是互相对立的,他们可能同时存在于社会助长过程中。
18、个人控制点对努力有怎样的影响
控制点由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
控制点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将控制点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相信奖励是由个人行为来决定的。
具有外部控制特征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为,奖励的出现与否不是自己的活动能影响的。
由于内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内控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外控者成就动机就相对较低。
内控者相信可以对事物的发生施加影响,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怀疑局面好转的可能性,因而会增大在事业上的投入。
相反,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后果的积极关系,当面对困难时就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9、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在解释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是所有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按照社会交换的观点,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付出的成本及获得的酬赏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人们在发展与他人关系时,选择能给自己最大酬赏的人,为了获得酬赏,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
1、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积极有效的印象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1)适当的自我表现策略。
自我表现是指我们在同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的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好的方面,使自己给他人留下一个自己期望形成的印象,以便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如真诚的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要记住名字是一个人语言中最美,最重要的声音;做一个好的聆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真诚地让别人觉得他自己重要。
(2)恰当的自我表露策略。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的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想法。
2、如何给别人良好的印象。
(1)待人不卑不亢
不亢,就是不骄傲自大。
不卑,就是不卑躬屈膝,做出讨好、巴结别人的姿态。
前者引起别人反感,后者则有损自己人格。
在参加面试时,更不宜因为渴望得到这份工作而表现出谄媚主考人的样子。
(2)衣着仪表得体
有些人习惯于不修边幅。
这本来属于个人私事,不过在一个新环境里,别人对你还不完全了解,过分随便有可能引起误解,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
当然,衣着仪表得体并不是非要用名牌服饰包装自己,更不是过分地修饰,因为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油头粉面和轻浮浅薄的印象。
(3)言行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比如,注意语言表达简明扼要,不乱用词语;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不追问自己不必知道或别人不想回答的事情,这会给别人恶劣的印象。
(4)讲信用,守时间
凡是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办到。
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即使不便当面拒绝,讲话也要留有余地。
为了讨好别人,明明办不到的事情也包揽下来,只会弄巧成拙,最终引起别人不满。
讲信用还包括遵守时间,无论赴约、开会不迟到。
3、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
首先,从哲学上来说,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整体而存在,而人与人间的联系是构成社会这个整体的主要矛盾,因此人际关系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言之,从哲学上部分与部分的关系而言,人际关系对部分也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从现实来说,每个人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他人,无论似乎学习、工作,都会经历与他人打交道或至少打个照面的过程。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便利,比如说,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可以更好地在集体中开展活动、寻求帮助,类似的,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经理同样可以更好地指导下属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心理发育也是很有帮助的,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圈中,可以培养自己健全的心态,包容、和谐、博爱都能从中培养出来。
4、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要促进利他行为,就要通过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力,积极强化利他行为。
(1)、注重人生的早期教育
心理学家发现,个体在幼儿早期就具有移情能力,即把自己的感情转移运用到他人身上。
如果注意爱护和培养,这种单纯而又可贵的同情心就会发展成为利他主义的思想感情。
(2)、鼓励和培养人们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利他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
一方面它表现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想,能比较准确的明白他人的感受;另一方面表现为感情支持与助人,愿意主动付出和给予,而不期望得到回报。
利他行为的产生是以移情的出现为前提条件,以对他人的积极评价为先决条件。
实施利他行为的重要条件是要能够轻易地觉察到他人救助的需求,即必须具有他人是否需要帮助的知觉和认知的敏感性。
(3)、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强化人们的利他行为。
政府要在法律和规章制度中充分体现对利他主义行为的支持,利他主义行为施助者在实施行为后要有回报,要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要具有光荣感,在物质利益上更不可或缺。
(4)、培养和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
知道怎样或如何去帮助他人就能很快的降低人们对利他行为所预估的代价,从而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
(5)、注重社会舆论与宣传
要注重社会舆论与宣传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社会舆论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社会舆论对社会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对于利他行为的促进是需要整个社会都大力协助和积极参与的。
5、如何理解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在解释自身与周围社会现象的价值并解释三个社会心理实例(实例你自己找找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一个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心理学理论,此理论认为在外在环境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种态度与具体行为之间一致性的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作用的大小,决定于这一态度本身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是否对个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则有关的行为对个人的意义越重要,对个人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大,从而这种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越大。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态度并不是决定行为的唯一要素,同时就态度对个体的核心价值分为具有向中性的态度和不具有向中性的态度两个方面,行为相对于态度的向中性越高则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愈高,这些观点和理论解释了许多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状况。
特别是其“行为相对于态度的向中性越高则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愈高”观点,说明了许多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现象是因为许多行为不涉及其核心价值与理念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一件事上有一件事的行为倾向,只要不危害伤及其核心价值理念,人们总是愿意在行为上退缩妥协的,这就好比许多人在公共场合难免说些客气的违心话一样。
6、提高助人行为的建议
(1)、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助人的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
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2)、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
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
包括现场的示范作用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3)、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醒的一种情感体验。
移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考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