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docx
- 文档编号:10679397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12KB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docx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
摘自《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
她撰写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开设国际训练班,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是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
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
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
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
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
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
她说:
“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
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
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
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
4.手的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
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
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幼儿开始学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
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
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
她说:
“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两重性的:
生理的和社会的。
从生理方面看来,是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来,是使个人为适应环境作好准备。
在幼儿的教育中,要注意两条原则:
1.自由的原则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
“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
”
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
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2.工作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
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
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
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
总之,工作对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蒙台梭利学校的课堂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1.为幼儿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他们喜欢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因此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
2.提供有吸引力的、美观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适合儿童的身材、体力,同时方便儿童使用。
3.允许儿童独立的活动和自我选择活动。
4.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
5.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各种教具的取放和使用方法都依照一定的规则,并且考虑对他人是否方便。
(三)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之家”中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
1.肌肉训练
肌肉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2.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认为,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
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3.实际生活练习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实际生活练习。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
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初步知识教育
3—6岁幼儿天生具有学习出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
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大致包括:
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等几部分。
蒙台梭利教育法最为精彩、最为科学和适合儿童发展的部分,则是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观念。
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到儿童发展需要,从而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协助儿童自然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得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进取、坚持、自信、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及其教学特点
蒙台梭利透过在“儿童之家”的观察与发现,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
她说:
“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这件事上,成人切记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或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成人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与儿童心灵有关的所有因素,只会增加对儿童的误解。
”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
成人必须重新看待孩子,发现孩子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任意将自我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抹灭了儿童的人格意识。
蒙台梭利以科学观察、验证的精神,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儿童具有自我学习,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潜能,也就是说孩子致力改善他自己。
然而由于成人不适当的引导或环境的影响,孩子会出现偏差行为,如不整洁、不顺从、怠惰、贪婪、自我中心等等,因此蒙台梭利强调环境和成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看见孩子的本来面目,将无法协助孩子正常地发展。
蒙台梭利说:
“我们的学校一开始可比拟为疗养院,儿童在这儿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心智健康。
”蒙台梭利认为惟有透过工作的治疗方式,才能治疗孩子的偏差行为,因为孩子会经由工作来建构他自己。
因此蒙氏科学幼教虽有丰富的教具,但其最大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教具,而是籍由教具的操作,协助孩子建构完善的人格。
而专注则是孩子打开内心宝藏的一把钥匙,孩子必须在自由选择与专注的气氛下,才能增强他的能量与心智能力,进而达到自制的境界
基于上述的观点,蒙台梭利幼教有别于传统幼教十大教学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O至六岁的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征,即可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科学幼教没有课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可养成儿童兄友弟恭、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奖惩制度蒙台梭利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儿童对奖惩毫不在乎,因此,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在成长。
蒙氏教育法的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
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
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特梭利说:
“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
”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
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
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
“心智的任性发展”。
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
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自由与独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大人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
(1)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
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
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
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
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
(2)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
“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
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关于蒙氏教育中的纪律与自由
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成为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玛利亚·蒙特梭利
谈到蒙氏教育,最初我的感觉是蒙氏教具主导一切。
那个时候的我欠缺学习,只是一味的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
其实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
遵循这个发展规律。
儿童会发展的很完善。
所以,蒙氏教具只不过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之一,是对孩子进行感觉训练的材料。
让孩子自己探索,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自行更正错误。
蒙氏教育的理念是“爱和自由,平等和规则”蒙特梭利说:
我们不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像哑巴一样默不出声和像瘫痪病人一样不动弹才是守纪律,此时,他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有一次,我去我们市里的一家幼儿园。
当我们刚走进大班的时候,一大群孩子看到我们后,听说我这个叔叔要讲蒙氏课时,高兴的手舞足蹈,都跑到我们的面前。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老师走到钢琴前,速度很快的在弹几个音节。
孩子们听到这个速度很快的节奏时,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两手高举并不停的抖动。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
孩子们像被掌控的木偶一样。
这样是阻碍孩子自由发展的,其实孩子们走到我们的面前是在观察我们,为什么要剥夺孩子观察的权利呢?
前几天抱孩子回家,经过一家的门口时,听到孩子再哭,随后就听到妈妈说“你掐孩子做什么”?
爸爸说“不掐她,她记不住,只有这样才可以叫她记住”(教育其实和大禹治水一样,在输不在堵)。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是某学校的音乐教师。
她有个很可爱的儿子。
她对我说:
孩子小时候很喜欢听妈妈弹琴,也喜欢摸妈妈的琴。
可是有一次,孩子在幼儿园的教室里也有一架钢琴,孩子很好奇,走过去想摸一下(可能是想看看和妈妈的琴一样吗)当他走到钢琴前,想伸手触摸时,一个“可怕”的声音传来“不要乱动,要守纪律,不可以乱摸钢琴”一个孩子的探索心,好奇心,就这样被所谓的“不许摸,不许动”的规则扼杀了。
从此孩子再也不摸妈妈的琴,不听妈妈弹琴。
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别人传授给他的东西,而是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孩子自身的潜力和帮助生命成长,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通过不断地活动把“精神胚胎实体话”。
蒙特梭利说“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
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混淆纪律与自由的概念和联系。
蒙氏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由于孩子生来具有的不能自立的特性以及他作为社会个体个性质,他总是被镣铐限制自己的活动。
所以必须采用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各式各样的束缚。
换句话说,对孩子的训练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帮助他减轻约束他活动的社会镣铐!
蒙台梭利幼儿园行为规则
(请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您的孩子)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哪些行为是粗野的:
棒子和石头不能拿;大孩子不能强制小孩子;要学会尊重、宽容有问题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在任何地方不可以搞破坏(教具、学校财产,同学的东西,家里的东西);不可以打人、骂人、推别人;不可以在走道里奔跑、不可以在楼梯上相互挤、推;纸屑不可以扔在地上;不可以抠人(抠人的孩子需要常剪指甲);不可以挖鼻孔。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力自由支配(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3、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
(“请归位”)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请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包括在公共场所(请给孩子解释公共场所的概念)高声说话、哭闹、奔跑、嬉闹就是打扰别人;在学校里,不可以踩别人的工作毯、在别人工作时不可以打扰别人,但可以保持沉默在一旁观察。
6、做错事要道歉。
成人做错事也要道歉。
(小资料)蒙台棱利的感觉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能自由行动的儿童是有智慧的。
智能是内部建构的关键,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
感觉教育主要通过感官的训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尤其注重触觉训练,以达到感觉与动作练习相结合的目的。
她说:
“幼小儿童常常以触觉代替视觉或听觉,触觉对于他们如同稍大些儿童的想象。
”
蒙氏设计了一系列教具材料(相当于教学玩具),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引起儿童的自然反应,使儿童在对实物的操作和摆弄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成人可以通过观察儿童活动的表现,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
她认为重要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的属性,她的教具都是代表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长短、轻重、颜色),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1.蒙氏的感觉训练教具有以下特点:
(1)按物体的属性(特征)排列成严格的等级顺序。
(2)每种教具训练三种特殊的感官。
(3)体现儿童的自动教育,儿童直接接触教具,按自己的进展进行自我教育。
(4)激发儿童重复练习的兴趣
(5)由感觉教育导致文化的学习(包括听、说、写、读)。
2.蒙氏的感觉动作训练有一套严格而机械的方法。
(1)材料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但使用的时间长短不限),从少量的、对比大的刺激到多而差别细小的刺激。
(2)练习有一定的步骤:
①认识物体的相同属性;②认识物体的相反属性;③识别差距较小的物体的不同点。
(3)教师只向儿童提供教具材料,教会使用方法(话语简短、明确、客观),然后注意观察儿童的表现,不干涉或不妨碍儿童的自由行动,也不纠正错误。
儿童自己依靠教具本身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练习并改正错误。
3.感觉训练的效果
蒙氏认为儿童经过一系列的感觉动作训练,获得了辨认物体的能力,掌握了有关物体的分类和特征,便可能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物体,辨别它们的相同、类似和不同点。
将有共同属性的物体联合起来,产生联想和识别的兴趣,开始对事物敏感并获得明确而有顺序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自然过渡到对掌握文化知识的要求,学习读、写、算,达到更高的抽象思维水平,也就是进入小学学习阶段的准备
评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的幼儿园“作业”观
在幼儿教育的发展史上,"作业"曾被许多教育家所重视。
例如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和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都把"作业"单独提出来,作为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予以论述。
在幼儿教育史上的"作业"一般是指对儿童进行感觉和知觉的训练,尤其指手工作业,而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一般把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称之为"作业",是广义的,包括上课、游戏等等。
福禄倍尔把幼儿园的"作业"视为幼儿教育体系的一大支柱。
他认为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儿童身心正从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状态,过渡到自发的、积极的活动状态,儿童身心各方面的活动,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且儿童期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也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要使幼儿园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就必须通过儿童的"自动"进行教育,教育内容应该是活动性的,而不应以书本知识为主。
他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成为一种为了人的自我教学,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机构;同样也成为一种通过游戏,创造性自动和自发的自我教育进行全面的也是广泛的教养机构"。
①他主张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形式,是"自动"性教育原则的突出体现。
做为教育形式的游戏活动,绝不能流于随意和盲目,而要有一定的选择和带有目的性的设计。
反对教育中的绝对自由放任,主张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他根据自己的见解,为幼儿园设计了三类游戏活动,也可称为"作业"活动,认为这是最理想的。
这三类活动中,第一类为"恩物(Gms)"。
这是他为儿童游戏制做的一套玩具材料。
因为在他看来,当儿童要求发展的自动本能一经觉醒,就渴望寻找某种实物,借以表现自己的内部存在,借助恩物可以让儿童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了解自我,感知自我,体现自我.他指出:
"为了符合发展的法则和生命的法则,儿童的训练课程和作业,要求有一个物体的形式作为媒介,来恰当地表现儿童的作业和游戏"。
②第二类为活动游戏,是以儿童四肢活动为主要外部特征的游戏.他认为当恩物引起了儿童内部的活动愿望和自我揭示,自我发展的冲动以后,儿童就渴望通过独立的活动,或行走,或奔跑,或跳跃,来充分表达内心的愿望,展示自己的力量。
因此,要求教育者给儿童提供纯活动的游戏的机会,并把它作为幼儿园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二。
第三类"作业"也被称做一种游戏,这种作业是指儿童利用作业材料在桌上进行的手工和构造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折纸和放置木棍两种。
此外还有串珠、刺绣、绘画等,作业材料通常是纸片、木棍、厚纸板、细绳、小圆珠粒等等,儿童使用这些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建或剪叠成一定的形状,其作用与恩物游戏相同。
蒙台梭利认为,3岁至6岁的儿童处于感觉、秩序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教育是通过作业使儿童身心得到完善的发展,蒙台梭利说:
"儿童有意识征服环境,就进入自身的建设性……其经验不是单纯的游戏,也不是荒唐的行动,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作业,是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作业"。
③她认为"作业就是自由活动","这工作不能是外界武断地提供……它必须是本能想的,在这工作中,生命的潜能将自然地出现"。
即作业应是儿童自愿的,符合儿童兴趣的.她所设计的教具包括:
三组固体嵌入物,各种几何固体物、粉红色的立方体、综色四边形小木板、红蓝相间棒、光滑、粗糙相间棒,各种不同的毛线,重量不等的小木板,两种各装有64块彩色板的盒子、发声筒、音乐钟.这些教具具有三方面的功能,训练儿童的感觉器官,包括触、视、听、味、嗅觉,培养儿童思维、分辨,归纳和组织的功能,为儿童学习写字和阅读敏感期的到来做准备。
这些教具还具有以下特点:
容易控制错误的出现,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能及时地改正过采,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能够使儿童积极地投入和参与,儿童都能够动手操作,而不是被动地站在旁边观看,他们之所以能够全身心摆弄自己手中的教具,就是因为这些教具适合他们的发展需要吸引人,儿童尤其是对教具的颜色和大小比例十分满意。
由于儿童对作业的选择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也就是说作业的,内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自发的需要,是由其内在潜能的驱使,不是外在压力,其外延包括儿童的自由活动,如进行感官练习,摆弄字母。
儿童全神贯注于他所选择的活动,就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这样作业就成为自由与纪律之间的链条,即自由-作业一纪律是蒙台梭利的"儿童大厦"的三根支柱。
她认为通过作业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儿童的意志.作业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个别作业,作业是由儿童自己选择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一种是反复练习,他在作业的操作中尝试性错误,最后得以完成,达到内心满足。
可见蒙台梭利的作业是强调儿童的自发活动,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关于幼儿园"作业"的主张,对各国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如英国19世纪早期的幼儿学校深受欧文幼儿学校思想的影响:
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幼儿学校注重德育,体育及游戏等特色,另一方面却又十分注重书本学习及教具的使用,在教学中重视记忆而忽略了儿童的理解能力,把教授和教育混为一谈,加重了儿童的负担。
到了19世纪中期,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作业"主张开始传入英国,使幼儿教育排除了一切形式的正规教学,积极鼓励户外活动和自由游戏,通过福禄倍尔的"恩物"和教具,让儿童们进行作业,唱歌、跳舞和讲故事等活动.1911年保育学校在英国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法传入英国。
使这一时期英国的保育学校利用蒙台梭利法,提出了在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充分注意到每个儿童的个性发展,即保育学校为幼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蒙台梭利 幼儿教育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