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菜生产和市场情况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664300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65KB
关于油菜生产和市场情况调研报告.docx
《关于油菜生产和市场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油菜生产和市场情况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油菜生产和市场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油菜生产和市场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解当前油菜籽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研究完善油菜籽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根据省农委有关通知要求,XX县农业局组织专门调查小组,深入茅草街镇、厂窖镇、麻河口镇等6个油菜重点产区,对油菜籽生产及市场价格情况进行调研,并认真研究分析。
现将调研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油菜籽产销基本情况
生产情况。
2015年我县春收油菜面积万亩,同比增长%,亩平均单产131公斤,同比增产%,总产万吨,同比增加%。
其中优质油菜种植面积万亩,优质率98%。
油菜籽产量质量好于往年,收获的油菜籽杂质率为4%,较去年降低%;出油率37%,较去年提高1%。
收购情况。
今年,我县油菜籽收购价格持续低迷,始终在元/公斤的低价徘徊,菜籽油价格也在-16元/公斤低位,并呈下降趋势。
农民出售意愿不高,菜籽收购进度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放缓。
以压榨企业为主的收购主体受市场影响,收购、加工意愿并不强烈。
成本利润情况。
调研显示,今年我县油菜籽每亩生产总成本在455元左右,包括种子费10元,化肥费80元,农药费10元,机耕、机收费115元,用工费240元。
按收购价元/公斤,每亩产值445元,核算每亩净亏10元。
市场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当前,农户存籽量约占总收成的28%,自榨食用油占23%,出售商品率49%。
本地压榨企业全年计划收购菜籽量约为6万吨,同去年持平,目前,已完成计划收购量的62%,同比降低10%,开工率、压榨量均较去年同期大幅降低。
据本地压榨企业收购意向,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收购计划85%。
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持观望心理。
临储政策取消后,油菜籽收购价格应声而落,再加上收购补贴细则暂不明确,农民出现惜售心理。
二是压榨企业资金缺口大。
去年以来,油菜籽压榨企业持续亏损,加之今年临储政策取消,贷款难度加大,部分企业很难拿出足够资金收购油菜籽。
三是罐容紧张。
目前,由于菜籽油销售不畅,去库存进度缓慢,占用了企业大量罐容,有效闲置罐容比较紧张。
四是压榨利润仍然在保本或亏损边缘徘徊,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的积极性不高。
总的说来,当前菜籽收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矛盾焦点就是菜籽、菜油价格过低。
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省里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油菜籽种植补贴政策,以打消农户观望惜售心理。
二是要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收购菜籽。
三是要加快油料去库存速度,缓解企业收购压力。
四是要推进油菜籽副产品产业开发,拓展增收渠道。
可将“双低”油菜籽榨油后剩下的菜籽皮、脱臭馏出物“变废为宝”,从中开发出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妆、日用化工等行业的植物多酚、植酸、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深加工产品,以扭转亏损颓势。
三、产业展望及政策建议
2016年种植预期
由于受今年菜籽市场价格低迷的影响,农民种植意愿受到影响,调研受访的农民均表示将调减来年油菜种植面积。
在当前政策及市场形势下,预计2016年我县油菜种植面积将有所调减。
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探索和粮食直补一样,给予油菜籽政策补贴,以工促农,提供农资产品和生产技术,增加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二是优化种植结构。
要根据政策引导及市场调控,适时调整油菜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
在油菜籽适种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精耕细作,提高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
为建设规模化油脂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加大科技投入,探索深加工的路子,形成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增大油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空间,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四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倡导健康的食用油消费习惯,扩大内需,提高油菜籽副产品的商品化经营程度,减少政府干预措施,开放流通市场,发挥市场调控作用。
为深入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战略,准确把握我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困难问题,挖掘潜在发展空间,为县委决策和进一步深入开发蔗糖产业奠定基础,根据县委安排,9月20日至10月14日,蔗糖产业调研组一行6人先后深入各种蔗乡镇和制糖企业以及相关村组,对全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县蔗糖产业发展背景
自然资源条件
我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9°05′—99°51′,北纬23°45′—24°27′之间。
最低海拔540米,最高海拔3504米,立体气候明显,全县总控制面积480万亩,海拔1300米以下热区土地面积130万亩,占总面积的%。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布置在蔗区水利、道路、劳力等条件较好的三个乡镇,即:
永康榨区的永康镇、永甸榨区的小勐统镇、大雪山榨区的大雪山乡。
蔗区内土壤多为赤红壤或砖红壤,有机质含量—%,含—%,含—%。
年降雨量867—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全年无霜、无台风、全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是甘蔗生长的最适宜区。
蔗糖产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蔗糖产业已成为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2005年,全县蔗糖产业工业增加值为6582万元,实现利税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以上;全县有18992户农户、79516人,从事糖料生产,农民实现甘蔗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40%左右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蔗糖产业。
蔗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吸纳了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蔗糖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县覆盖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支柱产业,其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是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
二、全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县委、政府把蔗糖生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机制,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稳步增长。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8个乡镇、64个村、557个村组、79516人种植甘蔗,总面积达万亩。
具体分布情况详见附表。
发展机制
企业和乡镇为了进一步稳步发展甘蔗生产,确保县委、政府所下达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整体联动,互为依托,出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解决了部分蔗农的生产困难,充分调动了工作队员抓蔗、蔗农种蔗的积极性。
一是企业方面。
永德糖业集团,健全完善了《春植蔗扶持标准》、《秋植蔗扶持标准》、《甘蔗专业村组建设标准》等8项扶持优惠政策,并严格予以组织实施。
2006年春植扶持面积达万亩,计划支付扶持资金万元。
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及时组织并预支种植启动资金万元,确保了春植工作的顺利进行;大雪山实业公司,出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和种植技术规范,蔗农在旱地每种1亩甘蔗,有偿无息扶持现金140元;在水田每种1亩甘蔗,有偿无息扶持现金200元,同时,根据甘蔗下田面积大小,无偿扶持现金20—180元/亩。
特别是针对2005年受旱灾影响严重的实际,公司对受旱绝收的农户以还款下账的方式,每亩救助100元,累计支付救助金26万元。
通过企业一系列扶持措施的出台制定和相继兑现,进一步提高了蔗农种蔗的积极性。
二是乡镇方面。
高度重视,坚定信心,转变作风,务实工作,把县委、政府下达发展目标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把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下达、层层抓落实,为打破以往“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思想观念,结合实际,依托企业,各乡镇均建立健全了甘蔗产业发展奖惩考核机制,采取分级风险金抵押等方式,乡镇领导分别包干到片区、到村组,落实地块、宣传引导、促进发展。
通过考核机制的严格实施,强化监督、奖惩分明,进一步调动了乡镇发展甘蔗产业、服务甘蔗产业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蔗糖产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为改善蔗区种植条件,提高甘蔗单产,各制糖企业不同程度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到蔗区上,不断加强以水利、蔗路等为主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截至目前,各榨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05—06榨季生产情况
05—06榨季,全县实现甘蔗农业产量万吨,工业入榨量万吨;企业平均收购价为185元/吨,蔗农直接收入达万元;企业生产白糖万吨,出糖率平均为%,实现工业增加值6582万元。
具体生产情况见附表。
全县“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
通过深入调研,全县实现县委确定的“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县实现甘蔗农业产量100万吨,工业入榨量90万吨”的发展目标问题不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关键是要在提高单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通过积极、稳步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甘蔗种植总面积将达33万亩左右,农业产量将达0万吨左右,工业入榨量将达100万吨左右。
具体各乡镇分年度发展规划详见附表。
二、存在主要困难和共性问题
种植管理粗放,平均单产较低,蔗农素质有待提高。
多半群众受文化层次低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种蔗、科技管蔗水平不高,加之劳力较为紧张,蔗农素质偏低,普遍存在着甘蔗下种和中耕管理比较粗放的现象,大部分群众为了完成任务草草下种、重种轻管,特别是中耕管理期间较为明显,多半群众往往不会管理、不愿管理或管理不及时、不到位,这是造成甘蔗平均单产较低的主要因素。
同时,受历史原因影响,群众中“谈蔗色变”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扭转,往往放不开手脚、丢不掉包袱,舍不得拿出良田好地来发展甘蔗生产,导致新品种难以推广,新技术难以规范,单产较低,效益不高。
截至目前,全县甘蔗平均亩产仅吨左右,甘蔗种植成本高,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运作。
蔗区水利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够配套。
近年来,企业对蔗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是,由于过去资金困难,道路和水利建设质量不高、效益不显,一定程度上制约甘蔗的提质增效。
一是水利化程度低。
目前,蔗区水利建设因受历史、资金和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配套到位,离蔗区水利化程度达60%的发展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永甸蔗区的可灌溉面积达30%左右,康甸蔗区仅15%左右,大雪山、崇岗蔗区则更低,很大程度存在着“靠天吃饭、靠雨灌溉”的现象。
二是高优蔗园比例小,平均单产低。
山地、陡坡地种蔗比例较大,水浇地、田蔗比例小,严重制约产量的提高。
三是运距较远。
过去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充分发展旱地、山坡地资源种蔗,造成蔗区运距较远、路况较差,且在海拔超过1300米以上,坡度45度以上种植较多,这些蔗区管理、种植、砍运十分不便,造成了我县甘蔗单产低、糖份低,工农业生产效益差。
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甘蔗良种推广速度较慢。
总体上看,我县甘蔗种植品种老化、混杂,病、虫、杂草为害严重。
目前,全县当家品种为桂糖11号,该品种在我县已有1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次,种植比例较大的还有从2002年开始种植的新台糖22号,而重点推广的新台糖系列16号、20号、22号、25号,巴西r6048、粤糖93/159等优良品种推广速度较慢,严重延缓了高糖、高效、高产的“三高”生产目标。
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早熟品种少,中熟品种占比例过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早期开榨生产和科学砍运调配。
多半蔗区地理位置较差。
县内蔗区的种蔗海拔在640—1300米之间,高差达660米,区内地形复杂,小区气候明显,特别永甸蔗区更为突出,山多坝少,对于良种推广和蔗区道路、水利投入难度大,蔗区范围小,劳力紧张,对高优蔗园建设工作有很大的制约。
三、几点发展建议
目前,全县甘蔗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和恢复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积极稳妥的推进甘蔗生产、加快甘蔗产业化进程和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我们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认真重点研究和切实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全县甘蔗产业的发展具体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统一思想,合力攻坚,巩固和提升蔗糖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提高蔗糖支柱产业的效益,巩固和提升蔗糖支柱产业,实现蔗糖产业化经营,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必须把改造、提升蔗糖支柱产业作为保稳定、促发展的头等大事,把思想统一到积极稳妥的推进甘蔗生产、加快甘蔗产业化进程上来,形成共识,合力攻坚,全方位使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目的。
逐步调整品种结构。
针对我县甘蔗种植品种混乱,分布不科学,结构不合理,中晚熟品种过多,早熟品种相对较少的实际,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重视好抓好种植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工作。
一是要结合我县多年来甘蔗生产的现状和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建议甘蔗品种和更新换代应以引种、繁殖为主,坚持科学地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积极又要慎重,避免盲目的大调大运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在引种时要注意工农两者利益兼顾,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促使高产高糖优质的早熟品种切实得到推广。
二是研究建立甘蔗良种基地。
根据不同的蔗区分布,以企业为主,研究建立甘蔗良种引试、扩繁示范基地,同时完善配备相应的工作设备。
三是建立甘蔗二级良种扩繁园,加速良种扩繁。
针对外引的优良品种就地加速扩繁,按各蔗区对品种的需求,签订供需合同,满足生产需要。
进一步加大高优蔗园和甘蔗专业村建设力度。
目前,我县的蔗糖产业往往是以规模取胜,种植规模越大,生产效益越明显。
如何进一步推进蔗糖产业化进程,对于降低成本,适应市场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首先,必须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甘蔗良种,逐步淘汰单产低和含糖份低,农艺性状和工艺性状差的品种;其次,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分工,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建立起职责明确,措施配套,网络齐全,协调配合,务实高效的服务体系,确保高优蔗园和甘蔗专业村建设的顺利实施;第三,按照甘蔗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进一步加大投入,使高优蔗园园区山、水、林、路得到综合配套,确保高优蔗园能够提供高产优质的甘蔗原料,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切实调整甘蔗规划布局。
按照“规划长远、布局合理、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认真搞好蔗区规划。
一是要始终坚持把甘蔗种植范围划定在土壤、水、肥力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对陡坡种植、不适宜种植区域和运输半径大大超出规定范围的蔗区,建议结合实际,依托退蔗还林、还草等政策,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二是抓好蔗区水利、道路、蔗园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为实现提高种植条件和高产稳产奠定基础;三是蔗区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实现部分蔗园按照“集中连片,科学种植”的要求引导规范种植;四是条件好的蔗地块,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引导推广甘蔗下田。
完善和配套蔗糖生产政策,充分调动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建议企业要根据各自实际和市场情况,合理制定甘蔗收购价格,确保收购价格的基本稳定和蔗农收入的逐步提高;二是研究建立甘蔗生产发展基金,进一步改善甘蔗生产条件。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一是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自身素质,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不断探索,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切实帮助引导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全面提高蔗农素质。
建议借鉴烤烟生产培训的系统模式和成功经验,采取分级培训,对口管理的方式,根据农事节令,结合生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各个环节,加强引导和教育,进行一事一训,以会代训,专业培训,形成一整套运行模式,切实使广大蔗农理解、掌握、运用,稳步推进蔗糖原料生产,为全县蔗糖产业的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XX旗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XX旗具有太阳幅射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空气干燥等气候特点,十分适合番茄的生长。
生产的番茄红色素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霉菌少。
近年来,随着新疆大型番茄加工企业东移我市特别是我旗,迅速推动了我旗番茄产业的发展,番茄产业已成为种植加工转换的新兴优势产业。
、加工企业情况 2004年河套酒业集团与番茄酱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新疆屯河强强联手,在我旗投资创建了内蒙古屯河河套公司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三年的发展,番茄生产线由最初的2条线,发展到现在的3个公司6条生产线,生产加工能力和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非洲以及美、日、韩、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
其中,屯河河套公司日处理番茄3000吨,三年来共加工原料39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
为改善产品结构,今年技改新建的小包装生产线日处理设计生产能力400吨,共加工原料万吨,生产番茄酱5000吨;今年新建的中粮沃得瑞番茄制品公司日处理番茄2500吨,共加工原料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中粮番茄制品公司大包装生产线,日处理番茄3000吨,今年加工原料万吨,生产番茄酱万吨。
2006年这三个公司共实现销售额9926万元,创净利润613万元,上缴税金75万元,出口创汇50万美元。
在重点企业的带动下,中小型番茄加工企业也得到快速成长。
到目前,全旗番茄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个,年加工能力约46万吨。
、基地建设情况 为把番茄产业做大做强,我旗在2004年以政府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番茄基地建设的决定》,并对200亩以上的育苗移栽连片种植,每亩补贴20元。
为了确保农企双方受益,由企业招聘11名原料员,210个合同主,负责基地管理和技术服务,基地全部实行订单种植,执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并为订单农户赊销番茄种子、地膜、化肥。
涉农部门也围绕基地建设,通过科技培训、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科技园区建设等措施,推广了番茄温室育苗移栽、开沟起垄上架等新技术。
2006年全旗建成番茄高效标准化示范园区8个,建设面积4000多亩,辐射带动面积6万多亩。
在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种植番茄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2006年全旗番茄种植面积达到万亩,比2004年的4万亩,增加了一倍多。
番茄原料产量达到万吨,比2004年增加23万吨。
、农民收入情况 随着番茄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番茄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按每亩平均产果吨、每吨平均250元的销价计算,番茄种植户每亩收入可达1300元以上,除去每亩成本400元,亩纯收益约为900元。
采用育苗移栽、开沟起垄种植的农户亩收益在1500元以上,在110国道沿线,当地农民通过向广东蔬菜客商出售番茄青果,每吨平均销价600元左右,亩纯收益更高达2700元以上。
仅番茄一项,全旗22万农民人均增收520元以上,效益可观。
二、当前番茄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旗番茄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但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政府和企业共同配合,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使用品种数量少,搭配不理想。
虽然企业每年引进的品种在30个以上,但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不超过5个。
由于使用品种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域条件下的种植需求以及不同加工用途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品种搭配不理想,造成成熟相对集中,每年交售高峰期企业无法及时收购,大量原料浪费和积压使原料品质严重下降。
且交售困难,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和效益。
而早、晚熟原料短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影响经济效益。
农户劳动强度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
番茄人工采收费时费力,劳动程度大。
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不能形成大面积连片种植,生产成本高。
同时由于番茄成熟期,正到雨季,烂果、霉变等病害发生严重,造成减产减收。
成熟集中,加工受限,番茄成熟高峰期交售困难。
企业种植安排不合理及农民种植盲目性,造成番茄成熟收购高峰期时,按照企业的均衡供料原则,农民排队等待交售时间过长,一般在24小时左右,有的长达到72小时以上。
高温暴晒,番茄烂果易产生霉菌和污染,不仅影响番茄产品质量,也损伤企农感情。
企业间的无序竞争。
由于全市番茄加工企业多,布局密集,企业之间跨地域抬价收料,造成市场混乱,不可避免地使种植户与加工企业间的利益联结纽带变得十分脆弱。
三、加快推进番茄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推进番茄产业发展,就要在提高番茄产业质量上作文章,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生产、收购、加工各个环节。
以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提高番茄原料质量。
现在企业已经意识到原料基地就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成效。
企业应与当地政府和农技部门合作,紧紧围绕原料基地建设开展工作,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寻找发展方向和依托。
一是要提高番茄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实行市场准入,引导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经营。
二是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企业要制定优质优价政策,使农户在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后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番茄的无公害化和标准化生产。
业务部门要通过抓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指导农户进行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以此促进番茄种植丰产丰收。
三是要针对品种较为单一的情况,应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筛选,解决好品种老化和品种退化问题。
我旗拟在头道桥镇建设一个万亩番茄研发基地,已上报相关项目材料。
同时,拟定种植发展规划,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技术投入,逐步形成旗、镇、村、企业、农户投入机制。
四是要严格执行耕作制度、灌水制度、病虫害防治制度、轮作倒茬制度。
与小麦、玉米、豆科作物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轮作年限最好为2--3年,减少土壤中的病源基数,降低来年病源侵染次数。
大力推广开沟起垄栽培技术,解决灌水及降雨烂果问题。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病虫害发生面积。
稳定番茄加工能力。
根据全市番茄种植区域布局和生产能力,加工企业近期不宜盲目扩大生产能力。
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企业之间要相互达成协议,形成合力,加强行业自律。
尤其是避免出现原料供不应求时相互抬价降质抢原料,原料供大于求时相互压级降价的现象,规范原料收购市场。
完善原料定价、收购办法。
针对因为原料供需而引起的企农利益矛盾,要改变现行由企业定价为主的做法。
建议由政府、企业、协会组织代表,根据市场行情在种植季节前向农民发布产品收购指导价,加工季节要公布最低收购市价,并由协会对原料的交售进行质量监督,严禁掺假和压级压价,维护企农双方利益。
企业加强收购管理环节。
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缩短交售时间,把番茄原料运输收购时间尽量控制在24小时之内。
特别是要减少农民排队交售时间,提高进厂原料的新鲜程度。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在国际市场,番茄酱主要销往欧盟、东南亚等地。
大多数是初级大包装产品。
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终端产品少,价格低,番茄酱生产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60美元/吨。
中国的产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要防止因低价销售引起反倾销。
要在巩固欧美、亚洲市场之外,积极开拓中亚市场。
中亚国家对番茄酱产品有着稳定的需求量。
加工企业要加强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开发科技含量高、新品种的番茄制品,延伸番茄产品生产加工链,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改变目前番茄酱出口产品基本以大包装、低价格销售的被动局面。
进一步开发分装、小包装、高价值、新的适销对路产品,走市场多元化、品种多元化道路。
优化布局,为番茄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根据我市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战略,抓住世界500强中粮集团来我市投资发展的大好机遇,建议市政府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市番茄生产区域布局进行规划,重点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由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对番茄加工基地进行规划,控制新上项目。
为中粮集团以我市为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整合河套平原番茄产业奠定基础,使我市在番茄产业化建设中实现更大发展。
协调农企关系,发挥番茄产业协会作用。
要按照“引导不主导、指导不干涉、服务不包办”的原则,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规范番茄产业协会运作。
使番茄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公司+基地+农户”向“公司+协会+农户”转变。
企业要改变订单方式,从和合同户签约转到和协会签约,使协会成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
在信息咨询、种植指导、价格协调、产品交售、调解利益纠纷、结算兑现等方面发挥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油菜 生产 市场 情况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