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IIdoc.docx
- 文档编号:10659118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9.23KB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II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II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II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I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II)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
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第Ⅱ卷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统辖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D.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和发展
2.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到:
“汉代前期的制度可称为集权的信托制度,皇帝虽掌握最高权力,但一般政务原则上完全交付丞相全权处理。
”此种政治后来发生变化,与这种变化相关的是()
A.设转运使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内阁D.设置“中朝”
3.历史学家杨宁一曾说:
“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材料中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行省合理的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的机构
C.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D.行省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军事的控制
4.历史学家根据敦煌文书,考证出唐代敦煌县城内建有儒风坊、永宁坊、修文坊、定难坊、政教坊、钦贤坊、怀安坊、释教坊等。
由此可推断,在唐代()
A.长安城的坊市规划起源于敦煌地区B.除了长安城,地方上的城市也实行坊市制
C.所有城市都依照坊市制规划和管理D.长安城的坊市制对地方城市规划影响巨大
5.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6.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
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
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
这反映出( )
A.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7.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A.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
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
材料说明()
A.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B.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C.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运动D.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
500
400
300
200
100
50
0
9.下图是1892-1910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新增工厂的数量变化情况,该图说明()
新设厂家总数(家)
1892--1894年1895--1900年1901--1910年
A.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减弱B.洋务运动得到了深入发展
C.中国近代化阻力有所减弱D.实业救国的理想初步实现
10.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对他进行增援。
材料表明当时()
A.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B.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11.陈毅在回忆井冈山斗争时说:
“农民是仇视地主豪绅的,官府是反动势力的代表,赣南山区虽不富裕,但是也有足够给养的经济能力,这些足够我们打游击了,我们的队伍会因此壮大起来。
”其意在说明()
A.地主和官府是革命的对象B.足够的给养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C.革命斗争要依靠农民阶级D.“工农武装割据”是由国情决定的
12.“那里的纪年方式混乱不堪:
公元、民国、昭和、大同、康德。
那里有很多人群共生共荣:
本地的、逃荒去的、开垦去的、侵略去的、做梦去的。
”文中的“那里”应该是()
A.1898-1997年的中国香港B.1895-1945年的中国台湾
C.1932-1945年的中国东北D.1840—1911年的中国上海
13.关于某一军事行动,这是南京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第一次正面报道八路军抗日的消息,日本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遭八路军偷袭,损失惨重的消息在日本军界、政界引起极大震动。
……此战让国人好好地出了一口心里压抑已久的郁闷,让人们看到中国胜利的一线希望。
这一军事行动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14.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
“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B.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15.《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C.个体经营、集体经济D.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16.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
据此推断,该项制度可能是()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7.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
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
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
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
A.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B.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C.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D.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18.“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
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B.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C.德国政体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D.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19.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
“交换手段扩大的结果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点已毫无疑义。
”“交换手段扩大”导致了()
A.贸易的中心发生转移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C.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D.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出现
20.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后,英国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北美倾销商品,英国议会和政府则在一旁积极支持,布鲁厄姆勋爵在英国下院称:
“为了把美国在战争期间产生的幼稚制造业扼杀在摇篮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损失也是值得的。
”英国的做法主要倚仗()
A.技术革新的推动力B.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C.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D.海军力量的现代化
21.1933年5月,美国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地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后来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
这一变化()
A.缓解了政府财政赤字的压力B.维护了失业群体的独立精神
C.忽略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D.奠定了美国福利制度的基础
22.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接见《时代》周刊记者时说:
“如果美、欧、苏、中、日强大而健全,互相平衡而不互相作对,从而形成一个稳妥的均势,那么我想世界会更安全,也更美好。
”这表明他()
A.谋求与大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B.承认世界有五个中心
C.企图通过均势外交谋取争霸优势D.专注于解决国内问题
2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
“民主是人们通过许多‘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材料中的深层含义是()
A.妥协是实现民主的唯一途径B.妥协对民主政治实现的重要性
C.坚持理性妥协才能实现民主D.政治妥协比暴力革命更重要
24.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l00)。
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
年份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1913
100
100
100
100
1939
166.8
133.8
166.2
284.4
1946
252.3
147.8
79.7
155.6
1973
679.4
314.3
561.9
1736.7
1983
840.7
349.6
658.2
2438.3
1996
1190.3
468.9
908.7
3702.8
A.20世纪四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B.战后日本经济规模一度超越美国
C.四国当中英国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D.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
翰:
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
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
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
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
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4分)
26.(14分)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饱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
……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
”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
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的背景。
(8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6分)
27.(12分)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崛起的原因和结局虽然各不相同,但其留给后世的价值却是恒久的。
序号
国家
崛起的主要因素
1
葡萄牙、西班牙
从陆地到海洋
2
荷兰
从渔夫到海上马车夫
3
英国
从国王到议会
4
法国
从人性到理性
5
美国
从邦联到联邦
6
德国
从兽性到人性
7
中国
从计划到市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12分)
28.(12分)改革和创新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且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土地被开垦并成为‘私田’,‘私田’的主人不向国家交税,甚至有人化‘公田’为‘私田’,国家的财税收入不足……公元前538年鲁国的郑子产提出了‘作丘赋’。
内容为:
领主按丘征发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
——《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
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
里根上台后采取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果经济困难仍旧。
1982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国进行军赋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的进步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近代的英国各有什么表现?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执政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与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
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CDCBA6-10ACDCB11-15DCBDC
16-20DDCCA21-24BCBD
1.选C.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周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周王直接统辖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可得知C正确。
2选D.根据材料中“一般政务原则上完全交付丞相全权处理”可知汉代前期丞相位高权重,是中枢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
到汉武帝时,汉武帝任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抗衡。
故选D项
3.选C.从材料中信息看,杨宁一认为,元朝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朝行省“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即行省有效的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故C项正确。
4.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到了宋代市和坊不再分开,由此可知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出坊市规划的起源,A项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
5.选A.根据材料“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可知,宋朝时期土地交易频繁,需要用法令规范,这反映宋朝土地制度的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税制的重大调整和自耕农的发展壮大,故B,C项错误。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是在近代时期,不是宋朝,故D项错误。
6.选A.由材料信息“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可知,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并未实行开放政策,排除C项.广州官民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故B项错误。
英国人入城活动并不意味着要对中国进行侵略,排除D项。
7.选C.由材料中的信息“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可知,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因素,故C项正确。
材料中未提及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D两项,A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选D.由“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可以看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故D项正确,A,C与材料无关,B错在“传统社会”,材料是晚清时期,是近代,故排除B项。
9.选C.材料虽然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列强经济侵略减弱,A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B项错误。
“实业救国”思想虽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但并未实现“救国”的理想,D项错误。
材料中1892——1910年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新增工厂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民族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有所改善,也就是近代化的阻力有所减弱,C项正确。
10.选B.从材料可知,在北伐战争中,中共大力支持蒋介石,并帮助他巩固军事地位,这说明蒋介石在北伐的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革命性,得到了中共的肯定,B正确.材料只是表现出中共的态度,没有涉及国民党的态度,A错误.支持蒋介石北伐并不是右倾思想的体现,C错误,材料表明在北伐中国共通力合作,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D错误。
11.选D.陈毅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基本情况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矛盾,其意在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D项正确。
A、B、C三项都属于当时的国情,都包含在D项之中,排除。
12.选C.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昭和”“大同”“康德”“共荣”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有关,故C项正确。
伪满洲国(1932年3月1号至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
1932年末代皇帝溥仪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初期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后期称“皇帝”,年号“康德”,1945年日本战败后为满洲国灭亡。
13.选B.根据材料该军事行动为八路军行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为国民党战役,排除A、C两项。
材料中“南京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第一次正面报道八路军抗战的消息”“日本在八路军偷袭损失惨重消息”“压抑已久的郁闷”等可判断出该军事活动为平型关大捷,故B项正确,排除D项。
14.选D.材料“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地缘政治”体现了美国面对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经济发展陷入“滞胀”等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史实,故D项正确.材料中观点不能佐证美国结束越南战争,故排除A项。
美国没有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观点无关,故C错误.
15.选C.“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指保留了公有制,“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指的是包产到户、农户个体分散经营,所以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C。
16.选D.从材料信息“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政治家”等,可知该项制度应该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选D项。
17.选D.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皇帝的君主权力得到了加强,故选择D项,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A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C项与题意信息无关。
18.选C.材料“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反映了德国政体有一定的分权特点,故C项正确,“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排除.德国最高的立法机关是联邦议会,故D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议会与德国皇帝、政府的关系,故B项排除。
19.选C.材料中所说的是“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产生的后果是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贸易中心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都是“商业革命”的结果,故A、B项错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20.选A.由材料中“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后”“英国人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美倾销商品”“英国议会和政府支持”可知英国主要依靠其在工业革命中形成的技术优势对美国实施商品低价倾销,故A项正确。
1812年以后两国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
主导国际关系与海军现代化不是英国此举所依仗的因素,故C、D项错误。
21.选B.据材料中“又将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可知这一举措使青年人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维护了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自尊心,故选B项。
“以工代赈”并不能缓解政府财政赤字,A项错误;材料表现出联邦政府重视州政府及救济者的责任,C项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 II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