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修改.docx
- 文档编号:10654621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2.07KB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修改.docx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修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修改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及其应用原则
一、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苯霜灵
高
F4
4
A1:
RNA聚合酶
A:
核酸合成
呋霜灵
高
F4
4
甲霜灵
高
F4
4
精甲霜灵
高
F4
4
恶霜灵
高
F4
4
呋酰胺
高
F4
4
乙嘧酚磺酸酯
中
F8
8
A2:
腺苷脱氨酶
二甲嘧酚
中
F8
8
乙嘧酚
中
F8
8
恶霉灵
低
F32
32
A3:
DNA/RNA合成(建议)
辛噻酮
低
F32
32
喹菌酮
中
F31
31
A4:
DNA局部异构酶型II(促旋酶)
苯菌灵
高
F1
1
B1:
微管蛋白组有丝分裂)
B:
细胞有丝分裂
多菌灵
高
F1
1
麦穗宁
高
F1
1
硫菌灵
高
F1
1
甲基硫菌灵
高
F1
1
乙霉威
高
F10
10
B2:
微管蛋白组有丝分裂
苯酰菌胺
中
F22
22
B3:
微管蛋白组有丝分裂
戊菌隆
低
F22B
22B
B4:
细胞分裂(建议)
氟吡菌胺
低
F43
43
B5:
类血影蛋白离域
氟嘧菌胺
低
F39
39
C1:
复合体I: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还原酶
C.呼吸作用
麦锈灵
高
F7
7
C2:
复合体II:
琥珀酸脱氢酶
氟酰胺
高
F7
7
灭锈胺
高
F7
7
氟吡菌酰胺
高
F7
7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甲呋酰胺
高
F7
7
C2:
复合体II:
琥珀酸脱氢酶
C.呼吸作用
萎锈灵
高
F7
7
氧化萎锈灵
高
F7
7
噻氟菌胺
高
F7
7
Bixafen
高
F7
7
呋吡菌胺
高
F7
7
吡唑萘菌胺
高
F7
7
戊苯吡菌胺
高
F7
7
吡噻菌胺
高
F7
7
sedaxane
高
F7
7
啶酰菌胺
高
F7
7
嘧菌酯
高
F11
11
C3:
复合体III:
细胞色素bc1Qo位泛醌醇氧化酶(细胞色素b基因)
烯肟菌酯
高
F11
11
啶氧菌酯
高
F11
11
唑菌酯
高
F11
11
吡唑醚菌酯
高
F11
11
唑胺菌酯
高
F11
11
醚菌酯
高
F11
11
肟菌酯
高
F11
11
醚菌胺
高
F11
11
苯氧菌胺
高
F11
11
肟醚菌胺
高
F11
11
恶唑菌酮
高
F11
11
氟嘧菌酯
高
F11
11
咪唑菌酮
高
F11
11
吡菌苯威
高
F11
11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一)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二)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氰霜唑
中
F21
21
C4:
复合体III:
细胞色素bc1Qi位质体醒还原酶
C.呼吸作用
吲唑磺菌胺
中
F21
21
乐杀螨
低
F29
29
C5:
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剂
二硝巴豆酸酯
低
F29
29
氟啶胺
中
F29
29
嘧菌腙
低
F29
29
三苯基乙酸锡
中
F30
30
C6:
ATP合成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三苯锡氯
中
F30
30
三苯基氢氧化锡
中
F30
30
硅噻菌胺
低
F38
38
C7:
三磷酸腺苷产生(建议
辛唑嘧菌胺
高
F45
45
C8:
复合体III:
细胞色素bc1Qx(不知)位泛醌还原酶
敌磺钠
未
F63
—
C9:
辅酶Ⅰ(NAD)和黄酶Ⅰ(FMN)之间的电子传递
嘧菌环胺
中
F9
9
D1:
甲硫氨酸生物合成(建议)(cgs基因)
D:
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
嘧菌胺
中
F9
9
嘧霉胺
中
F9
9
灭瘟散
中
F23
23
D2:
蛋白质合成
春雷霉素
中
F24
24
D3:
蛋白质合成
链霉素
高
F25
25
D4:
蛋白质合成
土霉素
高
F41
41
D5:
蛋白质合成
噻枯唑及铜、锌盐
低
F62
—
D6:
氨基酸代谢酯酶
苯氧喹啉
中
F13
13
E1:
信号转换(机制不清楚)
E:
信号转换
丙氧喹啉
中
F13
13
拌种咯
中低
F12
12
E2:
渗透信号转换中的磷酸单戊酯蛋白/组氨酸(os-2,HOG1)
咯菌腈
中低
F12
12
乙菌利
高
F2
2
E3:
渗透信号转换中的磷酸单戊酯蛋白/组氨酸(os-1,Daf1)
异菌脲
高
F2
2
腐霉利
高
F2
2
乙希菌核利
高
F2
2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三)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敌瘟磷
中低
F6
6
F2:
磷脂生物合成甲基转移酶
F:
类脂类和膜合成
异稻瘟净
中低
F6
6
吡菌磷
中低
F6
6
稻瘟灵
中低
F6
6
地茂散
中
F14
14
F3:
类脂过氧化作用(建议)
氯硝胺
中低
F14
14
五氯硝基苯
中低
F14
14
四氯硝基苯
中低
F14
14
甲基立枯磷
中低
F14
14
土菌灵
中低
F14
14
碘代丙炔基丁基甲胺酸酯
中
F28
28
F4:
脂肪酸细胞膜渗透性(建议)
霜霉威
中
F28
28
硫菌威
中
F28
28
烯酰吗啉
中
F40
40
F5:
磷脂生物合成和细胞壁沉积(建议)
氟吗啉
中
F40
40
苯噻菌胺酯
中
F40
40
异丙菌胺
中
F40
40
valifenalate
中
F40
40
双炔酰菌胺
中
F40
40
枯草芽孢杆菌
低
F44
44
F6:
病原菌细胞膜微生物破坏
嗪氨灵
中
F3
3
G1:
立体生物合成C14-脱甲基化作用(erg11/cyp51)
G:
膜的立体生物合成
啶斑肟
中
F3
3
氯苯嘧啶醇
中
F3
3
氟苯嘧啶醇
中
F3
3
抑霉唑
中
F3
3
恶咪唑
中
F3
3
稻瘟酯
中
F3
3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四)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咪鲜胺
中
F3
3
G1:
立体生物合成C14-脱甲基化作用(erg11/cyp51
G:
膜的立体生物合成
氟菌唑
中
F3
3
氧环唑
中
F3
3
联苯三唑醇
中
F3
3
糠菌唑
中
F3
3
环菌唑
中
F3
3
苯醚甲环唑
中
F3
3
烯唑醇
中
F3
3
氟环唑
中
F3
3
腈苯唑
中
F3
3
氟喹唑
中
F3
3
氟硅唑
中
F3
3
粉唑醇
中
F3
3
已唑醇
中
F3
3
亚胺唑
中
F3
3
种菌唑
中
F3
3
叶菌唑
中
F3
3
腈菌唑
中
F3
3
戊菌唑
中
F3
3
丙环唑
中
F3
3
丙硫菌唑
中
F3
3
硅氟唑
中
F3
3
戊唑醇
中
F3
3
四氟醚唑
中
F3
3
三唑醇
中
F3
3
抑芽唑
中
F3
3
灭菌唑
中
F3
3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五)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十二吗啉
中
F5
5
G2:
立体生物合成D14还原酶和D8、D7异构酶(erg24,erg2)
G:
膜的立体生物合成
十二环吗啉
中
F5
5
丁苯吗啉
中
F5
5
十三吗啉
中
F5
5
苯锈啶
中
F5
5
螺环菌胺
中
F5
5
环酰菌胺
中
F17
17
G3:
3-氧代还原酶,C4脱甲基化作用(erg27)
稗草丹
未
F18
18
G4:
立体生物合成三十烷六烯环氧酶
萘替芬
未
F18
18
特比萘芬
未
F18
18
井冈霉素
低
F26
26
H3:
海藻糖酶和肌醇生物合成
H:
葡聚糖合成
多抗霉素
中
F19
19
H4:
几丁质合成酶
四氯苯酞
未
F16A
16.1
I1:
黑色素生物合成还原酶
I:
细胞壁黑色素合成
咯喹酮
未
F16A
16.1
三环唑
低
F16A
16.1
环丙酰菌胺
中
F16B
16.2
I2:
黑色素生物合成脱氢酶
双氯氰菌胺
中
F16B
16.2
稻瘟酰胺
中
F16B
16.2
活化酯
未
F61P
P
P1:
水杨酸途径
P:
寄主植物防御诱导
烯丙苯噻唑
未
F61P
P
P2:
未知
噻酰菌胺
未
F61P
P
P3:
未知
异噻菌胺
未
F61P
P
P3:
未知
海藻多糖
低
F61P
P
P4:
未知
霜脲氰
中
F27
27
未知
未知作用机制
三乙膦酸铝
低
F33
33
亚磷酸及盐类
低
F33
33
咪唑嗪
未
F35
35
磺菌胺
未
F36
36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六)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
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哒菌酮
未
F37
37
未知
未知作用机制
磺菌威
未
F42
42
噻唑菌胺
中
F46A
U5
环氟菌胺
中
F46B
U6
苯菌酮
中
F47
U8
十二烷基胍醋酸盐
中
F48
U12
矿物油
低
F49A
NC
未知
未分类
有机油
低
F49B
NC
重碳酸钾
低
F51
NC
生物源材料
低
F52
NC
硫酸铜
低
F53M
M1
多点触杀活性
多点触杀活性
碱式硫酸铜
低
F53M
M1
氧氯化铜
低
F53M
M1
氢氧化铜
低
F53M
M1
氧化亚铜
低
F53M
M1
氨基酸络合铜
低
F53M
M1
硫磺
低
F54M
M2
福美铁
低
F50M
M3
代森锰锌
低
F50M
M3
代森锰
低
F50M
M3
代森联
低
F50M
M3
丙森锌
低
F50M
M3
福美双
低
F50M
M3
代森锌
低
F50M
M3
福美锌
低
F50M
M3
克菌丹
低
F55M
M4
敌菌丹
低
F55M
M4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续表七)
中文通用名称
抗性风险
参考
编码
FRAC编码
作用靶标位点
作用类别
敌菌丹
低
F55M
M4
多点触杀活性
多点触杀活性
灭菌丹
低
F55M
M4
百菌清
低
F56M
M5
苯氟磺胺
低
F57M
M6
甲苯氟磺胺
低
F57M
M6
双胍辛乙酸盐
低
F58M
M7
双胍辛胺
低
F58M
M7
敌菌灵
低
F59M
M8
二氰蒽醌
低
F60M
M9
二、应用原则
1.本表系在国际农药工业协会杀菌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FRAC)对杀菌剂编码的基础上修改而来,FRAC的编码见表中第4列“FRAC编码”。
该编码系根据每种药剂的作用靶标位点不同和药剂类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代码。
2.修改后的编码见本表第3列“参考编码”。
该编码参考FRAC编码,对所有药剂按照同一的方法给予编码。
该编码由药剂种类、作用机制类别码、特殊代码(亚类或特殊类型)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特殊代码中,用A~H之间的字母来表示亚类;J~Z之间的字母则代表特殊类型。
例如:
三环唑的编码为F16A,其中“F”代表杀菌剂,“16”是作用类别码,代表第16类(细胞壁黑色素合成),“A”代表为16类中A亚类(黑色素生物合成还原酶)。
而环丙酰菌胺的编码为F16B,表明它也是杀菌剂,作用机制为第16类(细胞壁黑色素合成),但是它属于16类中的B亚类(黑色素生物合成脱氢酶)。
代森锰锌的参考编码为F50M,表明它是杀菌剂,作用机制为第50类,特殊代码为M,代表它具有特殊的作用机制(多点触杀活性)。
参考编码中没有特殊代码,则表明该药剂的作用类别中没有亚类或特殊类型,例如甲霜灵的参考代码为F4,表示它为杀菌剂,作用类别编号第4类。
3.凡是代码相同的药剂,不能够混用或者互相之间轮换使用。
4.表中“抗性风险”一栏,给出了各药剂的抗药性风险级别。
分为高、中、中低和低四个级别。
“未”表示该药剂的抗药性风险未知。
该栏的使用原则为:
①抗性风险级别为“高”的药剂之间,不能够混用,可与抗性风险级别为“中”、“中低”、“低”的药剂进行混用。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提倡与参考编码为F50M类的药剂混用。
②抗性风险级别为“高”的药剂,每季作物上使用次数不能超过3次。
③抗性风险级别为“中”和“中低”的药剂之间可以混用,也可以与抗性风险级别为“高”、“低”的药剂混用。
该抗性风险“中”和“中低”级别的药剂,每季作物上使用次数也不应超过3次~4次。
④抗性风险级别为“低”的药剂之间,可以混用,也可以与抗性风险级别为“高”、“中”的药剂混用。
该抗性风险“低”级别的药剂不限制每季作物上的使用次数。
⑤抗性风险级别为“未”的药剂,其使用原则与抗性风险级别为“中”的药剂相同。
杀菌剂作用机制分类表及其应用原则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杀菌剂 作用 机制 分类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