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652659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6.59KB
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性质
新建
1.1.3项目申报单位
1.1.4项目主管单位
XX县发展和改革局
1.1.5建设地点
XX县XX乡X村
1.1.6建设规模
在XX乡X村建犏牦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1个,建养殖示范户126户;建围栏割草基地630亩,户平5亩;卧圈种草126亩,户平1亩;开展棚圈改造126座,户平1座;将本地沙冲牦牛集中起来进行本品种选育,择优后在示范户中投放种公牛15头种,投放优质能繁母牛630头,户平投放能繁母牛5头。
项目完成后,年产鲜奶2073吨,出栏小犏牦牛300头。
实现销售收入435.4万元。
1.1.7建设方式
在XX乡X村XX县XX农牧实业开发合作社126户农户中进行项目建设;其余设施共同使用、统一管理。
奶牛统一出售。
1.1.8建设内容
1、将本地沙冲牦牛或九龙集中起来进行本品种选育,择优后在示范户中投放种公牛15头,投放优质能繁母牛630头,户平投放能繁母牛5头;
2、建设围栏割草基地630亩,户均5亩,投放优质草种2500公斤;
3、建设卧圈种草126亩,户均1亩,投放优质草种500公斤;
4、棚圈改造126座,户均1座;
5、项目区农户培训126人次。
1.1.9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239.15万元,其中:
申请国家支持150万元,养殖户自筹89.15万元。
1.1.10项目定位
以市场为导向,以良种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以生产犏母牛牛奶为中心,在资源节约和生态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建设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实现奶牛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一体化。
1.1.11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园区建成后可带动126户合作社社员共同进行当地畜牧优良品种养殖,通过养殖业增收致富。
1.1.12建设期限
本项目历时1年,从2011年10月-2012年9月。
1.2项目区自然经济条件
XX县位于甘孜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断裂带,有甘孜州北大门之称。
距甘孜州州府康定215公里,距四川省省府577公里。
东与康定、南与雅江、西南与新龙,西与炉霍、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金川,东北与丹巴接壤。
全县国土面积7014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58个行政村,其中6个纯牧业乡,32个纯牧业村,是一个半农半牧县。
2010年全县共9694户,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有藏、羌、回等少数民族,以藏族居多。
县境内地形复杂,峰峦起伏,东北高,东南略低。
大雪山从东北入境称白日山,为县内南北分水岭,岭北有沙冲河、玉曲河等向东北汇入大渡河水系,岭南有鲜水河、柳日河、庆大河等向东南汇入雅砻江水系。
县境内最高海拔5820米,最低海拔2670米,平均海拔3500米,属高原沙谷寒温带气候,年均降雨量589mm,日照2318小时,无霜期109-150天,平均气温7.8℃,具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雨热同期等气候特点。
全县有草地面积625万亩,占全县幅原面积的59%,其中可利用草地563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0%;现有耕地13.74万亩,森林面积227.4万亩,农作物以青稞、小麦、马铃薯等为主。
2010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2.44万头(只、匹),其中牛15.8万头,马3.21万匹,羊2.75万只,猪0.67万头;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为23.92%、24.81%、14.56%;畜牧业总产值3364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9.8%,人平收入2300元。
1.3项目建设条件
1.3.1项目建设区的有利条件
XX县X村属半农半牧业村。
根据该村基本条件,完全具备牦牛养殖生产的气候、饲料、饲养等条件,XX县XX农牧实业开发合作社在该区域通过草场的合理流转,采用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获得草场5万余亩,因此,在该区域实施牦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在该区域实施牦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
该基地覆盖共126户,582人,劳动力387人,201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727头(只、匹),其中牦牛1500余头;人平收入2000余元。
农牧民以养牦牛为主,有丰富的养殖经验,水资源充沛,草地分布较广,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饲料保障。
XX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牧民的商品意识得到提高,农户希望通过保护、发展牦牛来增加收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由于养殖习惯和地域条件优势,XX乡的犏牦牛品种保护相对较好,地方品种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同时农牧民有丰富的养殖技术和经验,饲养牦牛的积极性很高。
因此,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以及养殖基地示范户的强烈要求,在XX乡开展犏牦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1.3.2资源方面的有利条件
1、品种条件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
外貌介于双亲之间,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公牛多有角。
被毛短,绒毛较少,毛色多倾向父系,适应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的生态,也能适应海拔较低和气温较高地区。
具有明显杂交优势,乳、肉生产能力、役用能力均优于牦牛。
犏母牛产奶一般3.5~5.5公斤/日,饲料补充好,可提高2~8公斤。
是我县地方优良特色品种,具有原种保护价值。
传统养殖以放牧为主,能适应高原的恶劣气候和低劣饲养环境,农牧民十分偏爱该品种。
2、饲草条件
项目区适宜当地优质牧草的生长,且该乡农牧民一直有种草养牛的习惯,也是农牧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县区拥有草场625万亩,XX乡X村拥有草场5万亩。
3、技术力量方面的有利条件
XX县有较强的畜牧技术力量,现有畜牧科技人员39人,其中高级师畜牧(兽医)2人,中级畜牧(畜医)师11人,助理师26人,全县配备有村防疫员158人,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力保障。
2006年实施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拥有一个设备齐全的防疫检验实验室。
4、组织领导方面的有利条件。
XX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本县的畜牧业发展,将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性产业来抓,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和领导力度,并将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纳入了全县“十二五”期间及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规划,作为畜牧产业化骨干项目来抓,成立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严格规范奖惩制度。
项目区农牧民积极性高,科技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政府配套项目资金,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条件的潜力,转变生产、生活模式,开展一批操作性强、见得到实效的项目,以提高牦牛生产能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1.4建设必要性
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是一种新型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思路,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一村一品养殖示范基地,达到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依托基础条件,有多个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进行标准化养殖;依托区域优势和市场前景,形成规模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
养殖示范基地是现代畜牧业走向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对促进我县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农业科技发展年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我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全面提升畜牧科技含量,切实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
按照全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畜牧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我县牦牛发展规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地方品种,挖掘资源潜力,形成规模生产,实现饲养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提高牦牛产品质量,加快传统养殖业向效益型转变,切实发挥规模养殖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甘孜州政府《关于印发〈甘孜州农业科技发展年畜牧科技示范项目指南〉的通知》(甘州畜发〔2008〕19号)文精神,根据XX县畜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决定在XX县XX乡X村开展犏牦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基地以科技示范园为阵地,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重点保护犏牦牛原种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基地为依托、积极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对提高地方牦牛品质,实现原种保护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针对受数量型畜牧业养殖观念的影响,基地核心区内犏牦牛品种退化,老、弱、病残“三类畜”多,犏牦牛原种保护未得到实质上的解决,影响基地健康发展。
为实现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畜牧业的转变,推进牦牛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牦牛养殖方式的转变,尽快适应现代养殖业的新形势;为保护我县犏牦牛原种,在现代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技术条件下,引导农牧民走出传统养殖圈子,进行畜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牦牛品种、品质;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发展,达到犏牦牛原种保护的目的,并逐步推进畜牧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
故在XX县XX乡X村开展犏牦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是很有必要的。
1.5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5.1编制依据
1、甘孜州政府关于印发《甘孜州农业科技发展年示范项目指南》的通知和甘孜州畜牧局《甘孜州农业科技发展年畜牧科技示范项目指南》;
2、《甘孜州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
3、《牦牛生态健康示范园区建设技术规范》。
4、《XX县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5.2编制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为目标,围绕建设草地生态大县和畜牧业经济强县,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
1.5.3编制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即项目建议书与XX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畜牧业现状、科技水平相当。
2、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即项目建议书必须符合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农业专项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建设,促进XX县重点项目建设。
3、坚持科技兴牧,创新发展的原则。
即项目建设采用新型科技,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畜牧业产业建设进程。
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奶牛存栏630头,
年产鲜奶2073吨;
总投资239.15万元;
销售收入435.4万元;
净利润79.2万元。
财务内部收益率25.86%;
财务净现值562.54万元。
静态投资回收期4.07年;
第二章行业规划及市场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党政十分重视奶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鼓励奶牛养殖,引进加工企业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省奶业的迅速发展,全省奶牛数量成倍增长,牛奶产量大幅增加,乳品加工能力大幅提高。
2.1四川奶业发展现状
2.1.1 奶牛数量发展迅速,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20世纪80年代至90代初,四川省奶牛数量相对稳定,年存栏2.5万头左右,90年代后期至2000年增长较快,从1996年的2.48万头增长到2000年的5.21万头,养殖数量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翻了一翻,年均增长26.5%。
到2001年以后,奶牛养殖数量增长开始加快,2008年奶牛存栏21.10万头,比2000年增长3.05倍,年均增长38.12%,其中2001年和2003年增长最快,分别比上年增长44.15%和50.83%。
全省牛奶产量从2001年开始大幅度增加,2008年的牛奶产量达到70.54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45.19%。
全省奶牛单产水平得到提高,305天产奶量由2002年的3950千克提高到2008年的4201千克,提高6.3%。
2.1.2 奶牛养殖相对集中,小区规模饲养发展较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成都、自贡等大中城市郊区,以国有农垦奶牛场为主。
九十年代后期农垦奶牛场开始逐步退出奶牛养殖,农户开始涉足奶牛养殖,养殖规模小而分散。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出现了农户小区规模养殖和集约化、现代化牧场共同发展的局面。
目前全省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南充、眉山、达州、雅安、巴中、西昌等大中城市郊区,养殖数量达16万多头,占全省养殖数量的80%左右。
全省养殖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所占比重达到25%以上,机械化挤奶牛比例达到35%以上。
2.1.3 乳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乳品加工快速发展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乳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各种奶制品的生产和供应促进了人们对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城乡居民对乳制品需求日益增长,牛奶已经从奢侈品转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鲜乳、乳粉、酸乳)消费量由1992年的9.23千克增加至2007年的24.87千克,增长了179%。
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从无到有,1992年农村居民鲜乳和乳制品消费量为1.16千克,2007年达到了3.52千克,比1992年增长了203%,而同期肉类和蛋类仅分别增长了40.90%和63.89%。
2008年尽管遭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但四川省奶制品消费潜力仍很强劲,尤其是成都市场奶制品的消费能力很强,已经占到食品消费的6.1%,位于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第6位。
乳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促进了四川省乳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伊利、蒙牛、光明、维维、妙士、娃哈哈等国内品牌企业纷纷在川投资建厂,抢占奶源。
菊乐、华西和新希望等本地企业也扩建生产线,提高牛奶加工能力,应对乳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目前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达到60多家,乳品加工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5000多吨,比2001年增长了8倍。
2.2 主要问题
四川省奶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工能力过剩、养殖水平低、企业与奶农关系不协调、原料乳供应不稳定、市场竞争无序、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四川省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2.1 奶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
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于乳品加工业的发展,乳品加工企业盲目发展,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奶源争夺激烈,原料奶价格异常波动。
2.2.2 奶业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的产业化链条。
在奶源紧张时,企业纷纷抢购,在奶源过剩时,又实行压级压价甚至拒收,奶牛养殖户利益得不到保护。
奶牛养殖数量起伏较大,原奶供应得不到保障。
2.2.3 奶牛生产水平较低
在奶牛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
由于奶牛繁殖周期长,各地纷纷到省外购买了大量的低产荷斯坦2~3代杂交牛,导致全省低产奶牛比例占到50%~60%,而且奶牛群体结构不合理,能繁母牛比例不到55%。
奶牛养殖方式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全省养殖5头以下奶牛数量所占比重达到45%左右,散养模式仍居主导地位,养殖水平低下,精饲料饲喂量过大,优质青粗料供应严重不足,导致奶牛单产水平仍然较低。
2.2.4 加工企业品种单一
乳品加工企业之间产品趋同,靠打价格战争取市场,营养价值较高的巴氏奶、常温奶、酸奶长期在低价位运行。
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压低原奶收购价或大量用奶粉生产复原乳,使奶业进入恶性循环。
随着原材料及运输成本的不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导致乳品加工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亏损。
2.3 奶业发展前景
2008年,中国乳业遭遇金融海啸与“三聚氰胺”事件的双重危机,整个行业一度深陷泥潭。
随着国家重拳监管、企业积极自救,如今风波渐息。
但是,经此一劫,中国乳企有的重整旗鼓,有的止步不前,有的销声匿迹,原有格局被颠覆,新的行业格局正在形成中。
从未来发展看,我国乳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与发达国家消费水平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也远远低于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
在未来五至十年,消费人群的继续扩大和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将促进我国乳品需求的持续扩张。
当前世界奶业逐渐从增加奶牛头数转向提高母牛单产水平方向发展。
我国乳业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市场洗礼,将低质低效的奶牛淘汰掉,把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的奶户淘汰掉,为我国乳业实现资源整合,推进奶业升级,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奶业战略转变提供了机遇。
近几年,由于国家有关奶业扶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原料奶价格涨幅明显,养殖效益下滑的状况逐步得到缓解,四川省奶牛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08年奶产量同比增长9.21%。
2.4本项目养殖规模
依据建设项目的要求及项目区的条件,项目区选择地方优质奶牛品种----犏母牛,拟订最终达到奶牛存栏630头的规模。
根据每头牛年平均产牛奶3290kg,年总受胎率97%,产犊率95%,估算本项目年产鲜牛奶为2073吨,小犏牛犊300头。
第三章养殖园区选址
3.1基地位置
XX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鲜水河断裂带,是山地与高原间的过渡带。
位于甘孜洲东北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中下游,东北与丹巴、金川接壤,东南与康定、雅江毗邻,西北与新龙、炉霍、壤塘交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2ˊ—101°44ˊ,北纬30°20ˊ—31°32ˊ,东西116.24公里,南北长132.44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
XX县犏母牛生态健康示范基地位于XX县XX乡X村,项目区场址周围为空地和草场,没有对奶牛养殖产生不利影响的工厂和企业。
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1208亩,分散于126户社员养殖。
项目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具有缓坡的北高南低,总体平坦;土质松软,透水性强,雨水、尿液不易积聚,雨后没有硬结、有利于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洁与卫生干燥,有利于防止蹄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保证生产生活及人畜饮水,水质良好,不含毒物;距秸秆、青贮和干草饲料资源较近,可保证草料供应,减少运费,降低成本;附近无对牛场污染的屠宰、加工和工矿企业,特别是化工类企业,符合兽医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周围无传染源。
3.2自然条件
1.场地地形地貌
在省旅游西环线上的格大梁子上纵观左右,青藏高原的界线十分清晰;亚拉雪山方向奇峰林立,地质年代久远,仿佛干瘦老人,是典型的山地地貌;惠远寺方向山形浑圆,正随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仿佛青春光彩四溢的姑娘,是典型的高原地貌。
XX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雪峰、峡谷、江河、湖泊、瀑布、土石林一应俱全,而且独具特色。
2.场地和地基稳定性
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及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该建筑场地及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危险区,不存在湿陷性、红粘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多年冻土等特殊性岩土,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3.地震稳定性
近场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属地壳稳定地块,场区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为6度。
4.场地地下水条件
按照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的状态分类,场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潜水。
地下水赋存于粘性土下部的中、粗砂层中,含水层分布较稳定。
场区附近没有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污染源。
场区未见地下水出露。
5.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地下水和上部渗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上部渗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地下水无腐蚀性。
6.天然地基评价
(1)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该建筑场地地基土为均匀地基。
(2)地基土冻胀性评价
建筑场地为季节性冻土,标准冻结深度为2.0米,平均冻胀率1<η≤3.5,冻胀等级为Ⅱ级,冻胀类别为弱冻胀。
3.3水文、气象概况
1.水文概况
本项目场地附近地区是第四系发育,第四纪的松散堆积可厚达百余米,第四纪松散堆积的砂层中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较好。
2.气象概况
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4土地供应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XX县人民政府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土地以出让的方式取得,用地性质为畜牧养殖用地。
第四章犏母牛饲养技术方案
4.1奶牛养殖工艺
1、技术路线
选择牧户→棚圈改造→棚圈养畜技术组装→技术培训→品种选育→人工受精→犏牦牛新品种投放→推广应用。
2、技术措施
(1)棚圈改造建设。
按照全州制定的《牧区棚圈养畜配套技术操作规程》开展棚圈的改造设计建设建造工作,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平的地段改建棚圈。
(2)饲养管理。
晚上将畜放入棚圈内,并在圈舍靠近墙面设计补饲槽,进行夜间补饲。
早上因棚圈内外温差大,应于日出后放牧,以避免感冒。
棚舍应勤出粪,使用前、后要彻底消毒一次,使用中每月定期作一次消毒,并注意疫病防治。
(3)棚圈养畜配套技术。
运用牦改,结合棚圈饲养,提高繁活率;运用同期发情技术,进行人工受精,同时进行品种选育,当年育肥,结合补饲技术,减少掉膘死亡。
4.2品种的选择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
外貌介于双亲之间,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公牛多有角。
被毛短,绒毛较少,毛色多倾向父系,适应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的生态,也能适应海拔较低和气温较高地区。
具有明显杂交优势,乳、肉生产能力、役用能力均优于牦牛。
犏母牛产奶一般3.5~5.5公斤/日,饲料补充好,可提高2~8公斤。
是我县地方优良特色品种,具有原种保护价值。
传统养殖以放牧为主,能适应高原的恶劣气候和低劣饲养环境,农牧民十分偏爱该品种。
4.3牛群技术参数
本项目根据奶牛年总受胎率97%,产犊率95%,年平均胎间距≤420d,成活率92%,母牛机率50%,每头母牛利用年限为5胎,正常年成母牛群淘汰率10%。
4.4饲养方案
目前奶牛业从营养理论、饲养实践到饲养的组织形式都取得了突破,该项目实施中拟采用以下几项高产奶牛饲养技术。
1.犊牛饲养
犊牛产出后60分钟内饲喂1~2千克的初乳,用碘酒消毒脐带,待牛体干后移入犊牛舍,哺乳时间、哺乳温度要固定(38℃)。
出生后至5周左右为哺乳期,45天后饲喂代乳料。
2.育成牛饲养
大量供给优质牧草,避免过剩的能量供给,通过充分运动健壮肢蹄,控制日增重在0.6~0.8千克,使24个月龄时体重达550千克左右。
13~15个月龄体重375千克,体高130厘米以上时进行人工授精。
3.泌乳期饲养
(1)泌乳初期
将能量不平衡的时间控制在最小限度(60天以内),饲喂质量最好的粗饲料和高营养浓度的混合饲料。
一般混合饲料等谷物的供给量为体重的2.5%以内,一次的最大供给应为4.0千克。
掌握个体状况,根据泌乳量的变化,每隔3天增加供给混合饲料。
防止低乳脂率,维持瘤胃的机能,供给缓冲剂,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补充。
(2)泌乳中期
实行以粗料为主体的供给体系,混合饲料在干物质中所占的比例为35~40%,混合饲料的供给量要根据乳量体重隔10天变更一次,避免急剧变化。
(3)泌乳后期
实行以粗料为主体的供给体系,混合饲料在干物质中所占的比例为30%左右。
注意体内脂肪的蓄积,对于容易变肥的牛要控制玉米青贮、多喂干草。
要供给年轻牛成长所需的附和营养(头胎时增加维持量的20%,第2胎另增加10%)。
(4)干奶期
干奶牛与泌乳牛分开饲养,仅饲喂水和稍差些的干草。
蛋白质量为干物质的11~12%为宜,钙的摄取量限制在60~80克,从产前一周开始降低到20克以下。
力争保证干奶期60天左右,这样可以保证下一胎的产奶量最高。
4.5全混合日粮(TMR)
分群喂养,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方法。
将混合精料、青贮饲料、青干草科学搭配,按泌乳牛、育成牛、犊母牛和干奶牛的不同配方配置饲料。
用行走式的喂料机,将饲料搅拌均匀,使奶牛均匀采食,防止奶牛产生添砖毛病。
4.6榨奶技术
基地内共配备126套榨奶设备,承担各园区奶牛的榨奶任务,并完成榨奶过程中的刺激按摩、自动脱落、电子计量、乳房炎监测、牛号自动识别、发情鉴定等项工作。
榨奶完成后牛奶通过管道自动入贮奶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母牛 生态 健康 示范 基地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