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docx
- 文档编号:10651045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0.43KB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docx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1)
活动地点:
科学室
活动组别:
防震救灾
辅导老师:
倪卫国
参加人员: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全体人员
活动目标:
1、通过谚语和顺口溜,让学生初步了解震前自然界的异象,培养学生观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让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演练遇到地震突事件时有秩序逃生和自救的技能。
活动过程:
1、讲解地震预兆。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
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
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
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
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
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大多数破坏性地震使人感到的地面抖动只是一瞬间,只有强烈的地震才能有长达一分钟的感觉,而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只延续几秒钟。
为此,只有保持镇定,采取果断措施来保护自己,才能够减少你所遭遇灾害的损失。
一次地震,特别是一次强烈地震之前,大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这些与地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信号警告。
地面倾斜、伸缩、海平面的升降等,反应地球物理学现象变化的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氡、水质成分等的变化,这些现象就是所谓的微观前兆现象。
大的地震发生过程中,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特别是有丰富的宏观前兆现象。
例如井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
由此群众总结了如下谚语:
群测群防搞预报宏观异常很重要
井水忽高又忽低变色变味冒气泡
果树提前把花开植物反季发芽早
骡马牛驴不进圈狗上房屋狂吠嚎
老鼠蛇子和家兔纷纷出洞向外逃
鸟不进窝鹅鸭飞家养金鱼上下跳
地声地光很怪异这是它们来预报
宏观异常排干扰方法简单效果好
在大地震发生前动物的异常变化特别丰富和突出。
人们对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所认识。
据资料和近40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强震震例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已有100多种。
一般说来,动物在地震前大多为惊恐反应,像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委靡不振。
我国历次震例表明,动物异常超前时间多数在24小时左右,震前11小时动物异常的频率会有所增高,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
有些大震有地声、地光现象,地声、地光现象比较复杂,很难做出确切描述。
一般而言,与人看惯的光象、听惯的声音不一样,让人感到怪异甚至恐惧。
地光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它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球状光、片形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
地声的特点:
多数出现在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
另外还可能有天气骤冷或骤热,出现大风、大雨、大雪等变化。
1986年2月9日至8月16日,德都发生的中强震群,2005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的5.1级地震,震前都出现过狗狂叫、叼狗崽搬家,鸡鸭晚上不进窝、惊叫、乱飞;老鼠不怕人、惊恐乱窜等动物习性异常的现象。
因此,发现这些宏观异常现象的群测群防人员要及时上报,对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
地震预兆指的是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等现象有关,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或生物、地理知识来预测地震。
2、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3、动物反常的谚语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动,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4、地声
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
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
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5、植物反常的谚语
6、地光
6、现场演练逃生方法
活动效果:
良好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2)
活动地点:
科学室
活动组别:
防震救灾
辅导老师:
倪卫国
参加人员: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全体人员
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震前预防知识,培养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是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活动过程:
1、甄别传播地震的谣言,莫轻信
(1)由政府(省级)发布的地震预报应该完全相信!
因为它是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收集监测到的大量地震异常信息,经过认真仔细综合性的研究,参照以往的成功经验,非常慎重地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由政府依据防震减灾有关法规,本着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社会稳定着想而做出的。
(2)不是政府发布的,但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非常准确不可信!
地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虽然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还缺乏对地震产生的原因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揭示。
目前的地震预报仅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做得非常精确。
因此,那种时间精确到某天、甚至到某时某分,地点在某个很小的范围,震级也很准确的地震预报超越了目前的科学水平。
(3)是某某专家预报的不可信!
根据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的管理规定》,任何个人都无权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意见或消息,不管他是谁。
由于地震预报处于探索阶段,因而,科学家的预测意见只能提供给地震部门做参考。
将个人的预测意见向社会散布本身就是违法的。
(4)国外科学家预报我国地震不可信!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在地震预测方面,国外水平不比我国高多少。
国外科学家预测我国地震必须按照我国法律进行。
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发布地震预报外,任何个人、组织、都无权发布,外国人也如此。
(5)看见或听说地震部门在做地震宣传或其他相关工作,是否要地震了不是!
让广大社会公众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在任何时期都是地震工作部门的神圣职责
2、震前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震前白防,是指有中、短期地震预报背景的地区,根据临震前所发现的宏观异常,采取简易有效的防震抗震措施的举动。
另外,震前的物质准备也是很重要的。
主要有高能量食品、水、急救箱等,放在震时紧急躲避处,以争取足够的等待外援时间。
(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
(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做到畅通无阻。
(4)加固室内器具。
(5)落实防火措施,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
(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适时进行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3、震中应急
(1)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2)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3)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4)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5)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6)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7)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4、震后应急
(1)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2)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
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
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
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震后救人时间要快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具体做法是:
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
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3)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
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4)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活动效果:
良好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3)
活动地点:
科学室
活动组别:
防震救灾
辅导老师:
倪卫国
参加人员: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全体人员
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避震知识,让学生交接地震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知识,通过演练,学习逃生本领。
活动过程:
1、回顾地震发生后再不同场景下的正确做法
2、自救方法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
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
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等。
3、互救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动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
●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4、现场演练
(1)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2)震后有秩序撤离
(3)自救和互救
活动效果:
良好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4)
活动地点:
科学室
活动组别:
防震救灾
辅导老师:
倪卫国
参加人员: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全体人员
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避震知识,让学生交接地震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知识,通过演练,学习逃生本领。
1、了解地震自救方法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
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
“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
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另外,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
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
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
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
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要镇静地采取行动。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止,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要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
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
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
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切不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
时间就是生命。
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要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生”、后救“人”;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2、控制地震心理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
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同学们,地震发生时,只要能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就不会有危险的。
有时,地震并不像你所想象得那么可怕,真正房倒屋塌的灾难性地震还是少数。
只要沉着、冷静地应对灾变,就有可能避震成功。
活动效果:
良好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5)
活动地点:
科学室
活动组别:
防震救灾
辅导老师:
倪卫国
参加人员: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全体人员
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避震知识,让学生交接地震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知识,通过演练,学习逃生本领。
1、回顾汶川地震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天气状况,地表运动,地震就是其中一种。
2008年5月12日,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令人悲痛欲绝的日子,汶川大地震,它带走了多少生命,拆散了多少家庭,多少个孩子因此成为孤儿,多少人因此将要孤单一生。
时光不能倒流,我们也无力改变这个事实,只有坚强面对,才能在这个悲痛的关头挺下来,勇敢地活下去。
灾难,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避免,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
例如:
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
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
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
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
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
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
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
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
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处于世界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预测和预报地震,是现在的重要工作。
2、认知地震灾害
长久以来,地震带给人们的威胁就如同夏天午后的雷阵雨般威力强大且令人走避不及。
遗憾的是,气象预报有能力告诉我们雷阵雨即将发生,但是对于地震,人们至今仍束手无策。
究竟地震能不能预测?
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美国、俄国的科学家们都急于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研究的过程中,各种探测技术,例如观测地壳变动、地磁及地电流的变化、地下水位及水质的变化等方法纷纷被提出。
地球内部应力能量累积到超过岩石强度,岩层断裂释出能量而发生地震。
其中又以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性地震为主:
我们知道地球的外壳为大小不同的板块拼凑而成,相邻的板块以分离、聚合或侧向错动的方式相互移动,使板块的边界发生变形而累积应变,当应变增加至板块内岩层无法负荷的程度时,岩层即突然断裂、滑动而产生地震,此滑动面称为断层面。
除了在板块边界外,在板块内部地区的岩层亦可以感受到板块挤压或拉张的力而变形断裂,引发地震。
3、学习地震防范
我们看了许多资料,作了许多调查,证实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地震表面和地壳外部条件发展不平恒,产生地壳内部热量不能顺利均匀的散发出去,造成地震的发生。
所以科学发展抗震防震就很有必要了。
我们除了普及抗震防震知识,预报地震外,还可以在建筑上下功夫等等。
总之,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但有时会出现一些事故,只有靠我们积极面对,发展科技,造福人类,才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家中。
活动效果:
良好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活动记录(6)
活动地点:
科学室
活动组别:
防震救灾
辅导老师:
倪卫国
参加人员:
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全体人员
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避震知识,让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防震 减灾 兴趣小组 活动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