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报告之四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0649459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03KB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docx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研究报告之四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
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
民主与法制2009-11-1008:
51:
57阅读35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专题研究报告之四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
一、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含义及社会功能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 4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在日本,到1975年,"新中间层"已占到劳动人口的 34%。
在美国,城市中间阶层占全国自立人口的比重,在1950年占16.9o,到1970年占18.2O。
英国中间阶层1951年占15.3o,到1971年占19.lO。
联邦德国1950年占16%,到 1970年占 16.lO。
法国 1954年占 18o,到 1972年占 18.7%(倪力亚,1989:
16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一些新型的社会职业应运而生,出现了类似西方现代化社会结构中的"白领"职业群体;在一系列政策调整及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不断分化出了一些具有财产关系的地位群体。
(一)目前中国社会人们经验中的"中间阶层"
一般而言,公众是将"白领"及"高收人"。
"高消费"、高学历"与中间阶层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他们大多已知道"中产阶级"的称呼,但对"白领"这一叫法更熟悉些。
从访谈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看,调查对象一般认为现阶段的"中产阶级"或说"白领"包括有这样几类人:
①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②应聘于外企、三资企业的各级、各类"白领"(主要指类似办公室文秘、技术工人等);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师及各类市场稀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④国营大企业及垄断行业的"老板";⑤传媒、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和"大碗儿";6钻政策调整空子起家的,靠炒卖"批文"、权钱交换、投机钻营、搞地下"黑产业"(如性交易、毒品交易)等而致富的"暴发户"。
1999年,一位曾学过社会学的传媒者这样描述他们的社会生存状态:
……他们的社会地位因他们规模不大、身份无人确认而变得不那么醒目,大家都能感受得到有这样一批人,但没有人明确地指认你我他是不是中产阶层中的一员;……(殷一平, 1999:
写在前面的话)
从2000年开始,在我们做相关调查时,问及调查对象是否知道"中产阶级"的提法时--几位北京的电梯司机(中年女性,初中、高中学历,月均全部收人在1000元上下,北京下岗再就业合同工)感到困惑不解, 但当再问:
"知道'白领'吗?
"
"鸣,他们呀!
谁能跟他们比?
"
问:
"'他们'都有哪些人?
"
答:
"那不就是高级饭店的、给大老板当'。
J、秘'的呗!
整个儿价儿'新潮'!
"(2000年10月25日,访谈截录BI)几位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主的回答:
甲(中年男性,"业大"本科学历,月均收入在七八千元上下,原为一国营大企业的处级经理,现独自经营一个百十多名职工的小型企业):
"知道!
我认为中国应当有他们的地位。
我就想成为中产阶级,可我目前的资本还不够格。
"(2001年7月26日,访谈个案截录CI)
乙(青年男性,"夜大"本科学历,月均收入在八九千元上下,独自经营配件,有自己的小型生产车间、门市):
"……我们应该算是中产阶级。
我看过关于西方中产阶级的书,他们是社会的骨干。
"(2001年7月27日,访谈个案截录C2)
一位金融业的大型国企"老板"(中年男性,硕士学位,月均收人在万元上下,曾到某一西方发达国家名牌大学作金融方向的访问学者)的回答:
"那当然!
我们都是。
好像别人也这样看。
"
问:
"你觉得你们是高消费吗?
"
答:
"不!
不不!
!
!
"(很坚决地摇头、皱眉)"那是误解。
我们也有界限,哪些该用就买,再说也没那么多时间花在这上边儿。
"
问:
"每年定期出去旅游吗?
几趟?
去哪儿?
"
答:
"差不多一两次,看时间、机会。
主要是想让孩子出来放松放松。
一般都去国内人少的地方。
有时借着和客户谈事,连办事连玩儿玩儿,这种时候不多。
"(2001年5月17日,访谈个案S1)
一位受聘于一家外企的人事部经理(青年女性,硕士,月均收人在九千元上下,现已移民西方某一发达国家)的回答:
"准确讲,我是'白领'。
'中产阶级'我想应该更大些①。
"
问:
"干嘛要移出去?
"(指移民国外)
答:
"都这样,也就想干嘛不试试?
!
也想再读书,我就想读书。
"(她曾多次说过从小、到大就想在学校里读书。
2000年3~6月间,访谈个案B2)
从访谈对象的有关叙述看,作为"白领"或"中间阶层"的一员,他们一般都认同自己目前的地位身份;一般都讲实际,求上进,时间紧张,心身均不同程度地感到疲惫。
从百姓的角度看"他们",已有了"中产阶级"的印象,而对"白领"则更熟悉。
(二)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闰阶层"的界定
不言而喻,这里讲的"中间阶层"是指对现代化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定型现代化社会结构及利益格局的社会中坚力量。
就此而言,类似于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其分层结构中的"中产阶级";但因国情的不同(如中国社会在漫长的现代化的社会选择及发展中,作为培育其"中产阶级"的"私人财产"及"私领域"等的结构要素,不似西方社会具有相应的独自发育、运行的社会条件,等等),我们认为以"中间阶层"称之可能更为妥当。
应该怎样界定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
所谓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人、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
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
依此定义,衡量是否为中间阶层的操作指标应为以下几项:
①职业的工作、劳动方式:
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包括那些以脑力劳动为主,兼具体力劳动的职业,如工程设计、技工。
②职业权力:
对其授权管辖的工作对象--如下属人员及其办公设备、工具、方式等,拥有一定的调度、支配、控制权;对其上司及其业务安排,有一定的建议权、发言权,如办公室文秘、工程师。
③收人及财富水平:
主要指工资、薪金等所从事的合法职业的合法报酬和经合法手续获得的私人财富--包括以合法方式拥有的收人、报酬,如股票、利息、私人馈赠、遗产等,其收人及财富水平在社会中等水平者。
现阶段,以个人人均年收人及财富拥有量折合人民币在25000~35000元①,家庭(以核心家庭的三口之家俩位就业者为参照)年均收人在50000~70000元为基准。
④就业能力:
主要指具有中等以上国民教育学历水平、具有专业技术培训资历及掌握相应的职业专业技能。
如持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各种专业资格考级证书、各种/级专业技术职称者等。
⑤消费及生活方式:
有能力支付其中等水平的家庭消费;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为满足家庭成员丰富的文化、精神需要,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如购私产房、私人汽车、定期旅游休假和相应的文化、社交消费等。
③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包括道德自律--遵纪守法,举止文明,回报社会等的行为。
如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
《三)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
一般而言,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应以能定型一个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协调发展、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为定位。
就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国情而论,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具体体现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示范功能。
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遵守交易规则,以促进"公平竞争"的社会规范的形成。
②现代化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创建、引导功能。
如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的精神;平和、开放的心态;在公共生活领域讲文明、讲秩序;积极参与有益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社会公共事务;辅助弱势人群,尊重个性选择;以合法手段积累财富,并适时回报社会,等等。
③社会利益矛盾的缓冲功能。
在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中间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居于中间状态,其一旦获得合法性地位及其社会认同,便有可能发挥该阶层的'中间价值"--预留社会政策调整空间,以缓解上、下两层的矛盾冲突。
。
二、谁是中间阶层--现阶段中国
中间阶层的规模及构成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一个阶层的成型,应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地位特征,即具有较明晰的阶层行为边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阶层认知--对其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功能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
依此,我们不难看到,在现阶段社会结构中,这样一个可以被识别出来的地位分层群体的雏形已经出现。
尽管这一群体的行为边界目前还不很清晰,阶层认知也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沿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这一地位群体必将顺势而发,逐步成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结构的一支中坚力量。
(一)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构成来源
从结构因素看,现阶段的中间阶层,其来源构成主要有四类。
1.传统的"中产阶级",包括小业主、小商贩等自营业者。
个体户
他们以较少的资本自雇、经营,规模较小。
利润较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个体户3160.1万户,从业人员有240.9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140),约占全部就业人员 (7058万)的0.34%。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间阶层"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干部。
知识分子
20世纪50~80年代的改革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普通干部、普通知识分子和国营企业职工这三部分人,他们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上均占有明显优势,被认为是当时的"中间阶层"。
(李强,2000:
83~84)自80年代后期始,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引人及体制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职工除了自身的"劳动力"资源外,一无所有,其地位优势急剧下降。
原干部、知识分子在重新调整自身的社会位置的过程中,则以分别占有的权力资源、高质量的社会关系资源、知识资源等,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机会结构中,保持或换取了相应的地位优势。
3.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家
这一群体与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的私营业主没有历史关系,而完全是依仗着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市场资源与流动机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机制作用下,以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闯天下"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私营企业共有150.9万户,从业人员有2021.5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139),约占全部就业人员的0.28%。
4.由引进"外资"及高新技术人才而生的新型中间阶层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大规模引进外资的社会运作中,一些新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职业应运而生,随即出现了两大职业群体:
一是现代企业家群体。
他们或是掌握高新技术者,或是留学海外的学成回国的创业者,或是由原体制下的掌握一定的权力资源者(如国有企、事业负责人、业务员、办事员等)。
他们以独有的技术、资金优势和"外引内联"的权力、关系优势,创办起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回报。
二是应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中的"白领"员工,其工作和劳动方式、职业声望及报酬均高于原国有企业及传统职业。
这两类职业群体,可视为典型的现代"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1984/1973)中新型的中间阶层的代表群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1999年底,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共计6.23万户。
其中,就业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达306万人,就业于港澳台商投资单位有306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115、407);两项合计,就业于外资企业的人员约占全部就业人员(7058万人)的 0.86%。
(二)职业、职务成分
就现阶段其所涵盖的职业、职务成分看,主要有8大类:
第一,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以及未评定职称的专业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相应分类(国家统计局,2000:
723)和我们的补充、调整①,包括8类人
①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不具备上述学历但有高、中级职称者。
②专业技术人员,指已取得科学技术职称,或大学、中专的理。
工、农、医科系毕业,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工作实践中提
①国家统计局的有关分类,均没有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别包括进去。
对此,我们做了调整,在相应的各项均加进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拔,从事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教学、生产的专业人员和在机关、企业、事业中从事科学技术业务管理的专业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2528.9638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277)。
③工程技术人员,指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包括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和未评定职称的技术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计有434.5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689)。
④其他科技人员,指大专、中专毕业和具有初级职称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⑤科学研究人员,指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包括正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技术员和未评定职称的技术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科学研究人员28.3532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689)。
③农业技术人员,指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包括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技术员和未评定职称的技术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65.4138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689)。
①卫生技术人员,指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从事卫生医务工作的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包括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护)士和未评定职称的技术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卫生技术人员332.9706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689)。
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教学人员,指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各部门中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包括正副教授、讲师、助教、教师和在中学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及人文科学教学活动的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教学人员1150.7901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689)。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99年底,在全国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共计有53.4510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682~683),约占就业人口(70586万)的0.08%。
第二,中、小企业的经理、企业家,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等各种经济类型企业。
第三,各级公务员、办事员。
据有关统计(转自《领导文革》, 1998:
110),截止 1997年底,我国公务员为 530.7万人。
以类别分:
中央政府机关48.9万人,占公务员总数的9.21%;地方政府机关481.8万人,占90.79%;驻地方和国外45.4万人,占 8.55%。
以职务分:
司局级以上公务员 2.28万人,占总数的0.43%;县、处级28.8万人,占 5.43%;乡、科技188.2万人,占35.46%;办事员及其他人员311.2万人,占58.64o。
以年龄分:
35岁及以下者248.4万人,占46.8O;55岁以上者33.6万人,占 6.4%。
第四,行政事务、公共事业专职管理者。
第五,私营业主、小业主、小商贩等。
据国家统计局截止1999年底的统计,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50.9万户,投资者322.4万人(国家统计局,2000:
139);个体户有3160.回万户(国家统计局,2000:
140)。
据有关统计,到1999年底,私营企业开户占工业经济结构中的 55.5%,其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百25918.8%(国家统计局,2000)。
第六,技术工人,包括"白领"工人、流动民工中有一技之长者。
第七,商业、服务业人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国共有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1319万人①(国家统计局, 2000:
139),约占就业人口的 1.87%。
第八,自由职业者等。
(三)内部分层
现阶段中间阶层的内部已出现了层化的分化迹象,可见出有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之分,尽管这一分化目前还不明显。
其间,中上层与中层较活跃,特别是中上层与"高收人"群体相缠绕而成为上升到社会上层的流动最快的一个层级。
中下层则随时可能被"挤"到下层--其资源及占有能力几乎与下层相接近。
回.中上层
中上层包括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约占中间阶层的 18.49%/2/。
这一层级,从职业、行业类型看,私营企业主与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均横跨第一、二、三产业;但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在社区③中的社会声望等的结构因素看,却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私营企业主属于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者。
他们是以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权为资本,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原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行运作下的新的地位机会结构中,换
①此项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分行业年底从业人员数"中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两项相加而得。
②中间层内的三个分层群体其各在中间阶层中的比例,以本课题组的较窄口径界定的6个职业群体的总和为基数,求出各层所占比重。
③这里专指1949年以来在资源分配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
取社会政治、文化资源,争取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专业技 术人员属于不掌握生产资料,但对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 建议权、发言权的脑力劳动者。
他们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其在原体制下积累、拥有的教育、文化资源优势,"下海"闯市场,成为在新的社会地位机会结构中首批获益者之一。
私营企业主分布于私营经济单位,居于农村社区者多(90年代开始有规模地向城市发展),职业权力较专业技术人员大。
但在社会评价上,即使在城市社区中的私营企业主。
也大多在社会声望上居于专业技术人员之后。
2.中中层
中中层包括公务员、办事员与小业主、个体户这两个群体,约占中间层的36.97%。
中中层的这两个群体在社会结构背景上是大相径庭的。
如前所述,公务员、办事员群体是在改革开放后,由引进外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构性调整而出现的新型职业群体,其在人力资本(教育含量高)、劳动方式(以脑力劳动为主)、职业权利(有一定的建议权、发言权)、报酬(居中上水平)、社会声望(对高素质人群有很大的吸引力)、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讲究生活品位、个性化)、群体的自我认同(职业地位的优越感较强)等的社会地位评价上,均优于小业主、个体户群体。
小业主及个体户群体,其大多数属于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自雇经营的、脑/体相兼的劳动者。
与公务员、办事员群体相比,在上述各项指标的评价上均较低,处于劣势。
3.中下层
中下层包括商业、服务业人员及白领工人这两个群体,约占中间层的44.54%。
中下层的这两个职业群体,均属于现代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群体,在劳动方式上较接近,然而在职业权力及社会声望上则有较大差异。
白领工人这一群体的内部构成在现阶段较复杂。
其间,既横跨国有、集体、私有及合资等不同经济类型单位,又兼具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结构两大社会经济活动类型。
其身份认同也较商业、服务业人员群体离散些,如既有认同其统一性的--受教育水平较高、有一技之长(暗含有一定的职业建议权、发言权)。
报酬较高、市场机会较多;也有认同其多元性的--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上,并非均已具有现代性,而是鱼龙混杂。
就商业、服务业群体而言,虽然从职业的劳动性质上,现在普遍地将其归于第三产业;然而,从人力资本、职业权力、报酬及声望评价上均低于白领工人。
这与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社会专业化水平较低有关--现阶段的第三产业的社会服务面较窄、业务分化较少、服务效率较低、社会信誉较差,等等。
三、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和问题
1.受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的多元性、过渡性所规定,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构成呈现出多元分割的特征
①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及其单位类型上,现阶段中间阶层被不同经济所有制关系所分割。
现阶段,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四种性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关系及其单位类型。
一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民所有制关系,及其国有经济类型或国有单位①(国家统计局,2000)。
二是集体所有制,及其体。
"(国家统计局,2000)。
集体经济类型或集体单位①(国家统计局,2000)。
三是私人所有制经济关系,及其经济类型单位,如私营企业、个体户。
四是"其他单位,包括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单位以及外商投资单位等其他登记注册类型单位"(国家统计局,2000)。
中间阶层的所有制各职业群体均被分割于这四种经济关系中,这使得他们各自在资源占有及机会结构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差别。
一般认为,从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可以将改革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
在80年代前后改革的初期阶段,不同经济所有制及其单位类型所拥有的资源,对其成员的地位状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机会结构也因此而有很大的差别。
期间,有两种经济类型在资源占有上最具优势。
一是国有经济类型单位,以原计划体制下资源"再分配"的权力优势,在资源占有以及为就业于其下的社会成员提供较优厚的地位机会方面(如回报率较高、且较稳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职业劳动保障,个人及相应的家庭生活等的福利保障,一定的专业。
技能再培训机会,等等)占尽先机(李路路,王奋宇,1992;李强,2000);二是新兴的私营经济类型(如私营企业),以改革开放释放的"自由流动空间"与"自由流动资源"(孙立平,1993)为条件,挣得原始积累的资本利润,并以此为资本与前者据有的权力资源相交换,从而获得相应的市场机会与地位回报。
相应地,就业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及专业技术人员,这三类群体的综合地位评价较其他社会群体要高。
而对私营企业主的地位评价,则仅对其"收入较高"给与经济地位上的单方面较高评价;而实际上,即使这一评价,也因"无商不奸"的传统的社会刻板印象的负面社会认同而大打折扣。
至于被雇在私企中的"蓝领"打工者及部分农民工,已经处于底层地位--虽然他们中的那一部分农民工的收入,已几乎"一无所有"到"已有些零花钱";其消费水平,较之以前的"低"、"陋",已有所改观。
然而,在就业保障、医疗服务、职业安全、劳保及福利、专业技能再培训及权力方面,几乎还是"一无所有"。
在20世纪90年代深化体制改革阶段,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人事制度、干部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推进,原计划体制下的国有单位的权力"再分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研究 报告 中国 中间 阶层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