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预防措施.docx
- 文档编号:10648177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36KB
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预防措施.docx
《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预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预防措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预防措施
来源:
考试大
1 沥青路面破坏形式
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要求路面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平整度和足够的承载能力, 同时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开裂性。
沥青路面的破坏形式主要包括裂缝、车辙、翻浆、拥包等。
1.1 路面纵横向裂缝
沥青路面建成初期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 这些裂缝对沥青路面使用功能一般无明显影响, 但随着表面水分的侵入, 会使路面结构层甚至路面的强度、承载力下降, 加速沥青路面的破坏。
裂缝是路面早期破坏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分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 导致路面承载力下降, 加速路面破坏。
其中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
( 1)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
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 或由于车辆严重超载, 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开裂。
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 它分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两种情况。
道路出现横向裂缝要及时治理, 否则灌进雨雪水, 冬天冻融后, 对道路的破坏将非常严重。
进水后道路病害破坏的发展一般可分为3 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初期表现为裂缝部位鼓胀, 沿裂缝逐渐形成微量冻融松散灰土粉化, 材料密度降低, 将面层材料拱起。
第二阶段, 沿裂缝灌入雨雪水, 存于水泥碎石与沥青路面的结合层之间, 由于行车碾压推挤摩擦作用, 将水泥和微粒材料同雨雪水在行车的压力作用下唧出。
如遇连阴雨天气水泥碎石层以上灌入的雨雪水使路面出现严重冻融和行车的作用下密度降低, 虽然进入冬季, 一般从路面上看不见裂缝。
第三阶段, 形成病害后在雨雪水作用下, 路面出现坑凹, 甚至出现搓板路, 随时间的推移, 将导致龟裂病害的发生, 严重时路面粒料被行车推挤带走, 出现路表面开裂性坑槽。
( 2)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导致的路面不均匀沉陷所引起的纵向裂缝。
另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 两幅接茬未处理处,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易形成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多发生在半填半挖路基处, 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
道路纵向裂缝如治理不及时, 长时间雨雪水的灌入, 2 m 以外部分滑动加快, 行车道在重载车的作用下, 在3 m~4 m 部位出现第二道裂缝, 这时第一道与第二道裂缝之间形成一个板块, 这一板块开始下沉, 出现顺行车道区一个U 型路面带, 严重时对路面发生条块形碎裂, 对行车的影响非常大。
1.2 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 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
它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 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
其病害属变形类型, 除了影响行车舒适外, 车辙还对交通安全有直接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 车辙有3 种类型:
一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
二是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
三是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而造成的车辙。
车辙形成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沥青混合料配比、沥青等级、级配和交通荷载、环境温度、施工中的压实等因素。
车辙变形主要来源于沥青混合料的黏滞流动和一定程度的压实作用, 沥青混合料层在高温下由于车轮反复碾压, 产生横向剪切流动, 容易造成车辙。
另外施工中沥青含量偏多, 沥青稠度偏低, 矿料级配中细料过多, 矿粉掺量过大也会产生车辙。
1.3 翻浆
翻浆是寒冷地区道路的一种冻害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土基水源的补给和气温的变化所造成的。
当冬天气温降低, 路基上部土体温度降低到- 3 ℃~- 5 ℃时, 土体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都开始冻结。
如果冻结线暂时停留在某一深度处, 下层未冻区内的毛细水和薄膜水会源源不断地向冻结线处聚集, 并随即冻结形成一个含有大量冰晶体的聚冰层。
随着冻结线的逐渐向下推移和停留, 在更深处还可能形成新的聚冰层。
与此同时, 路基土体发生不均匀冻胀, 路面被抬高, 甚至出现冻胀裂缝, 严重者可能隆起几十厘M。
春天气温回升, 路基的冰晶开始从冻层上部融化, 或从上、下两面融化。
因而路基中部化冻比两侧快, 并形成一个凹槽, 路基凹槽中大量水分不能排出, 甚至变成稀泥, 就使道路失去承载能力。
道路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被进一步压坏, 泥浆从路面裂缝里挤出来, 产生翻浆的现象。
直至冻层完全化冻, 水分疏干后, 路基才逐渐恢复承载力。
2 病害预防措施
2.1 预防裂缝与车辙的措施
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选用高低温性能好、抗老化性能好、含蜡量低、黏度高的优质沥青。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在沥青中掺加各种类型的改性剂, 以提高其性能指标。
采用改性沥青可解决路面抗滑及耐久性问题, 使沥青路面的热稳定性、冷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道路病害的出现频率显着下降, 日常养护工程量及工程成本大大降低。
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石质坚硬、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黏附性能好的集料。
如果骨料呈酸性则应添加一定数量的抗剥落剂或石灰粉, 确保混合料的抗剥落性能, 同时应尽量降低骨料的含水量。
另一方面, 还应注意混合料级配的确定以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及低温抗裂性。
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是一对矛盾, 相互制约, 照顾了某一方面性能, 可能会降低另一方面性能。
2.2 预防翻浆的措施
其一、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量要求, 选择合适的面层类型和适当厚度。
沥青混凝土面层已采用二层式或三层式, 其中一层须采用密级配。
当各层均为沥青碎石时, 基层表面必须做下封层。
其二, 设计时, 对空隙率较大、易渗水的路面, 需考虑设置排除结构层内积水的结构措施。
其三,用石灰土、石灰矿渣土、石灰碎石土等作为路面基层, 这些材料水稳性好、整体强度高并有板体作用的结构特点, 作为路面基层可防翻浆。
其四, 加强路面或将路面下一定深度以内易致翻浆的土( 如粉土) 换填好土( 如砂砾) 。
其五, 用沥青、沥青土、沥青毡纸、塑料布等做成封闭式隔离层隔断土壤水分的渗入和聚流, 也可用有反滤层的砾石及其他粒料做成透水性隔离层, 以排除渗入土基水和防止地下水上升。
其六, 用炉渣、碎砖、压缩的泥炭、松柏树皮、气泡互不连通的泡沫聚苯乙烯塑料等作隔温层,阻止路基冻结线向深处推移, 减薄冻层。
其七, 用颗粒均匀的砾石、碎石等作透风的导温层, 使土体迅速向深处冻结, 在离路面较近处不致形成有害的聚冰层。
3 治理方法
3.1 裂缝的治理方法
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 对于细裂缝( 2 mm~5 mm) 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
对大于5 mm 的粗裂缝, 可用改性沥青( 如SBS 改性沥青) 灌缝。
灌缝前, 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垃圾, 并使缝内干燥, 灌缝后, 表面撒上粗砂或3 mm~5 mm 石屑。
3.2 车辙的治理方法
如仅在轮迹处出现下陷, 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 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 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 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 沿轮廓线将5 cm~10 cm 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 槽壁与槽底垂直, 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 清扫干净后, 涂刷0.3 kg/m2~0.6 kg/m2 黏层沥青, 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 并充分压实, 与路面接平。
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 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 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 倍, 槽壁与槽底垂直, 将波谷处的原面层凿毛, 清扫干净后涂刷0.3 kg/m2~0.6 kg/m2 黏层沥青, 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 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如因基层强度不足, 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 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 重新铺筑。
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 坚实平整。
如原为半刚性基层, 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
但基层厚度不得小于15 cm。
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3.3 翻浆的治理方法
一是采取切实措施, 使路面排水顺畅, 及时清除雨水进水井垃圾, 避免路面积水和减少雨水下渗。
二是对轻微翻浆路段, 将面层挖除后, 清除基层表面软弱层, 施设下封层后铺筑沥青面层。
三是对严重翻浆路段, 将面层、基层挖除, 如涉及路基, 还要对路基处理之后, 铺筑水稳性好、含有粗骨料的半刚性材料作基层, 并用适宜的沥青结构层进行修复。
并做排除路面结构层内积水的技术措施。
4 结语
影响沥青路面破坏的因素很多, 也很复杂,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 应根据其成因从路面设计、原材料进场到具体施工, 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改善措施。
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 层层重视、层层控制、层层落实。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沥青路面破损现象的发生, 使城市道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更上新台阶。
公路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质量控制
来源:
考试大
一、路面平整度的概念
路面平整度是路面表面诱使行驶车辆出现振动的高程变化(其纵向起伏的波长范围约为0.5m-50m),它可以用仪器进行量测。
而乘客对振动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带有主观性,往往采用小组评分的方法进行主观评定。
路面使用初期的平整度与施工技术水平(工艺和设备)、施生质量控制、面层构造(如接缝)和材料(如集料粒径)等因素有关。
而在使用期间,随着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周围环境周期变化的影响以及路面龄期的增加,路面的平整度会随着各种路面病害的出现而逐渐下降。
当平整度下降到一定的期限时,路面便不能满足基本功能的要求,而需采取适当的改建措施以恢复其功能。
二、路面平整度是公路和市政道路路面的两个主要使用性能之一 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使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车辆在路面上的行驶质量和道路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路面平整度的改善和提高一直作为沥青路面施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受到道路科技界关注和重视。
尽管已经存在着不少有关沥青路面平整度的研究文献,目前公路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机械化程度高,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严格,检验评定标准不断提高,建设单位有的超规范要求,但铺筑路面的平整度有时仍不尽人意,存在影响行车安全、车速及舒适性的隐患。
因此认真分析探讨影响道路平整度的因素、提出应予重视、改善和提高平整度的技术措施非常必要。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结合多年公路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的经历,文章就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平整度着重从施工控制方面进行探讨,对影响平整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控制措施,这对于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对交通工程和市政工程建设有实用价值。
三、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
(一)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路基不均匀沉降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
路基的沉降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而造成的。
路基的沉缩是因为路基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在路基堤身内部形成过湿的夹层等因素,在荷载和水温综合作用下,引起路基沉缩。
地基的沉陷是指原天然地面有软土、泥沼或不密实的松土存在,承载能力极低,路基修筑前未经处理,在路基自重作用下,地基下沉或向两侧挤出,引起路基下陷。
(二)基层的不平整
基层的平整度差对路面平整度有着重要影响。
若基层不平,即使面层摊铺平整,压实后也会因虚铺厚度不同,产生路面不平整。
对于沥青路面,因基层顶面的平整度允许偏差为l0mm,当用沥青摊铺机作业时,尽管沥青混合料表面是摊平了,但该处因多出l0mm的松厚,压实后仍将出现低洼。
基层的不平整产生的原因主要在施工环节中,基层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基层混合料的拌和、摊铺、整形、碾压施工,基层的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都会影响到基层的平整度。
(三)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与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材料用量及工程造价关系密切,而作为路面两个使用性能之一的路面平整度自然与混合料配合比有着直接的关联。
由多家生产石料场家供货,生产条件差,生产设备不统一,造成石料规格参差不齐,尽管在级配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选料工作,并且控制了0.075mm,2.36mm,4.75mm、公称最大料径的1/2到1/3及公称最大料径五档规格料的通过量,但中间粒径的通过量出人较大,引起集料级配变化较大,从而使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系数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影响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油石比较大,已铺筑的路面会产生奎包和泛油;油石比较小,路面会出现松散;矿料的质量不好,集料的压碎值和石料的抗压强度太差和细长扁平颗粒含量过高,使路面混合料的稳定度降低,容易出现路面的各种病害,最终影响路面平整度。
(四)沥青混合料拌和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为了保证摊铺机连续、匀速、不间断地摊铺,每台拌和机的产量一定要和摊铺机相匹配,否则就得采用多台拌和机联合供料,但在联合供料过程中,每台拌和机的拌和温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再加上粒料规格的不一致,使得摊铺后局部的温度差异、碾压的温度和效果变化较大,影响到沥青路面平整度。
当拌和设备出现意外情况,刚开炉或料温低,含水量大时,会出现料温不均匀现象;当筛分系统出现问题时,造成骨料级配发生较大变化;有时也会出现花白料,使路面难以摊铺成型;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拌和能力过小,出现停工待料状况,使接头处温度降低,出现温度差,形成一个个坎。
(五)路面摊铺机械及施工工艺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摊铺机是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其本身的性能及操作对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
摊铺机结构参数不稳定、行走装置打滑、摊铺机摊铺的速度快慢不匀、机械猛烈起步和紧急制动以及供料系统速度忽快忽慢都会造成面层的不平整和波浪。
(六)碾压工艺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路面平整度好坏关键在于沥青混合料的摊铺,但压路机的碾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切记不可牺牲压实度来争取平整度,合理的碾压工艺与正确的碾压操作是保证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的重要手段。
碾压行进路线不当,不注意错轮碾压,每次在同一横断面处折返,会引起路面不平。
碾压遍数不够,会使压实不足,通车后易形成车辙。
碾压速度不均匀、急刹车、突然起动、随意停置、掉头转向、在已碾压成型的路面上停置而不关闭振动装置等都会引起路面推拥。
四、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一)路基的施工控制
1.路堤填筑前原地面处理
路基的施工质量,是整个道路工程的关键,也是路基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时间、车辆运行荷载、雨季冬季的考验。
要做好路基工程,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路基的填筑,尤其对原地面的处理和坡面基地的处理。
2.路堤填料
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不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质的土。
对于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一般不宜作为路基填土。
3.填土路基压实
公路运输和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时,应分别严格按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或《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进行,并应通过实验路段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还要有一定素质的施工队伍来重视。
4.完善排水设施
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必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聚积和下渗。
同时,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予以截断、疏干、降低水位,并引导到路基范围以外,注意防渗以及水土保持问题。
(二)沥青路面原材料的控制
为保证道路路面具有高强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抗滑性能和耐久性能好的品质,减少因承重而产生的变形,在原材料选择上应做到:
有较高强度、耐磨耗,采用锤式或反击式破碎机加工的具有良好颗粒形状的硬质石料,选用粘度高,针入度较小,软化点高和含蜡量低的优质沥青。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均能满足要求。
保证原材料的进料和堆放,只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充分使用好沥青拌和设备。
均能生产出合格的沥青混合料。
(三)选择合适的压缩比(松铺系数)
根据传递作用,传递要素第一类为压缩比q或松铺系数k,压缩比是指该结构层的压实厚与虚铺厚之比。
但在施工单位中普遍将他们称作松铺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q=压实后厚度h实/碾压前厚度h虚或k=碾压前厚度h虚/压实后厚度h实
为了保证和提高平整度,要准确掌握松铺系数,碾压前厚度和碾压后的厚度要有代表性,取点要尽量的多、并用测量和钻芯进行对比。
在碾压前和压实后测量和压实后的钻芯应在同一位置。
同时松铺系数大,则不平整传递就大,松铺系数小,不平整度传递就小,故施工时应尽量选择先进的摊铺设备,增大摊铺后的预压密实度,以减小不平整的传递。
(四)沥青路面面层施工工艺控制
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水平对平整度指标的高低起着决定作用。
要施工出高平整度的路面必须采取以下沥青摊铺碾压施工工艺:
(五)养护和管理水平
道路建成投入运营后,因为养护的问题致使沥青路面平整度水平急剧下降,甚至引起路面结构破坏,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因此道路的养护和管理水平对沥青路面平整度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控制路面的平整度,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加强道路养护,特别是对沥青路面水破坏严重的问题,对道路排灌设施要勤于疏通,避免公路积水,从而引起沥青路面破坏和平整度下降。
2.加强路政管理力度。
在一些混合交通及不封闭路段,一些建筑运输车辆超载,致使车载细粒料散落路面,在过往车辆碾压下,路面结构迅速破坏,路面平整度也受到严重影响。
五、结论
路面平整度是评定路面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它关系到行车的安全、舒适以及路面所受冲击力的大小和使用寿命,不平整的路表面会增大行车阻力,并使车辆产生附加的振动作用。
在当今的道路建设中,由于施工的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焦点越来越着眼于路面平整度,把它作为衡量施工能力和水平以及公路和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来源:
考试大
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发展,对市政道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路面使用品质。
要做到路基的坚固而稳定,必须精心施工,才能建成高质量的路基工程。
一、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
1、结构稳定性
为防止路基结构在行车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整体失稳,发生不允许的变形或破坏,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一定措施来保障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强度
为保证路基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产生超过容许范围的变形,要求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
3、水温稳定性
路基在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其强度将会显著降低。
特别是季节性冰冻地区,由于水温状况的变化,路基将发生周期性冻融作用,形成冻胀和翻浆,使路基强度急剧下降。
应保证在最不利的水温状况下,强度不会显著降低,这就要求路基具有一定的水温稳定性。
二、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1、施工方法合理选择
目前,多采用机械化施工或综合机械化施工法,采用配套机械,主机配以辅机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主要工序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的方法,能极大地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保证施工安全。
因此,所采用的机械必须满足路基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压实设备合理配备,是保证路基强度的关键。
2、严格施工程序
必须认真按规定要求做好组织、物质、技术及现场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小桥涵、挡土墙、盲沟等小型构造物通常是与路基施工同步进行,避免路基填筑后又来开挖修建这些构造物,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控制。
施工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精心地开展工作,路基土石方施工程序:
路堤基底处理→选择填料→确定路堤填(挖)方式→路基压实。
三、质量控制的关键程序
1、施工测量
其内容主要包括:
导线、中线及水准点复测。
操作的要点:
一是要认真熟悉图纸,复测后检查与设计是否有误;二是为满足施工期间饮用需要,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和加桩的地面标高;三是在每道工序施工测量放线时,测量误差要满足规范要求,必须保证纵横断面定位的精度,使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及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质量要求。
四是要注意道路下面覆盖的管网路线,以免在施工中造成损失。
2、路基土方施工
2.1 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是分层填筑,满足上一层压实要求后,再填压下一层,压实前必须对含水量进行测定,含水量符合要求后再碾压,避免返工浪费;二是干密度实验标定要准确,对不同的土质要分别标定干密度,不可以用同一个干密度去评定不同土质的压实度。
三是分段施工,纵向搭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则先填地段应按1:
1坡分层留台阶,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否则路基会出现不均匀沉陷,影响路面平整度。
当路基稳定受到地下水影响时,应在路堤底部填以水稳性优良,不易风化的砂石材料或用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等固化材料)进行加固处理,使基底形成水稳性好的厚约20cm-30cm的稳定层。
2.2 松铺厚度的控制
松铺厚度与土质类别、压实机具功能、碾压遍数等有关,应根据实际情况,保证压实度为原则,路床顶面层最小松铺厚度不应小于8cm。
2.3 严格控制路堤几何尺寸和坡度
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比设计宽度宽出30cm,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压实合格后,最后削坡不得缺坡,以保证路堤稳定性。
2.4 掌握压实方法
压实应先边后中,以便形成路拱;先轻后重,以适应逐渐增长的土基强度;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动。
同时应在碾压前,先整平,由路中线向路堤两边整成2%-4%的横坡。
在弯道部分碾压时,应由低的一侧边缘向高的一侧边缘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横坡。
前后两次轮迹需重叠12cm-20cm.应特别注意控制压实均匀,以免引起不均匀沉陷。
2.5 机械作业的合理安排
应根据工程地形地貌路基断面形状,用土量、土方调配情况,合理地规定机械运行路线,应有全面、详细的机械运行作业图据的施工。
土的含水量不够时,配洒水车洒水。
含水量较大,配翻晒机械翻晒并用压路机碾压。
合理的组织及调备机构,是保证施工进程及质量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3、小桥涵洞及其他构筑物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
桥台台背、涵洞两侧及涵顶、挡土墙墙背的填筑在这些构造物基本完成后进行,由于场地狭窄,又要保证不损坏构造物。
因此,填筑压实比较困难,而且容易积水。
如果填筑不良,完工后填土与构造物连接部分出现沉降差,影响行车的速度、舒适与安全,甚至影响构造物的稳定。
3.1、填料
在下列范围内一般应选用渗水性土填筑:
台背顺路线方向,上部距翼墙尾端不少于台高加2m,下部距基础内缘不少于2m;拱桥台背不少于台高的3倍-4倍;涵洞两侧不少于孔径的2倍;挡土墙墙背回填部分。
特别注意,不要将构造物基础挖出来的劣质土混入填料中。
3.2、填筑
桥台背后填土应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涵洞、管道缺口填土,应在两侧对称均匀回填;涵顶填土的松铺厚度小于50cm-100cm时,不得通过重型车辆或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道路 沥青 混凝土 路面 病害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