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电力监控量测方案已打印.docx
- 文档编号:10647158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1.94KB
军营电力监控量测方案已打印.docx
《军营电力监控量测方案已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营电力监控量测方案已打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军营电力监控量测方案已打印
一.方案编制说明2
二、编制依据2
三、工程概况2
3.1工程概况2
四、工程地质3
4.1工程地质3
五监控量测项目3
1、监控量测项目:
3
2、监控量测要求:
3
3、监测仪器设备及观测精度等级4
4、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布设4
5、监测点保护措施5
6、监控量测方法与周期6
7、监测数据处理6
8、作业规范6
9、监控量测机构组织6
10、信息反馈7
11、数据的分析、预测8
12、监测的成果提交8
13、安全保证措施9
14、质量保证措施9
一.方案编制说明
本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是本工程的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标准,同时通过现场调研,充分了解工程的特点、难点及监测重点,其中包括设计文件要求的内容,也有我方在已有经验、类比同类工程等基础上提出的技术内容。
二、编制依据
1.1现行工程建设领域的规范、规程、标准以及有关的行业法规和法令。
1.2军营110KV输变电工程(电力隧道)工程施工图纸。
1.3现场实际调查情况和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等。
1.4本工程有关法规、规范、技术和质量评定标准
(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技术规则》(TB10108—2002)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7)《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暗挖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BJ01—87—2005);
(8)《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383—2006);
(9)北京地区暗挖电力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0)市政工程有关技术规程、规范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概况
军营110KV输变电工程(暗挖隧道)第五标段,设计桩号2+754~3+846.3间的暗挖隧道工程,其中:
起点桩号2+754~3+776.65结构断面为2.0m×2.3m单孔隧道、桩号3+776.65~3+823.835结构断面为4.5m×3.45m单孔隧道(过京承铁路段)由专项委托的相关单位设计施工、桩号3+823.835~3+846.3(终点)结构断面为2.0m×2.3m双孔隧道,总长1092.3m。
(2)本工程电力竖井共设11座井,其中:
Φ4.0m直线井7座,7m*7m转角井1座,5m*10m三通井1座,6m*6m四通井2座,7m*7m转角井和5m*10m三通井由专项委托的相关单位设计施工。
四、工程地质
4.1工程地质
拟建场地属于平原地貌。
本次勘察地层揭露最大深度为21m,根据现场勘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按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一般第四纪沉积层三大类,并根据各土层岩性及工程性质指标暂划分为4个大层及亚层。
人工堆积层:
表面为一般厚度约为0.6~5.8m的人工堆积层,包括粘质粉土素填土
层和杂填土
层;
新近沉积层:
人工堆积层一下为新近沉积的砂质粉土、粘质粉土层
层,粉质粘
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2,粉细砂土
3层。
一般第四纪沉积层:
新近沉积层一下为一般第四纪沉积的砂质粉土、粘质粉土
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1层,粉质粘土
2层,粉细砂
3;粉细砂
层,中粗砂
1层。
五监控量测项目
1、监控量测项目:
洞内拱顶下沉及隧道收敛、隧道周围地表沉降。
2、监控量测要求:
根据工程施工的要求,工程施工中采取信息化施工技术,辅以监测技术,结合工程实际的监测系统,以便达到“确切反映实际变形程度和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
通过科学的监测,取得精确可靠的数据,使作业人员及时了解本工程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地表沉降变形及支护结构应力应变规律,持续监测各施工期的形变情况,有效监视构筑物和工程设施在施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以便随时指导施工、修正设计,确保安全施工,以供建设、设计、监理及施工总承包方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施工监测应注意事项:
2.1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实的描述,使之真正起到施工监测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2应对当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较准确的预报下一施工步骤沉降程度与趋势等,并对施工措施提出相应建议。
监测工作结束后的1个月内向甲方提供监测报告,内容包括:
测点布置、经整理的量测资料、分析的主要成果、结论与建议等。
同时,施工过程中定期向甲方提供监测资料,以便判断安全状态,及时变更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如发现监测数据反常立即向施工及有关方面反馈。
3、监测仪器设备及观测精度等级
3.1外业采集数据的仪器有:
1苏州DSZ2高精度水准仪及相配套铟钢标尺。
2收敛计
3.2观测精度
本项目属于高等精度要求的变形观测,选用建筑变形测量二级及其精度要求见表6-1
精度要求表6-1
变形监测等级
沉降观测
基准点检测
监测点高程中误差(mm)
高差较差
(mm)
二级
≤0.5
≤0.7
4、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布设
采用北京测绘院的水准点或导线点的高程作为基准点,并且进行周期性连续监测。
工作点的测设用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将基准点的高程引测到基坑内。
4.2监测点的布设
隧道周围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
采用Φ=22mm螺纹钢,用钻孔法或探井法埋入,其中过路段的监测点采用钉钢钎的方法。
路口和上水段监测点,加密到10米,其他段监测点的布设沿隧道的中线纵向步距每30米布设一个断面,每个断面上布设3个监测点,并用红油漆标记统一编号。
净空变化监测点布设:
在隧道纵深每隔10米处埋设一监测断面,材料选用Φ=22mm螺纹钢筋,埋设或焊接导洞两侧,外露5厘米,在外露的钢筋头部焊接一椭圆形的铁环,用红漆标记统一编号。
拱顶沉降监测点布设:
在隧道纵深每隔10米处埋设一监测断面,埋设后焊接在拱架上一个观测点,材料选用Φ=22mm螺纹钢筋,外露5厘米,外露的钢筋头部焊接一椭圆形的铁环(详见隧道监测点布置示意图)用红漆标记统一编号。
净空变化监测点标志、拱顶沉降监测点和地表沉降监测标志尽量布设到同一断面上,其中隧道内的监测点:
净空变化监测点标志、拱顶沉降监测点标志由施工协助埋设。
图6-1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5、监测点保护措施
5.1监测点是一切施工监测的基础,要特别加强对各监测点的保护工作,宜采取完善检查、验收的措施;
5.1.1每个监测点埋设完成后,立即进行埋设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1.2确认埋好后,埋设人员应及时填写埋设记录,项目负责人应进行实地验收,并在埋设记录上签字确认;
5.1.3对露出地坪的监测点做出警目标志,并设保护装置;
5.1.4加强联系,作好配合工作;
5.1.5详细了解施工动态,预先作好预埋件的保护。
6、监控量测方法与周期
6.1监测方法
隧道周围地表沉降、拱顶下沉、重要建筑物监测拟采用DSZ2型精密水准仪,依据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监测。
净空变化监测,采用收敛计,直接量测监测点间的距离,量测三次,取平均值。
6.2监测周期频率(见表6-2)
测周期频率表6-2
变形速率(mm/d)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
量测频率
>10
(0—1)B
1—2次/d
10—5
(1—2)B
1次/d
5—1
(2—5)B
1次/d
<1
>5B
1/周
B为隧道开挖宽度
7、监测数据处理
地表沉降采用《建筑物沉降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监测工程完工后绘制沉降曲线图,净空收敛和拱顶下沉监测拟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制定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并与甲方、监理单位协商。
8、作业规范
8.1五固定:
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水准尺,固定观测线路,固定观测方法。
8.2每次观测之前将仪器露天放置30分。
8.2烈日下观测使用测伞,温差变化大时使用仪器罩。
8.4常规水准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8.5在线路上预先量距,水准仪与水准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0米,分别在水准尺和水准仪摆设处作相应标志。
9、监控量测机构组织
严格按照批准的技术方案执行,服从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坚持负责人签字制度,确保观测质量,确保仪器、人员安全。
为能够及时准确的对本项工程的所有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对工程施工中相关的所有监测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建立如下监测管理体系(图5-2监测管理体系)
2
图6-2监测管理体系
10、信息反馈
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的所有观测数据均实行信息化管理,由富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绘制不同的变形曲线或形变曲线,并打制相应的表格,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及时汇报,以实现信息化施工。
10.1一般情况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下一次观测时应提供上一次的观测成果,或者与施工、监理单位协商,定期呈报成果。
10.2特殊情况的处理
特殊情况必须随时向施工或监理方书面报告(紧急情况可口头报告),提供技术资料,必要时提供阶段性报告。
10.3监控量测反馈程序(见图6-3)
监测人员及时、准确的向甲方提交监控量测报告,同时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及时反馈指导信息,调整施工参数,保证安全施工。
图6-3监测资料反馈管理程序图
11、数据的分析、预测
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需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的失误,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定性分析工作。
数据
11.1整理
把原始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如按大小的排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把一组数据分布情况显示出来,进行数据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离群数据的取舍。
11.2插值法
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函数近似的方法,求得符合测量规律而又未实测到的数据。
11.3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寻找一种能够较好反映监测数据变化和趋势的函数关系式,对下一阶段的监测物理量进行预测,防患于未然。
如预测最终沉降值,并据此确定工程技术措施等。
因此,对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管理基准和沉降变化速率综合判断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编写报告,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的目的。
12、监测的成果提交
提交的内容为:
12.1当监测达到报警值时,立即报告,初期报警值按设计图要求设置。
12.2监测工作结束,提交监测成果报告。
13、安全保证措施
13.1安全管理目标
施工现场安全工作达到100%
13.2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健全安全保证体系,落实责任制。
具体措施为:
⑴建立安全责任保证体系,分工明确,划分职责。
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确保自身安全。
⑶洞内监测时,尽可能避免与工程施工交叉作业。
⑷在路面监测前,先将道路封闭,穿上防护衣,专门派人指挥交通,杜绝监测安全区域。
⑸对于监测仪器及监测工具,妥善保存,避免出现丢失现象。
14、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如下各项质量保证措施:
14.1监测组与施工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相关切实、可靠的数据和记录。
14.2测点布置力求合理,能反映出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实际变形和应力情况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
监测仪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要有合格证,监测仪器要定期校核、标定。
14.3测点埋设应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
并做到位置准确,安全稳固,设立醒目的保护标志。
14.4监测工作由多年从事监测工作及有类似工程监测经验的工程师负责,小组其他成员也是有监测工作经历的工程师或测工,并保证监测人员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14.5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分析,一般情况下,应每周报一次,特殊情况下,每天报送一次。
监测报告应包括阶段变形值、变形速率、应力变化速率、累计值,并绘制沉降和应力变化曲线,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
14.6监测数据均现场检查、室内复核后方可上报,如发现监测数据异常,立即复测,并检查监测仪器、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确认无误后立即上报,以便采取措施。
14.7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测试实施细则和现场有关规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军营 电力 监控 方案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