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docx
- 文档编号:10646605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5.53KB
语文.docx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
(一)原则之一:
译文的“信”、“达”、“雅”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二)原则之二: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
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因此,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一)留
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②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②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的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
①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①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②道不通,天又大风。
(《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②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
(《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1.不刊之论
错例:
一个编辑对另一个编辑说:
“这篇文章太差劲了,真是不刊之论。
”
分析:
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
削除。
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
不刊是说不可更改)容易错解为“水平低而不能刊登的言论”。
正例:
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2.不忍卒读
错例: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报纸谎话、空话、假话、大话连篇,令人不忍卒读。
分析:
不忍心读完。
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令人涕泪满面。
容易错解为“文章枯燥乏味而使人不想读”。
正例:
读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不忍卒读的爱情悲剧故事,她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3.不足为训
错例:
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分析:
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
准则)。
往往被误解为“不足以成为教训”。
正例:
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4.差强人意
错例:
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分析:
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
稍微)。
往往将其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正例:
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5.登堂入室
错例:
盗贼翻过围墙,撬开窗户,径直登堂入室,盗走了大量金银首饰和现金。
分析:
比喻学识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
容易误解为“进入厅堂卧室之中”。
正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一个小学徒,通过努力学习,登堂入室,到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工程师了。
6.高山仰止
错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分析:
高尚的道德使人向往。
容易误解为“仰望高山因害怕而停止攀登”。
正例:
他是一位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家,人们说起他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高山仰止之情。
7.祸起萧墙
错例:
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重大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分析:
指事端或祸端发生在照壁里面,比喻祸害产生在内部(萧墙:
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容易误解为“事故从墙壁产生”。
正例:
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巴尔干地区战争危机的本源,显然是不公允的。
8.紧锣密鼓
错例:
伴随着穆沙拉夫的强硬态度,巴方的军事行动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分析:
比喻事前紧张的舆论准备工作,容易错解为行动正在紧张地进行。
正例:
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太空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9.屡试不爽
错例:
为了明天的实验测试能顺利过关,他已将要做的实验做了很多次了,可屡试不爽。
分析: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
差错)。
往往将其误解为“多次实验都不成功”。
正例:
科研小组自制的海浪预测仪灵敏可靠,屡试不爽。
10.目无全牛
错例:
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变成了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分析的肢解罗列,以致学生目无全牛。
分析:
语出《庄子•养生主》,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以比喻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境界。
容易错解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正例:
老师傅的技艺炉火纯青,复杂的工艺流程对他来说已目无全牛。
11.七月流火
错例:
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使莘莘学子从七月流火的最炎热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考生的关怀。
分析:
语出《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
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
七月流火指天气渐渐转凉。
容易误解为“天气炎热”。
正例:
到了七月流火的季节,温度不高不低,人们感觉舒服多了。
12.三人成虎
错例:
在这几个犯罪分子接头之前,我们一定要端掉他们,一旦让他们接上头,就会三人成虎,危害可就大了。
分析:
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多被人误解为“只要团结合作就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正例:
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是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
13.万人空巷
错例: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分析:
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到了大街上。
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事物把许多人都吸引出来了。
常被误用为“指巷子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
正例:
武警战士撤离抗洪前线的那一天,万人空巷,人们热烈欢迎亲人凯旋。
14.文不加点
错例: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分析:
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
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往往将其误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正例:
传说古代有一位作家,写作之前先睡觉,睡觉起来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令人赞叹。
15.五风十雨
错例:
今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五风十雨,导致洪水泛滥,大量庄稼被淹没。
分析: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
形容风调雨顺。
容易误解为“风雨交加”。
正例:
今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五风十雨,因此庄稼长势喜人。
16.下里巴人
错例:
虽说他是文化人,可他对茶的了解的确不敢恭维,在他眼里茶只是下里巴人用以解渴的东西。
分析:
“下里巴人”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民间流行的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在这里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了“平民百姓”或“下等人”。
正例:
话剧艺术是从国外引进的“阳春白雪”,皮影戏是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凌河影人》将两者整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丰富戏剧语汇,给中国话剧创作带来了突破。
17.罪不容诛
错例:
他不是有意的,况且他还不满十六周岁,我认为他罪不容诛。
分析:
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
容易误解为“罪不至死”。
正例:
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危害平民,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高考古诗鉴赏训练
阅读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1、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
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
为什么?
请说明理由。
2、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
“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分析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4、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
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字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6、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
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7、咏钱袁枚
人生薪水①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②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③向天诉,九州添设富民侯。
【注】:
①“薪水”:
不同于现在的“工资”,是借代柴米油盐之事。
“君”即题目所指“钱”。
②“姹女”:
少女,东汉灵帝的母亲永乐太后曾专门用河间女工数钱。
“铜山”,汉文帝宠臣邓通,曾自铸钱币,景帝时,被抄家,最终穷饿而死。
③“婆心”:
是仁慈之心,诗人希望天子能设“富民侯”,让九州百姓同走上富裕的道路。
(1)这是一首咏金钱的诗。
试结合全诗,简要评价诗人对金钱的态度。
(2)试赏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8、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9、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结合这首诗的形象,谈谈你对前两句的理解。
(2)分析后两句的修辞手法。
10、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恒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附看积气濛濛。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1)分析“曾识恒娥真体态”中“曾”字的作用。
(2)结合最后两句,分析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11、秋波媚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词中的“哀”、“悲”与“兴”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2)作者在词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
(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陷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味悠长。
2、同意。
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联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3、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4、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
“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5、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
(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
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6、
(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
(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7、
(1)诗人一反历代文人视金钱为俗物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毫不讳言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合理使用金钱,但同时又批判了拜金主义和满足一己私欲的倾向。
(2)本诗起承转合,结构完美流畅。
首联中用“寻常”“动辄”,极言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颔联承上之意,进一步批判了历代文人以自视清高,不顾民生,轻视金钱的态度。
认为合理使用金钱,金钱并非不好的东西;不重视经济民生,也不见得清高。
颈联作转,“千回”“屡见”,道尽历史、现实中不乏视钱如命的守财奴,但他们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尾联总提诗人观点,希望天子能设“富民侯”,让九州百姓同走上富裕的道路。
8、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透露出了一种恬静的情调,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情志。
9、
(1)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眼前鸟飞去之景,实则是巧妙地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寂。
(2)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同时,山的“有情”衬托出人的“无情”,又流露出诗人内心深深的孤独与寂寞。
10、
(1)“曾”字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恒娥本来相识,表现了词人超凡出世的情怀。
(2)作者在写自己身到月宫远离人间的时候,还是忘不了下界人民的炎热,希望为他们起一阵凉风。
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对清平世界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11、
(1)不矛盾。
词中所写的“角声哀”和“悲歌”,其实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词人登上高台,酹酒高歌,引出的是收复失地成功在望的兴奋之情。
(2)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自然物色“南山月”、“烟柳”、“池馆”,赋予了人的感情。
南山月多情地把云雾推开,让词人看到了即将收复的失地;“烟柳”、“池馆”也都在期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
这些物色的多情实际上是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一脉相通的。
例1:
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A.漱口国藉雄赳赳源远流长
B.斑斓沉湎金钢钻插科打浑
C.诠释惦量荧光屏鸠占雀巢
D.宣泄竣工家具店委屈求全
例2: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翔实词不达意冷寞一愁莫展
B.痉孪不经之谈偏辟励精图诒
C.风靡蘖根祸种攀缓始作俑者
D.倾轧气冲宵汉弘扬扑溯迷离
例1是1997年的全国卷第2题。
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你得一个一个地找出来,再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题目比较难,至少解答这样的试题要多费时间。
答案是C。
A项“国藉”的“藉”应为“籍”;B项中“插科打诨”的“浑”应为“诨”;D项中“委曲求全”的“屈”应为“曲”;C项中有两个错别字,一是“惦量”的“惦”就是“掂”,二是“鸠占雀巢”的“雀”应是“鹊”。
例2是1999年的全国卷第2题,要求选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这使暗示着各组的情况不一样,需要仔细辨别。
A项有两个错别字,一是“冷寞”的“寞”应为二“漠”;二是“一愁莫展”中的“愁”应是“筹”。
B项也有两个错别字,一是“痉孪”的“孪”应是“挛”;二是“偏辟”的“辟”应是“僻”。
C项“蘖根祸种”的“蘖”应是“孽”。
D项有两个错别字,一是“气冲宵汉”的“宵”应是“霄”;二是“扑溯迷离”的“溯”应为“朔”。
答案是C。
一道试题中要逐一查出多个错别字以后再来认定答案,试题自然是比较难的。
从2000年起,只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或“有错别字的一组”,相比而言,要容易得多了。
2.着重考查常用字中的错别字辨别
这从上列两题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不过在常用字中选例的重点是两个,一是音同、音近而误写;二是形近而误写。
如例2中“寞”与“漠”、“愁”与“筹”、“辟”与“僻”,都是音同而误写;“蘖”与“孽”、“孪”与“挛”、“宵”与“霄”,则是音同、形近而误写。
例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拖沓娇生贯养伶俐倜傥不羁
B.造次索然寡味迁徙惨绝人圜
C.描摹幅员辽阔惶恐法网恢恢
D.窥测慷慨激昂装祯提要钩玄
这是2000年的全国题,选用的全是常用词语,没有错别字的是C项。
A项“贯”应是“惯”,B项“圜”应是“寰”,这是音同、形近而误写;D项“装祯”的“祯”应是“帧”,这也是音同、形近而误写。
同音字、近音字、形近字较多,这是汉字的一个特点。
音同、音近而误写或形近而误写,这是一般人写错别字的主要情况。
因此高考着重选用常用字中的这两类字让考生辨别,既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又有着现实的针对性。
它启示着我们复习这一考点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典型题分析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留恋流连忌返厉害利害得失
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
这是2002年的第2题。
本题全是选用的常用词语,要辨别的都是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随声附合”应是“随声附和”。
因为“随声附和”是跟着人家的意思,依从应和的意思。
其中的“和”是“唱和”的“和”,与同组的“符合”意思不同,所以把“附和”写成“附合”不但意思不对,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个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伶牙利齿群贤毕至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共商国是唾手可得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猝不及防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这是2003年全国卷第2题。
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答案是A。
A项确实没有错别字,“即”也可以写成“及”。
B项“伶牙利齿”规范的写法应是“伶牙俐齿”,是在“伶俐”中插入了“牙”和“齿”。
C项“冒天下之大不违”的“违”应是“韪”,“不韪”,不是、不对;写作“违”意思说不通。
D项“通谍”之“谍”应是“牒”,因为“通牒”是一种文书。
本题所选词语全是常用词语,错别字都是音同、音近或形近而误写的。
三、解题的技巧
辨别错别字的技巧主要是“以意辨形”,也就是说,根据字义、词语的意思来辨别书写的正误。
上文所引的例子中,“国藉”的“藉”是“籍”的误写。
“籍”有“书籍、籍贯、原籍、党籍”等,而“藉”只有“垫、借”的意思。
“插科打浑”是“诨”的误写,“诨”是“戏谑xuè”、“开玩笑”的意思,显然不解用表示水污浊的“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